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教育及其本质思维导图,整理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的要素与形态的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2-24 12:58:31第二章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论
1主要观点
教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
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从神/天
2观点性质
🌟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
我国古代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如朱熹)
3局限性
此观点是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
产生此观点,主受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二)生物起源论
1主要观点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
2观点性质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3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
沛西·能(英)
桑代克(美))
4局限性
抹杀人与动物的区别
否认教育的社会性质
忽略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因此也是非科学的
(三)心理起源论
1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2代表人物
孟禄(美)
原始社会无学校、教师、教材,教育起源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自我尝试学会各种生活技能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既是教育最初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局限性
夸大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抹杀了教育和人的意识性
否认了人的社会性
因此也是错误的
(四)劳动起源论
1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社会实际需要
2代表人物
米丁斯基
凯洛夫
3观点性质
关于人类起源的正确主张
(五)交往起源论
1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lri人类的交往活动
2代表人物
叶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 )
二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时间
夏朝建立以前
特征
无阶级性(公平性)
生产和生活资料,为社会所有成员共有
教育实行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
生产力低下,人们必须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
教育活动紧紧围绕生产劳动进行
教育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
教育还未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
遇机而教,随事而学
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教育内容简单,手段极端原始
没有文字书籍,教育内容、方式极为简单贫乏
教育主要通过年长一辈口相传言传身教
(二)古代教育
中国
奴隶社会
夏
教育场所
庠
养老➕教育(德教)
序
校
教育目的
培养能骑善射的武士
教育特征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状态
商
教育场所
大学
小学
瞽宗
序
教育目的
培养尊神重教、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西周
教育场所
国学
主办:中央政府
地址:王城与诸侯国的国都
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
乡学
主办:地方政府
地址: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
对象: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
教育目的
培养未来统治者
教育内容
六艺(文武兼备,是中国最早的分科课程 )
礼(核心)、乐、射、御、书、数
教育特征(形成官学体系格局,高度垄断教育)
学在官府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春秋(战国)
教育场所
稷下学宫(齐)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承担学术交流作用出书编教形成自己学说 )
教育特征
官学衰微
私学兴起
养士之风大盛
诸子百家争鸣(儒墨为主)
封建社会
战国
两汉
教育场所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最高学府)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官邸学(专门为皇室弟子创办)
地方官学(一般发展不是很好与地方长官)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私学
书馆
坐馆
在先生自己家讲课
家馆
先生到学生家里上课
经馆
先教部分学生再由部分学生教其他学生(导师制/贝尔兰卡斯制“隔山打牛”)
选仕制度
察举制
征辟制
教育特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于公元前134提出,汉武帝时推行
魏晋南北朝
教育场所
国子监题
太学
选仕制度
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
教育场所
六学二馆
六学
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大学专科类学校
律学(律令)
书学(书法)
算学(历算)
二馆
收藏书籍、校理书籍、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弘文馆(东宫直辖)
崇文馆(门下省直辖)
选仕制度
科举制
管理机构
国子监(隋文帝时期设置)
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
宋元
教育场所
官学
中央官学
国子学(最高教育管理机构、最高学府)
太学
辟雍
小学
地方官学
州学
县学等
民间办学
书院-(北宋六大书院)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
嵩阳书院(河南郑州登封)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金山书院
选仕制度
科举制
教学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清
选仕制度
科举制
后创立以八股取士的科举模式,1905年废除
世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西方
奴隶社会
古巴比伦(苏美尔人“泥板书”)
学校类型
宫廷学校
近邻皇宫或政府机关
培养政府的高级将领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
寺庙设立,近邻寺庙
培养僧侣或宗教接班人
教授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宗教等
书吏学校
紧邻书吏住所
培养普通官吏和从事文职的低级人才
教学内容
培养读写能力
管理人才还必须学习数学、天文学、医学等
教学方法
师徒传授式(学生观察后动手,教师随时纠错)
严格的纪律+体罚
古埃及-灌输+体罚
宫廷学校
教学内容无法考证
僧侣学校
科学技术教育
内容包括建筑学、水利、天文学、数学、宗教等
职官学校
普通文化课+专门职业教育
文士学校
简单的书写(芦管笔)、计算等
古印度
宗教教育
婆罗门教育
“古儒学校”《吠陀经》
古儒一定是婆罗门阶层
佛教教育
佛教经典+地方语言解说
完成佛教教育12年的男性叫比尼,女性叫比丘尼
种姓制度
婆罗门
神的嘴
刹帝利
神的手臂
吠舍
神的大腿
首陀罗
神的脚
达利特
贱民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
显著特点
军事体育
教育目的
英勇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
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
教育方法
严酷的锻炼
教育对象
男孩和女孩
教育管理
国家统一管理
雅典(崇文)
显著特点
身心和谐发展
教育目的
积极社会活动家
教育内容
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方法
温和
教育对象
男孩
教育管理
公私立学校并举
“七艺”/“三科四学”
早期三艺
文法
修辞
辩证
柏拉图补充
天文
几何
算术
音乐
古罗马
共和早期
