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第四章:个案工作方法,整理了4个理论模式、5个阶段程序、5个常用技巧的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3-10 16:37:03 浙江省个案工作方法
4个理论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理论假设
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综合影响
对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原因的假设
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过大的现实生活压力+缺乏个人社会功能发挥的机会
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表现为过分焦虑,较弱的现实感,缺乏理性判断
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苛求压制自己,不擅表达,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人际沟通交流很重要
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有价值,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针对服务对象)
反思性技巧(关注服务对象内心)
现实情况反思:帮助对所处实际状况做出正确理解与分析
心理动力反思:帮助正确了解分析自我内心
人格发展反思:帮助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
非反思性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内心,让其处于被动和服从位置)
支持:表示理解、接纳、肯定、认同
直接影响:直接告诉服务对象自己的看法态度和意见
探索-描述-宣泄:让服务对象说,宣泄自己情感
间接治疗技巧(针对除服务对象外的,改善环境或第三方)
维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现实情况反思
上述4种与直接治疗技巧相比只是针对的对象不一样
很少运用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特点(服务过程分为3阶段)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研究):注重资料的收集
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诊断)
心理动态诊断:评估人格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自我/本我/超我、意识/潜意识)
缘由诊断:分析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
分类诊断: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
采用多层次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治疗)
根据服务介入的目标分为5个层面
①减轻不安情绪;②减轻系统功能的失调;③增强其适应能力;④开发其潜在能力;⑤改善其人际交往关系
危机介入模式
理论准备
危机定义
一个人的正常省会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危机分类
普通生活经历(成长危机):每个人必然经历的,上学、工作、恋爱、结婚、抚养子女、赡养父母、退休
特殊生活经历(情景危机):特殊人群遭受的困难,家庭破裂、战争、自然灾害
成为危机条件(同时满足)
阻碍服务对象重要目标的实现,使其基本需要无法满足
超出服务对象现有能力,问题无法解决
导致服务对象心理失衡,处于心力交瘁的脆弱状态
危机的发展阶段
1.危机:服务对象开始运用习惯方式解决问题
2.解组:危机放大效应阶段,服务对象极度困扰,危机无法解决
3.恢复:服务对象调整自己,用新方式去解决
4.重组:服务对象重拾信心,恢复新的平衡生活,但这个平衡生活不一定回到原来状态,也不一定会更好。
危机介入涉及3方面的基本服务
①危机中无助感受的处理;②外部社会资源的挖掘;③服务对象应对危机能力的提升
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
限定目标(抓重点、抓紧急):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
输入希望
提供支持:物质资源+精神支持
恢复自尊
培养自主能力
特点
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行为治疗模式(针对偏差行为)
理论学习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建立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老鼠关进箱子实验→采取某种特定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示范、观察、模仿
治疗技术
放松练习:通过放松身体舒缓紧张,eg: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
系统脱敏: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让服务对象适应,时间长
满贯疗法(快速脱敏法):与系统脱敏相反,从高级到低级
厌恶疗法:将要改掉的行为与服务对象厌恶的东西建立联系,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
模仿:榜样示范+模仿练习
特点
注重服务对象行为评估:①确定要修正的行为;②明确修正行为的外部刺激;③确定修正行为的结果
关注服务对象行为修正:①确定目标;②选择治疗技术;③实施计划
侧重修正行为的效果评估:注意计划完成的程度和质量
人本治疗模式
理论假说
