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梳理,包括中特理论体系的发展、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3-15 16:47:51 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特理论体系的发展
各阶段解决的问题
1||| 邓小平理论
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
3||| 三个代表
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特理论形成发展阶段
1||| 十一届三中——十一届六中
奠基阶段: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2||| 十二大——十五大
形成阶段: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形成了中特体系的主要内容
3||| 十五大——十六大
深化和发展阶段
4||| 十六大——至今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阶段
中特理论体系的特点
时代性
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民族性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实践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概括,是经过实践了的理论体系
开放性
中特体系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理论基础
马列毛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历史依据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总结
在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时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现实依据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阶段
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十二大
十一届三中
思想上:批判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政治上: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施改革开放
八大也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组织上:开始反正拨乱;重新审查党内的冤假错案以及党内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意义
1||| 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2||| 是建国以来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建国前生死攸关转折点:1935年1月‘遵义会议
3||| 标志着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基本路线正式形成:十三大
思想路线
1||| 毛泽东:实事求是
2|||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 江泽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 胡锦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思想路线的内容
思想路线核心: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十一届六中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
1||| 实事求是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指导思想重要意义
2||| 彻底否定”文革“
3|||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反正拨正的顺利完成
十二大
提出现代化建设的纲领
提出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基本形成
大二大——十三大
十二届三中全会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
1. 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 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我国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 是兴国之要
2||| 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根本要求
3||| 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射人中马“)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共产党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 是立国之本
2||| 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改革开放
1||| 是强国之路
2||| 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 提出了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3. 提出政治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 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建设
2||| 因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本身就存在弊端
3||| 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 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4. 提出”三步走“战略
十三大
1||| 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比80年再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 1990-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90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3||| 到21实际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十五大
1||| 2000-2010:国民生产总值比00年再翻一番,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 2020年建党一百年:到建党一百年时,经济更加发展,制度更加完善
3||| 2049年建国一百年:到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两个一百年
十七大
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主义国家
十九大
1||| 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 2035-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再奋斗15年、现代化
正式形成
十三大——十四大
南方谈话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改的是经济体制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评价生产力的水平看劳动工具,劳动工具的发展依靠的是科技,所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 提出“黑猫白猫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6|||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
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根本标准:生产力
7||| 稳定、改革、发展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的说法
1|||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2|||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3|||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
4|||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5|||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6||| 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十四大
1||| 科学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邓论科学体系
2|||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阶段
十四大——十五大
十五大
首次使用邓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文化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四有公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1. 三步走战略
2. 新型工业化战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质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区域经济(西部大开发)
西部12省:云贵川渝陕甘青、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宁夏(1958)、西藏(1965)
2021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1951年解放
4. 城镇化
5. 科教兴国战略
1996年八届四次会议确定为基本国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6. 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为基本国策
坚持生产发展(农业)生活富裕(农民)生态良好(农村)的文明发展道路
结合三农问题
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过程
1980年: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86年:提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公有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雏形
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这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式形成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1.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 从生产力方向解决效率问题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3|||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 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
1|||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2||| 从生产关系方向解决公平问题
3. 实现共同富裕
1|||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3|||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4||| 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原则和灵魂
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本质要求有关
三、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1. 战略构想
形成和发展
基本内容
1.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
”一国两制“五个基本点
1||| 基本立场
2||| 基本立足点
3||| 基本国策
4||| 基本准则
5||| 基本目标
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和平统一
2. 成功实践
中特补充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
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