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作者:上野千鹤子 内容简介:结合日本现实社会题材与学术理论文献来探讨男性、女性的“厌女症”。 个人介绍:“厌女症”可出现在所有人身上,这是一个被视为只能当“客体”的符号,而想要获得主体地位的人都会用这个“符号”之下的”女性“来成就自己,不管是男性与女性。
编辑于2023-03-06 11:50:48 广东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厌女(上)
男人的女性蔑视、女人的自我厌恶的代名词
一、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
什么是厌女症?
英文单词:misogyny;又译为:女性蔑视
社会背景: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
男女表现异同
男人表现为“女性蔑视”
厌恶“女性”的“男性”却“喜欢“女性——”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单纯对“女性符号”“发情”
女人则现为“自我厌恶”
吉行淳之介与永井荷风
为“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下定义——需要借助“女人”证明自己是个“男人”,对此表示“怨与怒”。(为了成为性的主体而将对女人的蔑视深植于自我确认的核心)
例子——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与娼妓
通过直接的“金钱”购买“女性符号”并对其玩弄和控制,让她们不得不服从自身
对“女人”双重地他者化
女人被男人当作发泄郁闷愤怒的垃圾场
女人享受于“自己”的性活动上(消除将其作为发泄情绪的“愧疚感”)
逃离女人的男人们
“逃往女人”和“逃离女人”——男人为逃避“公共世界”而逃亡“女人”这个空间(自己臆想出来的私人空间),发现“真实的女人”不与自己“臆想的女人”一致,又逃离。
将女人“他者化”——把女人归入自己能够控制的“他者”范畴之中,这样的他者,既充满魅力又可以轻蔑。(可以是“圣女”,也可以是“贱妇”)
发现“现实女人”与自己“臆想的女人”不同时,选择逃向虚拟空间中的女人
二、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
为“homosocial”的厌女症下定义:将女人客体化、他者化,不将女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性主体;其核心是恐惧“主体”性的丧失
男人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决定关键——在男人世界里的霸权争斗,其为一种“同性社会性欲望”(homosocial desire)
塞吉维克指出,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中包含有同性恋欲望,两者是连续体。
男人纽带的成立条件
精神分析的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生的欲动
自我确认
性欲发泄
“作田启一”简略为
成为的欲望——“同性”父母
拥有的欲望——“异性”父母
转换·
“成功”→异性恋
“失败”→同性恋homosexual
古希腊的“同性恋”——不对称关系
“插入者”——主体
“被插入者”——客体(主体地位的失落)→被视为“女性化”,丧失主体的恐惧→恐同
“n种性”
特点
一,他们在生物学上是男人
二,他们通过女装等女性符号而被女性化
三,他们常常不仅担任宗教仪式中的角色,还向男人卖身
结论
“n种性”,不是位于男女之间的性别,而是从属于性别二元制之下的次等范畴
只有男人才能转为“第三性”,而女人却不能,反过来证明了性别二元制的强固
男人一直在谈性吗
男人话语——下流话(强迫听者与固定格式同化的话语方式)
男人作为性的主体进行相互确认的仪式——同把女人当作性的客体而将之贬低、用语言加以凌辱→将女性作为“第三者”进行贬低,以获得“同性”圈的认同,成为“男人”
使用“下流话”的固定格式中谈性——其固定格式压抑着男人的性主体化
三、性的双重标准和对女性的分离支配——以“圣女”“娼妓”为名的他者化
社会性别·人种·阶级
他者化——把对方当作不可理解之物,将之从“我们”之中放逐出去
社会性别、人种、阶级——西方视角的“东方”,将“东方”他者化;西方的“非白人”,用肤色将“非白人”他者化;上等阶级&中&下等阶级