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性本善
自我概念:认为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交往过程中他人的态度和反应方式影响
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是指服务对象的自我概念和真是经验之间的冲突
治疗策略:能够充分运用潜在能力的人的5大特征
准确领悟周围人和事,具有基本安全感,理性的人
充分把握每一刻,享受生活,适应力强
以及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勇于承担责任,忠于自己
面临众多选择,在心理上有极大自由
积极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具有丰富创造力
治疗特点
注重社会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
强调个案辅导关系:一对一辅导,社工要求:①表里如一;②不评价;③同感
关注个案辅导过程:真诚的沟通交流
5个阶段程序
1.申请与接案
求助者的服务申请:口头/书面
接案:3项基本任务
①鼓励求助对象积极面对;②明确求助对象的改变要求;③明确求助对象身份
专业关系的建立
转介服务
条件:征求同意+说明理由+必要手续
前提:①服务对象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服务范围;②服务对象生活在机构服务范围外
2.预估与问题分析
服务对象有关资料的收集:人在情境中
个人资料:基本信息、生理、心理、社会
环境资料:家庭、同辈、社区,学习,工作环境等
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情况
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
横向:分析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理、心理、社会
纵向:问题发展变化过程→问题的开始,经历的重要影响事件、曾经做过的努力
服务对象问题的分析:问题主要表现、成因;服务对象能力和拥有资源;提出建议
3.制定计划
服务计划制定:基本情况、问题、理论依据、基本阶段和主要方法、期限、联系方式
服务面谈内与面谈外的安排
服务协议的签订:口头/书面
4.开展服务
服务的推进
原则:①从能做的开始;②从愿意合作的着手;③采取综合的服务策略
专业角色的扮演
使能者:促使服务对象发挥潜能,做出有效改变
联系人:帮助与服务机构联系
教育者:指导学习处理问题的知识方法
倡导者:社工利用身份权利倡议机构实行必要的改革;动员服务对象一起获取资源
治疗者:运用专业帮助减轻服务对象困扰
专业合作关系的维持
接纳:理解服务对象
真诚:开放态度,社工愿意分享真实感受
无条件关怀:不评价服务对象并尊重
链接社会资源与协调服务
社会资源类型
正式社会资源:正式的社会机构或组织提供,eg:社会服务机构、公益组织、学校医院
非正式社会资源:在非正式交往中形成的资源,eg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伴等
链接社会资源的方式
①资源的提供;②资源的发现;③资源的培育;④需求的表达;⑤利益的协调;⑥权益的保护
服务的协调
5.评估与结案
结案
可以结案的情况
目标已经达到
问题没解决,但服务对象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能力
社工和服务对象专业关系不和谐
服务对象有新要求,需要其他社工和机构解决
不可预测因素要结束
社工需要结束服务+与其他社工或机构联系
结案处置:①预先告知;②巩固服务对象取得的改变;③共同探讨;④鼓励并跟进
结案形式:①直接告诉;②延长服务间隔时间;③变化联系方式
成效评估
跟踪服务
5个常用技巧
会谈
会谈类型
建立关系的会谈
收集资料的会谈
诊断性会谈:准确分析和判断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
治疗性会谈:针对困扰的问题对服务对象施加有目的的影响
一般性咨询会谈
个案会谈的技巧
支持性技巧
专注:视线接触、开放的姿势、专心的态度
倾听:侧重听,要理解对方
同理心:设身处地
鼓励: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点头、微笑)
引导性技巧
澄清:主要指社工的同义重复表达
对焦:社工扯回跑远的话题
摘要:社工概括服务对象说的内容
影响性技巧
提供信息:社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
自我披露:社工提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建议: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建议
忠告:用强调语气直接指出某些行为的危害和必须采取的行动
对质:直接提问服务对象言行不一致,不要去关注是谁的错,而要集中在行动去改变
记录
方式: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后2者要征得同意)
要求:基本格式、现在与过去、事实与推断
作用:跟进服务、社会工作者评估、转介依据、机构评估依据、未来研究做参考
收集资料
会谈:自我陈述(服务对象自己说)、对答方式(严格的问答,eg:一问一答)
调查表:结构式(预设的问题和预设的选项);非结构式(仅预设的问题)
观察:参与观察(社工直接参与活动去观察);非参与观察(单纯外部观察)
现有资料:文献记录、实物
制定服务计划
目标清晰且现实:可观察、可测量、积极正向
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以服务对象为主;以身边重要他人为参与者;其他人为支持者
策划合理:策略与目标一致;服务策略之间的协调
评估
正确运用评估类型
效果评估:针对服务开展的整体过程,用来考核服务或机构开展状况
过程评估:关注服务开展的具体过程,用来分析影响因素记忆策略技巧使用情况
合理运用评估方法:行为评估、问卷评估和心理测量相结合
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
坦诚与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