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荀子
荀子的思维导图,内容 有培养目标:大儒、教育实践:口口相传,"六经“、教育内容:儒经、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积微见著、解蔽救偏、教育作用:性恶论、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
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 17-18世纪,影响远大: 1.对政治的影响:促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封建愚昧和宗教狂热作斗争,最终废除封建专制。 2.对科学革命的影响: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民众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和理性。 3.对教育改革的影响:①推动国家掌握教育权,强调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因为民众的智力与能力是国家力量之所在②促进教育近代化、世俗化 4.对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教育传播了启蒙新思想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成为人们对生活的新追求。
学记,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评价。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哦~
法家的思维导图,法家认为私人讲学各擅其说,蛊惑人心,扰乱法制,所以必须禁止。内容有教育实践:提倡“耕战”的教育、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荀子
1.培养目标:大儒
内涵:“大儒”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评价
①体现了“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
②要求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道指礼义。苟子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进一步结合。
2.教育实践:口口相传,”六经“
继承和改造”六经“,口口相传“六经”
3.教育内容:儒经
内涵:儒经(六经没有易就叫儒经,也称五经),以《礼》为重点。
从经学史上看,口耳相传,传承经学。 秦的焚书坑儒毁灭了不少传统文献,传下来的一部分中相当数量得益于荀况一脉口耳相传
从教育史上看,保存儒经,成就后世经典教材。 荀况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中国有了经典教科书,为统一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4.学习过程与方法:闻见知行、积微见著、解蔽救偏
1。闻见知行
内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闻见:这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知:学习并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①“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②“虚壹而静”。“虚”指虚心,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事物的认识;“壹”指 集中精力,专一研究某个问题,不一心二用;“静”指排除各种杂念少集中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
行:知识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动能得到验证。行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中最高的阶段。
评价:荀况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完整而系统,在先秦教育家中是少见的。
2.积微见著,积善成德: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这里有折中调和的中庸思想,也体现了辩证法的因素。指人们的思想容易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所以应该尽可能全方面地了解事物,选择恰当的、中正的结论。
5.教育作用:性恶论
对个人:性恶论“人性恶端”
1.性伪之分
性:人的天性是恶。
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即后天习得的善。
2.性伪之合:人可以被教育向善
3.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用“仁义礼法”改变人原始粗陋的本性,“涂之人可以为禹”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对社会:每一个人“化性起伪”,国泰民安。
6.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
1.简介: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葡子最为提倡尊师,并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
2.教师观
1.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2.师生关系。荀子在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3.对教师的要求。①有尊严和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 ④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3.评价:苟况的尊师思想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