“圣女”与“娼妓”的分离支配
性的双重标准——男人的好色被肯定;女人则以对性的无知纯洁为善
性的双重标准将女人分为两个集团——“妻子”、“母亲”与“娼妓”→被双重标准“压抑”之下的女人:被限于生殖的异化、被隔离生殖的异化,反面即为被隔离快乐的异化和被限于快乐的异化
“圣女”们要求“别把我当娼妓”,赤裸裸地歧视娼妓; “娼妓”们又怀着自己养活自己的职业女人的骄傲,悯笑“行外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和软弱
性的双重标准的两难困境——对特定的女人“认真”,就不能把她看作性对象;反之,如果视为性对象,就等于对她不“认真“(爱与性的分离)
四、”无人气男“的厌女症
性的自由市场&“性弱者”
性的自由市场——意味着“全民皆婚社会”的终结,男性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进入“婚姻”&“恋爱”关系之中
“性弱者”论的陷阱——指代”男性“,将其存在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需要为之”负责“
“成为男人”的条件——男人之间交流的顺畅,但在现代中却需要与“女性”交流——“女性”的“主体性”地位的提高,加深了“男性”的主体危机感
案例
秋叶原事件——将“自身”的生活不顺,全归因于“女人”——拥有一个归己所有的女人,便能满足男人之为男人的最低条件
藤原纪香&阵内智则(“女高男低婚”)“家暴”——对方越有能量,侮辱必须越彻底
《男人保护法》——以“女性”获得社会优势,来抱怨“男性”在社会中的“弱者”地位
五、儿童性侵犯者的厌女症
“欲望问题”——“性”是指欲望,“爱”是指关系
公开性行为·私人性行为
性欲——是在个人内部完结的、存在于大脑之中的现象
性行为——将欲望付诸行动
不需要他者——自慰
需要他者(身体)
麦克尔、加尼翁的区分
无伴侣的性行为——私人性行为
有伴侣的性行为——公开性行为(只要有他者介入,无论何种性行为,都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有“公开”的性质)
性关系——两人以上的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
儿童性侵犯者——儿童性侵者为满足一己之欲,利用可以不征得同意的、无力反抗的他者的身体,并对此固执依赖,长久持续地控制对方,摧毁对方的自尊心、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且还希望对方是自己情愿,把对方当作诱惑者
厌女症与同性恋憎恶
成为男人的条件——“拥有女人”就是“成为男人”。这个关系是非对称的,不可反转。
同性恋憎恶——主动与被动、性的主体与性的客体之间的不对称。由于这种非对称性,“处于女人位置”就成为男人的精神创伤,被称为“女性化”。
无需冒着被“女人化”的危险去实践同性恋行为的唯一办法,是“少年爱”(与儿童性侵犯的幻想极其相似)
六、皇室的厌女症
一个男孩的诞生
“末子长男”现象——为生出男孩而努力
皇位继承权——拥有皇位继承权的男性才被加上记号,女性皇族仅被视为男系血统的承载媒介物
皇室从何时变得厌女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说,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皇室典范》的成立,宣告了近代“天皇制”的厌女症的确立。这个“皇室改革”的最大焦点,是继承人只限于男系男子
记纪的神话理论学
大和国的建国神话——“外来者”与当地女人(豪族的女儿)通婚“创始婚”
斋宫制度——斋宫制的确立既是天皇的超越王权的成立契机,同时也是天皇家族女性地位沦落的开端
斋宫制度——未婚皇女代替天皇终年祀奉“伊势神宫”的制度
皇族与人权——皇族女性与普通人结婚要脱离皇籍,但皇族男性;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后生下的孩子拥有日本国籍,但日本女性与外国男性之间的孩子却没有
七、春宫画的厌女症
暴力·权力·财力
男人在男性同性集团中的位置的资源,按原始性程度来排序→暴力、权力和财力(暴力、地位、经济)
女人寻求关系,男人追求占有→杀人是占有的终极形式
通过快乐的支配
外貌的价值,属于“社会性”→通过他人承认之后才有价值
凌驾于所有社会性资源的价值之上→通过给予快乐而达到的女性支配→只要在性方面支配女人,便可以扭转其他一切负面因素
男根中心主义:将“男根”的地位提高到所有“资源”之上
