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营养与饲料学
营养与饲料学思维导图,整理了动物营养生理、蛋白质营养、糖类营养、能量营养、水的营养、矿物质营养、维生素营养、饲料分类、动物的采食量、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的内容,比较全面,欢迎自取。
编辑于2023-02-23 15:34:13 江西营养与饲料学
绪论
营养: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饲料: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概念:研究动物营养、饲料及其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
作用:保障动物健康 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改善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章 动物营养生理
营养物质(养分)
概念:用于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
分类:水 碳水化合物 脂类 蛋白质 矿物质元素 维生素
纯养分:饲料中最基础的、不可再分的营养物质
概略养分分析
水分和干物质
游离水:存在于细胞间结合不紧密,易挥发
结合水:存在于细胞内,结合紧密,不易挥发
初水分(风干物质):饲料在60-70℃烘3-4小时,空气冷却30分钟,再烘1小时,两次差0.05g
总水分(绝干物质):饲料在100-105烘2-3小时,干燥器冷却30分钟,再烘1小时,两次差0.002g
粗蛋白CP:含氮物质的总称
粗脂肪EE(乙醚浸出物):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 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粗灰分ASH: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无氮浸出物NFE: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 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养分的功能
作为结构物质
作为能量
作为生理及代谢调节物
形成产品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百
消化方式
物理
化学
微生物
各类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
猪 Þ 主要是化学性消化,物理性、微生物消化较弱 Þ 口腔咀嚼细致,消耗能量多;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差。 禽类 Þ 与猪相似,但酶和微生物的消化能力比猪弱。 Þ 无牙齿,有肌胃,可磨碎和消化饲料。 Þ 家禽肠道比猪更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
犬 Þ 臼齿尖锐、强健,擅长撕咬,但不善咀嚼,狼吞虎咽。 Þ 唾液腺发达,胃酸含量高,对蛋白质和脂肪消化能力强。 Þ 肠道短,微生物消化弱,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差。
马和兔 Þ 马和兔臼齿发达,咀嚼饲料细致,物理性消化能力较强; Þ 但马胃容积小,盲肠和结肠十分发达,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强; Þ 兔胃容积大,盲肠和结肠有明显的蠕动和逆蠕动,对粗纤维消化 能力强;且兔有食粪习性,可补偿营养。
反刍动物 Þ 前胃。瘤胃微生物消化能力强,可消化70-85% 的可消化干物质和50%粗纤维; Þ 皱胃和小肠主要是化学性消化,能力较强; Þ 盲肠和大肠进行二次微生物发酵,对粗纤维消 化能力强
吸收
概念:已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机制
胞饮吸收:免疫球蛋白
被动转运:维生素
主动转运:葡萄糖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因素
种类和品种
年龄及个体差异
饲料因素
种类
成分
抗营养物质
饲料加工:膨化>颗粒>粉料
饲养管理
营养水平
饲养条件
添加剂
第二章蛋白质营养
蛋白质分类
真蛋白
简单蛋白
纤维状蛋白
球状蛋白
结合蛋白
糖、脂、磷、色、金属蛋白
非蛋白氮NPN:不具有氨基酸肽键结构的含氮化合物。包括铵盐、硝酸盐、酰胺、游离氨基酸等
蛋白质的作用
构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
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
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猪:蛋携来一本亮色书 鸡:再加甘、脯、组、精
半必需氨基酸:甘氨酸—丝氨酸 蛋氨酸—胱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 丝、胱、酪氨酸是半必须氨基酸
