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思维导图,整理了审美活动、审美领域、审美范畴/审美类型的内容,快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3-02-24 11:44:48 浙江省美学概论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学科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美学学科历史
1.学科名称的历史
鲍姆加登;1750年;提出
2.学科本身的历史
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二)西方美学的发展阶段和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
1.西方美学发展阶段
2.中国美学发展阶段
3.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一)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王国维:“境界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 。
蔡元培:美育和艺术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
(二)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
宗白华: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
(三)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1950-1960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美学问题讨论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范围内展开。
第二次: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同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和命运的反思紧紧联系;认为审美活动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杜夫海纳、海德格尔、王夫之、陶渊明
(二)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一)人生修养:美学问题与人生、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联
(二)理论修养:理性与感性永恒的冲突
六、怎样学习美学
1.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2.要立足于中国文化;3.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4.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5.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6.要有开放的心态。
第一编 审美活动
一、美感的分析
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1.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
“主体―客体”结构的特征:①外在性;②对象性;③认识桥梁性。
2.“人―世界”关系的特征:①内在性;②非对象性;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美感体验与认识
美感与高峰体验
(二)审美态度
1.定义
2.分类
距离说: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审美无功利学说——康德
(三)美感与移情
1.移情作用的定义+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2.立普斯的“移情说”
3.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观点;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4.格式塔同行同构说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人内在的感情活动也受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区别
(四)美感的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自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
第二编 审美领域
一、自然美及其特征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二)比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三)畅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二、关于自然美性质的探讨
观点一:客观派。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色彩、形状、体积、对称、和谐等等),与人无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代表人物: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黄金分割率的发现者。他们认为美在于数的和谐。
观点二:主观派。
自然美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灵或主观态度。
代表人物: 黑格尔
他认为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观点三:主客观统一
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既离不开人的主观作用,又离不开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是人的主观作用和事物本身的某些自然属性相结合的结果。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自然界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观点三: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自然人化”的结果。
认为自然美不在于自然本身,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加上去的,而是一种客观社会性存在,是在自然人化过程中形成的。
代表人物:李泽厚
观点四:反“自然人化”的肯定美学
肯定美学:要求我们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纯粹的眼光接近自然,将自然纯粹地看作自然。追求一种纯粹的审美。
三、自然美的特殊性
(一)自然性
自然性:指自然美依赖于自然事物天造地设、自然而然生成的自然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是真正第一自然的美的特征。
1、自然性是指自然美对自然的依赖性。
自然美是以自然事物的自然属性或以其色、形、声合规律组合形成的感性形式特征为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的。
2、与艺术美、社会美相比较,自然美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自然。
(二)多面性
多面性,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所显示出的自然美的形态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特征。
1、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感性形式特点是多方面的。同一个自然物,从不同角度看,美就不同。
2、自然事物多方面的属性和特征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3、指自然事物具有变易性或多变性,这也是自然美的多面性的重要表现。
(三)形式性
1、自然事物的本身属性和感性形式特征的多面性及它与社会生活存在着多种不确定的联系,使自然美在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方面表现得比较模糊笼统,往往成为净化了的形式美。
2、自然美的形式风格的五种类型
雄伟、秀丽、奇特、险峻、幽深
(四)象征性
四、自然美的文化价值
(一)启迪智慧、激发创造
(二)陶冶情操,提高境界
(三)愉悦身心,丰富生活
(四)和合天人,通融群己
第三编 审美范畴/审美类型
一、划分审美范畴的基本依据
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活动关系及其表现形态。
1、主体与对象同一时体现为优美
2、主体的力量低于对象时,体现为崇高和悲剧
3、主体的力量高于对象时,体现为喜剧。
(一)优美
1.人物:(古)毕达哥拉斯、阿奎那、荷迦兹+(近)博克、康德
2.何谓优美?
