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的思维导图,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风转变的重要时期,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性情。
清代白话小说的思维导图, 入清以后,白话小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编创势头,白话小说拥有比诗文更大范围的读者,书坊竞相刊印。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的思维导图,前半生在徽宗时期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光芒下;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既有着共同的时代精神和总体风格,同时又由于各自地域文化的特色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犹如五彩云霓,将北方的天穹妆点得云蒸霞蔚,气象万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添加了一种题材 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了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林隐逸和社会仕途史对立的
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士大夫阶层大多以山林为乐土, 将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山水之美相结合
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晋宋之际,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不断浓厚,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
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准备
谢灵运
无论是在任或者是隐居,都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
另一方面,人们厌读了玄言诗,更感受到谢灵运诗中的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从诗歌发展
魏朝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
陶诗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则是开创了南朝新诗风
从陶到谢两个方面转变
从写意到蓦象
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山资水态占据主要地位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
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
结构上,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 谢灵运的诗歌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力求表现真实美
从陶到谢诗风的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这一新特征成为了”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
受谢灵运影响
其从弟谢惠连
颜延之
...
鲍照及其创新
寒士的呼声
出身寒微的鲍照,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凭借自己的才智, 在上层社会找到一席之地。不幸的身世际遇,促成了他的文学成就,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成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诗歌,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六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既有孤寒之士的人生隐痛,也有讽刺权贵的意味
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鲍照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
《代出自蓟北门行》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
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也在其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共同特点诗哀怨凄怆
在山水描写方面颇具特色
以五言古诗为主,在风格上与他的七言乐诗不同, 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特点
诗歌风格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被目为”险俗“或”险急“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 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从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来看, 鲍照的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
在俗体调的诗中,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尽情抒发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 ,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创了宽广的道路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风转变的重要时期,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 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性情 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将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