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精华读本)》的特点在于通俗易懂,实用有效,没有空洞地讲大道理,一切都从实际的生活出发。通过对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的讲述,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详细深刻的分析,从而阐述了实用有效的人情世故哲学。人情世故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美好生活的一门实学。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编辑于2023-02-22 16:47:00 四川省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1. 话到七分,酒至微醺-言语中的人情世故
1. 承诺有所保留,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1.1. 有些人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答应了别人的要求,事后又做不到,甚至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不靠谱。这样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而得不到其他人信任和肯定的人,又怎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1.2. 世间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你怎么能保证自己的承诺能够顺利做到,而不会因为意外最终夭折呢?
1.3.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对别人的请托你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不要表示“肯定没有问题”,而应该代之以“我尽量,我试试看,能够办成我会给你回电话”。这样的话说出来,对方听着也舒服,同时也提醒了对方进行多手准备,以免事情办不成,落下埋怨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2. 多说一些悦耳的话总是不错的
2.1. 你这身衣服真漂亮,你真有眼光!”“你的头发发质真好,又黑又亮!”“谁帮你选的领带,太衬你的气质了!”这样的话,谁听了会不高兴呢?
3. 背后的赞美效果更好
3.1.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会选择在背后赞美,通过间接的方式让人接受赞美,不仅避免了当面说好话的尴尬,还能够放大赞美的效果,从而达到润滑彼此关系的目的。
3.2. 如果有人告诉你,哪个人在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能不高兴吗?这些好话,如果是当面说给你听的,或许会适得其反,让你感到很虚假,或者疑心对方别有用心。而背后听来,却觉得分外真实,特别悦耳。因为你坚信对方是在真心地赞美你
3.3. 你的张扬会引起失意之人的心理失衡;你的得意会激起失意之人的眼红嫉妒。如果你有什么得意的事情,建议你和得意的人聊一聊;如果有失意的事,则和失意的人谈。这是懂得人情世故的做法。
3.4. 他人向你诉说自己的失意之事,只是想从你口中得到一番启迪和安慰。所以你讲一点自己的“失意之事”,让他们从你的身上看到自己还有“得意”的机会,就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也无妨
4. 谈吐要有点顾忌,不要交浅言深
4.1. 既然我们不想为一个不熟悉、不了解的人负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听他的秘密。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要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人轻易吐露秘密
5. 施恩别人的事,不要总是挂在嘴边
5.1. 每个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是受人肯定和认可的强者,而不是被人同情、需要帮助的弱者。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会感激他,会想办法报答他,但如果他总是提醒我们“没有我的帮助,你就没有今天”,总是强调我们被帮助的历史,相信没有几个人心里会觉得舒服
6. 多聊对方关心和得意的事情
6.1. 多聊对方关心和得意的事,是懂得人情世故的做法,但是有不少人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常常从自身的爱好出发,说自己喜欢的话题,聊自己得意的事,结果让对方缺乏兴趣,甚至不耐烦
7. 有什么丑话不妨提前说明
7.1. 在做事情的时候,将丑话说在前头,能够让人的态度更加认真和慎重,而不会掉以轻心、马虎了事。同时,也能够避免一些纠纷
8. 多说“我们”,少说“我”
8.1. 人们每天最常用的就是“我”字。为什么人们对“我”字情有独钟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称赞,也喜欢称赞自己。所以,你如果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和别人争高低,而要维护别人的自尊心
8.2. 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尽可能地忘掉自己,不要总是谈自己的事情,你的生活引不起别人的兴趣。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中要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或者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这是让对方高兴的最好方法
2. 利益很重要,不要忽略利益的考量
1. 有什么好处,不妨先告诉对方
1.1.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请别人帮自己做事情,请人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事先跟对方说一说好处,或者事先就给人一些好处
1.2. 如果利润10%是合理的,本来可以拿到11%,但还是拿9%为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如果你不懂这种利益均占原则,不愿意与人分享利益,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有再惊人的才能,也难以收获更多的利益
2. 一碗水要端平,别忽视公平原则
2.1. 当东西有限,又不得不分配的时候,你一定要找个方法。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因此你应该寻求一种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法。换句话说,这个方法应该看上去很公平,能让大家无话可说。比如你可以说按年龄的高低来分配,老年人优先,或者可以按性别来分配,女士优先。制订了这样的分配方法,就要切实地做到
3. 人际交往最高境界是互惠互利
3.1.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互利互惠,彼此的友情往往很难维持。尤其是在利益场上打拼的人更需如此,只有各取所需、互惠互利,才能借助别人的力量,做好事情,获得更多的利益;也只有互利互惠,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牢靠。如果以牺牲一方的利益,让另一方得到好处,这样绝对不可能营造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3.2. 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感情,而忌讳谈功利。然而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可能单纯地归结于感情上,即便是最纯洁的爱情,尚且有着欲望的目的,何况友情呢?
