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复习必备思维导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和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一直在演变,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
孔子
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主张天命观.
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从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战国
孟子
主张性善论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性恶论”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老庄之学
老子
“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根本,永恒不变
物极必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庄子
齐物,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相对论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思想
变法内容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李悝
商鞅
韩非子
法治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思想控制
重农抑商
墨家的主张
墨子
兼爱非攻
与儒家“爱有等差”相对立
尚同尚贤
节用
儒学的兴起
“焚书坑儒”批判
实质
统一思想运动
评价
虽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
钳制了当时人的思想
有利于当时社会稳定
罢黜百家
大一统局面
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同时文化的“统一”可以成为政治的“统一”的根基
太学的出现
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
推动儒学传播与发展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打破血缘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
促进阶级流动
束缚知识分子思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较少
宋明理学
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
“顺化”、“慎刑”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
邵雍
张载
开创“气学”一派
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 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二程
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核心为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理比气根本,理不能离开气
陆王心学与理学发展
陆九渊
心即理也
发明本心
扫除“物欲”和“意见”
王阳明
“灵明”是本心,良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欺诈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客为君”说
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君臣平等
公其“是非”于学校
工商皆本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
开考据学之先河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代表中国古代史哲学发展的顶峰
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批判暴政
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
帝王独尊是君臣一道丧失的根源
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
“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
“难治者,非民也,官也,”
子主题
意义和影响
基本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封建时代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