条件性必需氨基酸:特定生长阶段或生理条件下必需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如:仔猪,精氨酸
限制性氨基酸LAA: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必需氨基酸EAA 如:猪的第一和第二LAA是赖、蛋 鸡相反
氨基酸比例失调
氨基酸拮抗: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提高 如:赖氨酸与精氨酸
氨基酸缺乏:某种或几种氨基酸含量不足,不能满足动物需要,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氨基酸中毒:某种氨基酸过量而造成的不良作用不能被补充另一种氨基酸所消除的现象 如:对家禽,蛋氨酸毒性最大
氨基酸不平衡
理想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
影响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因素
蛋白质性质
瘤胃内环境:pH、微生物区系
饲料加工处理
饲养管理技术
第三章糖类营养
糖的分类
单糖
低聚糖或寡糖
麦芽糖:两个葡萄糖,a-1,4糖苷键连接
纤维二糖:两个葡萄糖,贝塔-1,4糖苷键连接
多糖
储存多糖:淀粉
直链淀粉:呈线性,a-1,4糖苷键连接,可溶物热水
支链淀粉:有分支点,分支点以a-1,6糖苷键连接,分支内以a-1,4糖苷键连接,在热水中糊化
淀粉性质:溶解性、糊化(将淀粉的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淀粉吸水膨胀,其体积为原来的数百倍,悬浮液变成粘稠的胶体溶液)、老化(糊化后的淀粉冷却后,淀粉链重新凝聚,形成致密的、高度晶体化的不溶分子微束)
结构多糖NSP:非淀粉多糖
分类
水溶性
果胶
不溶性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抗营养机理
增加食糜粘性,延长食糜排空时间,降低采食量。
与消化酶或底物结合,导致营养屏障,抑制养分消化吸收。
为后肠细菌提供养分,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加剧宿主与细菌之间的养分竞争。
加快胃肠道粘膜更新,增加内源性物质损失。
NSP对单胃动物的抗营养表现
降低能量利用效率 • 降低养分消化率 • 降低生产性能 • 产生粘性粪便\腹泻
克服抗营养作用措施
添加酶制剂:NSP抑制剂 添加抗生素:抑制后肠微生物生长 水处理:除去水溶性NSP
糖的作用
营养性糖类
能量来源、储能物质
合成产品的原料
机体结构的成分
结构多糖
反刍动物
• 维持反刍动物瘤胃的正常功能及动物健康。 • 维持动物正常生产性能和产奶性能。 • 提供能量
单胃动物
提供能量 促进消化道发育,刺激肠胃运动 降低血浆的胆固醇水平 改善酮体品质,提高瘦肉率、体脂率 解毒作用
糖的消化利用
单胃动物
吸收场所:十二指肠和空肠
分解代谢途径:无氧酵解 三羧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
饲料精粗比例对产奶量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子主题
第五章能量营养
单位:1卡=4.184焦耳
产能:葡萄糖有氧氧化产生36ATP 脂肪贝塔氧化—1分子棕榈酸产生129ATP
代谢过程
能量代谢过程:总能=粪能+消化能,消化能=尿能+甲烷能+代谢能, 代谢能=热增耗+净能,净能=维持净能+生产净能, 动物总产热=热增耗+维持净能
总能GE: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水和其他氧化产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消化能DE:饲料中可被消化的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粪能FE:未消化的饲料 内源性物质 :消化酶 消化道脱落组织 消化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 反刍动物 饲喂粗饲料 粪能占总能的40%-50% 饲喂精饲料 粪能占总能的30%
真消化能TDE:GE-(FE-代谢粪能(FME:内源性物质所含的能量))
表观消化能ADE:GE-FE/进食量(DM) DE=17.15-0.41 CF
代谢能ME: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能量。
影响代谢能因素:⑴ 影响饲料消化的因素(CF) 粪能 ⑵ 碳水化合物含量 气能 ⑶ 蛋白质水平 尿能 ⑷ AA平衡 尿能
气能Eg:消化道发酵产生气体所含能量(主要对于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
尿能UE: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参与机体代谢,其 中饲料蛋白质和代谢机体蛋白质不能充分被氧化,以含氮 化合物的形式排出,这些由尿中排出物质中的能量被称为 尿能。
表观代谢能AME=ME
