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原创景晴老师课堂,包括概述,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内容点梳理。适用于病理生理学的小伙伴复习备考~
编辑于2023-03-08 20:39:01 陕西肾功能不全
概述
【定义】
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只有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才会出现内分泌障碍
【发生发展】
·急性肾功能不全——大多数可逆 ·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发展,不可逆
【关系】
肾功能衰竭是肾功能不全的终末阶段,表现为尿毒症
急性肾功能不全ARF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通常数小时至数天)引起双肾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一)病因
1.肾前性(功能性)ARF
定义:由于肾灌流量急剧下降所引起的AR
——病因:有效循环血流降低,如休克、心衰;肾血管收缩
2.肾性(器质性)ARF
定义:由于肾脏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ARF
——病因:肾小球肾炎、肾间质与肾血管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ATN)
3.肾后性(梗阻性)ARF
定义:由于尿路急性梗阻所致的ARF
——病因:泌尿道周围肿瘤压迫、前列腺肥大、结石
(二)肾性肾衰(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少尿机制
【导致ATN的因素】
1)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休克、心衰持续存在
2)肾中毒
①外源性毒物:重金属、抗生素、化疗药、免疫抑制剂、造影剂、蛇毒、蜂毒、生鱼胆…等
②内源性毒物: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尿酸…等
【发病机制】
中心环节——肾小球滤过↓(GFR↓)
1.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球血量少
肾小球堵了
(1)肾灌注压降低
(2)肾血管收缩
(3)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4)肾血管内凝血
2.肾小球滤过系数降低——滤过膜通透性下降

滤过膜堵了
3.肾小管损伤(核心机制)
肾小管堵了
【形态学变化】
①肾小管上皮呈斑片状脱落;
②远端小管腔内有大量管型形成。
【功能表现】
(1)肾小管阻塞——原尿返漏——肾间质水肿——肾小球堵——滤过率降低
(2)管-球反馈机制失调——加重肾小球堵
(三)尿的变化
1.少尿期——最危重
(1)尿的变化
①少尿或无尿:发病后尿量迅速减少而出现少尿(<400ml/d)或无尿(<100ml/d)。
②低比重尿:常固定于1.010~1.015(稀),是由于肾小管损伤造成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所致。
③尿钠高: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尿钠含量增高。
④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质等;尿沉渣检查可见透明、颗粒和细胞管型。
(2)水中毒
入量多,出量少——水钠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细胞水肿
(3)高钾血症——最危险的变化

(4)代谢性酸中毒
(5)氮质血症——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升高
2.移行期——肾功能开始好转
(1)当尿量增加到每日大于400ml时,标志着病人已进入移行期。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已开始修复再生,是肾功能开始好转的信号。
(2)在移行期,由于肾功能尚处于刚开始修复阶段,肾脏排泄能力仍低于正常,因此,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酸中毒等内环境紊乱还不能立即改善。
3.多尿期——开始缓慢再生修复(重吸收仍然低下)
【表现】
·每日尿量可达3-5L甚至更多。一般而言,少尿期体内蓄积的水分和尿素氮等代谢产物越多,多尿期尿量也越多。 ·早期阶段血中尿素氮等仍明显增高,此后,随着尿量继续增加,水肿消退,尿素氮等逐渐趋于正常。
【多尿机制】
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渐恢复正常; 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再生修复,但是新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不成熟——钠、水重吸收功能仍低下; ③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内管型被冲走——阻塞解除; ④少尿期中潴留在血中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经肾小球大量滤出——产生渗透性利尿。
【危险】
由于尿量明显增加,水和电解质大量排出,易发生脱水、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4.恢复期——功能完全恢复
肾功能已显著改善,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得到纠正。
·此时,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已被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所取代,但肾小管功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ATN引起的ARF病情虽然很严重,但是只要处理得当,病情可以逆转,多数患者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少数患者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基底膜破坏严重,出现肾组织纤维化而转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缺血性肾小管坏死患者。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