4. 谈利要看情况,有时金钱会坏事
4.1.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正义而没有想到利益时,就不要用金钱去刺激他。同样的,当一个人为了理想而奋斗,带着使命感去做事而没有想到太多的利益时,也不要让金钱发出声响
5. 所谓圈子、关系,植根于利益交换
5.1. 没有什么圈子是绝对单纯的、不涉及利益交换的,同学会、校友会联络感情,都难免要交流一下信息与资源,所谓互帮互助、互惠互利,说穿了不就是利益的交换吗?
5.2. 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圈子里的关系?首先,出了问题,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除非你不要这个圈子里的关系与资源;其次,一群操同样语言的人好沟通,也好保护既得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第三,知根知底,比较熟悉的人,相互之间也比较容易取得信任
6. 适当付出,不要让别人白帮忙
6.1. 在现实生活中,举手之劳就能帮人一次,绝大多数人都乐于去做,但如果这样的帮忙要做很多次,而且都是免费的,没有任何回报的,恐怕很快大家都会失去热情
7. 提升自己的利用价值,让别人需要你
7.1. 人际关系的产生,就在于价值的交换、资源的互补。你从他这里得到支持,他从你那里得到安慰;你欣赏对方的坦诚,对方欣赏你的智慧
3. 伤什么都不要伤别人面子
1. 做什么都不如把对方的面子做足
1.1.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都有面子,实际上有的时候穷困的人会更加敏感。因此帮助别人,特别是送东西给比你穷困的人时,一定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不要让对方感受到这是施舍
2. 你的虚心请教,会让对方很有面子
2.1. 如果我们能细心地体察生活,就会发现实际上人们都有这样的习惯和心理:我们总是喜欢教导他人应该怎么去做事,却厌烦他人指点我们应该怎么做。特别是面对年纪比自己小、身份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这样的心理就更加明显
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导大家要谦虚待人,多请教他人,吸收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的缺点和短处。但这只是以他人为师一方面的好处,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满足他人的优越感及虚荣心,让他人高兴,从而有利于彼此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3. 言行莫要太随意,以免伤人的脸面
3.1.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如果同学有朝一日升了官,做了主任、经理,不能像以前一样随意开玩笑,更不要提过去的事情。你别以为提过去的事情可以让对方记起昔日的同学之情,像这样提往事联络感情的事不应该由你来做,而应该把提这些事情的主动权交给对方
4. 适当表现,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
4.1. 聪明的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条件,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聪明的人能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但大部分的聪明人却由于太过炫耀自我,压制了他人的表现空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从而招致众人的一致嫉恨
4. 朋友间没有利益,商人间鲜有友谊
4.1. 和朋友互换交际圈子
4.1.1. 和你的朋友互换交际圈可以使你的交往更有效率。一个人短短的几十年里所交往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据统计,一个普通人一生中能靠自己认识1800人就很不错了,而能保持联系的也就在200人左右,能经常联系的只有七八十人,核心圈子更是有限,一般只有二三十人
4.1.2. 如果你二十多岁找工作,需要去网上投简历,需要赶招聘会,那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三十多岁了,没有工作时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还要去挤招聘会,那就不太正常了。要么是由于你能力不行,要么就是你的圈子太窄
5. 为人处世,要把握一些分寸
5.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5.1.1. 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活在其中的鱼,养不大,活不长;而江河湖海中的水虽然混浊,却能滋养更多更大的鱼。这其中包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
5.2. 得理也要饶人,给他人留三分余地
5.2.1. 当我们咄咄逼人,把对手逼得无路可逃的时候,往往自己发不了财,甚至会赔个精光。因为当对方无路可走时,必定会以疯狂的策略给我们致命的一击
5.3. 承诺未兑现前,对承诺者持保留态度