真代谢能TME=GE-(FE-FME)-(UE-UeE(内源尿能))-Eg
净能NE: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 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热增耗HI:绝食动物饲给饲粮后,产热量增加,增加的那部分热量损 失掉了,这个部分热量就叫热增耗。
维持净能NEm: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所耗能量
生产净能NEp:指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的部分
利用效率
总效率:动物产品的能量与食入饲料有效能值(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的比值
净效率:动物产品的能量与扣除食入饲料有效能中维持需要所占之后能量的比值
能量转化效率:有效能与总能的比值。
影响能量利用效率因素
动物因素
动物种类、性别:单胃>反刍
动物生产目的:维持>产奶>增重>妊娠>产毛
日粮因素
日粮营养浓度:负平衡>正平衡
日粮的全价性
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的量及比例越接近动物营养需要,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环境因素
温度
第六章水的营养
水的性质
较高的表面张力: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比热大:维持体温恒定
蒸发热高:蒸发散热
良好溶剂:物质消化吸收转运
结合水不能自由移动
水的作用
动物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理想的溶剂
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
调节温度
润滑 稀释毒物 产品组成
水的来源
饮水
饲料水
代谢水:脂肪代谢水最多,其次是糖,第三是蛋白质
水的排泄
粪 尿排泄
肺脏和皮肤的蒸发
动物产品排出
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
动物因素
种类 年龄 增重速度 运动量 生产目的
饲料因素
干物质 含N物质 粗纤维越高,需水量越多
环境因素
温度
水的品质
化学品质
TDS:测定溶解在水中的总无机盐含量指标 >6000mg/L可能导致腹泻及饮水增加
硬度:用钙和镁含量总和来表示
PH:正常在5.5—9
卫生质量
微生物
有毒物质
第七章矿物质营养
矿物质概念
在高温下,动物或植物组织中的有机物质经燃烧后,以二氧化碳、水、氨形式释放,再从剩余物中去掉杂质后剩下的部分
矿物元素的两面性
营养作用 毒害作用
必需矿物元素
概念:对动物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对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和繁殖必不可少的矿物质元素
条件:普遍存在于动物正常组织中,在同类动物的相同组织中含量稳定 该元素对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规律是共同的 缺乏或过量,有相似的缺乏症和中毒症状;缺乏时可以通过补充元素治疗或缓解缺乏症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铝 锂 铂 等
分类
常量元素:含量高于0.01%
钙
缺乏症:幼年的佝偻病 成年的骨软症或骨质疏松 产乳热:高产奶牛因缺钙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镁
缺乏症:草痉挛
硫
缺乏症:角蹄爪毛生长缓慢,
磷
氯
钠
异食癖 相互咬尾 啄癖,小鸡受惊时,突然前倒,两腿后伸,呈麻痹状态
钾
微量元素:含量低于0.01%
铁
生理作用
参与载体组成、转运和贮存营养素 。 参与体内物质代谢(酶活化因子)。 生理防卫机能(转铁蛋白)。
缺乏症
贫血
铜
生理作用
作为金属酶组成部分直接参与体内代谢。 维持铁的正常代谢,有利于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成熟。 参与骨形成。
缺乏症
羔羊的动物失调症 绵羊的直毛或钢丝毛 牛周期性腹泻 贫血 溶血 毛发褪色
钼(脑组织)
锌(脑垂体)
生理作用
参与体内200多种酶的组成。 参与维持上皮细胞和皮毛的正常形态、生长和 健康。 维持激素(如胰岛素)的正常作用。 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防止生物膜遭 受氧化损害和结构变形。
缺乏症
皮肤不完全角质化症 鸡跗关节肿大 生殖能力下降
硒
生理作用
参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组成 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 对胰腺组成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保证肠道脂肪酶活性,促进乳糜微粒正常形成 促进抗体形成
缺乏症
猪:肝坏死 肌肉营养不良 白肌病 桑椹心 鸡:渗出性素质 胰腺纤维变性 脑软化 牛羊:白肌病