春宫画研究之始
性(sexuality)既不是“自然”也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近代之后的“性”(sexuality),意味着关于性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定义正常与异常、分辨标准与偏离的知识体系 在古代希腊,被称为“爱欲行为”(aphrodisia)的性爱范畴中,少年爱并不被视为偏离越轨
日本的春宫画有两个显著特征
男女性器尺寸的极端夸张和精密写实主义
与性器相比,身体其他部分虽然简略并格式化,但男女面部的愉悦表情却被描绘得很清晰
越到近代,错乱的“重口味”的色情趣味越多→对女性的支配从“快乐的支配”到“恐怖的支配”
男根崇拜
春宫画遵循着色情制品的固定规则——被犯的对象喜欢被犯
无需男人的快乐
与春宫画的厌女症相比,近代之后的厌女症更加野蛮、更加不洗练。
“男根之胜利”的男人的性妄想
八、近代的厌女症
作为文化理想的“母亲”
对于厌女症的男人,只有一个女人不能归入侮辱的对象范畴之中,即“母亲”
“不成器的儿子”与“不开心的女儿”
保持“不成器的儿子”的状态,正好暗合了希望儿子不脱离自己支配圈的母亲隐秘的期待
女儿因为明了前面的人生终归不过只是委身于一个无法自主的男人,度过如“不满的母亲”那样的一生,所以成为“不开心的女儿”
“自责的女儿”的登场
近代婴儿潮,诞生了“不开心的女儿”。继而登场的一代,则是作为母亲的代理人为负债而苦恼的“自责的女儿”
母亲对女儿的“别像我这样”的期待中,既有自我牺牲的意味,又隐含着“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谴责。
近代社会中的女人的厌女症
近代”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开始,男性与女性便处于”竞争“的位子上;在可以选择”就业“的情况下,女性成为”家庭主妇“,势必产生”剥夺感“,而”自我厌恶“
作为自我厌恶的厌女症
人在成为女人的时候,要姑且先将“女人”这个范畴所背负的历史性的厌女症接受下来。如果满足于这个范畴所指定的位置,那么,“女人”就诞生了
女性主义者就是对那个指定位置感到不满、对厌女症不能适应的人
将“女人”这个强制的范畴改变为选择,“解放”的关键应该就在其中。
厌女(下)
男人的女性蔑视、女人的自我厌恶的代名词
九、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作为反面教师的母亲
母亲自身的”不如意“→厌恶女儿→女儿不受母亲所爱的”自我厌恶“→目睹母亲”不满足“对其的轻蔑→不想成为”母亲“,却甚至从这个角色解脱,需要”男人“→恐惧这个”男人“如何支配母亲的父亲一样→无力感
母亲的代价
在近代之前,支配阶层的女人只管生,孩子生下以后自然有人来养;而下层百姓家的孩子,则无需费时费心,自然就会长大
在父权制度之下,母亲的最终胜利和最大报酬,就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恋母情结的孩子,让儿子继承家业以后,自己登上“家业继承人之母”即皇太后的地位。
近十年以来,女儿也成为照顾父母养老的对象。其后便出现:母亲在现实中依赖女儿、口头上却要否认的现象。
母亲要女儿“代理实现”自己未能满足的欲望,这是在女性的人生选择机会增加了之后才出现的新近现象
母亲为女儿的幸福高兴吗
女人有两种价值,自己获取的价值和他人(男人)给予的价值→当今的女儿们,不得不同时满足前后两种价值
母亲的嫉妒
男女婴儿最初都有”恋母情结“→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通过与父亲的同化来将母亲作为欲望的对象→也不能与母亲属于同一性别(即自身性别)的对象恋爱→因此,女孩子的“爱恋对象的丧失”,是较男孩子更为根源性的存在→为了忘却那种“丧失”,女孩子将“丧失对象”内化于自己身体之中。这就是“忧伤”,即抑郁状态。
母亲与女儿的和解
母亲向女儿、女儿向母亲,相互告诉对方:“我不是你。”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
十、“父亲的女儿”的厌女症
作为父权制代理人的母亲
将厌女症教给女儿的是母亲,而将厌女症植入母亲脑里的是她的丈夫
目睹眼前的父母关系的女儿,恐惧自己将来变成母亲。但她拥有不同于母亲的特权。
第一,她可以以母亲为反面教材而拒绝成为母亲那样;
第二,她可以成为“父亲的诱惑者”,挤入父母之间,从而获得优越于母亲的地位。
“父亲的女儿”
