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冯雪 - 给忙碌者的心脏健康课
一名医生,北大博士。课程在短时间给我们对心血管的基本知识和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有个大概了解。紧要关头,心脏会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所以当危及生命的脏器出现信号,比如呼吸特别急促、胸闷或者胸痛,我们就一定要停下来,看看心血管还能不能适应。
编辑于2023-02-24 16:26:17 安徽游戏主机御三家怎么选 | PS5、Switch、Xbox购买攻略 能让你玩起来的游戏机🎮是最推荐的游戏机。Switch 和 XSS 只要2000块就可以玩起来,价格便宜。Switch是掌机,哪里都能玩。有钱当然推荐 PS5,画质好体验好。 游戏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所以本身还是非常保值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机,祝大家玩的开心!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接触中,会发现一个比较统一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究竟该如何借助数据分析的能力,去提升公司业务的运营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最终达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我们个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数据思维?
如果说十大必去的城市的话,我就觉得那些把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放进来评论的,不知是不是跑题了!所以按照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叫法,我认为排在前两名的肯定是北京和西安。具体的谁靠前就不好说了,反正都差不多。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游戏主机御三家怎么选 | PS5、Switch、Xbox购买攻略 能让你玩起来的游戏机🎮是最推荐的游戏机。Switch 和 XSS 只要2000块就可以玩起来,价格便宜。Switch是掌机,哪里都能玩。有钱当然推荐 PS5,画质好体验好。 游戏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所以本身还是非常保值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机,祝大家玩的开心!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接触中,会发现一个比较统一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究竟该如何借助数据分析的能力,去提升公司业务的运营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最终达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我们个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数据思维?
如果说十大必去的城市的话,我就觉得那些把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放进来评论的,不知是不是跑题了!所以按照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叫法,我认为排在前两名的肯定是北京和西安。具体的谁靠前就不好说了,反正都差不多。
得到 | 冯雪 - 给忙碌者的心脏健康课
说明
版权:来自得到 App 冯雪老师的课程,本笔记仅是课后笔记,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买课学习。
高级样式
💡红色:关键、精彩、值得被记忆的句子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记忆</span>
📊黄色:有趣的细节,具体的数据 #细节 #数字 #清单 #方法 #收藏
📝绿色:案例、引用名句 #案例 #例子 #名句 #故事 #实验 #引用
💬蓝色:我的评论、输出和观点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评论</span>
✏️紫色:解释概念,构造概念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解释</span>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概念</span>
发刊词 | 每个患者都是来我这儿买后悔药的
第一,认知心脏。
心脏健康的四个维度:<span class="bold">结构、功能、适应和储备</span>,帮你建立一个立体的、无缝的心脏健康认知,让你对自己的心脏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回过头,再看猝死这样的问题,你就能知道,如何让这倒霉事别落在自己身上。
第二,医学干预。
我会从诊断、治疗、康复三个层面,来帮你搞清楚医生的思维方式,让你下次再听到医生的“天书”时,瞬间理解他的前后逻辑。
心血管医学,代表了目前人类最高的医学发展。所以,你不仅可以把这样的思维逻辑分享给你的父母和亲人,也可以把目前医疗的顶尖治疗思路,用到你的工作和人生中。从这里出发,我还会分析未来一个千亿量级的健康服务产业,给你一些全新的灵感。
第三,健康管理。
会探讨怎么跟心血管疾病相处,如何预防,如何养心。这也是我会跟我的爱人、我的父母亲人,以及我的孩子讲的话。当你有了一个更强大的心脏时,我相信,你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智慧,体味到生活的美好。
01 | 心血管系统的“领袖智慧”
心血管系统是个什么样的网络呢?
血液会从左侧的心室射出,经过主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最后到达只允许人体最小的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它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那么细。
毛细血管将氧气和养分一个不落地带给全身37.2万亿个细胞,然后再从毛细血管回收到小静脉、中静脉、中央静脉,最后回到右侧的心房,流到右侧的心室,随着心脏收缩,从右心室射出的血液经过肺的各层动脉、毛细血管、各层静脉,将氧气带回到左侧心房,流到左侧心室。
如果把全身的血管,从动脉到静脉加起来,有17.6万公里,绕着地球赤道,大约有4圈半。
1、心血管5亿年的经验总结
第一点,就是“起于微末”。
心血管的广泛影响力,就在于它“起于微末”的组织架构,也就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几乎无所不在。
事实上,无论是长度还是体积,<span class="bold">毛细血管都占到了整个心血管系统的绝大部分比重。</span>
如果所有的毛细血管开放,可以达到20L的容积,而血液的总容量,也就4~5L。
传递的广度,决定了传递的数量。
正因为毛细血管的庞大,它才有能力服务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给它们输送氧气,提供养分,带走它们的代谢产物。
一个组织想要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最需要关注来自微末的力量,因为微末是所有组织里最广泛,也是最核心的力量来源。
第二点,价值回报。
以平均寿命75岁计算,心血管这一生大约跳动30亿次,运送2亿升的血液,输送1.5万立方米的氧气。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人心黑白,时间可辨”
第三点,层递通畅。
它用了一个层递式的结构,从心脏开始,大动脉分出若干个中动脉,每个中动脉再分成若干小动脉,小动脉又分出更为庞大的毛细血管网。
更为厉害的是,在往下输出的每一层过程中,心脏射出的血液成分直到营养细胞前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达到价值100%的传递,几乎是0损耗。
做到了层递的高度通畅,也就完成了价值的有效输出,继而成就心血管的影响力。
第四点,信息闭环。
心血管则设计了一个信息闭环的体系,它不仅能将价值100%地传递下去,还能将信息100%地收集回来。
规模大的组织团队一定要重视微末的反馈,让信息的传递形成高效的闭环,这样才能够及时调整发现问题,也保证了组织团队的凝聚力。
第五点,备胎机制。
在我们身体中,绝大多数的组织、器官都有两套,甚至两套以上的供血系统,尽管这个组织架构看上去有点重复,不够精简,不够经济,却符合生存第一的原则。
2、严密的组织是心血管疾病的来源
血管问题的日积月累,导致了我们熟知的冠心病、心梗、脑中风、下肢动脉闭塞。让我们感觉急得不能再急的心梗、中风,其实是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病。
如果有人在五十岁时不幸发生了心梗,那么大约从二十多岁时,他的血管壁上,就已经开始生长出第一个“斑块”。这个“斑块”会在未来不断长大,直到堵塞血管,心梗爆发。
参考文献
Halpern, D., & Secomb, T. W. (1989). The squeezing of red blood cells through capillaries with near-minimal diameter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Feher, J. (2012).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Solute Exchange. Quantitative Human Physiology.
Elaine M, Katja H,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Ma, X. et al.(2014). An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arthropod cardiovascular system from the early Cambrian.Nature Communications.
Fausto, N. (1998).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Peop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Pittman RN. (2011). Regulation of Tissue Oxygenation. Chapter 2,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nd Oxygen Transport.
02 | 心脏<span class="bold">如何实现精准供血</span>
1、一套系统:神经-体液控制系统
心血管功能的实现正是<span class="bold">依赖于一个“工业4.0版本”的控制系统。</span>
这个系统以毛细血管间的互联互通为基础,通过智能化分析判断,实现为客户,也就是每一个器官乃至细胞的精准服务要求。
这个系统,就是以神经和体液调节为主的控制系统。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别是这套控制系统的两种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是快速应答机制,主要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类。交感神经是正向作用于心血管,让它跳得更快更强,副交感神经则让心脏跳得更缓更弱。
体液调节属于慢反馈机制,成分比较复杂,但总体来说,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也是有正有负。一快一慢,一正一负,互为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
神经-体液控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神经调节的快速应答机制。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身处非洲大草原,身后站着一头狮子。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在你感受到威胁的瞬间,神经调节的交感神经启动兴奋,副交感神经减弱,两者都在0.5s内直接作用于心血管,使得心脏射血量达到正常的8倍以上,以匹配飞速奔跑的四肢和重要的心肺功能。
另一方面,神经调节也收缩了所有不必要脏器的供血,比如胃肠道,让你在紧张的时候忘了饥饿,将所有射出心脏的血供应给需要的地方。
这一瞬间的效果无法持久,接下来体液机制接管并延续了这一效应。
交感神经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心脏,另一方面作用于体液控制系统,使这个系统分泌出比平时多1000倍以上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都是使心血管跳得更快更强的激素。
在危险消除,运动停止后,副交感神经就随之启动了,它会逐渐减缓、减弱心血管射血,直至我们恢复正常。
2、两个调节维度:变时和变力
心血管实际上只调节了两个维度。
一个是时间维度,高冷医学把它称做“变时功能”。说白了,就是心脏每分钟跳多少次。
另一个是力的维度,医学上叫“变力功能”。换一种说法,就是心脏每次用多大力量,射出多少血。
很像物理学上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时间和力。
时间和力相乘,叫做“功”,而在心血管就意味着每分钟射出多少血量。这也是评价心血管功能的核心指标。
为达到时间维度上的最快,心脏选择了“电”。
心跳在心脏内传递和改变的时间,是以心电来实现的。巧合的是,人类工业2.0时代就是电力革命
3、一套基本动作:收缩和舒张
心血管系统终其一生实现这么多复杂的供血功能,只用了一套基本动作,那就是收缩——舒张——再收缩——再舒张。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大道至简,莫过于此。
为什么复杂的系统能用这么简单的逻辑来实现呢?
一、这最容易实现,损耗小
二、越简单越不容易出错。
三、抽丝剥茧,事物的本质都很简单
参考文献
McArdle, W. D., Katch, F. I., & Katch, V. L. (2017). Exercise physiology: Nutrition, energy, and human performance.
Farrell, P. A., Joyner, M. J., & Caiozzo, V. J. (2012). ACSMs advanced exercise physiology.
03 | <span class="bold">心脏能力决定行动能力</span>
1、适应的本质是一把天平
适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心血管能不能匹配我们的需求。
它追求的是天平的平衡,只要你当下的心血管功能和你现在的需求平衡就好。
如果不平衡,即便功能指标正常,也是不够的;如果可以满足平衡,即便有一些残缺,也可以去容忍。
911事件一名消防员的故事:心脏是有极限的和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在9·11事件火灾现场,消防员Mickle已经是第三次冲进双子星大楼里了。这一次,他觉得和前两次明显不一样。
他能听见自己粗重的呼吸,越来越急,而且胸前好像有块大石头压着。他的速度、力量都在急速减退,每一个动作都变得艰难而缓慢,心跳却非常快。
很快,他的判断力开始下降。即便经过严格的训练,他此刻也分不清眼前的方向,甚至找不到安全出口。
Mickle可能没有任何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问题。
他走不出火场的原因在于,他现在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心脏适应的上限。
2、对适应的预判<span class="bold">具有不确定性</span>
医学上确实有一些检测,可以模拟反映这个天平的平衡。
比如,我们可以用运动或者药物给心血管一个负荷,然后通过心脏的心电图、超声、核医学检测、身体的氧气消耗量等等,来观察心脏的功能是否适应,最后将这些负荷折算成我们可能要承受的社会或医疗状况。
但是检测后,我们并不能给心血管的适应下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适应是一个复杂体系,一方面涉及心血管功能的各个维度——衰老、疾病,另一方面涉及生活或工作的各种形态。
里面的变量非常大,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在这种体系中,每一个微小的变量都会引起最后结论的改变,<span class="bold">所以其结论在人类目前的研究极限里,只能是一个概率。</span>
过劳的工作:体位性低血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如果你熬了两个通宵赶一份材料,第三天早上有一个presentation,赶到办公室,你太困了,慌乱中没吃早饭,只坐下来喝了一杯黑咖啡,这时同事告诉你会议时间到了。你突然从办公桌旁站起来,这时你会觉得有些心慌,眼前一片漆黑,腿一软,人已经瘫在地上了。
发生了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出现了心血管不适应,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但这个场景可能无法复现。
3、适应要从自我认知开始
心理学上<span class="bold">自我认知</span>
谁发明的
海因兹·哈特曼是自我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在1939年发表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标志着自我认知概念的建立。
是什么
评判我们是否“适应” ,其实就是充分认知“我”的生理,和“我”的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可以很大程度借鉴“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包含两个步骤
对自我的观察;
静静感受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信号。
对观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正如《庄子》中写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认为,大到一个国君,小到一个乡长,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能力、德行有所认知。同样,我们也要对身体的表现有所评价。
三个自我观察和评价的<span class="bold">重点信号</span>
1.基本信号。它们是身体给你的一些常见的小信号。
比如我饿了,我困了,眼睛有点干,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心血管不适应,但如果你听不到来自身体的基本信号,后续可能有一些紧迫的信号你同样感受不到。
所以,对小信号的观察,是为了积累对自我评价的经验。
2.警灯信号。它和危及生命的器官有关系。
紧要关头,心脏会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所以当危及生命的脏器出现信号,<span class="bold">比如呼吸特别急促、胸闷或者胸痛,</span>我们就一定要停下来,看看心血管还能不能适应。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3.危机信号。这时候,心血管适应其实已经出现不匹配了。
比如<span class="bold">心跳加快,呼吸跟不上</span>,但是行动依然很迟缓,甚至出现头晕、无力。有了这个信号,说明情况已经很紧迫了。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你的心血管在加速工作,但是所有的信号都在提示你血压可能还在继续下降,提示你所有重要组织的供血出现不足。
参考文献
Bean RB, Bean WB. (1961). Sir William Osler: Aphorisms from his Bedside Teachings and Writings.
Myers, D. (2015). Social psychology
Dobzhansky, T. (1956). Genetics of Natural Populations. XXV. Genetic Changes in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pseudoobscura and Drosophila persimilis in Some Localities in California. Evolution
04 | 如何提高心脏预防猝死的能力 #收藏
什么是猝死?
猝死基本上都在1小时之内死亡。
一些猝死的案例令人唏嘘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2018年,吉祥三宝里的父亲,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就是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湘雅附二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李晓冰医生,也是下午健身后发病倒在厕所,后来在抢救室做了开胸心脏按压,均无效,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个小时。他还是心脏科的医生,也不能预知猝死。
高以翔在1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
麻醉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段子。
患者问医生:“我做手术危不危险啊?”
麻醉医生回答说,全国的麻醉医生有10万人。2017年,工作中猝死的麻醉医生是16个。2018年前几个月,死亡了4个。算下来,麻醉医生的死亡概率是三千分之一。而手术中病人的死亡率目前已经降到了十万分之一。
“所以,在手术室这几个小时内,我猝死的几率是你的300倍!我们都不怕,你怕什么?”