(1)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它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处于矛盾统一状态时的表现。
(2)形式上体现为静止的、安静的、协调的、秀雅的、柔媚的。
(3)美感上,给人以宁静微笑、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情感感受。
*优美的东西具有形象可感性、符合事物的一般尺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审美主体的一致性
3.和谐的本质
矛盾双方的平衡+主体与对象的和谐
(二)崇高
1.崇高范畴的历史发展
社会历史背景
大工业的发展+审美风尚
古罗马朗吉弩斯《论崇高》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把崇高作为语言修辞的一种风格。
崇高的五大因素
博克《论崇高与美》
正式将崇高作为与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
主要讨论了崇高感,认为它是一种痛感。
康德《判断力批判》
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无法被感官、感性认识所把握。
崇高与理念相关联。
把崇高划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康德崇高论的意义
2.崇高的根源
人的主体性张扬,要求自我实现——遭遇异己力量的阻挡、压制——斗争、粉碎异己力量——创造新的世界,与这世界和谐统一
超越性——主体超前于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指向理想性境界 斗争性——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经历巨大激烈的斗争 肯定性——结果肯定了人自身
3.崇高的特征
无形式——对形式美的突破和再造 痛感——激烈的情感动荡。 肯定性的结局——肯定了人的本质力量,肯定了人自身。
1、崇高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处于矛盾激化状态的表现。此时主体处于被战胜的状态。 2、崇高的形式特征是无形式,带有粗犷、豪放的特征,它表现为运动、变化、力量、速度等等。 3、崇高的美感特征是痛并快乐着,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愉快。
(三)优美与崇高
1.空间上形的大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力量上的强与弱
4.性质上的刚与柔
(四)崇高与壮美
它们都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
崇高包含了丑、强调恐怖、神秘,是矛盾对立的状态。壮美则是一种单纯的雄伟或者壮阔,不含有丑的因素,仍然属于和谐美。
从美感上讲,壮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昂扬、振奋。但是崇高则往往伴随着恐怖和痛苦。
(五)崇高与丑、恶
1.表现
(1)恶作为对立面与崇高对峙。崇高在自我表现的同时展现了恶。
(2)崇高的主体身上有恶的成分。
2.悲剧与崇高
(1)悲剧和崇高一样,都属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矛盾斗争中主体处于失败的状态。 (2)悲剧是走向崇高的死,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生。 (3)悲剧多展现社会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基本上在艺术中表现。崇高不仅限于社会,也不限于艺术,自然界中的现象也存在着崇高感。 (4)悲剧的表现需要一个完整的行动,而崇高可以只有一个场景。
抗争、行动、毁灭是悲剧的三大要素
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
(一)悲剧的界定
生活中的悲剧;作为艺术体裁的悲剧;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1.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有其限定的内涵,也可称为悲或悲剧性。
2.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既存在于戏剧、小说、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之中,更多的还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3.作为审美范畴之悲剧的涵义。
(二)西方悲剧作品/形式的历史演变
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荒谬悲剧
(三)西方美学史上的悲剧论
(四)悲剧的根源
1.人的生存实践内在的矛盾 2.人要求自我肯定;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遭遇外界的否定而失败; 3.人所遭遇的否定其实又是包含在生命之中的,是必然的、内在的否定。
必然——不是偶然的;内在——否定不仅仅是来自外界力量,根源在自身;悲剧性乃人的实践生存的本质属性
问: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日常用语的“悲剧”有什么区别?
1.美学的悲剧范畴强调悲剧的必然性、内在性;日常意义的悲剧强调结局的不幸。
2.美学的悲剧范畴具有审美内涵;日常意义的悲剧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五)悲剧的审美意义
1.悲剧的基本特征
(1)英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充满强烈的悲壮感。
(2)充满着强烈的伦理追求和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3)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崇高感
2.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
(2)性格悲剧: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一方面与重大的社会冲突相关,但一方面也与主人公的某些性格弱点相关。
(3)社会悲剧:历史的必然性要求未被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3.悲剧的美感特点
悲剧要从人由悲剧本身所引起的悲悯与畏惧心情进而产生快感。
大背景的理解+心理规律上+人生价值
二、喜剧:喜剧是“夸张”地处理生活,并让人在“笑”中去理解生活。
(一)喜剧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喜剧;中世纪民间喜剧;文艺复兴时期的喜剧
2.西方喜剧理论不如悲剧理论发达
3.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二)喜剧的根源
喜剧的根源也在人的实践生存内在的矛盾
(1) 生命要求自我肯定
(2) 生命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遭遇外界的否定
(3) 肯定力量战胜否定力量,生命获得发展;否定力量战胜肯定力量,生命获得发展
(三)喜剧的特征
1. 否定性的形式:情节、形状、行为等的不合常理、夸张、变形等
2. 肯定性的内容:形式的否定性暴露出内容的否定性,从而达到肯定合理的内容的目的
(四)悲剧与喜剧的交错与转换
1. 二者都根源于人生的固有矛盾 2. 二者是人生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表现 ∴ 所以人生才呈现为悲喜的交错
喜剧
喜剧概念
喜剧是“夸张”地处理生活,并让人在“笑”中去理解生活。
喜剧范围(广+狭)
喜剧看法与成因
一、西方文学中具有喜剧性的四大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莫里哀《悭吝人》)
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果戈理《死魂灵》)
二、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喜剧的几种著名观点
1.德国康德:“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喜剧性的笑起源于紧张的情感突然转化为虚无
2.德国柏格森:生命的机械化说
3.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三、喜剧形成的原因
1.优越感:对他人缺陷的审视和对自身“过去时”弱点的解嘲
2.好奇:满足人类追新逐异的心理需要
3.戏谑:化大为小、以轻松对待严肃,这种游戏诙谐式态度是喜剧性的另一个原因
4.天真:真正的天真和故作天真都以久违了的清新形式打破成人世界的习见,也是喜剧性的一个成因
5.讽刺:不是直接的讥讽,而是间接的隐讳的富含技巧的嘲弄、批评。这是喜剧性的成因之一
6.悖理:违背常理或不合正常逻辑,也是喜剧性的一个成因,表现为答非所问或断章取义,即不按常理出牌
7.机智(巧智):快速对接、巧妙应对、脑筋急转弯,这种智慧和语言的机巧是喜剧性的重要成因
喜剧手法:反常(反常态或反常理)
倒错(倒置、颠倒、错位)
夸张变形
机械
误会巧合
巧借、化用
雷同
对比
谐音
混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