5.3.1. 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如果期望只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5.3.2. 一家大公司要搬迁,却能法外开恩,让其中一部分人留在原地,直接造成管理上的困难。试问哪位公司领导会这样做呢?显然公司高层一开始就决定所有人都要搬迁,之所以对两位业务高手说“例外”,只是想先稳住他们,让其半年之内开拓新业务领域。如果半年内能完成新业务的开拓或者有实质性的成果,这样业务高手走不走都无所谓,因为新业务已上正轨,任何人都可以接手,这就是高层领导的目的
5.3.3. 高手一开始就知道,领导的话存在“忽悠”成分,究竟搬还是不搬,终究要等到半年后才知道,绝对不宜全力开拓新业务,新业务的开拓实际上就是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讨价还价的筹码
5.4. 做人要真诚,但行事不可莽撞
5.4.1. 我们之所以会表示自己喜欢直来直去的人,是因为对方的心思很清楚,我们能够一眼就看出来,不用花费精力去猜度。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直来直去的人说话、做事不会转弯,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不注意事情的细节和后果,很容易揭别人的老底,损害他人的颜面和利益。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对直来直去的人敬而远之
5.4.2. 不要以为凡事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激你,在说之前不妨想想别人听了这件事是什么感受,然后再决定说不说。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太直接就变成莽撞了,很容易伤害他人,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6. 不要抱怨人性,要理解人性
6.1. 世间多见锦上添花,而鲜闻雪中送炭
6.1.1. 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集中已经没有了
6.2.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6.2.1. 承认错误是痛苦的,这就是人性。同样的,没有人愿意被他人指责,这也是人性。另外,指责他人是徒劳的,因为那只会引来别人对你的防备以及毫无意义的争辩;指责他人也是危险的,因为那只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并给你招来怨恨。人们需要鼓励而不是指责。指责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和对事情的损害,往往是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
6.3. 别想着别人的感激,忘记感谢是天性
6.3.1. 如果能够用一句“谢谢”或者其他什么手段当下了结的,我们通常都会这样做。因为我们都有不想欠别人的心理。如果当下不能了结,我们的潜意识就会让记忆模糊起来,以免让自己的心理上有负担。了解到这样的人性和心理,我们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指望着对方的感激和报答;另一方面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怀着感恩之心。
6.4. 做事定要精彩,让别人的钱不白花
6.4.1. 比如什么东西坏了,我们请人来修,如果自己没花钱,看着专业人员随便修几下,这个东西就好了,就会觉得这位专业人员手段高明;而当我们请人维修,花了不少钱时,如果专业人员也是这样随便弄几下,哪怕东西修好了,我们心里也会疑惑:“我这钱是不是花得太冤枉了?他会不会没认真修呢?”了解了人们这种心理,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尽量表现得认真一些、专业一些,如果能够制造一些精彩的镜头,不让别人的钱白花就更好了
6.5. 不要去招惹闲人,以免惹是生非
6.5.1.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小鬼为什么难缠?因为小鬼往往都是闲人,闲得发慌,就会没事找事,无事生非
6.6. 原谅批评,那只是对方的自我满足
6.6.1. 自己身居要职,就注定了要被批评,与其困扰于被批评,还不如想办法习惯它,甚至采取故意暴露缺点的方式,以满足对方的批评要求。
6.6.2. 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评而愤怒,有智慧的人却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与其愤怒,不如想办法从中体悟人情世故。我们应该对批评抱着一种原谅的态度,特别是源于嫉妒的批评,要理解对方心中的郁闷和难受
6.7. 没人喜欢被人指使,却喜欢指使他人
6.7.1.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如果想让别人做事,通常不会采取命令的方式去指使,而常以提问的方式来建议。这样做一方面意在保护对方的自尊,避免冲突的发生;另一方面可让对方乐意接受意见,方便彼此合作关系的建立
6.8. 没有点资本,别人怎会对你感兴趣
