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新闻发展史
古代新闻发展史的思维导图,整理了秦统一全国前后、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元朝、清初至清中叶,欢迎查看交流。
编辑于2023-03-05 22:44:30 河南
秦统一全国前后
夏商周时期
1. 木铎:木铃铛。号召众人,引领方向,采诗。隐喻为孔子这样的圣人。
通常用于传播,对品牌宣传效果比较好
优秀参赛者还可以获取一大批精准粉丝
2. 铸鼎铭文:在鼎上铸或刻上一些文字,内容多是 祀典、征伐、契约等有关的记事,属于〃歌功颂 德〃或〃立此为证〃性质的文字居多。
春秋战国时期
1 .勒石刻文:墨子时代已普遍,但兴起于秦代。 原因有二,一是易保存,二是秦始皇的推波助澜。
2. 竹木刻文:中华民族早期记录文字的材料, 除了甲骨、金石之外,使用时间最长、最广泛的是竹片和木板,即竹简和木牍。在纸张发明前,简牍是我国文献记录信息内容的最主要的材料形式。
3. 露布悬书: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宣布。 悬书的方式是庶民将意见写在绵帛上悬挂出来,公诸于众。悬书的作者匿名,多用借喻。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
1 .由皇帝发布的新闻布告:是一种由皇帝签发、宫廷御史具体经办,向全国文武百官、军民人等就某一件事颁发的公告。
2. 郡国驻京城"邸"编印的"邸报”:汉代〃邸"编印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以竹简或木牍为载体的〃邸报"。
3. 筑"双阙"悬"旧章〃:把政府的法令和公告,及以 传播政治、军事和宫廷新闻的皇帝诏书的抄件写在竹简上,悬挂到楼台前供人观看。〃悬章〃不断地更换内容,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报纸的主要属性——公开性、经常性.社会性、连续性和时效性。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仍旧以露布为主。露布到了三国时期,发展成为专供发布军事新闻的、面向社会各界(兵部、皇帝及至社会平民百姓)的新闻传播载体
隋唐时期
背景:李氏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报刊在军事领域的畸形发展现状,因被 动荡的社会环境压抑而未得到正常发展的中国古代报刊,进入了它的"青春期"。
纸张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古代报纸的原始形态,终于在唐代问世。
①开元杂报一于开元政事的一堆杂乱报道
②报状——正经官报的称呼 • 〃状〃在古代汉语中大致有〃文书"之义,并且大多是指朝廷、官府发布的 具有正式权威的公文。 • 由唐朝中央政府(朝廷)根据皇帝的旨令,定期或不定期编发的,主要内容是对官吏的任命和免职。 因此,唐代的报状,就是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
③进奏院状报 背景:节度使制度发展成为名义上服从皇帝和朝廷,实际上在所辖地区独霸一方的〃藩镇制度",中央集权大大受到削弱。为了沟通藩镇和朝廷的联系, 藩镇自择官吏,常驻京城,并设立专门机构,当时称作〃上都邸务"——藩镇将军派驻在京城的办事处。 上都邸务一上都进奏院一设上都进奏院官-摘抄朝廷报状上与本地区有关的 内容呈给藩镇-因形式与报状相似,即名为〃进奏院状报"。 • 内容:圣旨、官员升贬、子女册封、月食、镇压民变、外交活动。 背景:节度使制度发展成为名义上服从皇帝和朝廷,实际上在所辖地区独霸一方的〃藩镇制度",中央集权大大受到削弱。为了沟通藩镇和朝廷的联系, 藩镇自择官吏,常驻京城,并设立专门机构,当时称作〃上都邸务"——藩镇将军派驻在京城的办事处。 上都邸务一上都进奏院一设上都进奏院官-摘抄朝廷报状上与本地区有关的 内容呈给藩镇-因形式与报状相似,即名为〃进奏院状报"。 • 内容:圣旨、官员升贬、子女册封、月食、镇压民变、外交活动。
五代及宋朝
五代
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交通驿站网络遍布全国,多达1643所驿站。为宋代的信息传播活动奠定基础。 • 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报刊活动。
宋朝
1.官报“进奏院状报“(已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
背景:
改革沿袭唐朝的进奏院管理体制,设〃都进奏院〃,原各州镇进奏院的房子, 都交给三司统一管辖。“都进奏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 使新闻发布管理权的职能机构。
内容:官员迁黜奖惩、皇帝行动及动态(皇帝生病了,皇帝又康复了)、军队战斗捷报、军队战斗捷报、大臣奏章、各地灾异情况等。
2.审査制度
定本制度:由进奏院将所要传播的内容编好,5天一次上报枢密院,由枢密 院审查,审查通过的版本称为"定本”,进奏院以审察通过的样本作为标准本,传之各地。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事后检查制度:“进奏院状报”在发出后仍然由枢密院派出的监官“逐月抽 摘点检”。
3. 民营报纸“小报“
起初只是偷传新闻,但到了宋神宗在位时(公元1067年-1085年),开始编造皇帝诏书的手法来表达报纸编印者的意见。其次是在制作手段上也已经不再是手工的“誉报”,而是成批地“雕”版印制;再则是这些报纸已经公开地在市场上出卖,以获取利润,明显地表现为经营牟利的色彩。 • 从始至终,宋朝的小报就没有被真正的禁绝过。
元朝
背景:元朝文化欠发达,国家不重视报刊活动,任用官员排 斥汉人,大量录用文化文明程度不如汉人的蒙古族贵族。(掌权的不识字,识字的不掌权,一言不合撸起袖子就干)全社会经济、文化、文明程度都在倒退。
元朝设通政院:为“管理全国驿站之事”而特设的专门机构。
设急递铺:相当于后世的邮局或快递所之类机构。 • 这两个机构是传递京城政治动态到地方所必需的机构。
清初至清中叶
邸报
内容:基本上还是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大部分。这些材料, 多来自六科。
基本上还是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大部分。这些材料, 多来自六科。
宫门钞: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
臣僚章奏部分,是折件目录、少量折件原文选录。
清代邸报已经以日刊为多。
清代的提塘制
1. 京塘 • 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长驻者共16人,多为各省的武进士和候选修补守备,由各省负责遴选,由兵部负责管理。收受和转呈地方上报中央的各类公文,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皇帝发给本省官员的一般谕旨 和赏赐品,还发行邸报。
2. 省塘 • 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由兵部从车驾司、捷报处两衙门中遴选,分驻各省会 及黄河、运河沿线,也是16人。省塘都是高级武官,专门负责京省之间官文书和官报的传递工作。
2. 省塘 • 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由兵部从车驾司、捷报处两衙门中遴选,分驻各省会 及黄河、运河沿线,也是16人。省塘都是高级武官,专门负责京省之间官文书和官报的传递工作。
民间小报《京报》
1. 内容: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
2. 发行和传播 ① 在京师地区由送报人把报纸按日送到订户,订户按月或按年支付报资。 ② 在街上或热闹处所,设摊卖报以广传播,并获劳作之利。 ③ 由京报报房所在地的北京向全国各省传播发行。 ④ 印刷翻印,用颇似如今“盗版复制”的方法,二次印刷,向外批发传播。 ⑤ 官方提塘的传递是《京报》传播发行的途径之一。 ⑥ 清朝官员之间的互寄互阅,也是《京报》传播的途径之一。
3.特点 ① 内容上与官报(邱报、邸抄、邸钞等)相近而又不完全相同 ② 管理上受清朝政府所设提塘制约而又不是提塘直接经营 ③ 开始具有半官办色彩而后逐步发展为民办性质 ④ 发行范围上从以官吏乡绅为主逐步发展到普通社会成员
其它名词解释
1.辕门钞:以报道地方官府及官绅活动消息为主要内容的私营报纸。一般只在省会或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重要城市才有可能存在。大多由当地熟悉官 场情况并且和官府有特殊关系、易于打探到官府最近动态的抄报人编印和发行,并且一般只在所在城市范围内传播。
2.小钞: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是为本省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消息。这些小报开始是公开存在的,是官报的一种补充。但被官方禁止发行,效果薄弱。
浮动主题
古代新闻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