氟
牙齿变色 骨骼变形、变脆
锰
缺乏症
禽类:滑腱症(鸡左腿向左侧弯曲)和软骨营养障碍 猪:脚跛、后踝关节肿大和腿弯曲缩短 绵羊和小牛:站立和行走困难、关节疼痛和不能保持平衡 山羊:跗骨小瘤,腿变形
影响钙磷吸收的因素
存在形式,溶解度越高,吸收越高
饲料中适宜的钙磷比例(2:1)及维生素D
动物的年龄和生理状态
过量的脂肪降低钙的吸收
蛋白质和乳糖有利于钙磷吸收
第八章维生素营养
概念
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必需而需要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脂溶性
维生素A
夜盲症 干眼症 上皮角质化 腹泻,肺炎 尿结石 流产 畸形 骨变形
维生素D
佝偻病 骨软症 骨质疏松 蛋壳变脆
维生素E(抗氧化)
白肌病 肌肉营养不良 肝坏死 渗出性素质 繁殖障碍 脑软化 水貂的黄脂病
与Se关系
维生素E为抗氧化第一道防线,阻断过氧化物的产生。Se构成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清除已经产生的过氧化物
维生素K
凝血时间延长,体内出血 羽毛蓬乱
水溶性
维生素B1(硫胺素)
猪:神经症状 心肌水肿 心室扩大 鸡:多发性神经炎 角弓反张 观星症 脚气病
维生素B2(核黄素)
鸡:卷爪麻痹症 猪:皮厚 皮炎 口角溃烂 白内障
维生素B3(泛酸)
鹅步症 共济失调 肝脏肿大 皮炎
维生素B5(烟酸NAD/NADP)
鸡:口腔症状似狗的黑舌病 猪:癞皮病
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
皮炎 癫痫样抽搐 贫血
维生素B7(生物素)
滑腱症 胫骨粗短 鹦鹉嘴 猪蹄裂 裂口性发炎
维生素B11(叶酸)
滑腱症 巨红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
维生素B12(钴安素)
步态不协调 脂肪肝 贫血 胫骨粗短
胆碱
胫骨粗短
维生素C
还原型抗坏血酸
氧化型脱氢抗坏血酸
共同作用
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提高繁殖能力 调节营养物质代谢 维护骨骼生长发育
第九章饲料分类
饲料
概念
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利用、无毒无害,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
分类
粗饲料:粗纤维≥18% 干草、秸秆
青饲料:天然水分≥60%
青贮饲料:青饲原料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乳酸菌发酵调剂和保存的一种青绿多汁的饲料。水分≥45%
原理
利用乳酸菌对青饲料进行厌氧发酵,产生乳酸,当酸度降到PH=4左右时,包括乳酸菌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停止活动,且青饲料养分不在分解或消耗,从而长期将青饲料保存下来
分类
普通青贮
半干青贮或低水分青贮
添加剂青贮
制作技术
选好原料 适时刈割 清理青贮设备 适度切碎青贮原料 控制原料水分含量 青贮原料的填装和压实 青贮建筑物的密封和覆盖
提高营养价值措施
创造适宜发酵环境 保持适当的水分 保持适当的糖分 控制发酵过程 使用添加剂
能量饲料:粗纤维≤18%,粗蛋白≤20%且消化能≥10.46MJ/kg。玉米、小麦、麦麸、甘薯块茎等
蛋白质饲料:粗蛋白≥20%粗纤维<18% 鱼粉 豆粕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大多数含有抗营养因子: 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影响动物健康的微量成分)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豌豆、菜籽饼粕等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含促动物生长因子) 鱼粉 肉粉 乳清粉
单细胞蛋白皮饲料:酵母、真菌、藻类、非病原性细菌
矿物质饲料:可提供天然矿物及工业合成的无机盐类 石粉 磷酸钙盐
含钙饲料:石粉、贝壳粉、石膏、蛋壳粉
含钙磷饲料:骨粉、磷酸钙盐(磷酸氢钙 磷酸二氢钙) 磷酸钠类(磷酸二氢钠 磷酸氢二钠)
维生素饲料:
饲料添加剂:为保证或改善饲料品质,促进动物生长繁殖,保障动物健康而掺入饲料中的各种少量或微量物质
营养性添加剂:添加到配合饲料中,直接对动物发挥营养作用的少量和微量物质
氨基酸添加剂
矿物质添加剂
维生素添加剂
非蛋白氮生长促进剂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中用于改善饲料利用率、保持饲料质量和品质、有利于动物健康或代谢的一些非营养性物质
保健和促进生长添加剂
驱虫保健添加剂
磺胺类
益生素
乳酸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酸化剂
柠檬酸 盐酸
酶制剂
植酸酶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山楂 柴胡
饲料加工保存添加剂
抗氧化剂:维生素C/E、乙氧基喹啉
防腐防霉剂:山梨酸、丙酸