心脏停搏是美国最致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它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因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死亡人数的总和。
在我国,每年就有54.4万人死于猝死,相当于平均每分钟一个人。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猝死如此可怕,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85%是心血管问题
又有80%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发缺血了。
1、猝死是储备坍塌导致的
什么是储备?
心脏因身体的需要而增加射血的能力,也称作心力储备。
储备,是一种扩大适应范围的潜力。
正常健康人群的心脏储备,<span class="bold">最大可以是日常心脏功能的8倍。</span>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心脏储备也完全不同。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span class="bold">猝死是心血管储备坍塌导致的。</span>
2、预防猝死的三种策略
我们要怎么预防猝死呢?逻辑上有三种策略。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避免最后一根稻草策略。能引发猝死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做。
关注身体信号策略。我们要注意引发猝死的先兆,也就是去注意储备透支的信号。
拓展储备策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策略。既然储备是一种潜能,那我们就要努力去拓展它。
如何识别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引发猝死的10根稻草,分别是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在闹市骑车
用力解大便
大量喝酒或咖啡
心情抑郁
暴饮暴食
性生活纵欲过度
吸食毒品
吸烟或吸二手烟
吃得太咸、太甜
久坐不动
但其实这些事项很难避免,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危机发生前的先兆
3、<span class="bold">注意储备透支的信号 </span><span class="tag"><span class="bold">#记忆</span></span><span class="bold"> </span>
创业公司 CTO 的故事:咖啡因过量的影响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我认识了一个人,他36岁,是中关村一家创业公司的CTO。他的公司创业不到三年,有三百来人,有些技术算是全球领先了。
他本人,则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麻省理工的博士。家里有一个漂亮太太和一个可爱的女儿,典型的事业家庭两如意了。
作为创业公司的高管,他的压力还是有的,<span class="bold">所以加班熬夜也是常态</span>。好在他以前是大学校田径队员,身体素质很好,也就没有什么不舒服。
但是最近两个月,他时不时有些心慌。
我问他都什么时候心慌?
他说自己很喜欢喝咖啡,一天大概要喝三四杯。喝完咖啡,尤其是黑咖啡,他就会心慌得厉害。
还有熬夜后,他也会连着一两天都比较容易心慌,但过会就能好。
我又问了一句,那以前呢?
他说以前完全没有。我留了电话,很谨慎地告诉他,一定来找我。
他来找我的时候,带了常规体检报告。报告上所有的心脏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
我带他在阜外医院做了一些常规检查,比如心脏超声。检查报告显示,他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都很不错,24小时心电图也只是正常范围内的早搏。
不过,这些都是对静态下,心血管功能的评判,他的储备究竟怎样,还是不清楚。
我又把他带到心脏康复中心,<span class="bold">做了心肺运动试验。</span>
在这个实验里,我们会让被测试者跑步或者踏车,然后逐渐加量,直到他筋疲力尽,到达我们认为的,接近心肺功能的储备极限为止。
然后,我们会去检测这个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明确心肺功能的储备是否正常。
这个是目前医学界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在心血管达到极限前的负荷,就是心血管的储备能力。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这位CTO在踏车的时候,就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他有特别多的早搏,甚至出现了室速,这种心律失常,分分钟就可能出现室颤,然后导致猝死。
报告提示,他有一种比较罕见的<span class="bold">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span>
我们用不着知道这个病究竟怎么回事,只需要知道,这个病很大概率上,发了病就猝死,占到心血管性猝死中的20%。基本得通过尸检,才能发现病因。
我告诉他:“你太幸运了。前面的两个月里,你的心慌可能分分钟就会诱发猝死。”
之后,我们医院给他做了射频消融,也就是干掉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源点。结果很顺利,之后,他再没有发作过。
具体来看,储备透支的信号都有哪些?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首先,是一些惯常的因素。
比如吸烟会增加2~3倍的猝死风险。精神紧张、自卑都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相关因素。
其次,是和心率相关的信号。
比如莫名其妙地,安静时的心率比以前加快了不少,这个表现可能是因为心血管储备明显下降,连安静时的基础代谢都不能满足,需要通过增加心跳来代偿。
再比如,运动时心率增加缓慢,运动时血压下降。
或者,运动停止后1分钟内心率下降不多,就是一个猝死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体现了心力储备的不足。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最后,还有一些和疾病相关。
比如心功能不全合并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如果已经患了这类疾病,就说明储备已经在透支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很多的猝死研究都证明,<span class="bold">过量运动会大大增加猝死的风险</span>。
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低水平活动或者不活动的人群,<span class="bold">如果突然做剧烈的体育运动,会使心脏性猝死概率增加17倍。</span>
国外有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猝死前的两三个月里,<span class="bold">经常会走进一个所谓忘我的工作状态。</span>那时候,身体器官一定会有所反应,只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因为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4、心脏健康带来的真正自由
心脏的适应健康,是一种节制力。
储备健康,则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BIÖRCK, G. U. N. N. A. R., & Wikland, B. O. (1972). " Sudden Death"-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Circulation.
Kronick, S. L., et al. (2015). Part 4: systems of care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Hua, W., et al,(2009).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oke, G. A.,et al, (1998). Physiological cardiac reserve: development of a non-invasive method and first estimates in man. Heart.
Ryvlin, P., et al. (2013). Incidence and mechanisms of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s in epilepsy monitoring units (MORTEMUS): a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Lancet Neurology
Jamison, D. T., et al. (2013). Global health 2035: a world converging within a generation. The Lancet.
05 | 心脏问题掩盖下的心理问题
1、心理疾病诊断率极低
一位成功男人的病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一个患者,中年男性,周围人眼里的成功好男人。他来找我的时候,是以冠心病就诊的。
症状
在压力大的时候,喉咙发紧,胸口像压了一块千斤顶,喘不上气。
最严重的一次,他明确告诉我,是真的闷到一口气也喘不上来,觉得分分钟就要昏死过去。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打了120,被送进医院。他太太在抢救室外,已经哭晕过去了。
他在这家医院做了所有心梗方面的检查,没发现太多的问题。
医生开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药,就让他出院了。
白天,只要他工作一会,就会觉得特别乏,打不起精神。晚上,他睡眠也不是特别好,基本要靠安眠药才能睡四五个小时。
没过多久,他还是觉得胸闷,就又去了两家医院,做了更详细的检查。
结果只是颈椎病、颈动脉斑块这种无关痛痒的诊断,也就是说,和他这么重的症状表现根本不一致。
他来找我之前,几乎已经无法工作了。
原来,他没有心脏病,只是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就是那个诊断率很低的疾病。
国内有资料显示,在医院门诊,<span class="bold">这个疾病的识别率只有10%~20%。</span>
这个病的发病率有多高呢?
三甲医院的抽样调查显示,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发病率是42.5%。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为什么这种病的诊断率这么低,而且还低出了普遍性?
第一,思维盲区。
来医院瞧病的人,一定会和医生说哪哪不舒服。
医生一般也会从不舒服的地方开始检查,医患双方此时都是想就这个不舒服搞清楚原因,也就是搞清楚病变是什么。
第二,文化问题。
中国老百姓对抑郁和焦虑这样的心理疾病,打心眼里就没把它当成病。
第三,医学模式。
中国的医院,大多还停留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也就是说,我们所有医疗的关注点都在于器质性的病变,也就是哪儿得病了,该怎么治。
抑郁焦虑这种不属于器质性病变的,不在医生的主流关注范围内。
但心理疾病导致的后果,却是超乎想象的严重。不能工作的比例,引起死亡,即自杀的比例,一点都不比别的疾病少。
WH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测,到了2020年,<span class="bold">抑郁症将成为冠心病之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span>
2、心理对心脏的影响
心理疾病对心脏有什么影响?
明明是心理疾病,为什么会导致胸闷,甚至闷到喘不上气呢?
这在医学上,被称作“心理疾病的躯体症状”,也就是心理疾病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症状,但并不是真的得了心脏病。
这些身体症状包括心慌、气短、胸闷、胸痛,都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其余的还有各种疼痛,比如肩痛、腰痛、胃肠道不舒服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用身体的病变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或者即便有身体的病变,但症状严重不匹配。
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有一系列解释。
有的人认为,这是潜意识被压抑的产物,这样躯体化表达出来后,自己的负罪感就减少了。
有的人认为,这是为了获得同情和理解,所以在某些地区文化里,越是只同情这种身体有什么问题,不好意思表达心理疾病的,越容易产生这种心理问题躯体转化。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行为退化,退化到婴幼儿语言前期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
这种现象的病理学机制是什么呢?
这套控制系统是由大脑发出的,而心理和情绪都会引起大脑的活动,从而可能开启这套神经传导通路,最终影响心脏。
比如我们焦虑、紧张、兴奋的情绪都会通过这个通路,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心理疾病除了会让心血管假装患病,还会让心血管真的患上冠心病。
焦虑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会使心梗患者死亡率增加至2倍以上。
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正式将抑郁作为冠心病患者心梗以后不良后果的重要危险因素。
科学家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两类疾病居然存在很多共同的病理基础,比如促炎性细胞因子、内皮功能紊乱、抗凝因素、血小板受体和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这使得心理疾病既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3、心脏对心理的塑造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塑造
在与大型生物横向的对比里,人类的心脏功能更精准,但精准的进化代价是牺牲强大。说到更快的启动,更强大的射血功能这些,我们要对很多动物甘拜下风。
因此,和人的体重相似的动物里,比如羚羊、鹿和狼,它们奔跑的速度都比我们要快。
我们的视觉更极端。为了达到精细化,双眼只分布于身体的前侧,当集中注意力时甚至只有25度的视角范围。
这么窄的视野,加上相对弱小的泵血功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大脑发育出了平行关注,也就是我们可以同时关注多个角度的危险,可以快速连续切换对各种威胁的担忧。
这种思维定式,只会让我们变得过分忧虑。
更麻烦的是,如今,我们担忧的焦点比原始时代多。无效担忧的担忧更容易让人高压
我上次那个话讲得妥不妥,大家会怎么看我?
下次要再开策划会,我该怎么办?
这对我下个月的升职有没有影响?
如果再不升职,年底裁员是不是就该轮到我了?
心脏康复中心的一位男孩的案例:心脏对心理的塑造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有一个8岁男孩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以后,他被诊断为中重度的抑郁症,活得特别丧。
他来的头一个星期,一句话都没说过。他妈妈说,孩子生病以后,就不说话了,在家里,竖1个手指头就表示同意,竖两个手指头就是不同意。
我给他定了一个康复方案,每周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让他的心血管功能在运动中逐渐恢复。
到第二周康复结束的时候,他冲我笑了笑,说了一声“阿姨,下周见”,孩子妈妈当时就哭了。
大约三周以后,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那么阳光,每次来都说说笑笑的,后来居然成了康复中心所有人的开心果。
这是因为,<span class="bold">规律的运动会启动神经传导通路</span>,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正是一种产生和传递快乐的神经递质,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实用的方法来快速判断自己有没有抑郁症。 <span class="tag">#方法</span>
3个问题
(1)你是否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2)你是否心烦不安,已经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3)你是否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能查出病因?
3个问题中,如果有两个回答是,那么符合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在80%左右。
参考文献
Xiang YT.,et al.(2012). Mental health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progress.Lancet.
Chen Y., et al. (2016)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0.5 million men and wome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Investing in mental health: evidence for ac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Kellner, R. (1994). Psychosomatic Syndromes, Somatization and Somatoform Disorder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06 | 核心战略:打断<span class="bold">“心血管事件链”</span>
1、核心战略:打断事件链
心血管疾病按照能不能治疗,可以分为三大类。
治得了,能根治,没有后顾之忧
治疗思路比较简单,就两个字——替代,即各种人工替代。
能治,但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控制;
基本治不了,只能延缓它的脚步。
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全貌
以最常见的冠心病为例,它基本上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危险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已经导致了某一个,或几个器官的损伤
急性事件:突发了心梗、脑梗等等急症
死亡
其次,制定战略。
核心战略:<span class="bold">打断事件链。</span>
具体来看,如果这次一个人来住院是因为急性事件,那我们的治疗,首先要以打断急性事件为主,否则下一步就是死亡。
但同时,也要针对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进行打击,否则,在不久的将来,还是会发生急性事件。
如果这次入院是因为靶器官损害,那我们就会以打击靶器官损害为主,不让它往后续的事件链上发展,但也一定要兼顾危险因素。
2、“事件链”节点的三大战术
这半个世纪,人类的心血管病治疗,都是以确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努力。
到目前为止,医学成功地确立了几个明确的“主公”,<span class="bold">包括衰老、吸烟、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运动减少、焦虑或抑郁。 </span><span class="tag"><span class="bold">#记忆</span></span><span class="bold"> </span>
比如,单单通过药物降低血压,就可以减少38%的心血管病死亡,以及16%的冠心病发生。
“靶器官损害”,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靶器官损害,就是心脏已经到了缺血的程度。而缺血,是因为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过于狭窄。
治疗策略就是:让它通畅。
怎样让它通畅?
心血管介入手术,就是医学在这个阶段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具体来看,我们从浅表可以穿刺的动脉入手,将导丝在X线引导下,放入心脏的供血动脉,也就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然后顺着导丝,放入需要扩张血管的球囊以及支架,最终达到疏通血管的效果。
支架也好,球囊也好,都是人体内没有的东西,而通过很小的创伤将它们放入人体内,可以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精准打击。
但手术是缓兵之计
2015年,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了一篇文章
对于冠心病的其中一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进行保守药物治疗和冠脉支架手术。
随访12年后,<span class="bold">这两类病人的死亡率完全一致。</span>
这证明了,对于比较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手术这种治疗手段,并没有让患者在生死上获益。
为什么?
因为这种治疗方案的本质,是解决狭窄本身,而不是解决为什么狭窄。
如果没有解决为什么会狭窄,即使这次解决了这个点,下次还会有别的点出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治疗靶器官损害的同时,打断事件链的上一个节点:“危险因素”。
第三个阶段“急性事件”的战术。
如果是急性心梗
可以用心血管介入等让血管再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为越早开通缺血的血管,就会有越多的心肌存活下来。
但如果不幸,患者还是发生了心衰,我们就得用另一个战术了:围魏救赵
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一位实施了搭桥手术的病人的案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在重症监护室当医生的时候,有一个患者心梗后做了搭桥手术,手术后第一天发生了心脏顿抑。
什么是心脏顿抑?
