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的法治思维。一篇导图,带大家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编辑于2023-02-21 16:09:57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纲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
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制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的法治思维
现代法治国家的三种权力
我国不搞“三权分立”,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大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监督,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有职必有权、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
立法权
决策权
科学:符合国情
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
精确确定的法,不能是抽象的法
民主:人民参与
立法机关才能立法
人民参与的方式:①派代表;②对立法提建议(有关机关必须答复)
法治:依宪治国
行政(执行)权
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政务信息要公开
司法权
判断权
审检独立
审判中心
司法公开
我国的国家结构和行政区划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中央国家机关
地方国家机关
tips
7-5-2
中央7个国家机关,省、市、县5个国家机关,乡2个国家机关
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军主专监高人(军委主席,国家主席、副主席,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国家监察委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秘书长)
全国人大的人事决定权
主席提名定总理,总理提名定其他,军主提名定其他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人民决定权
总理提名定部委,军主提名定其他,监高提名定其他
(新增)***法治思想
***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法治思想的丰富内容
十一个坚持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工具、手段
法治的作用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制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两个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利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监(监察体系)保(保障体系)实(实施体系)规(规范体系)党(党内法规体系)——捡宝石归党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事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十六字方针,治理现代化)
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关键要看党能否作到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三步走
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2021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2049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全民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党人虑得失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以规范和约東公权力为重点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有机统一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和道德有主次关系(法主)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志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志义法道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标红的有先后顺序
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社会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调志律公基)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有以下重要意义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
这是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这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
不能违法是底线的核心思维
依法治国的核心
以法律约束国家权力,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
加强法治监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法律监督体系=国家法律监督体系+社会法律监督体系
国家法律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社会法律监督体系=(中国共产党+社会组织+公民+法律职业群体+新闻舆论)的监督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
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
如何约束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更加精确、具体的法律制度
权力的五个法定:主体、权限、内容、程序、责任都必须法定
权力要精确细分
横向上,三权要分工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要分工,每一个权力内部也要层层细分,通过5个法定,保证每一个权力的行使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纵向上,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要分工
通过法律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划分
需要更多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基本取向
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5+2的法律制度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权、国安。保证各方面都实现有法可依。(文人态会安治经济)
需要更多的立法者,贯彻科学、民主、法治三原则立法
增加有法治经验的常委、增加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向下级代表征求意见,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委托专家、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
建立立法专家顾问制度
有更多的法律,则需要
更多的普法:谁执法谁普法
更多的学习法律:全民学法,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
(政府机关学不明白怎么办?)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聘请律师和专家
为了鼓励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有法治思维的优先提拔
(人民群众学不明白怎么办?)聘请律师
(请不起律师怎么办?)纳人法律援助范围
从青少年抓起,中小学开设法治课程
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多的法律会产生更多的纠纷
需要更多的司法人员
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建立从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法官、检察官制度
省级统一招录法官、 检察官,一律在基层任职,建立逐级遴选制度
法、检与法学研究单位建立双向交流制度
需要更多的法律专业人士
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社会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保证人民群众遇到法律问题,都能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调志律公基)
调制绿公鸡
更多的纠纷解决机制
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可法调解三位一体)、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有机衔接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依靠人民群众,在法治框架下,以法治方式采取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就地化解矛盾,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让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分”的基本思维
党政分工
党领导一切,但党要依法领导,带头守法
党领导五大法治实践,重大问题党中央过论决定。但是,党绝对不能干沙国家机关的具体事务
党进行思想、政策领导,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各自优势,有效衔接党的政策和法律
法和政策的关系总结: 政策和法律具有相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目标;政策和法律要相衔接;政策要转化为法律;法律的实施以政策为指导;政策不能代替法律;政策约束党员,违背政策承担纪律责任;法律是所有人的底线,违反法律承担法律责任。
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党内法规是由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
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为主干,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党的领导如何实现
通过每个单位设立的党组织实现党的领导,单位的党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党汇报工作
政法委是党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有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优先提拔
政企分开
实行(1993宪法修正案)并发展(1999宪法修正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法律范围内自主经营,集体经济进行民主管理。
1993年,改国营企业为国有企业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企业自主经营,但是,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防止企业作恶
政社分开
让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加强杜会组织立法,发挥其内部的规章制度的作用
国家机关内部的分工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分工。 在国家制度设计上,人大体系在同级国家机关中属于核心地位,实践中,行政机关一家独大,对立法权、司法权多有干涉。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制度设计上,由人大主导立法,防止行政机关的不当干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防止行政机关的不当干涉。
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全过程:提案、审议、表决与通过、公布。
怎么主导
法治、民主、科学的立法三原则贯穿于立法的全过程
以人大为主。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重要法律草案
需要更多的立法人员
增加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增加具有法治经验的常委人数
建立健全立法专家顾问制度
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
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征求各界意见
立什么法? 5+2的重点领域立法
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权、国家安全立法。(文人态会安治经济)
腐败零容忍:加快反腐败国家立法,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行贿、受贿都零容忍。
环境污染零容忍: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
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纳入审查范围,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规、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发展
行政
权力清单制度: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我国国家机构的安排上,行政机关太过庞大,必须精简和效率,减少层次,整合队伍,综合执法,一支行政执法队伍包打天下。
需要更专业的执法队伍,持证上岗
怎么保证严格执法:更多的监督
建设内部分权,互相监督与制约
加强外部监督
审计监督:未来,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
政务公开: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司法
司法权的关键是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检察权
领导干预司法记录、通报制度;行政机关出庭应诉、尊重生效裁判;完善拒不执必须防止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因此,司法权的关键是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最高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级与最高院相同(一审终局),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审执分离、设立跨行政区划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离
诉访分离,逐步终结涉诉信访。(但是,信访是个好制度:纳入法治化轨道)
分离后司法权专断
内部分权,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落实主办人员办案责任制:终身负责;故意和重大过失责任必须追责;一般过失责任不追责。
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法院引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检察院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
人民参与事实认定
加强监督
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
司法公开: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
舆论监督
做法治理论客观选择题的关键思维
82宪法是一个好宪法,82宪法中的各项制度,第一,要坚持,第二,要完善
建立更多的法律制度。完善更多的法律程序。正确
对每一个国家权力精确细分立法,建立制度,正确
对国家机关建立更多的监督与制约制度。正确
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措施。正确
控制和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机关和公民的行为,正确
需要更多的立法专业人士、司法专业人士,但行政执法人士则是精简与效率。正确
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
国家正在推行的政策和制度都是正确的。除非国家明确废止该政策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