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翦商
看《翦商》了解这段殷商之变与华夏重生的历史,这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编辑于2023-03-06 00:02:33 江苏省《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读书笔记03.01-31
代序:我们陌生的形象——许宏
作者李硕
作者的“专业”
中古史
魏晋南北朝 《南北战争三百年》、《南北朝启幕战史》
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很快
生物种群密度没有达到环境负载量
谁活下去全凭运气
春 秋
孔子传——《贵族的黄昏》(增订再版名为《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模仿者心态
模仿进步虽快,单无法给你带来真正的愉悦
很难保持不断进步的内驱力
上古史
《翦商》: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
专业学者
“冷板凳”操守
不赶流行,不迎合时尚,用细密的推敲和分析完成了最新考古与古老史籍的接榫工程
耳目一新
人祭的消亡和周灭商有直接的关系
开场的复原殷商晚期的人祭仪式
不请一堆嘉宾
从新布置菜场
亚当·斯密牛肉铺
阿尔钦海鲜店
曼昆调料店
李嘉图蔬菜铺
……
切合经济学名人要义,讲究!
重复使用,变身网红菜市场
平静地按照时间顺序、细致地描述殷墟祭祀现场
视角与写法
赋予了熟视无睹的诸多场景与画面感
与考古学和上古史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发大到之前的1000多年前
致敬《万历十五年》:宏观视域
“宏大叙事”与细致入微相结合
古史辨
新石器时代唯一明显的变化——人群“共同体”规模的扩大
龙山时代到商代华夏文明的最初阶段,成为华夏旧文明
因为不相信这个时代,所以苟且者才看不远
因为不是真心相信自己,所以苟且者才不自信
因为不是真心相信用户,所以苟且者才不真诚
商灭周后,周公旦迅速废去,迅速废除了仁济宗教,从而开创了和平宽容的华夏新文明
引 子:关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文明起源
起止年限
始自新石器时代末期(4000余年前),终于商周易代(殷周革命),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上古时代的人祭风俗
人祭,就是杀人向鬼神献祭
直到近百年现代考古学兴起,发掘出殷商的大量人祭遗址及商王占卜献祭的甲骨刻辞,才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中
人祭的消亡和周灭商有直接关系
在周武王死后,辅政的周公旦取缔了商人的人祭风俗,并消除了关于人祭的文字记录和历史记忆;
周公此举可能是为了防止其死灰复燃,执行得也比较成功,于是留下了三千年的记忆空白
殷商最后的人祭
1959年,在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发掘出一座的“后冈圆坑”(一个很密集的商人聚居区)
这座圆坑墓穴有三层,共掩埋了73具尸骨。发掘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墓葬,而是一座祭祀坑
不请一堆嘉宾
从新布置菜场
亚当·斯密牛肉铺
阿尔钦海鲜店
曼昆调料店
李嘉图蔬菜铺
……
切合经济学名人要义,讲究!
重复使用,变身网红菜市场
随着殷墟发掘日渐增加,人们意识到,商代末期已经有这些造型的铜器和铭文——它属于殷商王朝谢幕前夕,很可能是纣王时代的一次隆重献祭仪式
墓主是青铜器的主人“戍嗣子”:,因为某些机缘巧合被纣王接见,却又因某些原因触怒纣王,整个家族被献祭——用来纪念受王接见的铜鼎被带入祭祀坑
暴君形象
在《史记》等史书中,商纣王残暴,喜杀戮,曾诛杀多名贵族大臣
按照商人传统的宗教理念,献祭人牲的身份越高,就越能取悦先王诸神
史书从未记录过其类似H10祭祀坑的残忍行径,哪怕是演义小说《封神榜》也无法想象这种情节。这也说明,周朝以后的人已经忘记了商朝的人祭风俗
打捞失落的文明
人祭的理念从何而来?
