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教育史——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意义思维方面。对中外教育史中儿童教育思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哟~
庆历兴学,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兴学运动。旨在克服重科举、轻学校之弊。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主持进行。主要举措有:要求诸路府州军及县(有士人200人以上)皆设学,士人须在学习业300日方可应试,强调在学期限;改革科举考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强调应用;重建太学,招生200名,延聘名儒石介、孙复等执教,并将胡瑗所创苏湖教法(分斋教学)实行于太学,以改革最高学府,培养有用人才。旋因范仲淹罢相而终止
中外教育史——赫尔巴特思维导图:生平简介,教育思想理论基础,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具备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教资:教育目的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十分注重儿童教育,他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粗暴体罚的教育手段。认为把儿童当做“小大人”是传统儿童教育致命的弱点,压抑了儿童个性发展,视儿童为囚犯,视学校为监狱。
教育原则
顺应儿童性情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主张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学习积极性。
随人分限所及
循序渐进 量力而施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对于每个人而言,教育应留有余地,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儿童就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乐于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 各成其材
对于不同人而言,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发展程度,量力施教,不可躐等。
教学应量力而行,盈科而进,因材施教
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
教育内容
“诗歌”
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能使情感得到正当宣泄,消除内心忧闷
“习礼”
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读书”
不但能增长儿童知识,开发智力,而且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多门课程共同学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发展
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
“诱之诗歌”
“导之以礼”
“讽之读书”
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的方法
教学活动多样化
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王守仁主张教学应力求生动,多样性。
制定日课表
评价:这样的教学安排动静交替,使儿童不至于感到过于单调和疲劳,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比起传统教育一味的读书背书来,充分注意到了儿童身心特点,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令人耳目一新。
上午背书,诵书,习礼。下午诵书,讲书,在歌诗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
教育意义
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与近代许多教育主张高度一致,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爱弥儿》的出版时间早了200多年,当时就有这样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