饲料调质剂
香味剂
调味剂
着色剂
藁秕饲料:农作物在籽实成熟后,收获籽实所剩余的副产品
第十章动物的采食量
概念
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意义
采食量是指导动物生产方式的基础; n 采食量是调控动物生产经济效益的手段; n 采食量是决定饲料营养物质含量的因素。
调节
神经调节
饱中枢 饿中枢
化学调节
葡萄糖 挥发性脂肪酸
物理调节
胃肠紧张度 体温变化
长期调节
影响采食量因素
动物生理
动物种类
动物体重
健康情况
生理状态(妊娠期 哺乳期 生长期)
感觉系统
条件反射
饲料因素
适口性:一种饲料(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 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提高适口性措施:选择适当的原料 防止饲料氧化酸败:抗氧化剂 防止饲料霉变:防霉剂 适当粉碎加工 添加风味剂
饲料能量水平
饲料营养物质含量
饲养环境
温度 湿度 ,通风 有毒气体
应激状态
饲养管理
饮水
饲料形态
饲喂方式
饲喂时间
第十一章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
概念
由权威部分发布的各种动物在不同生产目的、生产性能下对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量定额。
基本特性
科学性
先进性
权威性
可变性
条件性和局限性
组成结构
国际饲养标准
序言 ② 研究综述 ③ 营养定额 ④ 饲料营养价值 • 用表格列出常用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部分或全部维生 素、矿物质元素含量 • 蛋白质、氨基酸、磷等可消化或可利用程度 ⑤ 典型饲粮配方 ⑥ 参考文献
我国饲养标准
范围 ② 规范性引用文件 ③ 术语 ④ 动物营养需要量表 ⑤ 饲料营养价值表 ⑥ 矿物质饲料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⑦ 维生素化合物中维生素含量 ⑧ 矿物质元素的耐受量
指标体系
能量体系
蛋白指标体系
含量
品质
其他营养体系
u采食量 u脂肪酸(亚油酸) u维生素 u矿物元素 u非营养指标
数值的表达方式
养分的数量:每头动物每天需要量
养分占日粮的比例:单位饲料中营养物质浓度
不同生产目的的养分需要量
应用的基本原则
适合性 灵活性 “标准”与效益的统一性
营养需要
概念
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 或达到良好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 要求
研究方法
析因法:动物总营养需要分为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分别测定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
更科学、合理,但确定的需要量一般低于综合法:更有前景
综合法:是根据“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统一的原理,采用饲养实 验、屠宰实验及生物学方法笼统确定某种畜禽在特定生理阶段、生产水平下对某一养分的总需要量
可直接测知动物对养分的总需要量常用于妊娠母猪等动物的营养需要,可用于指导生产但难于总结变异规律
确定需要量的原则
唯一差异性
试验条件
饲料类型
生理状态
需要量标识
确定需要量的方法
综合分析法
折线法
曲线法
第十二章配合饲料和饲料配方设计
配合饲料
概念
指根据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要求、不 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以及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实 验和研究为基础,按科学配方把不同来源的饲料,依 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并按规定的工艺流程生产以满足 各种实际需求的混合饲料。 饲粮:按日粮的百分比配合成的大量混合饲料
特点
营养平衡
质量均匀
综合利用饲料资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
种类
全价配合饲料
是指理论上除水分以外能全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 Ø 动物采食配合饲料,能获得理想的生长发育和达到最佳生 产水平,动物养殖者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Ø 特点 –养分种类:齐全 – 数量:足够 – 比例:平衡 – 可直接饲喂动物
浓缩饲料
又称平衡用配合料 v构成: v 蛋白质饲料 v 常量矿物质饲料(钙、磷、食盐) v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v一般占全价配合饲料的20%~40% v浓缩饲料 + 能量饲料 = 全价饲料
精料混合料