正常情况下,我们心脏每分钟要射出4.5~6升血,而监测显示,他连2升都不到。
这个情况很严重,我们做心功能检查时,发现他的心脏几乎没什么收缩,血压也没办法维持了,状况差到如果我们把升血压的药物撤掉,他的血压瞬间就会掉到30以下,然后就是0。
我们尝试了无数药物,以期让他的心脏增加做功,结果无济于事。
这时候怎么办?
对于心脏的正向思维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我们就得逆向思考。
既然心血管功能是为了满足全身的供血供氧,如果我们不能再增加心血管做功,为了达到与心血管功能的匹配,<span class="bold">我们可以让所有重要器官少工作,甚至不工作,来减少它们对心脏供血供氧的需求。</span>
所以,我们对患者做了下面几件事。
首先,我们镇静了患者的大脑,减少了大脑的耗氧。之后,我们让呼吸机代替患者自主呼吸,减少了呼吸的做功。
然后,我们让血液滤过技术代替机体本身的代谢,减少了代谢所需要的供血。
我们还用血液降温的办法,把整个人体的温度降到了32.5摄氏度,使基础代谢率进一步降低。最后,我们还上了主动脉球囊反搏。这是一种辅助技术,会代替一部分心脏做功。
我们做的这些,就是为了把身体对心脏的需求降到最低。
接下来,我们等待了5天,患者顿抑的心功能逐渐恢复了。我们就把替代器官做功的机器慢慢撤下来。然后,他就出院了。
在急性事件发生时的一个基本治疗原则:尽可能减轻心脏的负荷,让它休息,等待心功能的逐渐恢复。
3、医疗的巅峰之笔:替代疗法
心脏里承担功能的各个结构,基本都可以被替换、被修补。
用各种瓣膜替换心脏的瓣膜,用补片替代心房、心室的缺损,用起搏器替换心脏的窦房结,也就是用来产生心跳的结构。
利用这样的技术,我们治愈了无数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让他们拥有一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心脏,也治愈了无数因为感染、衰老等原因导致的瓣膜功能损坏,使这些病人也和正常人一样。
心脏有可能被人工整个替代吗?答案是可以的。
这项技术在欧美已经通过批准上市了,在中国,我们阜外医院也已经陆续开始应用。
这就是人工心脏的替代技术,也就是用<span class="bold">机器泵来替代心脏供血的工作。</span>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终身人工替代治疗显现出和心脏移植差不多的疗效。2017年,美国最新一代人工心脏的患者平均存活为7.1年,4年的存活率为92%。
所以,心脏的寿命根本不会是我们人类寿命的天花板。
参考文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学分会血管专业学组, &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 (2018). 中国血管健康评估系统应用指南(2018第三次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
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第5版).
Amery, A. , et al. (1986).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working party on high blood pressure in the elderly trial. Drugs.
Sedlis, S. P. , et al. (2015). Effect of pci on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年度报告2017
07 | 终极法则:重建一生的生活方式
手术结束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就真的结束了吗?
国内外权威研究表明,在使用了最佳的心血管药物,并且成功做了心血管支架植入手术后,仍有
34%的患者发作心绞痛;
30%的患者发生抑郁、焦虑;
40%的患者无法工作;
25%的患者会在治疗后停止性生活。
三类心血管疾病的手术也不能保证根治
对于第一类心血管疾病,手术确实可以根治它。
比如,各种瓣膜的置换,起搏器的植入,各种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等等。不过,心血管的结构可以在一天之内彻底修复,心血管的功能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第二大类心血管疾病很难根治,只能控制。
对于这类疾病,手术治疗只是缓兵之计。
手术只是处理了堵塞的血管,如果我们没有处理血管会堵塞的源头,下次复发就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最后一类心血管疾病,现在的任何治疗都只是延缓而已。
1、心脏康复是治疗的核心
是什么?
心脏康复不是要让身体和行为恢复到从前,<span class="bold">而是要重建我们一生的生活方式即行为习惯。</span>
为什么说心脏康复是治疗的终极解决途径呢?因为心脏康复对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来讲,既治标,又治本。
在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指南里,<span class="bold">心脏康复都是最高等级的推荐。</span>它不仅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部分,还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借助独孤求败的历程做比喻)
心血管手术
利刃,可以抢救生命。
针对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是独孤进阶到三十岁时手中的软剑。
血压高了降压,血糖高了降糖,血脂高了降脂,不管对手怎么做,都可以斩断一切危险,但独孤自己回忆,软剑误伤了不少江湖义士,这就像药物免不了有很多副作用。
非药物康复
像是四十岁的独孤。他不再靠剑锋了,而是靠个人的修行达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
在这个阶段,医生利用运动、营养、睡眠、呼吸这些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进行治疗。这些东西不再是外界的干预,而是自我修复的魔力。
2、<span class="bold">心脏康复</span>的两大重点
心脏康复如此神奇,它具体包括了哪些方法呢?
“九久方案”。
第一个九,是指心脏康复可以被归纳为九个方面:
健康认知
运动康复
营养管理
心理干预
睡眠学习
呼吸训练
疼痛舒缓
戒烟指导
药物管理
第二个久,是指对这九个方面的干预和关注,是长长久久的。
其中,最核心、也最具代表性的,是运动康复和营养管理。
一个老爷爷的故事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两个月前的一天,他发生了心梗,救护车送到医院时,血压还不到50。所有家属都被告知,老爷子可能随时会撑不过去。
那一天,他被除颤了17次,才维持了心跳,推进手术室放了两个支架,之后又在重症监护室经历了各种抢救。当他乐呵呵地对我说,阎王爷不想收他的时候,我能理解他都经历了什么。
来的时候,他坐着轮椅,虽然很乐观,但说话都会有些气喘。为了打破气氛,我问了老爷子的愿望,他告诉我很想去崇礼,再跟孙女滑一次雪。
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运动方案
运动频率:从每周三次,到每周五次;
运动项目:从在轮椅上踩脚踏车,到在跑步机慢走,慢跑,中速跑;
力量训练:从徒手,到5磅,10磅,20磅。
在36次运动训练结束的时候,他可以毫不喘气地在跑步机上以6.5公里/小时的速度跑30分钟了。
冬天,收到了他从崇礼滑雪场发来的照片,那个笑容可以让我记一辈子。
运动能从各个维度提升心脏功能,其内在原因非常多。
最直接的原因是,运动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训练副交感神经,让心率跳得更慢,更稳定,对抗心律失常,还能提高心脏对缺血的状态的适应性,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等等。
治疗性运动是需要医生指导的
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一个有治疗效果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以及运动时间,这样的运动才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处方。
营养管理
营养管理为心血管启动自我修复,提供了两方面的助力。
一方面,膳食营养本身就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肥胖、盐摄入过多等。合理科学的饮食方案,可以将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化于无形。
另一方面,我们修复心血管的能量和物质,都来源于食物。
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从食物中获得充足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就没有必要从药物、营养添加剂以及保健品中获得。
美食家的营养康复经历。 <span class="tag">#例子</span>
来康复中心第一句话说:“不让我吃红烧肉,我就不做康复了。”
我一下子就乐了,就跟他说:“谁跟你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吃红烧肉啊?不仅可以吃,我这还有比这更好吃的菜单呢。生滚鱼片粥、牛尾鸽子汤……”
我还没说完,他就把我打断了,问:“真的?那个牛尾鸽子汤怎么做?”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业界鼎鼎有名的美食家和作家,出过好几本美食畅销书。
我们先做了一周的饮食记录。我告诉他,这一周尽情吃,但有一条得注意,就是每次吃饭前,需要给食物拍张照,然后发微信给我们营养师。
一周下来,我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红烧肉,老爷子吃得不多,也就一周两次。相反,自从得了冠心病,他肉类就吃得很少,加上他觉得粗粮更健康,就一日三餐都吃杂粮面、杂粮饼,还配杂粮粥,结果导致主食摄入太多。
结合其他营养学检查,我们给他制定了精确的营养方案,不仅没有停掉他的红烧肉,还让他增加了鱼肉、鸡蛋,以及各种煲汤等。
三个月后,他的血脂就完全正常了。而在这之前,<span class="bold">他就算吃两片降脂药,血脂也不能达标。</span>
他特别开心。他以后每次来,我都会和他闲聊一两句菜谱的事,还会比划比划,谁做得又健康又好吃。
如何制定自己的饮食习惯
首先,要让自己的食谱结构接近大自然的食物链。
膳食金字塔
第二,要让食物成分更接近自然本身的样子。
举个例子,糙米比精米要好,全麦面粉比高筋面粉好,全水果比果汁好。
最后,选择自然界里时令的食物,也就是本地、应季的水果、蔬菜。
3、生物医学模式,到<span class="bol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span>
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渐渐画上句号,取而代之的,<span class="bold">是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span>
所有的医生都将摆正自己的位置,<span class="bold">从神坛退回到治疗的帮手上来。</span>在近代医学中,患者第一次从一个配合医生甚至被动接受的角色,被请回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舞台中央。
当我们能意识到来源于患者本身强大的自愈能量时,我们就会更加谨慎地运用外在的医学治疗手段。这是『敬畏生命,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Authors, N. . (1997). Five-year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comparing bypass surgery and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 writing group for the bypass angioplasty revascularization investigation (bari) investigator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马骏, 刘同涛, & 贾崇奇. (2010).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Thorson, A. I. . (2010). Sexual activity and the cardiac patient.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12(1), 38-40.
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第5版)
Sagar, V. A. ,et al. (2015). Exercise-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heart failur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pen Heart.
冯雪.(2016).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
Pescatello, L. S. (2014).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08 | 如何与慢性心脏病做朋友
1、相识:摆脱恶性漩涡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些担忧都是徒劳无功的,对心血管疾病的结局基本不起作用。
相反,极度担忧还会引发思维抑制。
也就是说,你可能故意不去想,但研究表明,这之后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反弹。
对不幸的关注,极度的担忧,思维的抑制,反弹,然后导致更多对不幸的关注,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思维的恶性漩涡。
想要摆脱对心血管疾病的极度担忧,根据我的患者的经验,无外乎两种方式最有效。
一是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说兴趣、爱好,发掘持久一些的快乐。
二是关注当下。这个方式更有效。不惧未来、不思过往,做好每一个当下。
2、相知:原谅自己
有时候,人要给予自己宽容。
一位家中顶梁柱的案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生病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大老爷们一直是说一不二。刚刚做完搭桥手术之后,他发现自己从下床到走路都需要别人帮助。他暴躁过,也郁闷过。
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span class="bold">如果不能走出来,只会让老婆一辈子扶着自己。</span>
在这之后,他就变了一个人,他太太每次陪他来做康复,他只负责努力康复,前后张罗都是太太的事。
有时候他还会跟太太撒个娇,太太也会宠溺地看着他。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幸福,他告诉我,撑不住了才发现,太太的肩膀比他更有韧劲。
我很佩服这位患者,他成功地走过了相知这个阶段。
总结来看,从这个阶段走出来的患者都有两个共同点:
1. 有了情绪,该哭就哭,该示弱就示弱。强者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不掩饰在某些地方的柔弱。
2. 原谅自己。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对自己的愤怒,就都释然了。
3、相处:坚持重建生活方式
面对心血管疾病的第三个阶段是相处,而这个阶段的秘诀就是“生活”二字。
得这个病也许是不公平的。但幸运的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次客观性考试,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一般不说坚持一辈子,我会说“二十一天”,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佛经里说:“若要请此菩萨来,念咒焚香三七二十一遍,菩萨即来。” 菩萨来没来我不知道,但很多人都相信,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三周。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在心脏康复中,研究表明,如果可以坚持生活方式治疗三周,病人就可以明显地觉察到自己的改善,所以这种改善的奖励,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4、一路同行:涅槃重生
企业家的转变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我有一位企业家患者,心梗后回想过往,感慨万千。在那之后,他平生第一次放下一切工作,踏踏实实开始睡觉,晚上到点关掉手机,早上六点多在阳光中自然醒来。
他不再去应酬饭局,倒是经常和家人一起吃饭,青菜有青菜的味道,肉有肉的味道,米饭有米饭的香味。而在以前,他从来没在饭桌上体味过自然和爱的味道,更没有时间感受生活的美。
三年后,他来找我复查,聊起他的公司上市了,上个月还去了青藏高原。
他告诉我,他真的对心梗心怀感激。因为得病后,他才重新静下来思考家庭,思考生命,思考工作中什么是重要的和长久的,反倒感悟通透了。
患心血管疾病后,人生更豁达,家庭更和睦,身体更健康,事业更成功的人比比皆是。
从苦难中站起来的人,只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
马骏等,(2010),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Jacob AD.et al,(2015). Effectivenes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mong older patien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erican Heart Journal.
09 | “作死”的底线在哪里 #收藏
影响人类寿命和健康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告诉我们,医疗对于健康的影响还不到8%。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让人惊讶的是,我们一辈子对健康的整体投入中,医疗却占了绝大部分。
更不幸的是,这份投入里的绝大多数,<span class="bold">都是用在了生命最后的三个月里</span>。说白了,就是既花钱,又遭罪,还没什么用。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其他项目中,人类遗传占15%,环境因素占17%,剩下的60%左右<span class="bold">,都是个人生活方式。</span>
不仅如此,目前全世界的医学证据也告诉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才是形成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点,也是生活方式的全面管理。
主要是规律的锻炼身体,饮食规律有度,睡眠规律充足,不抽烟,不过量饮酒,良好的心态,从而保持适当的体重,正常的血脂、血压、血糖等等。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1、用长远战略,对抗基因偏好
从2017年中国心血管年报来看,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一路飘红,根本没有下降的趋势。
原因是藏着深深的人性弱点。
人类天生喜爱糖,所以在这个不需要有大量能量的情况下也会偏好甜食
2、两条务实原则,降低负担
《国语》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过度克制,只会像防民之口一样,最终只能把人逼到对生活方式管理不闻不问的境地。
但如果我们给天性一个适当的出口,就更有可能坚持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你不需要让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健康标准,只要做到了这两条务实原则,也许健康和快乐就可以同时拥有了。
3、作死的<span class="bold">两条底线</span>
原则一:“高压线原则”。
高压线就好比法律,就是什么必须不能做。
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里,不做什么,显然比做什么要重要得多,绝对的No作No Die!