4000余年前,若干地区的新石器人群开始汇聚成早期国家,山西陶寺和清凉寺以及陕西石峁等聚落遗址的人祭(人殉)规模逐渐变大,一直延续到夏朝—二里头古国
商朝建立后,人祭行为出现爆发式增长,到殷墟阶段(约公元前1300—前1046)登峰造极,有数千条甲骨卜辞记录。
截至目前,殷墟王陵区发现2000余座历代商王奉献的祭祀坑,已经发掘约1400座。
希腊考古学家在地中海克里特岛发掘出约3600年前的一座石砌神殿,里面保留了正在进行人祭的一幕
西班牙人殖民美洲时,阿兹特克的人祭宗教正处在繁荣阶段
古罗马的角斗士产业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4世纪,它也有一点人祭宗教的渊源,但已经发展成世俗的大众娱乐产业,集表演、展示和景观建筑于一身,是人类文明旁逸斜出的一种现象。
人祭宗教及角斗产业的消亡,都源于外来文化的干预
罗马人后来皈依了基督教,传统的阿兹特克宗教被西班牙殖民者的天主教所取代
殷商则与之不同:周灭商后,人祭被周人消除,但周人并未开创一种新的宗教,而是采用世俗的人文主义立场,与极端宗教行为保持距离,不允许其干预现实生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基础
人祭场之外
周文王创作的《易经》——唯一正面记载过商代人祭现场,也就是所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
周灭商和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人祭现象迅速退场,并从人们的记忆和文字记录中彻底消失。
从龙山时代、夏代(洛阳二里头古城)到商代,是华夏文明的最初阶段,可以称之为“华夏旧文明”
在周族崛起并灭商后,周公旦一代人迅速废除了人祭宗教,并抹去了与此相关的文献与记忆,进而开创了和平、宽容的“华夏新文明”,一直延续至今。
新石器与夏文明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升级
距今约一万年前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才有了农业和定居生活,不再像野生动物一样四处流动觅食。
村落、部落到早期国
6000年前,仰韶半坡文化前期
村落规模不大,是独立的生活单元,房屋建筑或者中心环绕,或者整齐联排,固守着本村落的集体自治生活
村
距今6000-5000年,仰韶半坡文化中期
十几个村落形成的“部落”。这些部落往往有上千人,有世袭的头人及各村(氏族)长老组成的议事会,还有自己部落的图腾和英雄传说。
镇
距今5000—4000年之间(仰韶文化末期与龙山文化期)
有些地区的人群共同体则变得更大,几个或十几个部落汇聚成了早期国家,如陕西石峁古城、山西陶寺古城,能统治一两万甚至三五万人口
县
水稻带来和平?
驯化历史超过万年
新石器时代是基本农业的时代,在人类驯化的主粮中,中国占了两种:黄河流域的粟米和长江流域的水稻,它们分别需要旱地和水田环境
不请一堆嘉宾
从新布置菜场
亚当·斯密牛肉铺
阿尔钦海鲜店
曼昆调料店
李嘉图蔬菜铺
……
切合经济学名人要义,讲究!
重复使用,变身网红菜市场
在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和浙江,均发现有上万年前的水稻遗存。
距今6000—4500年间
稻田需要灌溉和排水系统,需要平整的水滨田块,这是北方旱作的粟和黍从来不需要考虑的。长江流域的新石器人群一直忙于水利设施和稻田工程,两湖地区出现了众多繁荣的稻作聚落。
距今5000—4900年间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北郊的余杭区也出现了大型防洪“良渚古城”,以及复杂的灌溉堤防体系。、有非常明显的阶级分层,贵族统治者有建在土筑高台之上的豪华殿堂,墓中随葬大量精美玉器,有些高级玉器上还刻着“神人兽面纹”和神鸟纹
距今4500—4000年间
南方稻作区陷入沉寂,黄河流域则开始进入龙山文化阶段,各地出现了很多部落间的冲突或战争迹象,证据是批量处死的尸骨以及夯土或砌石的城防等。
距今4000年前
华北地区一度星月同辉的各小型古国陷入沉寂,部落间的冲突现象也已减少,长江和黄河流域则了无生气。
第二章 大禹治水真相:稻与龙
上古传说
“大禹治水”是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宏大事业;禹的儿子启则在随后建立了华夏第一王朝——夏。两代人的故事堪比创世史诗,壮丽辉煌。
