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思维导图
干货满满!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内容的大体框架,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部分。
编辑于2020-02-09 09:33:06必看!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本图将从这几个方面为你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内容丰富详细,条理清晰,值得收藏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们大学必修的一门课程。尤其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知识点众多,背记困难。今天给大家分享作者自用整理的思维导图,内容详尽,考试复习必备,赶快收藏起来吧,喜欢的话可以点个赞噢!
干货满满!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内容的大体框架,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部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必看!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本图将从这几个方面为你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内容丰富详细,条理清晰,值得收藏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我们大学必修的一门课程。尤其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知识点众多,背记困难。今天给大家分享作者自用整理的思维导图,内容详尽,考试复习必备,赶快收藏起来吧,喜欢的话可以点个赞噢!
干货满满!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内容的大体框架,包括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部分。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建立了在全国的独裁统治。
国民党全面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党政府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表现
建立庞大的军队
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
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
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官僚资本集团在垄断金融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总之,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特点二,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20%左右),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大约80%)。
特点三,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特点四,企业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特点五,和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官僚资本以及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社会基础
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影响最大的中间派别
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 其成员是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
梁漱溟为首的农村建设派
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此外,还有曾琦、李璜、左舜生为负责人的中国青年党(又称醒狮派、国家主义派)等。
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一方面,他们不甘心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妥协,不满国民党的当局的内外政策
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企图在反革命的国民党和革命的共产党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
他们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fed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
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他们还大力策动军事反蒋活动,商定武装起义计划。
因其军事反蒋斗争,于1931年8月邓演达的逮捕(11月被蒋介石秘密下令杀害)而告终失败。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大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在复兴中国革命的艰难征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
国民党政权建立后,采用颁布法律法规、建立保甲制度、强化特务组织乃至军事“会剿”等手段,疯狂镇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活动。
大革命高潮时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附了蒋介石,一部分上层小资产阶级也产生动摇脱离了革命阵营。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革命应当有什么道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
主要内容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翟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地位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历史意义
第一,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争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特点
第一,它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第二,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三湾改编”
历史背景:
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
地点
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带领起义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改编。
主要内容
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意义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时间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意义
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广州起义
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 起义军一度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但在敌人的强势进攻下,起义最终失败。
三次著名起义失败
证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统治阶级占据着中心城市、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
意义
这为后来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中共六大
1928年6月在莫斯科郊区召开。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也明确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中共六届二中全会
1929年6月。明确指出:在中国。找不到一个经济力量能够统治全国的大城市;中国可以划分为许多小国,它们的经济力量都可以独立,所以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的帮助。
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在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根本原因
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客观条件
二国民革命的影响
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主观条件
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这在实际上批评了共产国际个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
内容
会议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决议案强调,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环境下,如何从加上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
红色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当局感到震惊。
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发展的土地革命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
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1931年2月,毛泽东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所有,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毛泽东等人还规定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这主要是,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土地革命的开展,充分调动了根据地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对根据地实行残暴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 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以打破敌人的枷锁。 大力发展农民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
针对根据地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的特点,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左”倾教条主义
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和夺取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
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未能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是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的能力。
危害
一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出现一片混乱,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二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根据地后,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三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遵义会议
时间地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内容
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为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证明
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原因,以及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具有自身净化和自身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
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 北上中央红军主力(即陕西支队)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南下红军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二通过长征,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
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感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五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之,红军长征的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