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胸腔闭式引流(1)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胸腔闭式引流
胸腔闭式引流原理
利用水封瓶中的液体隔离胸膜腔与外界空气
借助重力引流排出胸膜腔内的渗液,血液和空气。
重建胸膜腔,正常负压,促使肺复张。
还可平衡胸膜强腔压力,保持纵隔正常位置。
发现胸膜腔内活动性出血及支气管残端漏瘘等并发症。
引流目的,适应症,置管部位
排气
适应: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肺压缩大于等于30%的病人。
置管部位,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管径1cm
排液,排血
适应:各种血胸(癌性血胸病人禁用)及胸腔积液病人。
置管部位:腋中线到腋后线之间第六到八肋间。
管径:1.5-2cm
排脓
脓胸(结核性脓胸病人禁用)病人
置管部位:脓腔最低点
管径:1.5-2cm或略粗
引流装置及工作原理
单瓶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长短两根管子分别插入圆孔长管下端直立于液面下3~4cm,上端与病人的胸腔引流管相连,短管通大气远离液面 使用中可见长,管中水柱上升8~10cm,并随呼吸上下波动。
缺点:引流胸腔积液时,长管末端须需瓶内液面上升而升高,仅用于气胸病人,血胸,胸腔积液者不适用。
双瓶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在引流管和水分瓶之间加了一个收集瓶,收集瓶中液面上升不会影响水封瓶中长管末端保持在液面下3~4cm。
收集瓶内的液体需及时倒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引流装置
三瓶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在双瓶引流装置的水封瓶后再加一个测压瓶。最大吸引负压等于该管液面下长度,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体化三瓶引流装置。
heimlich flutter活瓣
使用这种装置,病人可自由活动,甚至不必住院,护士需告知病人保持引流装置密闭。
胸腔闭式引流病人护理
正确连接,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系统密闭
引流瓶应低于胸腔引流口平面60~100cm,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低于膝关节,防止液体逆流。
长玻璃管置于液面下3~4cm,并直立,用双钩挂于床下,防止踢倒
所有的接头衔接必须紧密,采用螺旋形接口不易松脱。
引流管周围皮肤用凡士林纱布严密包盖
更换引流瓶或搬运病人时,需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闭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者更换时可用两个管夹夹闭导管搬运前把引流瓶放于病人两腿间,搬运后先使引流瓶低于胸腔再松止血钳
若引流管脱落,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再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
若引流管接口脱开或引流瓶破碎,立即折叠近端引流管同时呼叫医护人员处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病人术后病人宜取半坐卧位并定时翻身,卧向患侧时伤口周围电垫软物,以避免管道受压折叠,防止疼痛。
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和深呼吸
定时离心方向挤捏引流管避免堵塞,翻身活动时防止引流管脱出,折叠,扭曲,受压等
严格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置管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引流装置严格保持无菌。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立即消毒更换。
引流瓶始终低于胸壁伤口,防止引流液逆流回胸腔,导致逆行性感染
长时间引流着者,每周更换引流瓶一次。
观察和记录
正常水柱波动4~6cm,并伴有气体或液体排出,肺膨胀后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至停止。
水柱平液面且无波动,提示引流系统有漏气或管道不通畅。
水柱在液面以上且不波动,提示肺部已复张。
水柱随咳嗽或呼吸上下波动,提示引流通畅。
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应小于等于500ml,且量减少,色渐淡,热若量过少,应查看引流管是否通畅。
拔管指征与护理
拔管指征
胸腔引流管一般安置48~72小时。
长玻璃管内水柱在液面以上,但停止波动,提示肺复张,胸腔负压已重建
引流管内无气体排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小于50ml,每天脓液小于10ml每天,且色淡
胸片证实肺已完全复张,病人无呼吸困难,听诊呼吸恢复正常时,可先试行封管观察。
拔管护理
1.拔管时病人取半卧位或坐在床边鼓励病人咳嗽 2.挤管后夹管主病人深呼吸后屏住迅速拔管,同时用油纱布封闭,伤口敷料包扎固定。
拔管后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闷,伤口漏气,渗液,出血和皮下气肿等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