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七章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
关于周围神经系统的知识。辛苦整理系统解剖学。第十七章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内容,重点分明,期末复习事半功倍。
编辑于2023-02-22 11:02:52 福建省第十七章 周围神经系统
概述
定义:周围神经系统指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分布于全身各处的神经结构和神经组织。
分类
按连接部位
脊神经:连脊髓,31对
脑神经:连脑,12对
按神经终末分布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往往分为三类
脊神经
脑神经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构成:
神经
神经节: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结构
脊神经节
脑神经节
感觉性神经节
内脏运动神经节(交感/副交感神经节)
神经丛
神经终末装置
周围神经的损伤与再生(略)
神经纤维溃变:神经纤维损伤或离断后,结构会崩解破坏
顺行溃变:自神经纤维离断处向纤维远侧端发生的溃变
逆行溃变
再生
第一节 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构成、分部及纤维分布
脊神经的构成
根丝
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
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
脊神经节:后根在椎间孔处有椭圆形的膨大,其中含有假单极感觉神经元(胞体)
脊神经分部
根据与脊髓的连接关系, 31对分为5部分
颈神经8对: 第1颈神经从寰椎与枕骨的间隙(C1上方)离开椎管,第8颈神经从C7下方出。(2~7颈神经:同序数椎骨上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同序数椎骨上方椎间孔
骶神经5对:1-4骶神经从同序数骶前后孔出椎管
尾神经1对:第五骶神经和尾神经从骶管裂孔(最下端)穿出
脊神经在椎间孔处的毗邻
前:椎间盘,椎骨
后:关节突关节、黄韧带
脊神经的4种纤维成分
躯体感觉纤维: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后根,周围突(皮肤浅感觉、肌腱关节深感觉)
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
躯体运动纤维: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
内脏运动纤维
(二)脊神经的分支
前支:最粗大分支,混合性神经支,分布范围最广,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
颈丛:C1~4,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
走行
分支
皮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从深面浅出
浅出部位称为神经点,为颈部浅层结构浸润麻醉的重要阻滞点
枕小神经
耳大神经
颈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
肌支:膈神经
走行
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下行,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
胸腔走行:伴行心包膈血管,经肺根前方,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到达膈肌,最后于膈肌中心腱穿入膈肌纤维中
分布/支配
运动纤维:支配同侧半膈肌的运动
感觉纤维:胸膜、心包、膈肌下部分腹膜
损伤表现
主要影响同侧半膈肌的功能,表现为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有窒息感。膈神经受刺激时可发生呃逆(打嗝)。
交通支:颈襻,舌下神经降支与颈神经降至吻合形成,支配舌骨下肌群
损伤表现
臂丛:C5~8,T1前支
走行
经斜角肌间隙向外侧穿出,在锁骨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进腋窝前,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前分成上中下干。腋窝内,臂丛内/外侧、后束包绕腋动脉走行。
分支
锁骨上分支:较短,发自上中下干
胸长神经:前锯肌和乳房外侧份 翼状肩
肩胛背神经:菱形肌、肩胛提肌
肩胛上神经:经肩胛上切迹,冈上肌、冈下肌、肩关节
锁骨下分支:较长,发自臂丛内侧、外侧、后束,分布于肩、胸、背、臂、前臂部和手部的肌、关节及皮肤。
肩胛下神经:后束,肩胛下肌、大圆肌
胸内侧神经:内侧束,胸大肌
胸外侧神经:外侧束,胸小肌
胸背神经:发自臂丛后束,分布于背阔肌,不能引体向上,向下梳头
腋神经:
发自后束,伴行旋肱后血管向后外,穿腋窝后壁的四边孔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发出分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皮支:臂外侧上皮神经
损伤
原因: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和使用腋杖不当所致的重压
表现:臂不能外展,肩部和臂外上部皮肤感觉障碍,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外形
肌皮神经:
发自外侧束,斜穿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分布于上臂前群肌(上述三肌)。从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损伤
原因:肱骨骨折和肩关节损伤
表现:屈肘无力,前臂外侧部皮肤感觉减弱