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
(一)病因
原发性
继发性
(二)发病机制
肾单位不断损伤,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1.原发病的作用
①炎症反应
②缺血
③免疫反应
④尿路梗阻
⑤大分子沉积
2.继发性机制
(1)健存肾单位假说与过度滤过假说
旱的旱死——部分肾单位功能丧失 涝的涝死——“残存”或“健存”肾单位加倍工作以代偿
【“健存”肾单位】——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单个健存肾单位的血流量和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使GFR相应增高,形成肾小球高压力、高灌注和高滤过的“三高”状态——颗粒型固缩肾
(2)矫枉失衡假说
是指机体为了矫正某些内环境紊乱而引起的新的内环境失衡。
(3)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肾小球纤维化和硬化
(三)功能代谢变化
1.尿的变化
与急性肾衰正好相反
(1)尿量的改变
1) 早期代偿——多尿
滤过(原尿) - 重吸收 = 终尿 正常:100 – 99 = 1 CRF:30 – 25 = 5(多尿)
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
【机制】
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①健存肾单位——原尿流速增快; ②健存肾单位——渗透性利尿; ③髓质高渗环境形成障碍——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慢性肾衰时多尿的出现能排出体内一部分代谢产物(如K+等),有一定代偿意义; ·但由于肾单位广泛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滤过的原尿总量少于正常,不足以排出体内不断生成的代谢产物。因此, 在出现多尿的同时,血中非蛋白氮(NPN)仍可不断升高。
2)晚期——少尿
CRF晚期,由于肾单位极度减少,尽管有功能的每一个健存肾单位生成尿液仍多,但24小时总尿量还是少于400ml。
(2)尿渗透压的变化
因测定方法简便,临床上常以尿比重来判定尿渗透压变化。正常尿比重为1.015~1.025
【低渗尿】
1)CRF早期多尿,肾浓缩能力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出现低比重尿或低渗尿。
【等渗尿】——更严重
最能反应肾功能损害严重
2)CRF晚期少尿,肾浓缩功能和稀释功能均丧失,以致尿比重常固定在1.008~1.012之间,尿渗透压为260~300mmol/L,因此值接近于血浆晶体渗透压,故称为等渗尿。
(3)尿成分的变化
血尿
蛋白尿
管型尿
2.氮质血症
【定义】
CRF时,由于肾小球滤过下降导致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在体内蓄积,进而引起血中非蛋白氮(NPN)含量增高
【表现】
(1)血浆尿素氮(BUN)升高:受外源性(蛋白质摄入量)与内源性(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胃肠出血等)尿素负荷的大小影响。
(2)血浆肌酐(Cr)升高: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lcr)——与GFR的变化呈平行关系,因此临床上常采用内生肌酐清除率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血浆尿酸升高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对各种刺激没有调节能力——伤不起
(1)水钠代谢障碍
①在摄水不足或由于某些原因丢失水过多时,由于肾对尿浓缩功能障碍——易引起血容量降低和脱水;
②当摄水过多时,由于肾稀释能力障碍——又容易导致水潴留、水肿和水中毒等。
(2)钾代谢障碍
·由于早期和中期患者尿量没有减少,可使血钾长期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水平。 ·CRF时,机体对钾代谢平衡的调节适应能力减弱——晚期(少尿期)可发生高钾血症。
(3)镁代谢障碍
CRF晚期镁排出障碍,晚期引起高镁血症。
【表现】
恶心、呕吐、血管扩张、全身乏力、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
当血清镁浓度:>3mmol/L时可导致反射消失、呼吸麻痹、神志昏迷和心跳停止等严重症状。
(4)钙、磷代谢障碍——高磷低钙
ARF和CRF的显著区别
1)高磷血症
始动因素
CRF早、中期→血磷不高;
晚期→血磷升高。
2)低钙血症——骨损伤
①血液中钙、磷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40)——血磷浓度升高,血钙浓度必然降低;
②由于肾实质破坏,1,25-(OH)2D3生成不足——肠钙吸收减少;
③血磷升高时,肠道磷酸根分泌增多,磷酸根可在肠内与食物中的钙结合形成难溶解的磷酸钙——从而妨碍肠钙的吸收;
④肾毒物损伤肠道——影响肠道钙的吸收。
3)肾性骨营养不良——指CRF所引起的骨病
【表现】
儿童的肾性佝偻病、 成人的骨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骨囊性纤维化等。
【发病机制】
(1)高血磷、低血钙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三把火
(2)维生素D3——骨更新活化障碍
(3)酸中毒——骨软化
(4)铝(吃药)积聚
(5)代谢性酸中毒
4.肾性高血压
【定义】
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病机制】
(1)钠、水潴留
(2)肾素分泌增多、RAAS系统激活——升压物质↑
(3)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肾单位大量破坏,致使激肽、PGE2、PGA2及Angl-7等降压物质产生减少,也是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6.出血倾向
【定义】
CRF患者常伴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下瘀斑和黏膜出血,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体内蓄积的毒性物质(如尿素、胍类、酚类化合物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所致。
肝病影响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