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高频考点。祝您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逢考必过。
编辑于2020-02-06 10:14:36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8.1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使用“班级”一词;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班集体基本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2. 一定的组织结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班集体的雏形期;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动力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班集体稳定发展期;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班级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培养方法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2. 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3.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 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班级群体
群体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群体功能
归属
认同
支持
塑造
类别
正式群体
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如:班级、小组、共青团
非正式群体
积极型
娱乐型
消极型
破坏型
影响
积极
促使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助于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
消极
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原则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
散步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
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入犯罪歧途
班级管理
概念
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关系
功能
主要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基本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重要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岗位角色的分配与运作
班级制度管理
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制度
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成员参加的集体活动的管理
模式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问题
1.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应对策略
1.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2.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2课堂管理
概述
功能
1. 维持功能
2. 促进功能
3. 发展功能
原则
系统性
自组织性
内在性
动态性
目标
激励
反馈
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斯金纳模式:矫正模式
奖励和强化适宜行为,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
坎特模式:果断纪律模式
有效制定和实施课堂秩序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关注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影响因素
1. 教师的领导风格
2. 班级规模
3. 班级性质
4.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
课堂管理的核心因素,也是课堂活动中的着眼点
积极课堂气氛
消极课堂气氛
对抗课堂气氛
影响因素
教师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教师的情绪状态
学生因素
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
教学的时间安排
班级规模
教室内的设备
光线
座位编排方式
创设良好气氛的条件(教师角度)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用民主的领导方式
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课堂纪律
根据形成途径分类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自律):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发展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4-5岁之前的儿童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对我意味着什么,奖励或惩罚
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建立一种相互的人际关系。无需强力纪律约束,需要轻微提示
自我约束阶段: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能够约束自我
维持纪律策略
1.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2.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 做好课堂监控
4.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
类型
我国学者杨心德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
行为不足:如沉默寡言
行为过度:如经常侵犯他人
行为不适:如上课时放声大笑
美国奎伊等人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
人格型问题行为:如害怕教师提问和批评
行为型问题行为:如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
情绪型问题行为:如有的学生冷谈、漠视,态度忸怩
产生原因
学生因素
由适应不良导致的挫折
寻求注意
人格因素
生理因素
教师因素
教学不当
管理不当
威信丧失
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
大众媒体
课堂内部环境
处置与矫正的方法
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合理运用惩罚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
进行心理辅导
8.3班主任工作
概述
概念
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
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地位作用
1. 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 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领导方式(勒温分类)
专断型(李皮特分类)
强硬专断型
仁慈专断型
放任自流型
民主平等型
应具体的基本条件
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必备的基本素质
知识素质
所授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能力素质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思想教育能力,交往表达能力,自我反思和控制能力
身心素质
工作内容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 建立学生档案
4. 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5. 组织班会活动
6.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7. 操行评定
8.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8.4课外活动
概念
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
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主要内容
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活动
传统节假日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个别学者观点
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科小组
技术小组
艺术小组
体育小组
个别活动
特点
自愿性
自主性
灵活性
实践性
广泛性
组织管理的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 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3. 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4. 要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5.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 课外活动要因地、因校制宜
7. 整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机构
学生家长
8.5教师心理
角色心理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复杂的脑力劳动)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任务的综合性
创造性
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上
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间接性
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主体性
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人品、才能、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发展
连续性
教师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
广延性
教师劳动没有严格的劳动场所界限
教师威信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权力威信
信服威信
建立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4.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5.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心理特征
认知特征
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文化知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
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基础
教学操作能力: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教学监控能力:关键
教学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
行为特征
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
及时的教学效果评估
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后,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
成长心理
成长历程
1. 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更关注与学生的良好个人关系
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焦点投向学生成绩的提高
3. 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成长途径
基于学习与研究中的专业发展
基于教学实践的专业发展
基于教学反思的专业发展
基于自我发展的专业发展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专业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心理健康
标准
1.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2.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 热爱教师职业,关系爱护学生
4.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 能对各种情绪与情感进行自我控制
6.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7.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职业倦怠特征
情绪耗竭
个体压力维度
生理耗竭
心理耗竭:核心维度
去人性化
人际关系维度
个人成就感低
自我评价维度
倦怠干预
个体的自我干预
1. 观念的改变
2. 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
3. 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组织的有效干预
1. 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
2. 降低工作负荷
3. 明确工作任务
4. 积极沟通与反馈
5.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