正中神经(内侧束和外侧束)
走行
内侧束的外侧根与外侧束的内侧根汇合而成。腋动脉,肱动脉,肱二头肌内侧沟,肘窝,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腱弓后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深屈肌之间到达腕部,然后行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最后在掌腱膜深面分布至手掌
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条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条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的相对缘行至指尖。
支配
前臂:除肱桡肌(桡神经)、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尺神经)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和旋前肌
返支:支配除拇收肌(尺神经)以外的鱼际肌群
手部:感觉纤维分布于桡侧半手掌、桡侧三个手指掌面皮肤及其远节和中节指背皮肤。运动纤维(返支)支配第1、2蚓状和鱼际肌(除拇收肌)
损伤
原因:前臂、腕部外伤(腕管炎症、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受伤)
表现:旋前肌综合征、腕管综合征-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平呈“猿掌”
尺神经(内侧束)
支配
前臂肌支: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手背支(桡腕关节上方发出):手背尺侧半和小指、环指尺侧半指背、环指近节指背桡侧半和中指近节指背尺侧半皮肤
浅支:小鱼际表面(尺侧半掌面)、小指掌面皮肤和环指尺侧半皮肤
深支: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第3、4蚓状肌
损伤
位置: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尺侧腕屈肌起点处、豌豆骨外侧(深浅支分叉处)
表现:爪形手,拇指不能内收,小鱼际萎缩,腕屈力减弱,各指不能靠拢,环指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手掌手背尺侧皮肤感觉丧失
桡神经:外上髁(后束)
支配
浅支(皮支):手背桡侧半皮肤和桡侧半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皮肤
深支(肌支):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掌骨间关节(绕过桡骨颈至前臂后面)
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和深支
臂部:肱桡肌、肱三头肌、肘关节、前臂后面皮肤
损伤
位置: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桡神经沟)、桡骨颈
表现:前臂伸肌瘫痪,垂腕,不能伸指
臂内侧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
胸神经前支(节段性走形,未交织成丛):1~11肋间神经,12肋下神经
肋间神经
走行:肋沟到肋间隙中间, 肋间内、外肌之间 肋间血管的下方
第1胸神经:较大分支加入臂丛
2~6: 在肋角前方发出侧支,行与下位肋骨的上缘
上6对分支
肌支
分布于肋间肌、上后锯肌、胸横肌
皮支
外侧皮支(肋角附近发出):胸外侧壁、肩胛区皮肤
第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又称为肋间臂神经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分布于臂上部内侧份皮肤
前皮支(胸骨侧缘处浅出):胸前壁皮肤、胸膜壁层
7 ~11:继续前行进入腹壁, 行于腹横肌与腹内斜 肌间, 在腹直肌外侧缘穿腹直肌鞘
在胸腹壁皮肤的分布特点:节段性
T2分布区:相当于胸骨角平面
T4:乳头水平
T6:剑突水平
T8:两侧肋弓中点连线到平面
T10:脐平面
T1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平面
腰丛:T12前支一部分,L1~3前支,L4前支一部分,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分支
髂腹下神经
肌支:腹壁诸肌
皮支:臀外侧区、腹股沟区、下腹部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
进腹股沟管
肌支:腹壁诸肌
皮支: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髂前上棘下方约 5~6cm处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大腿前外侧部的皮肤
股神经(腰丛最大分支)
走行:腹腹沟韧带中点,股三角
分支
肌支:髂肌、 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
皮支: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皮肤。最长为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伴行沿小腿内侧面下行至足内侧缘,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
损伤:屈髋无力,坐位不能伸膝,膝跳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
闭孔神经
肌支:分布至大腿内收肌群
皮支:至大腿内侧部皮肤
关节支:髋、膝
生殖股神经
进腹股沟管
生殖支:提睾肌、阴囊/大阴唇
股支:股三角区皮肤
损伤:腹腹沟疝修补术和盲肠后位阑尾手术
骶丛:腰丛的腰骶干和所有的骶、尾神经前支组成,最大的脊神经丛。盆腔内,骶骨和梨状肌的前面
腰骶干由L4前支的部分纤维和L5 前支的所有纤维在腰丛下方合成