只要我们每个人心里有了这道红杠杠,那么你在红线之外就有了及时行乐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不至于会被各种养生知识忽悠。
高压线原则一共三条 <span class="tag">#方法</span>
一、绝对不能吸烟,包括二手烟。
如果不幸已经开始,不要试图依赖自己的毅力,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像毒品一样形成依赖。
二、在体重和食物上,不能有执念,要讲究适度。
要把体重指数,也就是体重除以身高再除以身高,<span class="bold">尽可能控制在18到25以内</span>。如果血脂血压血糖都很好,也没有脂肪肝等等,其实稍胖一点也可以接受。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体质指数(BMI)= 体重(kg)÷身高^2(m)
在美食上也一样,不能毫无节制,也不要完全不吃。
比如说酒、饮料,毫无节制,来者不拒,肯定不行;
听说某些食物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比如木耳、绿豆,就顿顿吃,每天吃;
听说鸡蛋黄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就把所有的蛋黄抠出来,只吃蛋白,<span class="bold">也是非常不正确的。</span>
三、不能久坐。
你自己算算看,周一到周五,甚至周六日,是不是除了躺着,就是坐着?如果你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八个小时,就肯定是多了。
站起来。别管做什么,从家务到体力劳动,从锻炼身体到逛街,只要能动起来就是好事。
原则二:察觉。
套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span class="tag">#名言和</span>
打个比方,<span class="bold">吃饭要有察觉。</span>
要察觉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咀嚼的程度,举箸时的选择,食物咽下的感觉,自己的饱胀。
这样就会更容易做到适量,不会过多或者过少,也更容易规律。
我准备了一份察觉的清单,请把清单给到自己和最爱你的人,让我们帮助你一起察觉,建立更好的生活习惯 <span class="tag">#清单</span>
1)察觉饿和饱。学会让一日三餐在饥饿中开始,吃饱后停止。
2)察觉睡眠质量。晚上放下手机,感受到困倦,并进入睡眠,睡到自然醒后,察觉自己的精力是不是充沛。
3)察觉呼吸。感受它是顺畅平缓还是急促憋闷,可以在夜间让亲人帮你察觉是否有呼吸阻塞或停顿。
4)察觉心跳。在平静时,察觉自己是心跳规律还是心慌急促。
5)察觉肌肉。久坐后,察觉肌肉是放松还是紧张、疼痛。如果是紧张和疼痛,站起来,找一些喜欢的事情放松。
6)察觉情绪。旁人一般会比自己更容易觉察,如果更焦躁了,找一些开心的人或事情来释放。
7)察觉当下的愉悦感。停下来,让思绪集中在当下,察觉自己的心情是不是愉悦。
参考文献
Wilkinson, R. G., & Marmot, M. (Eds.). (2003).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the solid fact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dis, S., Puska, P., Norrving, B.,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Global atla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mbell, T. C., & Campbell, T. M. (2005). The China Study: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Health.
Who, E. C. (2004). 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Lancet
10 | 运动和安静,哪个对心脏更好
1、动,还是静?
两种状态,哪种更养心呢?这在中西方文化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西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合适的营养和运动,是保持健康最恰当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有三种人可以做医生,分别是哲学家、宗教者,还有最后一种,居然是体育家。
这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活化体现,也是古希腊认为运动可以促进健康的证明。
14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是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复兴。从此,一种全新而古老的医学学科“运动医学”诞生了,<span class="bold">核心理念就是exercise is medicine。</span>
18世纪,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观点就此在西方得到了鼎盛发展。 <span class="tag">#名言</span>
无数的研究验证了运动对心血管的健康,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的结构,比如对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管再生。
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比如增加安静时每次收缩的射血量。
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糖、血脂。
甚至,高遗传风险都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得到降低。
运动量过小,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英国的生物银行经过长期随访发现,仅仅双手的握力这一项指标,就可以明显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中国
《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外动既止,内心亦明。”
这里强调人的天性是宁静的,是因为外在的物欲,才会运动。
如果能做到因为欲望的外在奔忙而停下来,内心就也会清明。
所以,在传统中医养生中,静是人生的常态。
中国养心之术大部分和静有关,比如打坐、调息、禅定。
通常,人类最深度的安静形式,是深睡眠。
在深睡眠中,我们的心率会进一步减慢,心脏给自己的供血就会更好。
除此之外,人在睡觉的时候,身体还会分泌一系列的激素,启动整个身体的修复和新生。
我们常说,睡饱一个美容觉,不仅对皮肤有修复作用,对心血管也有。心血管在睡眠中,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受损的心血管也会得到修复。
相反,如果睡眠不足,心脏不能休息时,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增加血小板黏性。
有研究显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span class="bold">,高血压风险将增加35%。</span>
最新的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动静圆融”,也就是动静结合。
2、养心最高境界:动静圆融
如何动
运动不能过量。
过量的运动会带来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血管钙化等问题。
一个典型的佐证就是,你会发现,并不是成为职业运动员,寿命就会更长。
究竟什么运动对养心,或者说长寿有利呢?
首先,每周需要做有氧运动,而且每次活动前要热身,活动后要整理
其次,为达到或维持健康心血管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每周运动总量,应该达到1000kcal。
举个例子,一个70kg的成年人,如果以8.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跑步,每周跑够90分钟就可以了,比如可以安排3次,每次30分钟。
如果是以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快走,每周共需要4个小时,比如可以安排5次,每次近50分钟。
最后,每周还需要2~3次的力量训练,以保证每个大肌肉群的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耐力。
如何静
要避免<span class="bold">过量的安静。</span>
2018年,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了我们阜外医院的研究结果,说成年人每天睡6~8小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最低,而每天睡8~9小时、9~10小时、10小时以上的人,风险依次增加5%、17%和41%。
另一项研究也告诉我们,习惯性午睡超过30分钟,所有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卧床休息。
如果绝对卧床1天,就会带来认知和睡眠节律的改变,带来抑郁和焦虑的加重,还会增加肺部感染,造成血栓,以及心脏肌肉的萎缩。
即使只卧床1天,四肢肌肉的流失也高达3%~11%。这意味着,如果卧床3天,我们最多会有1/3的肌肉丢失。
怎样才能进入最佳的安静状态呢?
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
你可能有一万种方法把心脏的跳动搞快搞强,但是如果你想把心脏的跳动在安静心率下再慢一点,没有药物和专业的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
接下来,我就给你一个让心脏安静下来的实用方法——<span class="bold">呼吸,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span>
机理
它能启动我们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
怎么做
腹式呼吸是指尽量不做胸廓起伏,做到随吸气腹部隆起,随呼气腹部下陷。
效果 & 好处
呼吸训练也能更好地让你专注当下。而放空所有的杂念专注当下,是一种强大的本领,它可以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安静。
医学证明,仅这一项,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增强呼吸功能,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率失常,减少抑郁焦虑,改善胃肠蠕动等等等等,简直是包治百病。
参考文献
Berryman, J. W. (2010). Exercise is medicin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Smith, D. L., & Fernhall, B. (2011).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physiology.
Tikkanen, E., et al. (2018). Associations of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Strength, and Genetic Risk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ongitudinal Analyses in the UK Biobank Study. Circulation.
Dement, W. C., & Vaughan, C. (1999). The promise of sleep: A pioneer in sleep medicine explores the vital connection between health, happiness, and a good night's sleep.
Cappuccio, F. P., et al. (2011). Sleep dura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Nagai M,.et al.(2010) Sleep dur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Curr Cardiol Rev.
Gottlieb, D. J.,et al. . (2006). Association of usual sleep duration with hypertension: the Sleep Heart Health Study. Sleep.
结语 | 未来的突破,或许不在医学
1、当前治疗手段的瓶颈
第一大手段,是最经典的<span class="bold">药物治疗</span>
这一直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的最大法宝。
新药一直在被发明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一年,心血管领域都会有二十个左右的新药品种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注册上市,这占到当年所有新药品种的1/5左右。
每一个心血管领域新药的上市背后,都存在着,一年十亿美元、持续十年的投入。这意味着,在心血管领域的药物研发上,每年就有数百亿美元的投入。
但资金投资在逐年减少,瓶颈已来
数据
在2000年到2009年上市的心血管疾病新型药物,与之前十年相比,下降了约33%。
再往源头追溯的话,投资心血管药物研发的基金在大幅度缩减。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在美国流行的众筹式药物研发中,没有一项是心血管方向的。
原因
有分析显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药物研究的投入压力很大,与此同时,<span class="bold">药物治疗危险因素的效果减低,已经没有特别大的上升空间。</span>
在发展的快车道行驶了一段时间后,心血管领域药物的研发,进入了明显的瓶颈期。
第二大手段,<span class="bold">心血管介入治疗</span>。
它的发展可谓是神一般的速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每年的心血管介入支架手术还是十位数。到了2017年,支架手<span class="bold">术已经高达66万6千多例。 </span><span class="tag"><span class="bold">#数据</span></span>
对比一下同期的胆囊切除手术,<span class="bold">后者只有大约3到5倍的增长。</span>
在全球范围内,2017年,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是346亿美元,2015年,中国的市场规模是320亿人民币。<span class="bold">这是除了化验这样的诊断检查之外,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了。</span>
高额利润进一步催生了整个行业的不断迭代发展。2010年以来,每年平均有200项支架项目获得FDA的批准。
近两年,FDA 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中,30%~50%在心血管领域,而介入治疗类占据了心血管器械的半壁江山。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领域因为有着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市场,未<span class="bold">来将有更多的发展,尤其是在可降解支架等方向上。</span>
第三种治疗手段,替代医疗。它也是心血管医学里,最辉煌的治疗手段。
这种治疗手段,在未来肯定大有可为。具体来看,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原有替代治疗的微创化。
比如,原来我们更换主动脉瓣膜,必须做开胸手术。但现在,我们可以尝试从股动脉,顺着血管到达心脏,然后再做更换。
另一方面,是我们会有越来越稳定的人工心脏,更加小型化、便携化。它会引发的并发症更少,甚至能完美替代心脏。
虽然替代治疗可以根治某些疾病,但瓶颈就在于,整个心血管系统无法被完全替代。
2、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未来
政策角度,看看领袖的智囊团基于大量情报给出的判断。
中国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美国的主要卫生策略也明确提出,在未来,个人层面的预防已成大势所趋,医学的重心也将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场所。
新技术的应用
事实上,医疗领域已经在尝试一种个性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基因组学来判断未来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然后利用各种可穿戴设备,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个人行为方式进行更早的精准干预。
基于自身行为方式的预防和治疗,我对未来有三个推断:
一是,目前所有治疗方法的研发手段可能被颠覆。
二是,传统治疗医学可能会被外部的健康服务产业颠覆。
我们推测,凡是能够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的产业,如餐饮业、运动健身行业、旅游业等等,都可能在未来,提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或治疗服务。
在这个时代,一个行业被外部颠覆,已经屡见不鲜。这也就是说,在未来,这个千亿美元的“大蛋糕”一定不仅仅属于传统医药业。
三是,如果基于生活方式管理的健康服务产业非常健全,那心血管的生活方式管理,会前移到发病前,甚至从一落地就开始,压根就不让心血管疾病发生。
十几年来,<span class="bold">心肌细胞能不能再生已成为心血管界最热门的话题。</span>
十七年前,哈佛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Anversa说,他找到了心脏干细胞,注射后,可以修复梗死后的心肌。但是,就在刚过去的2018年,人们发现,这老爷子涉嫌伪造与篡改实验数据。最后,他有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被哈佛大学要求撤稿。
我们发现,日本核爆炸后的幸存者们被核标记上了的心肌细胞,每年都会以1%的速度被更新掉;
在小鼠的身上,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促进心梗后的心肌细胞再生。
也就是说,心肌细胞一定可以再生,但是它新陈代谢的速度太慢了。
究竟什么方式可以促进它再生?会不会是运动这样的内源性动力促进了自我的修复?答案尚未可知。
回到医学最著名的那句老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探索的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为爱前行。
特别放送 | 冯雪推荐给你的心脏健康知识库
1、更多的心脏科普知识在哪里?
科普网站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官网
阜外是国内心血管病领域排名第一的三甲医院,推荐观看阜外医院专家的科普讲课视频,路径是
首页 >>患者版 >>阜外健康 >>健康视频
医学微视
这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中心监制的医学科普视频网站,包含各种疾病类型,内容权威,视频质量极高。
健康时报网
这是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站,“大夫说”专栏里有丰富的科普视频,总会有你关注的内容。
丁香园
这是国内第一个做专业医学内容的网站。医学知识丰富,涉及专业广泛。
丁香医生、丁香播咖也是不错的科普平台。
中国循环杂志官网
有心血管领域优秀的核心期刊,近年来也增添了很多更贴近生活的相关研究报道。
你可以从这儿了解学术上的最新动态。
365医学网
专注于心血管病的专业资讯网站,如果你关注业界动态,可以在上面获得业内的最新讯息和会议报道。
公众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阜外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权威可靠。
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官方公众号
有心脏康复的实用知识。
猫大夫医学科普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创立的科普公众号,具有丰厚的专业底蕴,结合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深入浅出地讲科普,是一个有情怀的良心制作公众号。
睿心小程序
分享科学的冥想方法,助你拥有平静、明晰、高效、幸福的生活,改善焦虑、失眠、分心等困扰,已经帮助了15万人
2、心脏领域最好的医院是哪些?
心血管病
截图
心外科
截图
3、心脏康复中心在哪里?
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小程序
可以查询到你附近的心脏康复中心
❤️ 身边人心脏骤停了应该怎么办?