选择母亲的语言,意味着死亡;选择父亲的语言,等在前方的是被阉割
“被阉割”意味着压抑母亲的话语,压抑母亲要求正义和公平的抗议话语,也就是承认女人的生命轻于男人,甘愿接受性别压迫。
作为“诱惑者”的女儿
女儿对父亲是伴随禁忌的、充满魅惑的对象
关于”男性“与”少女“的禁忌之恋,男性作者都会将责任方推给少女,诉诸她对自己的”“诱惑。——但其“魅惑”是男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是事后构建为来自对方的“诱惑”
日本的“父亲的女儿”
“父亲的女儿”不单单是从属者,也是“诱惑者的权力”的拥有者→从“被创造者”主动地去爱“创造者”,来扭转”权力关系“(自恋情结)
向“父亲”的复仇
在“现实”父亲权威性和压制之下。在父亲面前弱小无力的女儿,通过自伤自罚向父亲复仇。
既非“父亲的女儿”亦非“母亲的女儿”
为了脱离现代父权制的厌女症,女人只能放弃“母亲”“女儿”的角色。因为在现代父权制家庭中,“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这些表达家庭成员关系的词汇,都已被写进了厌女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母亲”“女儿”等“角色”,都是“旧时代”的社会环境下给予他们的“社会角色”标签。所以,这里的“放弃”。更准确来说,是放弃旧时代的对这些角色“标签”的“话语”。从而建立起新时代下的“社会角色”的“话语体系”
十一、女校文化与厌女症
男人视界中的死角
女人早就开始建构无需男人的女人世界
女校价值的再发现
男女同校的女生们,用女装符号来实践将自己与男生们区别开来的差异化
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lter)说:“女人味”是一种“展演”(performative),那么可以说,女人是通过持续地“扮女装”而“成为女人”的
女校文化的环境能够自然地培养女生的积极性和领袖才干
女校文化的双重标准
“被男人接受”的价值——男人赋予女人的价值,女人自己无法控制,所以男人眼中的好女人,成为女人间羡慕怨叹的对象
“被女人接受”的价值——女人眼中的好女人,则不但与男人的视线有偏差,甚至隐含着“不受男人喜欢”的、让女人安心的恶意评价
女人有两种价值,一种是靠自己挣来的,另一种是被男人赋予的,后者的价值高于前者
作为生存策略的“山姥假皮”
“披上山姥的假皮”=以自己为笑料,与同学交往
“山姥的假皮”是民间故事中为避灾免祸,让美女化为老妪的一种变身道具
“笑料”与“问题”
女性自嘲“大龄未婚”为“败犬”——若能自嘲,“败犬”之称便成为一种“笑料”;不能自嘲,“败犬”就成为一个“问题”。
十二、“东电女职员”的厌女症(之一)
媒体的“发情”
“媒体发情”——媒体对被害女性个人隐私的大肆暴露,无异于对死者的再度凌辱
东电女职员“内心深处的黑洞”
家庭背景——被赋予了“希望”的长女,是“父亲的女儿”
工作单位——被要求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出与男职员同等的业绩(同等业绩却无法获得同等待遇),又不能忘记如女性事务员一般的细心体贴(端茶给男员工、清洁公司)”
男人们的解释
在家庭中处于最弱者地位的女儿,其攻击并不直接指向强者父母亲。弱者的攻击,只是指向自己的身体
被两种价值观割裂的女人们
女人需要具备的两种价值两者不能同时成立(被女人接受的价值和被男人接受的价值)→当今时代,女人的两种价值都是必需品,仅有一种是不够的→若没将两者都实现,绝不能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成人女性
十三、“东电女职员”的厌女症(之二)
想当娼妓的女人
娼妓与妻子不同于——妻子的性是“无偿劳动”,是无偿的被剥削的客体;而娼妓为自己标的价,同时也就是给男人标的价
女人给男人标的价
关于娼妓
将自己标高价出售的女人,是承认买自己的男人有与那个价格相当的价值
把自己廉价贱卖的女人,则是认定男人只值那个价
不要钱跟谁都干的女人,等于把自己身体“扔进阴水沟”,她们以此来验证,男人的性欲也就是“扔进阴水沟”一般的东西。
关于“择偶”
想嫁名流富人的女人高估了“男人赋予给女人的价值”
富人妻用自己维持美貌的方式,来证明她是与丈夫匹配的女人
作为“动机词汇”的“性的认可”
通过“少女卖娼”的案例指明——通过“主动”的行动,来获得自己的“主动权”or“被认可”or“被关注”
买娼卖娼的营业
买娼的男人买的不是女人,而是“女人”这个符号
卖娼的女人卖的是“成为物品的自己”。通过“成为物品”,女人将男人解体、还原为单纯的性欲