6.8.1. 你根本没有吸引他人的“资本”,却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注,也要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尊重和重视,别人对你的关注和看重极有可能是冲着你父母的面子和地位。所以,此时还是要以提升自己的“资本”为主,以免落得个狐假虎威的名声。
7. 职场生存要把握的人情世故
7.1. 别越俎代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7.1.1. 若非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事务,最好不要随便插手,以免给人不尊重人,或者想要霸占他人位置的感觉。否则,显现自己的野心,将会受到同事的攻击、上司的防备和打击,会严重影响个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事业的发展
7.2. 平易近人
7.2.1. 若非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事务,最好不要随便插手,以免给人不尊重人,或者想要霸占他人位置的感觉。否则,显现自己的野心,将会受到同事的攻击、上司的防备和打击,会严重影响个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事业的发展
7.3. 批评,对事不对人
7.3.1. 批评的时候,不要对下属的个人尊严指手画脚。事情归事情,人品归人品,这是两码事,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批评最好能单独进行,如果在公共场合批评,那就太伤你下属的感情了,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你的下属成为你的刺儿头
8. 交际应酬要注意的人情世故
8.1. 和他人主动接触,别等着他人来找你
8.1.1. 须知社会中的人都有交往的需求,但绝大多数人都略显被动,这就造成了某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一方面又不愿主动接触,担心被别人拒绝,没有面子。
8.2. 即使拒绝了礼物,也无法拒绝人情
8.2.1. 他虽然能拒绝对方的礼物,但无法拒绝对方的人情。人情不是百万巨款、豪华轿车或金表,可以退还、拒收。那么什么是人情?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人情没有具体的定义。对董先生来说,人情就是那一盘盘菜、一件衣服、一朵兰花……就是那些无法拒绝的示好
8.2.2. 有的人倒是知道礼尚往来的好处,却只知道收别人的礼,得别人的好处,“只进不出”“来而无往”,这样的人很难交到长久的朋友。相信没有几个人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希望:“既然我对你示好了,你也应该向我表示好感。”如果总是让一方付出,而另一方却没有任何表示,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长久呢?
9. 感情也要拿捏好尺度
9.1.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别指望能驾驭对方
9.1.1. 没人愿意被他人驾驭,谁都想做生活的主宰者,不自由,毋宁死。尽管在感情之初,彼此都沉浸于甜蜜之中,甘心为对方付出,或情愿被对方控制,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如此,在多数时候,人们宁愿去追寻轻松、自由的情感,即使背叛爱情和誓言也在所不惜
9.2. 想得别太简单,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9.2.1. 嫁给一个人,并不只是嫁给他本人,而是嫁给他的全部,包括他的家庭环境。没有谁是独立长大的,人的成长和生活轨迹,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带着家庭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即使想抹杀也是很难的。所以,家庭习惯自然就会成为每个人的潜意识习惯,并且伴随其一生。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即使用一生的时间去改变,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9.3. 多肯定家里的老人,多与他们进行交流
9.3.1. 都说5年一个代沟,一般人是很难跟比自己年长30岁以上的人谈得来的。30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教育程度、社会风俗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各方面距离都那么远的人,实在很难有共同志趣
9.4. 从心理分析入手,化解婆媳之间的疙瘩
9.4.1. 因为母亲已经习惯了照顾儿子,但是儿子结婚后偏向于照顾妻子,这让做母亲的感觉无法适应,既不放心把儿子交到另一个女人手里,也觉得儿子依然应该依赖自己,而儿子对媳妇的好更让母亲感到自己不被重视,所以被冷落的感觉让她迁怒到儿媳妇身上
9.4.2.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婆媳争端的根本心理原因在于爱的争夺,这个爱的交汇点就是作为儿子和丈夫的男人。简言之,婆媳相处的问题就是两个女人抢一个男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