心脏骤停后,<span class="bold">救治窗口只有 4 分钟</span>
掐人中是没用的,必须做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步骤如下:
右手扣在左手上,用全身的力量去按压
位置是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
每分钟 100 - 120 次
深度是 5-6 cm,三个手指的高度
按 30 下 吹两下
人工呼吸需要打开呼吸道,捏住鼻子
吹气不可超过 10 秒钟
基础医学
听诊
注意事项
体位
仰卧位或坐位,部分时候左侧卧位或前倾卧位
选用高质量听诊器
心脏瓣膜听诊区
心脏听诊顺序
心率
概念
每分钟心搏的次数
计数方法
第一心音
位置心尖部
计数一分钟
正常
60~100/分
异常
心动过缓
<60次/分>
心动过速
成人>100次/分
婴幼儿>150次/分
心律
概念
心脏跳动的节律
正常
节律规整
窦性心律不齐
常见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早搏)
二联律
1个正常搏动+一个期前收缩
三联律
2个正常搏动+一个期前收缩
以此类推
心房颤动
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短绌
心音
种类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区别
改变
强度
s1强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心肌收缩力
心室内压改变的速率
s1强度
心室充盈程度
心室内压改变的速率
s1强度
瓣膜位置弹性
与瓣口的距离,瓣膜活动度
s1强度
s1强度改变
s1增强
二尖瓣狭窄
高热,甲亢,贫血
s1减弱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s1强弱不等
房颤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s2强度改变
主要成分
主动脉瓣部分
肺动脉瓣部分
影响因素
主动脉,肺动脉内压力
半月板完整性,弹性
时期
青少年A2<P2
成人A2=P2
老年人A2>P2
性质
心肌严重病变
单音律
心机严重病变+心律增快
钟摆律/胎心率
急性大面积心机梗死,重症心肌炎
分裂
s1分裂
s2分裂
临床较常见,受呼吸影响,肺动脉瓣区明显
类型
生理分裂
通常分裂
固定分裂
反常分裂/逆分裂
额外心音
得到 | 冯雪 - 给忙碌者的心脏健康课
说明
版权:来自得到 App 冯雪老师的课程,本笔记仅是课后笔记,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买课学习。
高级样式
💡红色:关键、精彩、值得被记忆的句子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记忆</span>
📊黄色:有趣的细节,具体的数据 #细节 #数字 #清单 #方法 #收藏
📝绿色:案例、引用名句 #案例 #例子 #名句 #故事 #实验 #引用
💬蓝色:我的评论、输出和观点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评论</span>
✏️紫色:解释概念,构造概念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解释</span> <span class="tag"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 opacity: 0.6; color: inherit;">#概念</span>
发刊词 | 每个患者都是来我这儿买后悔药的
第一,认知心脏。
心脏健康的四个维度:<span class="bold">结构、功能、适应和储备</span>,帮你建立一个立体的、无缝的心脏健康认知,让你对自己的心脏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回过头,再看猝死这样的问题,你就能知道,如何让这倒霉事别落在自己身上。
第二,医学干预。
我会从诊断、治疗、康复三个层面,来帮你搞清楚医生的思维方式,让你下次再听到医生的“天书”时,瞬间理解他的前后逻辑。
心血管医学,代表了目前人类最高的医学发展。所以,你不仅可以把这样的思维逻辑分享给你的父母和亲人,也可以把目前医疗的顶尖治疗思路,用到你的工作和人生中。从这里出发,我还会分析未来一个千亿量级的健康服务产业,给你一些全新的灵感。
第三,健康管理。
会探讨怎么跟心血管疾病相处,如何预防,如何养心。这也是我会跟我的爱人、我的父母亲人,以及我的孩子讲的话。当你有了一个更强大的心脏时,我相信,你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智慧,体味到生活的美好。
01 | 心血管系统的“领袖智慧”
心血管系统是个什么样的网络呢?
血液会从左侧的心室射出,经过主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最后到达只允许人体最小的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它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那么细。
毛细血管将氧气和养分一个不落地带给全身37.2万亿个细胞,然后再从毛细血管回收到小静脉、中静脉、中央静脉,最后回到右侧的心房,流到右侧的心室,随着心脏收缩,从右心室射出的血液经过肺的各层动脉、毛细血管、各层静脉,将氧气带回到左侧心房,流到左侧心室。
如果把全身的血管,从动脉到静脉加起来,有17.6万公里,绕着地球赤道,大约有4圈半。
1、心血管5亿年的经验总结
第一点,就是“起于微末”。
心血管的广泛影响力,就在于它“起于微末”的组织架构,也就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几乎无所不在。
事实上,无论是长度还是体积,<span class="bold">毛细血管都占到了整个心血管系统的绝大部分比重。</span>
如果所有的毛细血管开放,可以达到20L的容积,而血液的总容量,也就4~5L。
传递的广度,决定了传递的数量。
正因为毛细血管的庞大,它才有能力服务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给它们输送氧气,提供养分,带走它们的代谢产物。
一个组织想要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最需要关注来自微末的力量,因为微末是所有组织里最广泛,也是最核心的力量来源。
第二点,价值回报。
以平均寿命75岁计算,心血管这一生大约跳动30亿次,运送2亿升的血液,输送1.5万立方米的氧气。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人心黑白,时间可辨”
第三点,层递通畅。
它用了一个层递式的结构,从心脏开始,大动脉分出若干个中动脉,每个中动脉再分成若干小动脉,小动脉又分出更为庞大的毛细血管网。
更为厉害的是,在往下输出的每一层过程中,心脏射出的血液成分直到营养细胞前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达到价值100%的传递,几乎是0损耗。
做到了层递的高度通畅,也就完成了价值的有效输出,继而成就心血管的影响力。
第四点,信息闭环。
心血管则设计了一个信息闭环的体系,它不仅能将价值100%地传递下去,还能将信息100%地收集回来。
规模大的组织团队一定要重视微末的反馈,让信息的传递形成高效的闭环,这样才能够及时调整发现问题,也保证了组织团队的凝聚力。
第五点,备胎机制。
在我们身体中,绝大多数的组织、器官都有两套,甚至两套以上的供血系统,尽管这个组织架构看上去有点重复,不够精简,不够经济,却符合生存第一的原则。
2、严密的组织是心血管疾病的来源
血管问题的日积月累,导致了我们熟知的冠心病、心梗、脑中风、下肢动脉闭塞。让我们感觉急得不能再急的心梗、中风,其实是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病。
如果有人在五十岁时不幸发生了心梗,那么大约从二十多岁时,他的血管壁上,就已经开始生长出第一个“斑块”。这个“斑块”会在未来不断长大,直到堵塞血管,心梗爆发。
参考文献
Halpern, D., & Secomb, T. W. (1989). The squeezing of red blood cells through capillaries with near-minimal diameter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Feher, J. (2012). The Microcirculation and Solute Exchange. Quantitative Human Physiology.
Elaine M, Katja H,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Ma, X. et al.(2014). An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arthropod cardiovascular system from the early Cambrian.Nature Communications.
Fausto, N. (1998).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Peop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Pittman RN. (2011). Regulation of Tissue Oxygenation. Chapter 2,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nd Oxygen Transport.
02 | 心脏<span class="bold">如何实现精准供血</span>
1、一套系统:神经-体液控制系统
心血管功能的实现正是<span class="bold">依赖于一个“工业4.0版本”的控制系统。</span>
这个系统以毛细血管间的互联互通为基础,通过智能化分析判断,实现为客户,也就是每一个器官乃至细胞的精准服务要求。
这个系统,就是以神经和体液调节为主的控制系统。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别是这套控制系统的两种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是快速应答机制,主要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类。交感神经是正向作用于心血管,让它跳得更快更强,副交感神经则让心脏跳得更缓更弱。
体液调节属于慢反馈机制,成分比较复杂,但总体来说,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也是有正有负。一快一慢,一正一负,互为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
神经-体液控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神经调节的快速应答机制。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身处非洲大草原,身后站着一头狮子。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在你感受到威胁的瞬间,神经调节的交感神经启动兴奋,副交感神经减弱,两者都在0.5s内直接作用于心血管,使得心脏射血量达到正常的8倍以上,以匹配飞速奔跑的四肢和重要的心肺功能。
另一方面,神经调节也收缩了所有不必要脏器的供血,比如胃肠道,让你在紧张的时候忘了饥饿,将所有射出心脏的血供应给需要的地方。
这一瞬间的效果无法持久,接下来体液机制接管并延续了这一效应。
交感神经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心脏,另一方面作用于体液控制系统,使这个系统分泌出比平时多1000倍以上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都是使心血管跳得更快更强的激素。
在危险消除,运动停止后,副交感神经就随之启动了,它会逐渐减缓、减弱心血管射血,直至我们恢复正常。
2、两个调节维度:变时和变力
心血管实际上只调节了两个维度。
一个是时间维度,高冷医学把它称做“变时功能”。说白了,就是心脏每分钟跳多少次。
另一个是力的维度,医学上叫“变力功能”。换一种说法,就是心脏每次用多大力量,射出多少血。
很像物理学上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时间和力。
时间和力相乘,叫做“功”,而在心血管就意味着每分钟射出多少血量。这也是评价心血管功能的核心指标。
为达到时间维度上的最快,心脏选择了“电”。
心跳在心脏内传递和改变的时间,是以心电来实现的。巧合的是,人类工业2.0时代就是电力革命
3、一套基本动作:收缩和舒张
心血管系统终其一生实现这么多复杂的供血功能,只用了一套基本动作,那就是收缩——舒张——再收缩——再舒张。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大道至简,莫过于此。
为什么复杂的系统能用这么简单的逻辑来实现呢?
一、这最容易实现,损耗小
二、越简单越不容易出错。
三、抽丝剥茧,事物的本质都很简单
参考文献
McArdle, W. D., Katch, F. I., & Katch, V. L. (2017). Exercise physiology: Nutrition, energy, and human performance.
Farrell, P. A., Joyner, M. J., & Caiozzo, V. J. (2012). ACSMs advanced exercise physiology.
03 | <span class="bold">心脏能力决定行动能力</span>
1、适应的本质是一把天平
适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心血管能不能匹配我们的需求。
它追求的是天平的平衡,只要你当下的心血管功能和你现在的需求平衡就好。
如果不平衡,即便功能指标正常,也是不够的;如果可以满足平衡,即便有一些残缺,也可以去容忍。
911事件一名消防员的故事:心脏是有极限的和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在9·11事件火灾现场,消防员Mickle已经是第三次冲进双子星大楼里了。这一次,他觉得和前两次明显不一样。
他能听见自己粗重的呼吸,越来越急,而且胸前好像有块大石头压着。他的速度、力量都在急速减退,每一个动作都变得艰难而缓慢,心跳却非常快。
很快,他的判断力开始下降。即便经过严格的训练,他此刻也分不清眼前的方向,甚至找不到安全出口。
Mickle可能没有任何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问题。
他走不出火场的原因在于,他现在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心脏适应的上限。
2、对适应的预判<span class="bold">具有不确定性</span>
医学上确实有一些检测,可以模拟反映这个天平的平衡。
比如,我们可以用运动或者药物给心血管一个负荷,然后通过心脏的心电图、超声、核医学检测、身体的氧气消耗量等等,来观察心脏的功能是否适应,最后将这些负荷折算成我们可能要承受的社会或医疗状况。
但是检测后,我们并不能给心血管的适应下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适应是一个复杂体系,一方面涉及心血管功能的各个维度——衰老、疾病,另一方面涉及生活或工作的各种形态。
里面的变量非常大,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在这种体系中,每一个微小的变量都会引起最后结论的改变,<span class="bold">所以其结论在人类目前的研究极限里,只能是一个概率。</span>
过劳的工作:体位性低血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如果你熬了两个通宵赶一份材料,第三天早上有一个presentation,赶到办公室,你太困了,慌乱中没吃早饭,只坐下来喝了一杯黑咖啡,这时同事告诉你会议时间到了。你突然从办公桌旁站起来,这时你会觉得有些心慌,眼前一片漆黑,腿一软,人已经瘫在地上了。
发生了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出现了心血管不适应,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但这个场景可能无法复现。
3、适应要从自我认知开始
心理学上<span class="bold">自我认知</span>
谁发明的
海因兹·哈特曼是自我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在1939年发表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标志着自我认知概念的建立。
是什么
评判我们是否“适应” ,其实就是充分认知“我”的生理,和“我”的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可以很大程度借鉴“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包含两个步骤
对自我的观察;
静静感受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信号。
对观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正如《庄子》中写道:“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认为,大到一个国君,小到一个乡长,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能力、德行有所认知。同样,我们也要对身体的表现有所评价。
三个自我观察和评价的<span class="bold">重点信号</span>
1.基本信号。它们是身体给你的一些常见的小信号。
比如我饿了,我困了,眼睛有点干,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心血管不适应,但如果你听不到来自身体的基本信号,后续可能有一些紧迫的信号你同样感受不到。
所以,对小信号的观察,是为了积累对自我评价的经验。
2.警灯信号。它和危及生命的器官有关系。
紧要关头,心脏会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所以当危及生命的脏器出现信号,<span class="bold">比如呼吸特别急促、胸闷或者胸痛,</span>我们就一定要停下来,看看心血管还能不能适应。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3.危机信号。这时候,心血管适应其实已经出现不匹配了。
比如<span class="bold">心跳加快,呼吸跟不上</span>,但是行动依然很迟缓,甚至出现头晕、无力。有了这个信号,说明情况已经很紧迫了。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你的心血管在加速工作,但是所有的信号都在提示你血压可能还在继续下降,提示你所有重要组织的供血出现不足。
参考文献
Bean RB, Bean WB. (1961). Sir William Osler: Aphorisms from his Bedside Teachings and Writings.
Myers, D. (2015). Social psychology
Dobzhansky, T. (1956). Genetics of Natural Populations. XXV. Genetic Changes in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pseudoobscura and Drosophila persimilis in Some Localities in California. Evolution
04 | 如何提高心脏预防猝死的能力 #收藏
什么是猝死?
猝死基本上都在1小时之内死亡。
一些猝死的案例令人唏嘘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2018年,吉祥三宝里的父亲,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就是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湘雅附二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李晓冰医生,也是下午健身后发病倒在厕所,后来在抢救室做了开胸心脏按压,均无效,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个小时。他还是心脏科的医生,也不能预知猝死。
高以翔在1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
麻醉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段子。
患者问医生:“我做手术危不危险啊?”
麻醉医生回答说,全国的麻醉医生有10万人。2017年,工作中猝死的麻醉医生是16个。2018年前几个月,死亡了4个。算下来,麻醉医生的死亡概率是三千分之一。而手术中病人的死亡率目前已经降到了十万分之一。
“所以,在手术室这几个小时内,我猝死的几率是你的300倍!我们都不怕,你怕什么?”
心脏停搏是美国最致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它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因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死亡人数的总和。
在我国,每年就有54.4万人死于猝死,相当于平均每分钟一个人。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猝死如此可怕,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85%是心血管问题
又有80%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发缺血了。
1、猝死是储备坍塌导致的
什么是储备?