分支
臀上神经:梨状肌上孔(唯一),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梨状孔下孔,臀大肌
股后皮神经:梨状肌下孔,臀区、股后区、腘窝皮肤
阴部神经:梨状肌下孔,会阴部、外生殖器皮肤
坐骨神经:最粗大,行程最长
走行: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至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深面,股后区,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终支。
股后部: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髋关节
腘窝以下
胫神经
走行:中线-腘窝-腘血管-比目鱼肌深面-胫后血管-内踝后方-踝管-足底内/外侧神经
分支
肌支:小腿后群诸肌
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
腓肠内侧皮神经与来自腓总神经的腓 肠外侧皮神经吻合为腓肠神经。腓肠 神经经外踝后方至足的外侧缘前行, 分布于足背及小趾外侧缘皮肤
关节支:膝关节和踝关节
足内/外侧神经(终支):足底肌肉和皮肤
损伤
运动、外形:后群肌收缩无力,“钩状足”畸形 ,不能跖屈
感觉:足底感觉障碍
腓总神经
走行:腘窝外上界-向外下-腓骨颈-腓骨长肌-腓浅/深神经两大终支
分支
腓浅神经
肌支:腓骨长、短肌
皮支:小腿外侧、足背、第 2~5趾背皮肤
腓深神经
肌支:小腿前群肌、足背肌
皮支:第1~2趾相对缘皮肤
腓肠外侧皮神经
关节支
损伤
位置:腓骨颈处(腓深神经经过)
表现:受伤后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功能丧失,表现为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时呈“跨阈步态”。 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区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
分布总结:小腿前、外侧肌群、足背肌以及小腿外侧、足背、趾背皮肤
后支: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混合型神经支(例 枕大神经)
脊膜支:返回椎管内,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椎间盘等处
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连于交感干和脊神经之间(灰白交通支)
(三)脊神经走行和分支的形态学特点
与血管伴行(血管神经束)
较大的神经干一般都分为肌支、皮支、关节支
坐骨神经不伴行血管
保留早期节段性分布特点
第二节 脑神经
概述
7种纤维成分
一、嗅神经
起始:嗅区(上鼻甲和鼻中隔上部黏膜内的嗅细胞
入颅部位:筛板筛孔
连脑部位:嗅球
二、视神经
入颅部位:视神经管
连脑部位:视交叉(间脑下丘脑)
核:外侧膝状体
三、动眼神经
纤维成分
一般躯体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
支配
上支:上直肌、上睑提肌
下支: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下斜肌支/睫状神经节短根(副交感):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眼的调节反射
连脑部位:中脑脚间窝
出颅部位:眶上裂
起核:中脑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EW核)
四、滑车神经
纤维成分:一般躯体运动
支配:上斜肌
连脑部位:中脑下丘下方?
出颅部位:眶上裂
起核:滑车神经核
五、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纤维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头面皮肤、黏膜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咀嚼肌
出颅部位:眶上裂、圆孔、卵圆孔
连脑部位: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
(感觉纤维)终核: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核、脊束核
(运动纤维)起核:三叉神经运动核
分布(支配):
分支
眼神经(仅含躯体感觉纤维,眶上裂入眶
额神经
眶上神经:额顶、上睑部皮肤
滑车上神经:鼻背、内眦附近皮肤
泪腺神经:泪腺、上睑、外眦(面神经副交感纤维汇入,控制泪腺分泌)
鼻睫神经
滑车下神经:鼻背、眼睑皮肤、泪囊
筛前、筛后神经:筛窦、鼻腔黏膜
睫状长神经:角膜、睫状体、虹膜的感觉
上颌神经(圆孔出颅,眶下裂入眶,最后穿眶下孔达面部。上颌牙、牙龈、鼻腔黏膜、软腭黏膜、眼睑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
眶下神经(主干终末支):下睑、鼻翼、上唇皮肤和黏膜 眶下孔麻醉
上牙槽神经:上牙槽神经丛,分布于上颌牙、牙龈、上颌窦黏膜
颧神经:颧、颞部皮肤
翼腭神经:
下颌神经(卵圆孔出颅,一般躯体感觉、特殊内脏运动
耳颞神经:颞区、耳屏、外耳道的皮肤 (舌咽神经汇入,经耳神经节换元,控制腮腺分泌)
舌神经:口腔底和舌前2/3黏膜(面神经鼓索
下牙槽神经:(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内,从颏孔出,移行为颏神经。)分布于下唇及以下皮肤,下颌牙及牙龈,支配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颊神经:颊部皮肤,口腔外侧壁黏膜
咀嚼肌神经
损伤表现
一侧损伤,同侧头面部皮肤及眼、口腔鼻腔黏膜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眼神经-鼻睫神经-睫状长神经控制);一侧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对侧(?
