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马原—唯物论完整
关于1马原—唯物论完整的自学笔记,我是为了能打印方便复习,知识点超齐全。学到哪发到哪,祝大家顺利上岸(有一起学习的小伙伴可以组个团呀)
编辑于2023-02-22 14:25:48 广东马哲
1.唯物论
物质观
1. 物质范畴
概念
恩格斯:物质是从具体的物抽象出来的
列宁:
1.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2. 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3.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借助意识定义物质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
2. 物质与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凡是物质,都以运动形式存在)
运动的概念: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变化)
关系:不可分割 (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脱离物质—精神)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脱离运动=静止)
观点极端导致错误
3.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的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性
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关系:对立统一(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词性相同(形容词、名词..如:男人女人、老师学生、漂亮的丑陋的....) 不可分割(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词性不同(如:英俊的男人...)
批判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4.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三维空间)
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是运动的存在形式(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
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绝对性:时空绝对存在
相对性:当物质运动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发生变化
有限性:具体物质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实践
实践是自然存在(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
实践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一般原话考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干扰:实践是 社会发展的动力 X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意识观
概念
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3.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核心定义
意识的起源(三个发展阶段)
I.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II. 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III.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多因素
劳动:决定因素
语言
... ...
重要因素
政治话术:重要(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决定、核心、关键、根本....) 干扰项在于夸大或贬低影响因素
语言是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语言的含义是意识(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客观内容:意识的内容是物质(意识是对外部物质的反映,所以是客观的内容,只是采取了主观头脑中的形式存在)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1.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辩证唯物主义)
2.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态度观点的表明)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其他派别的观点态度 X 这句话是错误的;混淆了意识和物质的界限,把意识当做某种物质去看待了
3.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1.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物质(外部世界的鸟在飞)变成(你看到了,脑子里也有鸟在飞)意识, 意识变成物质 (世界上没有飞机,你在脑海里构思后做出了实物)
2.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和意识:一强一弱。 意识因弱一些要依赖物质;--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 (意识在依赖物质的同时又不那么弱,)因此,意识在被物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能够影响物质 --又有相对独立性
3.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意识,一强一弱 强(物质)决定 弱(意识) 弱(意识)反作用于强(物质)
2.辩证法
3.认识论
4.唯物史观
选择题重点
论述题
马哲与其他哲学 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
联系:
都是可知论
区别: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部分坚持辩证法:唯心还要分辩证唯心和形而上的唯心(也就是唯心中有人坚持)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唯物,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
联系:
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区别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中只有马哲是辩证唯物,其他唯物都坚持形而上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唯物,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注:旧唯物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界上持唯心主义 (因此被称为“半截子唯物”)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
实践是马哲独有的观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
1.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可批“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是分裂的,世界的本原有两个(物质和意识) 唯心同意这句话,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可批“唯心”
两句加起来可批“唯心”,唯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意识性
3.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可批“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同意前两句,但认为世界是单一的... 同时承认三句话的只有马哲
作用
理论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作用: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 (规律) (能动)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和(能动)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