心脏因身体的需要而增加射血的能力,也称作心力储备。
储备,是一种扩大适应范围的潜力。
正常健康人群的心脏储备,<span class="bold">最大可以是日常心脏功能的8倍。</span>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心脏储备也完全不同。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span class="bold">猝死是心血管储备坍塌导致的。</span>
2、预防猝死的三种策略
我们要怎么预防猝死呢?逻辑上有三种策略。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避免最后一根稻草策略。能引发猝死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做。
关注身体信号策略。我们要注意引发猝死的先兆,也就是去注意储备透支的信号。
拓展储备策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策略。既然储备是一种潜能,那我们就要努力去拓展它。
如何识别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引发猝死的10根稻草,分别是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在闹市骑车
用力解大便
大量喝酒或咖啡
心情抑郁
暴饮暴食
性生活纵欲过度
吸食毒品
吸烟或吸二手烟
吃得太咸、太甜
久坐不动
但其实这些事项很难避免,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危机发生前的先兆
3、<span class="bold">注意储备透支的信号 </span><span class="tag"><span class="bold">#记忆</span></span><span class="bold"> </span>
创业公司 CTO 的故事:咖啡因过量的影响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我认识了一个人,他36岁,是中关村一家创业公司的CTO。他的公司创业不到三年,有三百来人,有些技术算是全球领先了。
他本人,则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麻省理工的博士。家里有一个漂亮太太和一个可爱的女儿,典型的事业家庭两如意了。
作为创业公司的高管,他的压力还是有的,<span class="bold">所以加班熬夜也是常态</span>。好在他以前是大学校田径队员,身体素质很好,也就没有什么不舒服。
但是最近两个月,他时不时有些心慌。
我问他都什么时候心慌?
他说自己很喜欢喝咖啡,一天大概要喝三四杯。喝完咖啡,尤其是黑咖啡,他就会心慌得厉害。
还有熬夜后,他也会连着一两天都比较容易心慌,但过会就能好。
我又问了一句,那以前呢?
他说以前完全没有。我留了电话,很谨慎地告诉他,一定来找我。
他来找我的时候,带了常规体检报告。报告上所有的心脏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
我带他在阜外医院做了一些常规检查,比如心脏超声。检查报告显示,他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都很不错,24小时心电图也只是正常范围内的早搏。
不过,这些都是对静态下,心血管功能的评判,他的储备究竟怎样,还是不清楚。
我又把他带到心脏康复中心,<span class="bold">做了心肺运动试验。</span>
在这个实验里,我们会让被测试者跑步或者踏车,然后逐渐加量,直到他筋疲力尽,到达我们认为的,接近心肺功能的储备极限为止。
然后,我们会去检测这个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明确心肺功能的储备是否正常。
这个是目前医学界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在心血管达到极限前的负荷,就是心血管的储备能力。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这位CTO在踏车的时候,就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他有特别多的早搏,甚至出现了室速,这种心律失常,分分钟就可能出现室颤,然后导致猝死。
报告提示,他有一种比较罕见的<span class="bold">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span>
我们用不着知道这个病究竟怎么回事,只需要知道,这个病很大概率上,发了病就猝死,占到心血管性猝死中的20%。基本得通过尸检,才能发现病因。
我告诉他:“你太幸运了。前面的两个月里,你的心慌可能分分钟就会诱发猝死。”
之后,我们医院给他做了射频消融,也就是干掉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源点。结果很顺利,之后,他再没有发作过。
具体来看,储备透支的信号都有哪些?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首先,是一些惯常的因素。
比如吸烟会增加2~3倍的猝死风险。精神紧张、自卑都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相关因素。
其次,是和心率相关的信号。
比如莫名其妙地,安静时的心率比以前加快了不少,这个表现可能是因为心血管储备明显下降,连安静时的基础代谢都不能满足,需要通过增加心跳来代偿。
再比如,运动时心率增加缓慢,运动时血压下降。
或者,运动停止后1分钟内心率下降不多,就是一个猝死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体现了心力储备的不足。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最后,还有一些和疾病相关。
比如心功能不全合并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如果已经患了这类疾病,就说明储备已经在透支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很多的猝死研究都证明,<span class="bold">过量运动会大大增加猝死的风险</span>。
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低水平活动或者不活动的人群,<span class="bold">如果突然做剧烈的体育运动,会使心脏性猝死概率增加17倍。</span>
国外有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猝死前的两三个月里,<span class="bold">经常会走进一个所谓忘我的工作状态。</span>那时候,身体器官一定会有所反应,只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因为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4、心脏健康带来的真正自由
心脏的适应健康,是一种节制力。
储备健康,则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BIÖRCK, G. U. N. N. A. R., & Wikland, B. O. (1972). " Sudden Death"-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Circulation.
Kronick, S. L., et al. (2015). Part 4: systems of care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Hua, W., et al,(2009).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oke, G. A.,et al, (1998). Physiological cardiac reserve: development of a non-invasive method and first estimates in man. Heart.
Ryvlin, P., et al. (2013). Incidence and mechanisms of cardiorespiratory arrests in epilepsy monitoring units (MORTEMUS): a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Lancet Neurology
Jamison, D. T., et al. (2013). Global health 2035: a world converging within a generation. The Lancet.
05 | 心脏问题掩盖下的心理问题
1、心理疾病诊断率极低
一位成功男人的病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一个患者,中年男性,周围人眼里的成功好男人。他来找我的时候,是以冠心病就诊的。
症状
在压力大的时候,喉咙发紧,胸口像压了一块千斤顶,喘不上气。
最严重的一次,他明确告诉我,是真的闷到一口气也喘不上来,觉得分分钟就要昏死过去。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打了120,被送进医院。他太太在抢救室外,已经哭晕过去了。
他在这家医院做了所有心梗方面的检查,没发现太多的问题。
医生开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药,就让他出院了。
白天,只要他工作一会,就会觉得特别乏,打不起精神。晚上,他睡眠也不是特别好,基本要靠安眠药才能睡四五个小时。
没过多久,他还是觉得胸闷,就又去了两家医院,做了更详细的检查。
结果只是颈椎病、颈动脉斑块这种无关痛痒的诊断,也就是说,和他这么重的症状表现根本不一致。
他来找我之前,几乎已经无法工作了。
原来,他没有心脏病,只是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就是那个诊断率很低的疾病。
国内有资料显示,在医院门诊,<span class="bold">这个疾病的识别率只有10%~20%。</span>
这个病的发病率有多高呢?
三甲医院的抽样调查显示,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发病率是42.5%。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为什么这种病的诊断率这么低,而且还低出了普遍性?
第一,思维盲区。
来医院瞧病的人,一定会和医生说哪哪不舒服。
医生一般也会从不舒服的地方开始检查,医患双方此时都是想就这个不舒服搞清楚原因,也就是搞清楚病变是什么。
第二,文化问题。
中国老百姓对抑郁和焦虑这样的心理疾病,打心眼里就没把它当成病。
第三,医学模式。
中国的医院,大多还停留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也就是说,我们所有医疗的关注点都在于器质性的病变,也就是哪儿得病了,该怎么治。
抑郁焦虑这种不属于器质性病变的,不在医生的主流关注范围内。
但心理疾病导致的后果,却是超乎想象的严重。不能工作的比例,引起死亡,即自杀的比例,一点都不比别的疾病少。
WH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测,到了2020年,<span class="bold">抑郁症将成为冠心病之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span>
2、心理对心脏的影响
心理疾病对心脏有什么影响?
明明是心理疾病,为什么会导致胸闷,甚至闷到喘不上气呢?
这在医学上,被称作“心理疾病的躯体症状”,也就是心理疾病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症状,但并不是真的得了心脏病。
这些身体症状包括心慌、气短、胸闷、胸痛,都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其余的还有各种疼痛,比如肩痛、腰痛、胃肠道不舒服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用身体的病变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或者即便有身体的病变,但症状严重不匹配。
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有一系列解释。
有的人认为,这是潜意识被压抑的产物,这样躯体化表达出来后,自己的负罪感就减少了。
有的人认为,这是为了获得同情和理解,所以在某些地区文化里,越是只同情这种身体有什么问题,不好意思表达心理疾病的,越容易产生这种心理问题躯体转化。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行为退化,退化到婴幼儿语言前期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
这种现象的病理学机制是什么呢?
这套控制系统是由大脑发出的,而心理和情绪都会引起大脑的活动,从而可能开启这套神经传导通路,最终影响心脏。
比如我们焦虑、紧张、兴奋的情绪都会通过这个通路,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心理疾病除了会让心血管假装患病,还会让心血管真的患上冠心病。
焦虑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会使心梗患者死亡率增加至2倍以上。
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正式将抑郁作为冠心病患者心梗以后不良后果的重要危险因素。
科学家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两类疾病居然存在很多共同的病理基础,比如促炎性细胞因子、内皮功能紊乱、抗凝因素、血小板受体和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这使得心理疾病既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3、心脏对心理的塑造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塑造
在与大型生物横向的对比里,人类的心脏功能更精准,但精准的进化代价是牺牲强大。说到更快的启动,更强大的射血功能这些,我们要对很多动物甘拜下风。
因此,和人的体重相似的动物里,比如羚羊、鹿和狼,它们奔跑的速度都比我们要快。
我们的视觉更极端。为了达到精细化,双眼只分布于身体的前侧,当集中注意力时甚至只有25度的视角范围。
这么窄的视野,加上相对弱小的泵血功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大脑发育出了平行关注,也就是我们可以同时关注多个角度的危险,可以快速连续切换对各种威胁的担忧。
这种思维定式,只会让我们变得过分忧虑。
更麻烦的是,如今,我们担忧的焦点比原始时代多。无效担忧的担忧更容易让人高压
我上次那个话讲得妥不妥,大家会怎么看我?
下次要再开策划会,我该怎么办?
这对我下个月的升职有没有影响?
如果再不升职,年底裁员是不是就该轮到我了?
心脏康复中心的一位男孩的案例:心脏对心理的塑造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有一个8岁男孩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以后,他被诊断为中重度的抑郁症,活得特别丧。
他来的头一个星期,一句话都没说过。他妈妈说,孩子生病以后,就不说话了,在家里,竖1个手指头就表示同意,竖两个手指头就是不同意。
我给他定了一个康复方案,每周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让他的心血管功能在运动中逐渐恢复。
到第二周康复结束的时候,他冲我笑了笑,说了一声“阿姨,下周见”,孩子妈妈当时就哭了。
大约三周以后,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那么阳光,每次来都说说笑笑的,后来居然成了康复中心所有人的开心果。
这是因为,<span class="bold">规律的运动会启动神经传导通路</span>,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正是一种产生和传递快乐的神经递质,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实用的方法来快速判断自己有没有抑郁症。 <span class="tag">#方法</span>
3个问题
(1)你是否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2)你是否心烦不安,已经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3)你是否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能查出病因?
3个问题中,如果有两个回答是,那么符合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在80%左右。
参考文献
Xiang YT.,et al.(2012). Mental health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progress.Lancet.
Chen Y., et al. (2016)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0.5 million men and wome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Investing in mental health: evidence for ac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Kellner, R. (1994). Psychosomatic Syndromes, Somatization and Somatoform Disorder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06 | 核心战略:打断<span class="bold">“心血管事件链”</span>
1、核心战略:打断事件链
心血管疾病按照能不能治疗,可以分为三大类。
治得了,能根治,没有后顾之忧
治疗思路比较简单,就两个字——替代,即各种人工替代。
能治,但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控制;
基本治不了,只能延缓它的脚步。
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全貌
以最常见的冠心病为例,它基本上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危险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已经导致了某一个,或几个器官的损伤
急性事件:突发了心梗、脑梗等等急症
死亡
其次,制定战略。
核心战略:<span class="bold">打断事件链。</span>
具体来看,如果这次一个人来住院是因为急性事件,那我们的治疗,首先要以打断急性事件为主,否则下一步就是死亡。
但同时,也要针对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进行打击,否则,在不久的将来,还是会发生急性事件。
如果这次入院是因为靶器官损害,那我们就会以打击靶器官损害为主,不让它往后续的事件链上发展,但也一定要兼顾危险因素。
2、“事件链”节点的三大战术
这半个世纪,人类的心血管病治疗,都是以确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努力。
到目前为止,医学成功地确立了几个明确的“主公”,<span class="bold">包括衰老、吸烟、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运动减少、焦虑或抑郁。 </span><span class="tag"><span class="bold">#记忆</span></span><span class="bold"> </span>
比如,单单通过药物降低血压,就可以减少38%的心血管病死亡,以及16%的冠心病发生。
“靶器官损害”,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靶器官损害,就是心脏已经到了缺血的程度。而缺血,是因为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过于狭窄。
治疗策略就是:让它通畅。
怎样让它通畅?
心血管介入手术,就是医学在这个阶段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具体来看,我们从浅表可以穿刺的动脉入手,将导丝在X线引导下,放入心脏的供血动脉,也就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然后顺着导丝,放入需要扩张血管的球囊以及支架,最终达到疏通血管的效果。
支架也好,球囊也好,都是人体内没有的东西,而通过很小的创伤将它们放入人体内,可以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精准打击。
但手术是缓兵之计
2015年,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了一篇文章
对于冠心病的其中一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进行保守药物治疗和冠脉支架手术。
随访12年后,<span class="bold">这两类病人的死亡率完全一致。</span>
这证明了,对于比较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手术这种治疗手段,并没有让患者在生死上获益。
为什么?
因为这种治疗方案的本质,是解决狭窄本身,而不是解决为什么狭窄。
如果没有解决为什么会狭窄,即使这次解决了这个点,下次还会有别的点出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治疗靶器官损害的同时,打断事件链的上一个节点:“危险因素”。
第三个阶段“急性事件”的战术。
如果是急性心梗
可以用心血管介入等让血管再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为越早开通缺血的血管,就会有越多的心肌存活下来。
但如果不幸,患者还是发生了心衰,我们就得用另一个战术了:围魏救赵
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一位实施了搭桥手术的病人的案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在重症监护室当医生的时候,有一个患者心梗后做了搭桥手术,手术后第一天发生了心脏顿抑。
什么是心脏顿抑?
正常情况下,我们心脏每分钟要射出4.5~6升血,而监测显示,他连2升都不到。
这个情况很严重,我们做心功能检查时,发现他的心脏几乎没什么收缩,血压也没办法维持了,状况差到如果我们把升血压的药物撤掉,他的血压瞬间就会掉到30以下,然后就是0。
我们尝试了无数药物,以期让他的心脏增加做功,结果无济于事。
这时候怎么办?