六、展神经
纤维成分:一般躯体运动
走行:在颞骨岩部尖端穿入海绵窦,在窦内沿颈内动脉外下方前行
出颅部位:眶上裂
连脑部位:延髓脑桥沟
起核:
分布
七、面神经
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特殊内脏感觉、一般躯体感觉
出颅部位:内口:内耳门 外口:茎乳孔 进入腮腺深面,分支经腮腺前缘穿出
连脑部位: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感觉纤维终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上部(味觉)
运动纤维起核:面神经核、上泌涎核
分支
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鼓索:返回鼓室,加入舌神经。味觉纤维(舌前2/3味蕾),副交感纤维(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控制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
岩大神经:与岩深神经合并,形成翼管神经,穿翼腭神经节,换元,分布于泪腺及鼻腔、腭的黏膜腺
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收缩使鼓膜松弛,听力降低
颅外分支(腮腺深部、腮腺外)面部表情肌等
颞支:额肌、眼轮匝肌等
颧支:眼轮匝肌、颧肌
颊支:颊肌、口轮匝肌和其他口周围肌
下颌缘支:下唇诸肌
颈支:颈阔肌
损伤表现
颅外损伤
伤侧表情肌瘫痪,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流口水,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闭眼困难,角膜反射消失
面神经管内损伤
伤侧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
八、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入颅部位:内耳门
连脑部位:延髓脑桥沟外侧部
终核:前庭神经核群、蜗神经核
分布
九、舌咽神经
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一般躯体感觉
出颅部位:颈静脉孔
连脑部位:延髓橄榄后沟上部
终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耳后皮肤感觉)、孤束核上下部(味觉、黏膜感觉、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起核:疑核(茎突咽肌)、下泌涎核(腮腺分泌)
分支
鼓室神经
颈动脉窦支
舌支
咽支
十、迷走神经(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脑神经) vagus nerve
走行
夹在颈动脉核颈静脉之间,在主动脉弓前面、肺根后方下行…
纤维成分:一般内脏运动(颈部、胸腹腔脏器)、特殊内脏运动(软腭和咽喉肌)、一般内脏感觉(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硬脑膜、耳郭、外耳道)
出颅部位:颈静脉孔
连脑部位:延髓橄榄后沟
终核:孤束核(一般内脏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
起核:迷走神经背核(一般内脏运动)、疑核(特殊内脏运动)
分支
颈部
喉上神经:于颈内动脉内侧下行,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一般内脏感觉), ,外支支配环甲肌(特殊内脏运动)
颈心支:心丛
耳支:耳郭后面及外耳道皮肤
咽支:与舌咽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咽支于咽后壁构成咽丛,分布于咽缩肌、软腭肌及咽部黏膜
脑膜支:分布于后窝硬脑膜
胸部
喉返神经:左喉返比右喉返低,终末支为喉下神经,分布于声门裂以下喉粘膜及除环甲肌(喉上神经外支)外的所有喉肌,为喉肌的主要运动神经
支气管支
食管支
腹部
胃前支
肝支
胃后支
腹腔支
十一、副神经
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
连脑部位:延髓橄榄后沟
出颅部位:颈静脉孔
起核:疑核(脑部)、副神经核(脊髓部)
分布: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分支
延髓根(脑根):咽喉肌
脊髓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损伤表现:
十二、舌下神经
纤维成分:一般躯体运动
连脑部位:延髓锥体与橄榄之间
出颅部位:舌下神经管
起核:舌下神经核
分布: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损伤表现:伸舌偏向患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