组成: 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 料及添加剂 v 对象:草食动物(牛、羊等)、母猪 v 特点:补充青或粗饲草或青贮饲料不足的养分 v 精料补充料 + 青或粗饲草或青贮饲料 =全价饲料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单项和复合预混合饲料)
由一种或多种添加剂原料与载体或稀释剂搅拌均匀的混合物。 v 特点: – 不能直接饲喂动物 – 配合饲料的核心
按物理性状分:粉状 颗粒 碎 膨化 压扁 液体饲料
饲料配方
概念
根据动物的营养需要、饲料的营养价值、原 料的供应情况和价格等条件合理地确定饲粮 中各种饲料原料组成的配合比例,
设计原则
营养性
平衡性
安全性
加工性
经济性
基本步骤
明确设计目标
确定饲料配方设计对象(动物); v 明确配方设计的目标值(生产力); v 配方产品的定位(商品或自用);
确定营养水平
v 确定重要营养指标:饲养标准可作为营养需要量 的基本参考。 v 考虑日粮组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 的调整。 v 考虑饲养方式:集约化饲养需要均衡营养; v 考虑环境的影响:动物采食量与消化率等; v 补充饲料添加剂。
选择饲料原料
尽可能利用当地饲料资源; v 应尽量优化营养源及其合理搭配; v 考虑畜禽的消化生理特点;适合动物的习性 v 最好对原料成分进行分析检测。
计算配方
手工计算
交叉法
代数法
试差法
配方质量评定
市场认同型
配方稳定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第四章脂类营养
脂类分类
真脂肪
类脂:磷脂
蜡类:脂肪酸和高级醇类组成的酯
甾类:固醇类化合物
萜类:色素物质
脂类性质
水解
氧化酸败
分类
自动氧化:自由基激发的
微生物氧化:酶催化的氧化
酸败程度
用酸价表示:中和1克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6不健康
因素
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双键的数目以及双键的位置
温度
水分:水分活度0.3-0.4
重金属含量
氢化
优点: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储存
缺点:损失必需脂肪酸
脂类作用
作为机体结构物质
供能储能
额外能量效应
提供必需脂肪酸:亚麻油、花生四烯酸 协助脂溶性物质吸收 维持体温,防护作用 产品组成成分
脂类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乳糜微粒——小肠黏膜 摄取微粒——合成甘油三酯——进入血液——脂蛋白转运
反刍动物对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 l 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 l 其余脂类的消化产物,进入小肠后被吸收(与非反刍动 物一致) Ø 空肠前段呈酸性环境,主要吸收乳糜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 Ø 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他脂肪酸
影响吸收率因素
碳链长度
饱和程度
存在形式
脂类的转运
乳糜微粒CM:转运外源性脂肪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LDL: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HDL:将吸收的或肝外组织中合成的胆固醇脂、磷脂运到肝脏
脂类代谢
合成部位
猪和反刍动物:脂肪组织
人:肝脏
禽类:完全肝脏
兔鼠:肝脏和脂肪组织
合成原料
饲料脂肪
葡萄糖
乙酸
蛋白质
沉积效率
饲料脂肪>葡萄糖>蛋白质
合成顺序
组织器官——皮下脂肪——肌间脂肪——肌 内脂肪(猪体脂硬度小,不饱和脂肪酸多,反刍动物相反)
必需脂肪酸EFA
概念: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 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 原因:动物缺乏在脂肪酸碳链上由羧基端第9位C与末端 甲基之间合成双键的能力
PUFA:高度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
只对与单胃动物而言
种类
亚油酸
a-亚麻油酸
花生四烯酸(体内合成少)
营养生理作用
参与磷脂合成
合成十二烷物质:前列腺素 血栓素
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
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缺乏症
影响生产性能
皮肤疾病
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
繁殖机能下降
缺乏的评定指标
三烯酸与四烯酸比:0.4亚油酸最低需要的标识
需要
猪:亚油酸为1% 家禽:亚油酸为0.9%
产品
鹅肥肝
深海鱼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