通过主动的“舍身”,来获得对自身的掌控权与自主权
女人的存在价值
将男人还原为“单纯的性器官”,是女人“舍身”实现对男人的复仇
女人的割裂·男人的悖论
希望被称为“女强人”,获得与男人相同的地位
渴望像个女人,作为性欲对象被男人选上
其认可对象是为“男性”
十四、女人的厌女症/厌女症的女人
两种“例外”策略
把自己当作女人中的“例外”——两种策略
往上走策略——成为特权精英女人,被男人当作“名誉男人”来对待,即成为“女强人”的策略
往后退策略——自动退出“女人”的范畴,从而逃脱被估价的女人身份,即“丑女”策略
林真理子的位置
林真理子作为作家,通过将自己视为“例外”而拥有的一种“外部”视线,创作了她认为的“卑劣低贱”的“女性”。
女人间的竞争关系
围绕女人的归属是“被男人选上”而展开的争斗
“扮演角色”的女人
坦然地“扮演”女人的“角色”,是因为感觉自己不是女人。正因为是“假女人”,方能安心地把“真女人”的内幕毫不留情甚至过度地暴露出来
女人与女人的友情·女人与男人的友情
女人与女人的友情&女人与男人的友情是可以存在的
但是,在性别不对称的社会中,女人欠缺社会资源,若想获得成员资格,只能通过归属于男人的途径
十五、权力的色情化
夫妻关系的色情化
近代之前,夫妻间的性关系皆非必要条件(亲族关系的制度)
近代变化——夫妻性爱的特权化带来了两种变化
原本存在于婚姻内外的性,被限定在夫妻之间
在夫妻关系中,性爱原本并非必不可少的纽带,但现在却被置于核心位置
个人隐私的成立
“性的隐私化”,使之特权化,并与个人人格相结合
自从性被隐私化以后,“关于隐私”就成为“关于性”的代名词
其弊端:对于强者,所谓“隐私”意味着不受公共权力牵制、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而对弱者,则成为得不到第三者的介入和保护、充满恐惧、必须服从的场所
性满足的权利与义务?
在“夫妻关系色情化”的观念之下,妻子对丈夫拥有“快乐的权利与义务”
对于“权力的色情化”,是“权力以色情的形式出现”,或者“色情以权力的形式出现“
施虐/受虐的诞生
“权力的色情化”,指支配以性爱的形式进行
“色情的权力化”,则指有人用暴力和支配的形式表达性爱。
性的“去自然化”
性“去自然化”——将性历史化
最初的色情关系,并不局限与两性之中
古希腊的色情关系存在于同性之间
夫妻关系更接近支配与所有的关系
“身体化”的生活习惯
色情本来不可见、不定型,在文化上的表现方式依赖于历史的脉络背景
文化——是强制性地加在我们身体与精神上的模型,去掉这个模型,就像不穿整形矫正服就不能走路的患者,或许身心皆会坍塌。
但既然是”文化“是”历史“,而不是”宿命“,便有改变的可能性
十六、厌女症能够超越吗
厌女症的理论装置
女人成为”女人“依靠”男人认可“;而”男人“成为”男人“,也是依靠”男人认可“
对于男人,异性恋秩序是一种证明男人为性主体的装置
女人,是对“非男人的人”标注特征的名称。这个群体被划入另一个范畴,其特征必须与被视为属于男人的一切美德与名誉区别开来
这种压倒性地不对称的机制,产生了”厌女症“
欲望三角形
欲望三角形: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
男人通过获取自己渴望与之同化的对象所欲之物,从而使自己也立于同化对象所占据的“欲望主体”的位置
欲望的主体仅限于男人,女人只是没有个人意志的欲望客体
异性恋秩序将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男人之间不带性意味的纽带)和厌女症(对女人的排除)置于核心,同时伴随同性恋憎恶(对同性恋的驱逐)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
对于男人,同性社会性欲望与同性恋之间是隔断的;但对于女人,其间是连续的
在资源分配不平等之下,女人接受性欲望客体的角色,归属于男性集团,通过这种途径去寻求权力资源的分配效率更高
“性的近代”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的三项配套机制”依旧“处于现在之中
超越厌女症
超越厌女症有两条路径
女人的路径:女性主义者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一面与自我厌恶做斗争,一面争取和其他女人的团结
男人的路径
男人的自我厌恶
自我厌恶有两点
自我否认
身体蔑视
超越”自我厌恶“:停止对身体的他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