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蔡元培、杨贤江、黄炎培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详细的总结了蔡元培简介,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独立思想,黄岩培的简介,职业教育作用,职业教育目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杨贤江的简介,论教育的本质,评价。
编辑于2023-02-21 20:31:43 湖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蔡元培、黄炎培、杨贤江
蔡元培
简介
蔡元培,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出身于世代经商的家庭。 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1907年-1911 年在德国柏林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 1912 年1月被任命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7个月后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后再赴欧洲留学。 1912年1月,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指施。 1916 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方面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担任大学院院长等,1928 年辞职,“尽力于教育事业”。 1917 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毛泽东评价他“学术泰斗,人世楷模。 周恩来评价他“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民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 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对全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指导作用。
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鉴于中国近代积弱致侮的事实,部分有志之士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御侮图强。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蔡元培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实利主义教育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强兵富国还需要道德的约束,要教之以公民道德。他视道德教育是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是五育的中坚。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旨,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
4、美感教育——即美育。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一次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美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与智育、德育、体育和世界观教育紧密结合的完全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光和高深的见解,具有兼收并蓄的胸襟和融通百家的学术视野。
五育的关系: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 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的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 ②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的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教育。 ③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评价: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之后改造传统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1、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学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抱定宗旨是首位,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求学而来的宗旨。
2、整顿教师队伍,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
3、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的进步。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4、砥砺德行,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蔡元培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告诫学生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他倡导成立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1、“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2、蔡元培认为大学的性质决定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使各派学说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他主张学术、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
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用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也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
4、“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原则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确立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宗旨,奠定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基本格调。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组织了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每5名教授选举评议员1人。
2、组织教授会,由各门的教授公举教授会主任,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
3、设立行政会议,作为全校最高行政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评议会议决的事项,下设各种委员会分管各类事务。
4、设立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由各系主任组成,并互相推选教务长一人,统一领导全校教。
5、设立总务处,主管全校的人事和事务工作。
(四)学科与教学体质改革
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①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偏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 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北京大学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 ③北大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2、沟通文用,废科设系: 蔡元培清楚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强调文、理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科里包含理科,理科里也要包含文科。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度 (学分制) : ①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基础课三类,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者滞后毕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 ②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也落实了“沟通文理”的措施,后来其他高校纷纷采用选科制。
评价: 1、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使自身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2、这场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 3、“兼容并包”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封建专制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于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教育独立思想
1、教育经费独立——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建立独立的学校教育会计制度
2、教育行政独立——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教育总长也不因政局变动而频繁变动。
3、教学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4、 教育脱离宗教独立——不必依存某种信仰观念,教育是求进步、促进相互交流,宗教是保守、妨碍文化交流的。
评价(影响): 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它因此依附和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理论,就这一点而言,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 但是,在军阀对教育横加干涉的情况下,蔡元培等人突出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维护教育的基本生存,有其合理性。另外,教育独立思想在推进收回教育权运动、抵制殖民教目,也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简介: 大学院制是蔡元培于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是仿照法国的教育管理制度。
形式: 1、中央设大学院: 主管全国教育,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2、地方设大学区: 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设校长1人,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行政事务。
失败的原因: 1、理想过高,使得学术机关官僚化; 2、忽视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导致中小学处于附庸地位。总的来说,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是一次忽略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改革
结果: 因为忽视当时中国国情而失败。
意义: 大学院制是蔡元培独立教育思想的体现,目的是促进教育与学术相结合。
黄炎培
简介
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职业教育之父”。 1913年,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以来的普通的普通教育问题做考察; 1917年,在上海创办 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宣言书的发表,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正式形成; 20C20-30年代,参与乡村建设实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论述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作用
1、就其 理论价值 而言,在于: ①谋个性之发展; ②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③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④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就其 教育和社会影响 而言,在于 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的人可用,社会从业者有良好训练。
3、就其 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 而言,在于 有助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解决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的生计问题,消灭贫困。
职业教育的地位
1、“一贯的”——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2、“整个的”——指不仅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3、“正统的”——指应破除以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职业教育的地位应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职业教育的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帮助社会解决生计问题和失业问题,同时引导人们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发明创造,造福于社会。)
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黄炎培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 ①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目的。 ②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 ③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 ④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①研究过程:事前调查与实验、事后总结、逐步推广的原则; ②管理方法:把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职业教育管理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①手脑并用;②做学合一;③理论与实际并行; ④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敬业”指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做出贡献的追求; “乐群”指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黄炎培认为离开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方向。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为群服务”
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 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评价
①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 ②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 ③对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今职业教育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杨贤江
简介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作出过重要贡献。 从1921 年春起,任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编辑,借助杂志的阵地,针对青年和学生的学习、事业、生活问题,撰写和编发大量文章,使该杂志成为青年“生活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他本人被赞为“青年一代最好的指导者”。 ▲1928 年,撰成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教育史 ABC》,并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其他一些介绍苏俄教育的著作; ▲1930 年,撰成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新教育大纲》,奠定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地位·
论教育的本质
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对“教育是什么”这个关乎教育本质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说:“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主要说明了4个问题:(教育的双重属性:一教育是上册建筑,二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1、在原始社会,教育起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杨贤江认为,教育的起源既非出于人性,也非教育者的先觉意识,更非天命使然,而是因为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
2、私有制度的产生,导致教育“变质”成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也成为了“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3、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阶级的消亡,教育会与劳动真正结合,产生真正平等的教育。
4、教育由经济、政治决定,也受到经济、政治的制约,同时教育也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甚至教育有率先领导革命和促进革命的作用。
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
杨贤江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后,对 20 世纪 20 年代教育界流行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教育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鼓吹超阶级、超政治的错误理论进行了批判,澄清人们的认识,为民众争取真正民主和科学的教育。
(一)批判“三论”,阐述教育的职能
“教育万能”论
“教育救国”论
“先教育后革命”论
(二)批判“四说”,阐述教育的含义
“教育神圣”说
“教育清高”说
“教育中正”说
“教育独立”说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青年期身心发生显著变化
社会动荡
全人生指导
含义——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予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
方式——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核心):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人生目的。 ②干预政治,投身革命:这在当时是中国社会和青年的出路。 ③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书本+社会生活,学习与救国相结合。
宗旨——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
结果——对青年生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完美的青年生活): ①健康生活(体育生活): 个人生活的资本。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和卫生健康指导。 ②劳动生活(职业生活): 维持生命和促进文明的要素,幸福的源泉·主要包括对劳动和职业进行指导; ③公民生活(社会生活): 懂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人群而存在,要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包括对社交和婚恋进行指导。 ④文化生活(学艺生活): 可增添人生情趣,促进社会进步。包括对求学和文化生活的指导。
评价
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他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 其二,他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