对于心脏的正向思维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我们就得逆向思考。
既然心血管功能是为了满足全身的供血供氧,如果我们不能再增加心血管做功,为了达到与心血管功能的匹配,<span class="bold">我们可以让所有重要器官少工作,甚至不工作,来减少它们对心脏供血供氧的需求。</span>
所以,我们对患者做了下面几件事。
首先,我们镇静了患者的大脑,减少了大脑的耗氧。之后,我们让呼吸机代替患者自主呼吸,减少了呼吸的做功。
然后,我们让血液滤过技术代替机体本身的代谢,减少了代谢所需要的供血。
我们还用血液降温的办法,把整个人体的温度降到了32.5摄氏度,使基础代谢率进一步降低。最后,我们还上了主动脉球囊反搏。这是一种辅助技术,会代替一部分心脏做功。
我们做的这些,就是为了把身体对心脏的需求降到最低。
接下来,我们等待了5天,患者顿抑的心功能逐渐恢复了。我们就把替代器官做功的机器慢慢撤下来。然后,他就出院了。
在急性事件发生时的一个基本治疗原则:尽可能减轻心脏的负荷,让它休息,等待心功能的逐渐恢复。
3、医疗的巅峰之笔:替代疗法
心脏里承担功能的各个结构,基本都可以被替换、被修补。
用各种瓣膜替换心脏的瓣膜,用补片替代心房、心室的缺损,用起搏器替换心脏的窦房结,也就是用来产生心跳的结构。
利用这样的技术,我们治愈了无数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让他们拥有一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心脏,也治愈了无数因为感染、衰老等原因导致的瓣膜功能损坏,使这些病人也和正常人一样。
心脏有可能被人工整个替代吗?答案是可以的。
这项技术在欧美已经通过批准上市了,在中国,我们阜外医院也已经陆续开始应用。
这就是人工心脏的替代技术,也就是用<span class="bold">机器泵来替代心脏供血的工作。</span>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终身人工替代治疗显现出和心脏移植差不多的疗效。2017年,美国最新一代人工心脏的患者平均存活为7.1年,4年的存活率为92%。
所以,心脏的寿命根本不会是我们人类寿命的天花板。
参考文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学分会血管专业学组, &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疾病社区防治中心. (2018). 中国血管健康评估系统应用指南(2018第三次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
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第5版).
Amery, A. , et al. (1986).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working party on high blood pressure in the elderly trial. Drugs.
Sedlis, S. P. , et al. (2015). Effect of pci on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年度报告2017
07 | 终极法则:重建一生的生活方式
手术结束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就真的结束了吗?
国内外权威研究表明,在使用了最佳的心血管药物,并且成功做了心血管支架植入手术后,仍有
34%的患者发作心绞痛;
30%的患者发生抑郁、焦虑;
40%的患者无法工作;
25%的患者会在治疗后停止性生活。
三类心血管疾病的手术也不能保证根治
对于第一类心血管疾病,手术确实可以根治它。
比如,各种瓣膜的置换,起搏器的植入,各种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等等。不过,心血管的结构可以在一天之内彻底修复,心血管的功能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
第二大类心血管疾病很难根治,只能控制。
对于这类疾病,手术治疗只是缓兵之计。
手术只是处理了堵塞的血管,如果我们没有处理血管会堵塞的源头,下次复发就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最后一类心血管疾病,现在的任何治疗都只是延缓而已。
1、心脏康复是治疗的核心
是什么?
心脏康复不是要让身体和行为恢复到从前,<span class="bold">而是要重建我们一生的生活方式即行为习惯。</span>
为什么说心脏康复是治疗的终极解决途径呢?因为心脏康复对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来讲,既治标,又治本。
在几乎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指南里,<span class="bold">心脏康复都是最高等级的推荐。</span>它不仅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部分,还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借助独孤求败的历程做比喻)
心血管手术
利刃,可以抢救生命。
针对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
是独孤进阶到三十岁时手中的软剑。
血压高了降压,血糖高了降糖,血脂高了降脂,不管对手怎么做,都可以斩断一切危险,但独孤自己回忆,软剑误伤了不少江湖义士,这就像药物免不了有很多副作用。
非药物康复
像是四十岁的独孤。他不再靠剑锋了,而是靠个人的修行达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
在这个阶段,医生利用运动、营养、睡眠、呼吸这些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进行治疗。这些东西不再是外界的干预,而是自我修复的魔力。
2、<span class="bold">心脏康复</span>的两大重点
心脏康复如此神奇,它具体包括了哪些方法呢?
“九久方案”。
第一个九,是指心脏康复可以被归纳为九个方面:
健康认知
运动康复
营养管理
心理干预
睡眠学习
呼吸训练
疼痛舒缓
戒烟指导
药物管理
第二个久,是指对这九个方面的干预和关注,是长长久久的。
其中,最核心、也最具代表性的,是运动康复和营养管理。
一个老爷爷的故事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两个月前的一天,他发生了心梗,救护车送到医院时,血压还不到50。所有家属都被告知,老爷子可能随时会撑不过去。
那一天,他被除颤了17次,才维持了心跳,推进手术室放了两个支架,之后又在重症监护室经历了各种抢救。当他乐呵呵地对我说,阎王爷不想收他的时候,我能理解他都经历了什么。
来的时候,他坐着轮椅,虽然很乐观,但说话都会有些气喘。为了打破气氛,我问了老爷子的愿望,他告诉我很想去崇礼,再跟孙女滑一次雪。
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运动方案
运动频率:从每周三次,到每周五次;
运动项目:从在轮椅上踩脚踏车,到在跑步机慢走,慢跑,中速跑;
力量训练:从徒手,到5磅,10磅,20磅。
在36次运动训练结束的时候,他可以毫不喘气地在跑步机上以6.5公里/小时的速度跑30分钟了。
冬天,收到了他从崇礼滑雪场发来的照片,那个笑容可以让我记一辈子。
运动能从各个维度提升心脏功能,其内在原因非常多。
最直接的原因是,运动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训练副交感神经,让心率跳得更慢,更稳定,对抗心律失常,还能提高心脏对缺血的状态的适应性,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等等。
治疗性运动是需要医生指导的
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一个有治疗效果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以及运动时间,这样的运动才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处方。
营养管理
营养管理为心血管启动自我修复,提供了两方面的助力。
一方面,膳食营养本身就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肥胖、盐摄入过多等。合理科学的饮食方案,可以将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化于无形。
另一方面,我们修复心血管的能量和物质,都来源于食物。
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从食物中获得充足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就没有必要从药物、营养添加剂以及保健品中获得。
美食家的营养康复经历。 <span class="tag">#例子</span>
来康复中心第一句话说:“不让我吃红烧肉,我就不做康复了。”
我一下子就乐了,就跟他说:“谁跟你说,得了冠心病就不能吃红烧肉啊?不仅可以吃,我这还有比这更好吃的菜单呢。生滚鱼片粥、牛尾鸽子汤……”
我还没说完,他就把我打断了,问:“真的?那个牛尾鸽子汤怎么做?”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业界鼎鼎有名的美食家和作家,出过好几本美食畅销书。
我们先做了一周的饮食记录。我告诉他,这一周尽情吃,但有一条得注意,就是每次吃饭前,需要给食物拍张照,然后发微信给我们营养师。
一周下来,我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红烧肉,老爷子吃得不多,也就一周两次。相反,自从得了冠心病,他肉类就吃得很少,加上他觉得粗粮更健康,就一日三餐都吃杂粮面、杂粮饼,还配杂粮粥,结果导致主食摄入太多。
结合其他营养学检查,我们给他制定了精确的营养方案,不仅没有停掉他的红烧肉,还让他增加了鱼肉、鸡蛋,以及各种煲汤等。
三个月后,他的血脂就完全正常了。而在这之前,<span class="bold">他就算吃两片降脂药,血脂也不能达标。</span>
他特别开心。他以后每次来,我都会和他闲聊一两句菜谱的事,还会比划比划,谁做得又健康又好吃。
如何制定自己的饮食习惯
首先,要让自己的食谱结构接近大自然的食物链。
膳食金字塔
第二,要让食物成分更接近自然本身的样子。
举个例子,糙米比精米要好,全麦面粉比高筋面粉好,全水果比果汁好。
最后,选择自然界里时令的食物,也就是本地、应季的水果、蔬菜。
3、生物医学模式,到<span class="bol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span>
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渐渐画上句号,取而代之的,<span class="bold">是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span>
所有的医生都将摆正自己的位置,<span class="bold">从神坛退回到治疗的帮手上来。</span>在近代医学中,患者第一次从一个配合医生甚至被动接受的角色,被请回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舞台中央。
当我们能意识到来源于患者本身强大的自愈能量时,我们就会更加谨慎地运用外在的医学治疗手段。这是『敬畏生命,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Authors, N. . (1997). Five-year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 comparing bypass surgery and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 writing group for the bypass angioplasty revascularization investigation (bari) investigator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马骏, 刘同涛, & 贾崇奇. (2010).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Thorson, A. I. . (2010). Sexual activity and the cardiac patient.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12(1), 38-40.
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第5版)
Sagar, V. A. ,et al. (2015). Exercise-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heart failur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pen Heart.
冯雪.(2016).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
Pescatello, L. S. (2014).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08 | 如何与慢性心脏病做朋友
1、相识:摆脱恶性漩涡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些担忧都是徒劳无功的,对心血管疾病的结局基本不起作用。
相反,极度担忧还会引发思维抑制。
也就是说,你可能故意不去想,但研究表明,这之后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反弹。
对不幸的关注,极度的担忧,思维的抑制,反弹,然后导致更多对不幸的关注,这些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思维的恶性漩涡。
想要摆脱对心血管疾病的极度担忧,根据我的患者的经验,无外乎两种方式最有效。
一是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说兴趣、爱好,发掘持久一些的快乐。
二是关注当下。这个方式更有效。不惧未来、不思过往,做好每一个当下。
2、相知:原谅自己
有时候,人要给予自己宽容。
一位家中顶梁柱的案例 <span class="tag">#案例</span>
生病前,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大老爷们一直是说一不二。刚刚做完搭桥手术之后,他发现自己从下床到走路都需要别人帮助。他暴躁过,也郁闷过。
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span class="bold">如果不能走出来,只会让老婆一辈子扶着自己。</span>
在这之后,他就变了一个人,他太太每次陪他来做康复,他只负责努力康复,前后张罗都是太太的事。
有时候他还会跟太太撒个娇,太太也会宠溺地看着他。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幸福,他告诉我,撑不住了才发现,太太的肩膀比他更有韧劲。
我很佩服这位患者,他成功地走过了相知这个阶段。
总结来看,从这个阶段走出来的患者都有两个共同点:
1. 有了情绪,该哭就哭,该示弱就示弱。强者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不掩饰在某些地方的柔弱。
2. 原谅自己。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对自己的愤怒,就都释然了。
3、相处:坚持重建生活方式
面对心血管疾病的第三个阶段是相处,而这个阶段的秘诀就是“生活”二字。
得这个病也许是不公平的。但幸运的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次客观性考试,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成绩。
一般不说坚持一辈子,我会说“二十一天”,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佛经里说:“若要请此菩萨来,念咒焚香三七二十一遍,菩萨即来。” 菩萨来没来我不知道,但很多人都相信,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三周。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在心脏康复中,研究表明,如果可以坚持生活方式治疗三周,病人就可以明显地觉察到自己的改善,所以这种改善的奖励,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4、一路同行:涅槃重生
企业家的转变 <span class="tag">#故事</span>
我有一位企业家患者,心梗后回想过往,感慨万千。在那之后,他平生第一次放下一切工作,踏踏实实开始睡觉,晚上到点关掉手机,早上六点多在阳光中自然醒来。
他不再去应酬饭局,倒是经常和家人一起吃饭,青菜有青菜的味道,肉有肉的味道,米饭有米饭的香味。而在以前,他从来没在饭桌上体味过自然和爱的味道,更没有时间感受生活的美。
三年后,他来找我复查,聊起他的公司上市了,上个月还去了青藏高原。
他告诉我,他真的对心梗心怀感激。因为得病后,他才重新静下来思考家庭,思考生命,思考工作中什么是重要的和长久的,反倒感悟通透了。
患心血管疾病后,人生更豁达,家庭更和睦,身体更健康,事业更成功的人比比皆是。
从苦难中站起来的人,只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
马骏等,(2010),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Jacob AD.et al,(2015). Effectivenes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mong older patien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erican Heart Journal.
09 | “作死”的底线在哪里 #收藏
影响人类寿命和健康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告诉我们,医疗对于健康的影响还不到8%。 <span class="tag">#记忆</span>
让人惊讶的是,我们一辈子对健康的整体投入中,医疗却占了绝大部分。
更不幸的是,这份投入里的绝大多数,<span class="bold">都是用在了生命最后的三个月里</span>。说白了,就是既花钱,又遭罪,还没什么用。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其他项目中,人类遗传占15%,环境因素占17%,剩下的60%左右<span class="bold">,都是个人生活方式。</span>
不仅如此,目前全世界的医学证据也告诉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才是形成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点,也是生活方式的全面管理。
主要是规律的锻炼身体,饮食规律有度,睡眠规律充足,不抽烟,不过量饮酒,良好的心态,从而保持适当的体重,正常的血脂、血压、血糖等等。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1、用长远战略,对抗基因偏好
从2017年中国心血管年报来看,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一路飘红,根本没有下降的趋势。
原因是藏着深深的人性弱点。
人类天生喜爱糖,所以在这个不需要有大量能量的情况下也会偏好甜食
2、两条务实原则,降低负担
《国语》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过度克制,只会像防民之口一样,最终只能把人逼到对生活方式管理不闻不问的境地。
但如果我们给天性一个适当的出口,就更有可能坚持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你不需要让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健康标准,只要做到了这两条务实原则,也许健康和快乐就可以同时拥有了。
3、作死的<span class="bold">两条底线</span>
原则一:“高压线原则”。
高压线就好比法律,就是什么必须不能做。
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里,不做什么,显然比做什么要重要得多,绝对的No作No Die!
