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914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源流
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源流,主要包括小学教育的产生,小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小学教育的走向这三个部分。内容丰富详细,有助于小伙伴们更好的学习小学教育学。
编辑于2023-03-14 18:55:53 广东小学教育源流
小学教育的产生
一、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生物冲动说——沛·西能
生物竞争说——雷图诺
心理模仿说——孟禄
劳动起源说——苏联
生活需要说——杨贤江
二、 学校的出现
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
文化基础:文字发展
政治基础:阶级分化
三、 小学教育的萌芽
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
1. 教育时空的生活化
儿童生活=小学E活动
儿童的生活时间=小学E时间
儿童生活空间=小学E空间
教育本身=儿童生活的内在形式
2.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泰勒:万物有灵论
两类E内容
生存相关
宗教相关
基本技能训练原始教育理论
3. 教育方式的生活化
在日常生活进行
模仿:旁观→帮手→熟悉→独立
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
1. 基本状况
我国(小学E分布)
夏商周:学在官府
国学
德育为先
乡学
六德
六行
六艺
春秋:私学兴起
官学
私学
国外
古埃及
寺庙school
宫廷
书吏
中世纪
教会教育:主导
学校
修道院
主教学校
堂区学校
内容
圣经+七艺
读写算+世俗
世俗教育
骑士教育
家庭教育
骑士七技
2. 特点
E目的:象征性
E内容:系统性
我国
六经
内容:六艺
核心:文行忠信
四书五经
核心:仁义礼智信
西方:七艺
3文修辩
4几天算乐
体操
E方法:刻板性
E权利:等级性
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 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为中、高等E奠基
承接初等E+满足工业发展
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义务教育法令
德法英美日
德:威丁堡法令+魏玛公国+普鲁士
法:1882《费里法案》
英:1870《初等教育法》
美:1825义务教育法first
日本:1872《学制令》
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早期:教会
世俗政权后:功用性
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传统:艺术化C
近代:学科化
编写初教材
形成“分科”的C体系
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二、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近代小学的发端
1. 兴起
1878 张焕伦 蒙正书院
1896 钟天纬 上海沪南三等学堂
1897 盛怀宣 南洋公学→分四院,外院=小学
2. 推广
1898 清政府 设学堂+中西兼习
1898 张承缨 五城设中小学堂
维新运动前后 各地兴办小学
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1. 建立
1902 壬寅学制
颁布,未实施
三段七级
1904 癸卯学制
第一个实施
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
蒙养院
初等小学堂5
高等小学堂4
中等教育5
中学堂5
高等教育
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
分科大学&大学选科3~4
通儒院5
2. 运行
1912壬子学制
南京临时政府
1913壬子癸丑学制
初等教育7
初等小学4
高等小学3
特点
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应接受义务教育+小学男女同校
初等教育缩短学制
1922新学制(六三三)
初等教育6
幼稚园
初等小学4(义务教育)
高等小学2
特点
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参照美国六三三学制
幼儿和小学教育衔接
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
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将课程计划(实行)》课程计划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制,小学六三制
1999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六三制九年一贯
基础法+法制化+普及化
小学教育的走向
一、 走向学习共同体
学校成为共同体
1. 拥有共同目标
2. 教师成为领导者
3. 家长成为合作者
连贯的课程
1. 以语言为中心
广义的语言
2. 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
核心共性:全人类共有的普遍经验
生存的基本条件
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八类主题
生命周期、时空意识
个体与群体、人与大自然
符号的使用、审美观
生产与消费、有目的的生活
3. 关注学习结果的测量
学校制定标准
教师观察+评估
促进学习的环境
1. 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
2. 丰富的学习资源
3. 为孩子提供各种服务
品格的塑造
1. 培养美德
2. 有理想地生活
二、 创建理想的小学
倡导学习为本
1. 教育学习化
1||| 表达了教与学整合的意蕴
2||| 以学习来
切中当代教育的实质
凝聚教育活动的要素
引领教育发展的诉求
表达优质教育的价值
3||| as教育在概念化的逻辑结果
回应了学习型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回归和彰显了传统文化中教育的学习本性与称谓
4||| 凸显
聚焦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创建和发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
开发和优化学习为本的课程、教学与评估
2. 学习为本
推动学校改进
三类定义
1||| 侧重过程
2||| 侧重结果
3|||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四类策略
1||| 思想更新
2||| 管理革新
3||| 信息技术的应用
4||| 日常教育智慧
重视科研强校
科研兴校
①学校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科学研究
实施教职工的全员校本培训
提高教职工的教育素质
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②
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科研一体化、以校为本的研究、行动研究
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模式和培训模式
③随着社会对学校的期待+科研作用凸显
人们提出了科研强校
校本学习研究
1. 定义
以学校为基地、以学习为本的新型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理论和实践
包含发展文化学习理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研究性学习共同体和创建文化学习环境等内涵
2. 九种类型
音像研究法、交心研究法、作业研究法
象星座
预见式评价研究法+预见式行动研究法+引导型日志研究法
遇见平行日
反思型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调查研究法+个案叙事研究法
反观参调个案
3. 常见校本学习研究类型
专题讨论、网上沙龙、案例分析
校本学习研究的问题措施
1||| 面对教师忙于教研而忽视学研
a. 分阶段组织共同体
b. 解决从传统的学科组和年级组发展→学研共同体
2||| 面对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探究性学习相脱节
a. 分步创新研究过程结构
b. 解决教师从授受式→研究性教学+学生从被动学习→探究式学习
3||| 面对学院式方法遮蔽草根式
a. 系统提炼并阐明一线教师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中的有效研究方法
b. 解决流行的学院式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小学课堂教学研究实际的问题
c. 形成小学教师校本学习研究的有效方法
打造卓越的小学文化
主要内容
1||| 建构卓越型价值文化
2||| 和谐型校园文化
3||| 特色型课程文化
4||| 学习型管理文化
5||| 专家型教师文化
6||| 杰出型学生文化
建构方式
1||| “坚持全面发展,夯实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基础”
2||| “崇尚开放包容,培育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土壤”
3||| “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特色”
4||| “大兴科研之风,形成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