“农民-军人”教育
共和后期
初级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
帝国时期
培养顺民和官吏
封建社会
中世纪的西欧
基督教教育
修道院学校
宗教信仰+简单的读、写、算
主教学校
大教堂学校,条件较好但数量有限
堂区学校
教区学校,较简陋,教识、写字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培养治理国家的官吏
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特殊家庭教育形式,服务骑士阶层
中世纪大学(不限学生国籍)
分类
“学生”大学
学生主管校务,意大利为代表
“先生”大学
教师主管校务,巴黎大学为代表
特点
行会性、制度化、国际性、独立性、流动性、宗教性
著名大学
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1096)、剑桥大学(1209)
拜占庭
阿拉伯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特点
1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
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标志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建立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阶级性
教育只为奴隶主和封建阶级的子女所有
等级性
内部层级不同,子女享有教育层级也不同
3学校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并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君子忧道不忧贫”
樊迟问稼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古典人文科学
治人之术
宗教教义(西方)
4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个别教学,未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5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
6学生版的思想和生活被禁锢,是一种封闭式教育
(三)近代教育
划分
世界近代史
1640-1917年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年
特点
1扩大了教育对象,教育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德国世上最早提义务教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
斯宾塞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
3教育内容日益丰富和世俗化,逐渐与宗教脱离
4教育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我国最早采用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5教育法治化,国家干预加强,重视立法和依法执教
6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四)现代教育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日趋紧密
3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6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7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8教育由追随者变为了先行者(地位的根本变化)
9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思潮
10不断改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五)未来教育
1终身化
保罗.朗格朗(法)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197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现代化
教育观念
教师队伍
6国际化
7信息化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中国
1甲骨文“教”像有人在旁执鞭演卜、训斥小孩,“育”像妇人育子
2先秦古籍大都只一个“教”字概述教育问题
3古代思想家和百姓论及教育问题主要用“教”“学”二字
4最早将“教”“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上》
520世纪初(1902)留日学者翻译借用日文中“教育”“教育学”,此后“教育”取代传统“教”和“学”
西方
教育一词由拉丁文eduiere演变而来,意为“引出”。词源上说,西文“教育”含“内发”之意,强调教育顺其自然
外文中教育可归纳11种含义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中国
蔡元培
杨贤江
陶行知
西方
1苏格拉底-教育使人得到改进
2亚里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
3柏拉图“观念天赋论”“心灵回忆论”基础上-教育过程就是理智控制欲望“洞穴隐喻”
4夸美纽斯-“生长说”
5洛克-“白板说”
6卢梭-“自然教育”
7裴斯泰洛齐-“完整的人的发展说”
8斯宾塞-“教育即为来人的完满生活准备”
9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
含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构成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教育的本质
(一)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双重属性说
4多质说(多属性说、多因素说)
5特殊范畴说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社会性)
永恒性
随人类产生/消失而产生/消失
历史性
不同时期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形式等不同
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三节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要构成
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又称“学习者”
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的中介和工具
二教育的基本形态
1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总称正式教育)
正规教育
含义
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制度化、专门化
意义
推文明进步,利国家普及教育和提教育效率
非正规教育
含义
特点
有组织但未充分制度化
不需注册、不发文凭、不授学位
系统教育但未常规化
结构松散、组织灵活
意义
满足各种学习、社会均衡和发展需要
促终身学习重要手段,建设学习型社会起核心作用
成判断社会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晴雨表
补充: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
正式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非正式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具体指日常中偶发性学习
特点:自主、灵活、范围广、时间长
2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按教育现象在时空中存在的形态划分
3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按活动存在范围)
社会教育
开放、多样、群众、补偿、融合性
学校教育
职能的专门性
组织的严密性
作用的全面性
内容的系统性
手段的有效性
形式的稳定性
家庭教育
先导(首因效应)、感染、权威、针对、生活、终身性
学校产生的条件
一物质基础
二体脑分工
三文字、教育内容
四培养官吏、知识分子
模仿
无意识的模仿
有意识的模仿
人类独有学习方式
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动物是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人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
动物没有高级的语言与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故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
➡️意识性
动物经验基本上随生理成熟而结束,人的教育则绝不止于生理的成熟
➡️继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