只要我们每个人心里有了这道红杠杠,那么你在红线之外就有了及时行乐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不至于会被各种养生知识忽悠。
高压线原则一共三条 <span class="tag">#方法</span>
一、绝对不能吸烟,包括二手烟。
如果不幸已经开始,不要试图依赖自己的毅力,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像毒品一样形成依赖。
二、在体重和食物上,不能有执念,要讲究适度。
要把体重指数,也就是体重除以身高再除以身高,<span class="bold">尽可能控制在18到25以内</span>。如果血脂血压血糖都很好,也没有脂肪肝等等,其实稍胖一点也可以接受。 <span class="tag">#数据</span>
体质指数(BMI)= 体重(kg)÷身高^2(m)
在美食上也一样,不能毫无节制,也不要完全不吃。
比如说酒、饮料,毫无节制,来者不拒,肯定不行;
听说某些食物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比如木耳、绿豆,就顿顿吃,每天吃;
听说鸡蛋黄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就把所有的蛋黄抠出来,只吃蛋白,<span class="bold">也是非常不正确的。</span>
三、不能久坐。
你自己算算看,周一到周五,甚至周六日,是不是除了躺着,就是坐着?如果你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八个小时,就肯定是多了。
站起来。别管做什么,从家务到体力劳动,从锻炼身体到逛街,只要能动起来就是好事。
原则二:察觉。
套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span class="tag">#名言和</span>
打个比方,<span class="bold">吃饭要有察觉。</span>
要察觉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咀嚼的程度,举箸时的选择,食物咽下的感觉,自己的饱胀。
这样就会更容易做到适量,不会过多或者过少,也更容易规律。
我准备了一份察觉的清单,请把清单给到自己和最爱你的人,让我们帮助你一起察觉,建立更好的生活习惯 <span class="tag">#清单</span>
1)察觉饿和饱。学会让一日三餐在饥饿中开始,吃饱后停止。
2)察觉睡眠质量。晚上放下手机,感受到困倦,并进入睡眠,睡到自然醒后,察觉自己的精力是不是充沛。
3)察觉呼吸。感受它是顺畅平缓还是急促憋闷,可以在夜间让亲人帮你察觉是否有呼吸阻塞或停顿。
4)察觉心跳。在平静时,察觉自己是心跳规律还是心慌急促。
5)察觉肌肉。久坐后,察觉肌肉是放松还是紧张、疼痛。如果是紧张和疼痛,站起来,找一些喜欢的事情放松。
6)察觉情绪。旁人一般会比自己更容易觉察,如果更焦躁了,找一些开心的人或事情来释放。
7)察觉当下的愉悦感。停下来,让思绪集中在当下,察觉自己的心情是不是愉悦。
参考文献
Wilkinson, R. G., & Marmot, M. (Eds.). (2003).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the solid fact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dis, S., Puska, P., Norrving, B.,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Global atla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mbell, T. C., & Campbell, T. M. (2005). The China Study: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Health.
Who, E. C. (2004). 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Lancet
10 | 运动和安静,哪个对心脏更好
1、动,还是静?
两种状态,哪种更养心呢?这在中西方文化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西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提出,“合适的营养和运动,是保持健康最恰当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有三种人可以做医生,分别是哲学家、宗教者,还有最后一种,居然是体育家。
这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活化体现,也是古希腊认为运动可以促进健康的证明。
14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是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复兴。从此,一种全新而古老的医学学科“运动医学”诞生了,<span class="bold">核心理念就是exercise is medicine。</span>
18世纪,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观点就此在西方得到了鼎盛发展。 <span class="tag">#名言</span>
无数的研究验证了运动对心血管的健康,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的结构,比如对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管再生。
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比如增加安静时每次收缩的射血量。
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糖、血脂。
甚至,高遗传风险都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得到降低。
运动量过小,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英国的生物银行经过长期随访发现,仅仅双手的握力这一项指标,就可以明显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中国
《礼记·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外动既止,内心亦明。”
这里强调人的天性是宁静的,是因为外在的物欲,才会运动。
如果能做到因为欲望的外在奔忙而停下来,内心就也会清明。
所以,在传统中医养生中,静是人生的常态。
中国养心之术大部分和静有关,比如打坐、调息、禅定。
通常,人类最深度的安静形式,是深睡眠。
在深睡眠中,我们的心率会进一步减慢,心脏给自己的供血就会更好。
除此之外,人在睡觉的时候,身体还会分泌一系列的激素,启动整个身体的修复和新生。
我们常说,睡饱一个美容觉,不仅对皮肤有修复作用,对心血管也有。心血管在睡眠中,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受损的心血管也会得到修复。
相反,如果睡眠不足,心脏不能休息时,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增加血小板黏性。
有研究显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span class="bold">,高血压风险将增加35%。</span>
最新的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动静圆融”,也就是动静结合。
2、养心最高境界:动静圆融
如何动
运动不能过量。
过量的运动会带来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血管钙化等问题。
一个典型的佐证就是,你会发现,并不是成为职业运动员,寿命就会更长。
究竟什么运动对养心,或者说长寿有利呢?
首先,每周需要做有氧运动,而且每次活动前要热身,活动后要整理
其次,为达到或维持健康心血管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每周运动总量,应该达到1000kcal。
举个例子,一个70kg的成年人,如果以8.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跑步,每周跑够90分钟就可以了,比如可以安排3次,每次30分钟。
如果是以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快走,每周共需要4个小时,比如可以安排5次,每次近50分钟。
最后,每周还需要2~3次的力量训练,以保证每个大肌肉群的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耐力。
如何静
要避免<span class="bold">过量的安静。</span>
2018年,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了我们阜外医院的研究结果,说成年人每天睡6~8小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最低,而每天睡8~9小时、9~10小时、10小时以上的人,风险依次增加5%、17%和41%。
另一项研究也告诉我们,习惯性午睡超过30分钟,所有的心血管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span class="tag">#细节</span>
卧床休息。
如果绝对卧床1天,就会带来认知和睡眠节律的改变,带来抑郁和焦虑的加重,还会增加肺部感染,造成血栓,以及心脏肌肉的萎缩。
即使只卧床1天,四肢肌肉的流失也高达3%~11%。这意味着,如果卧床3天,我们最多会有1/3的肌肉丢失。
怎样才能进入最佳的安静状态呢?
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
你可能有一万种方法把心脏的跳动搞快搞强,但是如果你想把心脏的跳动在安静心率下再慢一点,没有药物和专业的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
接下来,我就给你一个让心脏安静下来的实用方法——<span class="bold">呼吸,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span>
机理
它能启动我们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
怎么做
腹式呼吸是指尽量不做胸廓起伏,做到随吸气腹部隆起,随呼气腹部下陷。
效果 & 好处
呼吸训练也能更好地让你专注当下。而放空所有的杂念专注当下,是一种强大的本领,它可以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安静。
医学证明,仅这一项,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增强呼吸功能,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率失常,减少抑郁焦虑,改善胃肠蠕动等等等等,简直是包治百病。
参考文献
Berryman, J. W. (2010). Exercise is medicin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Smith, D. L., & Fernhall, B. (2011).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physiology.
Tikkanen, E., et al. (2018). Associations of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Strength, and Genetic Risk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ongitudinal Analyses in the UK Biobank Study. Circulation.
Dement, W. C., & Vaughan, C. (1999). The promise of sleep: A pioneer in sleep medicine explores the vital connection between health, happiness, and a good night's sleep.
Cappuccio, F. P., et al. (2011). Sleep dura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Nagai M,.et al.(2010) Sleep dur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Curr Cardiol Rev.
Gottlieb, D. J.,et al. . (2006). Association of usual sleep duration with hypertension: the Sleep Heart Health Study. Sleep.
结语 | 未来的突破,或许不在医学
1、当前治疗手段的瓶颈
第一大手段,是最经典的<span class="bold">药物治疗</span>
这一直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的最大法宝。
新药一直在被发明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一年,心血管领域都会有二十个左右的新药品种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注册上市,这占到当年所有新药品种的1/5左右。
每一个心血管领域新药的上市背后,都存在着,一年十亿美元、持续十年的投入。这意味着,在心血管领域的药物研发上,每年就有数百亿美元的投入。
但资金投资在逐年减少,瓶颈已来
数据
在2000年到2009年上市的心血管疾病新型药物,与之前十年相比,下降了约33%。
再往源头追溯的话,投资心血管药物研发的基金在大幅度缩减。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在美国流行的众筹式药物研发中,没有一项是心血管方向的。
原因
有分析显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药物研究的投入压力很大,与此同时,<span class="bold">药物治疗危险因素的效果减低,已经没有特别大的上升空间。</span>
在发展的快车道行驶了一段时间后,心血管领域药物的研发,进入了明显的瓶颈期。
第二大手段,<span class="bold">心血管介入治疗</span>。
它的发展可谓是神一般的速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每年的心血管介入支架手术还是十位数。到了2017年,支架手<span class="bold">术已经高达66万6千多例。 </span><span class="tag"><span class="bold">#数据</span></span>
对比一下同期的胆囊切除手术,<span class="bold">后者只有大约3到5倍的增长。</span>
在全球范围内,2017年,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是346亿美元,2015年,中国的市场规模是320亿人民币。<span class="bold">这是除了化验这样的诊断检查之外,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了。</span>
高额利润进一步催生了整个行业的不断迭代发展。2010年以来,每年平均有200项支架项目获得FDA的批准。
近两年,FDA 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中,30%~50%在心血管领域,而介入治疗类占据了心血管器械的半壁江山。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领域因为有着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市场,未<span class="bold">来将有更多的发展,尤其是在可降解支架等方向上。</span>
第三种治疗手段,替代医疗。它也是心血管医学里,最辉煌的治疗手段。
这种治疗手段,在未来肯定大有可为。具体来看,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原有替代治疗的微创化。
比如,原来我们更换主动脉瓣膜,必须做开胸手术。但现在,我们可以尝试从股动脉,顺着血管到达心脏,然后再做更换。
另一方面,是我们会有越来越稳定的人工心脏,更加小型化、便携化。它会引发的并发症更少,甚至能完美替代心脏。
虽然替代治疗可以根治某些疾病,但瓶颈就在于,整个心血管系统无法被完全替代。
2、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未来
政策角度,看看领袖的智囊团基于大量情报给出的判断。
中国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美国的主要卫生策略也明确提出,在未来,个人层面的预防已成大势所趋,医学的重心也将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场所。
新技术的应用
事实上,医疗领域已经在尝试一种个性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基因组学来判断未来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然后利用各种可穿戴设备,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个人行为方式进行更早的精准干预。
基于自身行为方式的预防和治疗,我对未来有三个推断:
一是,目前所有治疗方法的研发手段可能被颠覆。
二是,传统治疗医学可能会被外部的健康服务产业颠覆。
我们推测,凡是能够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的产业,如餐饮业、运动健身行业、旅游业等等,都可能在未来,提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或治疗服务。
在这个时代,一个行业被外部颠覆,已经屡见不鲜。这也就是说,在未来,这个千亿美元的“大蛋糕”一定不仅仅属于传统医药业。
三是,如果基于生活方式管理的健康服务产业非常健全,那心血管的生活方式管理,会前移到发病前,甚至从一落地就开始,压根就不让心血管疾病发生。
十几年来,<span class="bold">心肌细胞能不能再生已成为心血管界最热门的话题。</span>
十七年前,哈佛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Anversa说,他找到了心脏干细胞,注射后,可以修复梗死后的心肌。但是,就在刚过去的2018年,人们发现,这老爷子涉嫌伪造与篡改实验数据。最后,他有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被哈佛大学要求撤稿。
我们发现,日本核爆炸后的幸存者们被核标记上了的心肌细胞,每年都会以1%的速度被更新掉;
在小鼠的身上,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促进心梗后的心肌细胞再生。
也就是说,心肌细胞一定可以再生,但是它新陈代谢的速度太慢了。
究竟什么方式可以促进它再生?会不会是运动这样的内源性动力促进了自我的修复?答案尚未可知。
回到医学最著名的那句老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探索的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为爱前行。
特别放送 | 冯雪推荐给你的心脏健康知识库
1、更多的心脏科普知识在哪里?
科普网站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官网
阜外是国内心血管病领域排名第一的三甲医院,推荐观看阜外医院专家的科普讲课视频,路径是
首页 >>患者版 >>阜外健康 >>健康视频
医学微视
这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中心监制的医学科普视频网站,包含各种疾病类型,内容权威,视频质量极高。
健康时报网
这是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站,“大夫说”专栏里有丰富的科普视频,总会有你关注的内容。
丁香园
这是国内第一个做专业医学内容的网站。医学知识丰富,涉及专业广泛。
丁香医生、丁香播咖也是不错的科普平台。
中国循环杂志官网
有心血管领域优秀的核心期刊,近年来也增添了很多更贴近生活的相关研究报道。
你可以从这儿了解学术上的最新动态。
365医学网
专注于心血管病的专业资讯网站,如果你关注业界动态,可以在上面获得业内的最新讯息和会议报道。
公众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阜外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权威可靠。
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官方公众号
有心脏康复的实用知识。
猫大夫医学科普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创立的科普公众号,具有丰厚的专业底蕴,结合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深入浅出地讲科普,是一个有情怀的良心制作公众号。
睿心小程序
分享科学的冥想方法,助你拥有平静、明晰、高效、幸福的生活,改善焦虑、失眠、分心等困扰,已经帮助了15万人
2、心脏领域最好的医院是哪些?
心血管病
截图
心外科
截图
3、心脏康复中心在哪里?
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小程序
可以查询到你附近的心脏康复中心
❤️ 身边人心脏骤停了应该怎么办?
心脏骤停后,<span class="bold">救治窗口只有 4 分钟</span>
掐人中是没用的,必须做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步骤如下:
右手扣在左手上,用全身的力量去按压
位置是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
每分钟 100 - 120 次
深度是 5-6 cm,三个手指的高度
按 30 下 吹两下
人工呼吸需要打开呼吸道,捏住鼻子
吹气不可超过 10 秒钟
基础医学
听诊
注意事项
体位
仰卧位或坐位,部分时候左侧卧位或前倾卧位
选用高质量听诊器
心脏瓣膜听诊区
心脏听诊顺序
心率
概念
每分钟心搏的次数
计数方法
第一心音
位置心尖部
计数一分钟
正常
60~100/分
异常
心动过缓
<60次/分>
心动过速
成人>100次/分
婴幼儿>150次/分
心律
概念
心脏跳动的节律
正常
节律规整
窦性心律不齐
常见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早搏)
二联律
1个正常搏动+一个期前收缩
三联律
2个正常搏动+一个期前收缩
以此类推
心房颤动
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短绌
心音
种类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区别
改变
强度
s1强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心肌收缩力
心室内压改变的速率
s1强度
心室充盈程度
心室内压改变的速率
s1强度
瓣膜位置弹性
与瓣口的距离,瓣膜活动度
s1强度
s1强度改变
s1增强
二尖瓣狭窄
高热,甲亢,贫血
s1减弱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s1强弱不等
房颤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s2强度改变
主要成分
主动脉瓣部分
肺动脉瓣部分
影响因素
主动脉,肺动脉内压力
半月板完整性,弹性
时期
青少年A2<P2
成人A2=P2
老年人A2>P2
性质
心肌严重病变
单音律
心机严重病变+心律增快
钟摆律/胎心率
急性大面积心机梗死,重症心肌炎
分裂
s1分裂
s2分裂
临床较常见,受呼吸影响,肺动脉瓣区明显
类型
生理分裂
通常分裂
固定分裂
反常分裂/逆分裂
额外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