依赖水稻的古洛阳—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距今3900—3500年
在今洛阳市以东20公里处,伊河和洛河沉积形成的小平原上,占地面积、宫殿规格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都超过了以往和同期任何遗址。恰好在商朝之前,所以它很可能就是夏朝的都
二里头人的主食是水稻(大米)
这背后还可能隐藏着“大禹治水”的来历。
学界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说起来颇为有趣,就是按粮食颗粒数进行统计和排名,而忽视了不同粮食的颗粒其实差别巨大。
考古工作者采用“浮选法”来寻找粮食;浮选工作没有称重的报告,目前还只能通过粮食颗粒数“构拟”它们的重量。在农学上,统计不同作物颗粒重量的术语是“千粒重”
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根据这个比例,二里头出土的稻米重量应是粟米的四倍,是当之无愧的最重要的粮食。
移民穿越嵩山
距今4000—3900年间
新砦聚落存在于,面积约1平方公里,这意味着聚落人口已多达数千,考古工作者对新砦遗址也做过浮选,稻米粒数占54.37%,折合成重量的占比则是85.1%,和二里头的数据(84.5%)非常接近。
到3900年前
新砦人突然向西北穿过嵩山,进入洛阳盆地,在古伊洛河北岸营建起新的家园,这就是二里头的来历。新聚落和新砦规模接近,也是约1平方公里,数千人
洛阳盆地成为孕育华夏文明的温床
洛阳,位于中国地形第三和第二阶梯过渡带上的一个大平原和山地的交界处,被断续的低山包围成不太严密的盆地,而黄河正是从洛阳北部山地穿过,然后流入开阔的华北—黄淮海大平原
大禹治水真相
《史记·夏本纪》的记载
大禹在治水期间曾经让他的助手“益”给民众散发稻种,在低洼多水的地方种植
新砦—二里头人可谓这个变化的先行者
建立华夏第一王朝,水稻是重要原因:需要开发湿地,排干沼泽,将其改造成拥有灌排水系统的稻田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禹的治水工作就是排干和改造湿地。这其实是新石器晚期以来几乎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游龙的王朝
距今4000年前
河南平原上有大量水泊湿地,所以新砦人可能是一个生活在湿地中的部族,能很快适应南方传来的水稻农业。二里头—夏朝人有崇拜龙的习俗
二里头的显贵墓葬经常随葬绿松石的龙形器或饰牌。
到二里头后期,青铜铸造技术突飞猛进,随葬品中出现了多件铸铜的爵、盉、斝、鼎,主要是用作酒器,造型模仿陶器,用于彰显主人尊贵的身份,可以称为“铜礼器”
在三四期阶段,还出现了全新的铜兵器,如铜钺和铜戈。
《易经》的《乾》卦
多次出现龙。如“潜龙”,即潜在水下的龙;“或跃在渊”,省略的主语也是“龙”;龙还可以飞,所谓“飞龙在天”
第三章 二里头:青铜铸造王权
许知远&许宏
王权的威势如坚硬的夯土,似乎已经写入文化基因,注定主导其后近4000年的中国。镜头前的许知远茫然自语:“是宿命,难道——无法走出去么?”
最古老的“城建规划”
《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共有471年。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前后相承,距今约为3850—3520年,恰好和古史中的夏朝基本吻合。
新砦遗址存在时间较短,只有一百年左右
二里头遗址存在时间为距今3750—3500年,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四期
二里头一期(距今3750—3680年)和新砦类似,都是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的较大聚落,没有发现大型建筑设施
二期(距今3680—3610年),迅速扩大到3平方公里,出现了社会复杂化的各种迹象,如宏大建筑、财富的集中,这也是之前陶寺和石峁古国的顶峰规模。二里头成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独一无二的新兴早期国家
夏王朝的极盛阶段,是二里头文化三期,距今3610—3560年。虽然聚落面积不再大幅扩张,但增加了很多高等级建筑。
四期(距今3560—3520年)
王家大院
“宫城”
宫殿区大道内侧修筑了夯土围墙,围起的小城面积约0.1平方公里
不请一堆嘉宾
从新布置菜场
亚当·斯密牛肉铺
阿尔钦海鲜店
曼昆调料店
李嘉图蔬菜铺
……
切合经济学名人要义,讲究!
