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都能感知到他人的痛苦、都能在道德上对他人予以同情、理解和关注( 良知) ,同时人也能把这种同情、理解和关注推广到实践领域当中,按照内心的道德法则来行动( 良能) 。
说明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的主体精神,集中表现于其肯定了人具有成为道德主体的先验可能性,认为,孟子对于人的先赋本性的学术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关于人性论的模糊表述。孟子则肯定了人具有先赋的道德本性,从而在人性理论上形成了突破。
人的道德良善本性决定了人有成为道德主体的先验可能性。主张人格教育主要是一个不断激发人的道德良心、拓展“良知”和“良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外在强制与灌输的过程。
通过“扩充四端”将人道德主体的先验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总结:人格教育,重要的不是向人们灌输、强加某种类型的道德知识或观念,而是要发挥人的道德主体精神,促使人把本心和本性中的善端发扬扩充。人格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鼓励道德主体去发扬道德本心、展开道德行动的过程。
总结:人格教育,重要的不是向人们灌输、强加某种类型的道德知识或观念,而是要发挥人的道德主体精神,促使人把本心和本性中的善端发扬扩充。人格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鼓励道德主体去发扬道德本心、展开道德行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