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检 第2章抗原与抗体及其结合反应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空间构象互补、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液相中抗原抗体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并进一步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微生物检验--肠杆菌科细菌检验,分别有肠杆菌科、分离培养、属间鉴定、属内鉴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思维导图,内容涵盖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应答种类及特点等等,本专业和有兴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抗原与抗体及其结合反应
抗原
抗原是指所有能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其可被T、B类别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产生应答产物,并与之发生特异性反应。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与大分子蛋白质或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抗原的特性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抗原的异物性和理化特性。 取决于 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机体的遗传、性别、生理状态。
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所含的表位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某一特定抗原只有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特定抗原的特异的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与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
用于免疫测定的抗原分类
天然抗原
合成多肽抗原
基因重组抗原
抗体
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特性
特异性、多样性、免疫原性
抗体具有免疫原性,呈现三种不同的血清型: 同种型: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Ig抗原特异性结构(即因种属而异)。同种型抗体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CH和CL。根据CH的不同,抗体有类和亚类的划分;根据CL不同,抗体有型和亚型的划分。 同种异型: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抗体免疫原性的差别。在同种异体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反应。差别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不同。 独特型: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产生的抗体其可变区各具备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即每一种特异性IgV区上的抗原特异性。
用于免疫测定的抗体分类
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抗体产生的规律
初次应答: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引发的免疫应答。 再次应答:初次应答中所形成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刺激后产生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

再次应答的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再次应答抗体浓度增加快,抗体水平较初次应答高。 再次应答抗体维持时间长。 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 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反应原理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疏水作用力(MAX)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三、液相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四、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亲和力:抗体单价Fab片段与单价抗原表位的结合能力。 亲合力:多价抗体与抗原分子间的结合能力。 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所需时间较液相免疫测定长。(振荡) 微球表面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效率较微孔高。(自动化) 固相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解离速率较液相免疫测定低。(反复洗涤) 固相表面抗原和抗体的利用效率较液相免疫测定低。
反应特点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与抗体高变区的互补结合所决定的。
交叉反应: 若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的部分抗原表位相同或类似,则可与彼此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发生交叉反应。
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
可逆性取决于:亲和力和实验环境因素。
比例性
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等价带:抗原与抗体分子比例合适。 前带:抗体过剩带。 后带:抗原过剩带。
两个阶段
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几秒或几分钟,一般不能被肉眼所见 反应可见阶段:时间长,受电解质、温度、酸碱度等影响
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本身因素
①抗原因素-----理化特性、表位数量、种类 ②抗体因素----来源、特异性、亲和力 ③抗原抗体的比例----影响最大
反应基质因素
干扰抗原和抗体间反应但与分析物本身无关的非特异性因素。
包括有蛋白、盐、补体、抗免疫球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和人抗鼠抗体)、药物和可能污染样本的物质。 通过实验设计可减少反应基质因素影响。
实验室环境因素
电解质:0.85%NaCl或其他离子溶液作稀释液。 酸碱度:pH6~8。 温度:37℃和室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