重复使用,变身网红菜市场
宫墙不太高大,发掘的底宽只有2米,这意味着墙高可能只有四五米左右,而且顶部很窄,不可能有守城的士兵站立其上,可以看作稍加放大的版筑院墙。
D1放弃了实用、局促的多排房屋结构,改为空旷的庭院和大型单体殿堂,凸显的是礼仪性质和权力的独尊——发现了几处用人祭祀的迹象
宫城外的人祭
宫城北侧,是二里头的祭祀区和显贵墓葬区
沿袭着2002VM3的一些特点:墓穴面积不大,有绿松石饰物,没有殉葬人。
有些墓葬埋有青铜兵器和礼器,比如三期的VIKM3,有铜戈、铜钺和玉戈各一件,铜爵一件,铜戈和玉戈比较大,30厘米左右。
墓葬区还有直径1米左右的夯筑黏土墩,有的八个一组,有的18个一组,呈密集的梅花状分布,残存高度约20厘米,周围有多处红烧土痕迹,发掘者称之为“祭坛”
截至目前,殷墟王陵区发现2000余座历代商王奉献的祭祀坑,已经发掘约1400座。
从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看,二里头—夏朝不仅有强大的王权,还掌控着很多对神的献祭权,而且贵族也有自己的祭祀(包括人祭)活动
新兴的“都市现象”:当国家权力和统治阶层出现时,也会伴生庞大的贱民群体——丧失部落和宗族这样的互助组织,往往会被任意虐杀或死于饥病,并被随意抛尸,成为灰坑或地层中的尸骨
铸铜场内的人骨
夏朝开创了中国的青铜时代
新砦遗址曾发掘出两块红铜小残片,一块属于铜小刀,另一块可能属于某种容器
二里头人掌握的青铜技术是一个里程碑:添加了锡和铅的青铜,熔点更低,熔液流动性更好,更容易冶铸,而且硬度也更高。
到二里头后期,青铜铸造技术突飞猛进,随葬品中出现了多件铸铜的爵、盉、斝、鼎,主要是用作酒器,造型模仿陶器,用于彰显主人尊贵的身份,可以称为“铜礼器”
在三四期阶段,还出现了全新的铜兵器,如铜钺和铜戈。
青铜催生文明
“文化”
旧石器时代也是文化。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主要以陶器工艺和造型分类
石器时代的各种人群现象被称为“文化”,但它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只要是人制造的物品和遗迹都是“文化”
“文明”
比起文化,文明则要高端得多。它标志着人类告别原始状态,和动物界的距离也更远了,进入可以加速发展、与现代社会一脉相承的轨道之中
以往对“文明”的界定比较严格,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
近些年,有学者提出了更宽泛的标准,认为只要有大型城邑,或者叫“复杂社会”,就可以称之为“文明”
在二里头之前,大型城邑(古国)如距今5000—4900年前的良渚古国。已经有过若干座,狭义文明标准的第一项要素已经有了,但不够稳定
二里头的创新是第二项,也就是青铜冶铸技术,有了它,大型城邑(古国)才能维持和发展下去,让第一项要素真正确立,并继续发展出第三项——文字
有限人祭与二元制社会
二里头—夏朝的民间虽存在人祭风俗,但尚未建立以人祭为基础的“国家宗教”,王室统治者的人祭数量并不比民间更多。
二里头的青铜技术一直处在封闭之中,几乎从未向外传播
第四章 异族占领二里头
五百里王朝
关于二里头—夏朝的疆域
日本学者西江清高和久慈大介曾提出一个方法:考察陶礼器的分布
直接统治的区域
陶礼器出现最集中的地方在黄河南岸以及嵩山东南麓,西起河南陕县,东到郑州,东西约200公里,南北约100公里
夏王都沦丧
距今3600—3500年间
二里头文化的尾声—第四期。这一百年又分前后两段:前面半个世纪,二里头人仍旧按照原来的轨迹生活,沿用着三期建成的宫殿和宫城墙,各种手工作坊都在生产,铜器铸造技术稳步提高;后半个世纪则发生了剧烈变化,宫城墙开始塌毁,几座宫殿逐渐废弃,某些外来者侵入了二里头。
对照史书,这正是东方商族崛起、夏商易代的时间,商汤(武王)带领商人攻灭了夏朝
在夏朝最后的半个世纪
二里头突然出现了来自豫北下七垣文化和山东岳石文化的陶器
商人没有继续把二里头当作都城,而是在二里头以东8公里的偃师市(区)郊建造了一座新聚落,同时,在现今的郑州市区也建了一座。这两座聚落逐渐扩大,并修筑了城墙,被考古学者分别称为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商人对二里头的占领完全是实用和策略性的,新建筑也不太重视礼仪性,占领二里头时期的大量杀戮
在苟延残喘近半个世纪后,二里头的青铜作坊被彻底迁移到了郑州商城。从此,二里头古城消失,夏王朝最后的痕迹不复存在
遥远的巢湖殖民地
《尚书·仲虺之诰》记载
商汤灭夏之后,把末代夏王桀驱赶到了“南巢”:“成汤放桀于南巢。”
肥西县在巢湖西岸,似乎和夏桀逃亡“南巢”相呼应,多次出土二里头风格的青铜器和陶器
周人的崛起壮大
商王朝及商人的起源
周人实现灭商的壮举
作者:李硕 制图:@竹君
三味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