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002免疫器官和组织
医学免疫学的思维导图,包含了第一节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第二节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3-03-22 05:39:39 广东002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 髓
(一)骨髓的结构
(1)位于骨髓腔中。
(2)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3)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4)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
(5)基质细胞: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6)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7)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故称之为多能造血干细胞。
(8)HSC表达CD34和CD117,不表达成熟血细胞表面标志。
(二)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骨髓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
2)骨髓所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持久地产生大量抗体(主要是IgG),成为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
3)外周免疫器官所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其抗体产生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短。
二、胸 腺
(一)胸腺的结构
1.皮质
(1)胸腺皮质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2)皮质内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并有胸腺上皮细胞(TEC)、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细胞(DC)等。
(3)浅皮质区内的胸腺上皮细胞可包绕胸腺细胞,称为胸腺抚育细胞。
(4)深皮质区内主要为体积较小的皮质胸腺细胞。
2.髓质
(1)含有大量胸腺上皮细胞、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DC。
(2)常见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也称胸腺小体,由退变聚集的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排列而成,是胸腺结构的重要特征。
(二)胸腺微环境
(1)胸腺实质主要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TSC)组成。
(2)胸腺细胞绝大多数为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未成熟T细胞。
(3)胸腺基质细胞以胸腺上皮细胞为主。
(4)TSC构成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
(5)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
(6)胸腺上皮细胞以两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
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2)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7)细胞外基质也是胸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蛋白、葡萄糖胺聚糖等。
(三)胸腺的功能
1.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
(1)从骨髓迁入胸腺的T细胞前体(胸腺细胞)循被膜下→皮质→髓质移行,在胸腺微环境基质细胞中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90%以上的胸腺细胞凋亡,少部分获得自身耐受和MHC限制性抗原识别能力发育为初始T细胞,最终成为功能性T细胞,输出定位于外周淋巴器官及组织。
(2)DiGeorge 综合征:患儿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和缺乏T细胞免疫,易反复感染,甚至死亡。
2.免疫调节作用 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对胸腺和外周免疫细胞都有调节作用。
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阴性选择形成对自身抗原的中枢耐受,否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一)结构
1.皮质区
(1)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2)在该区内,大量B细胞聚集形成淋巴滤泡,或称淋巴小结。
(3)未受抗原刺激的淋巴滤泡无生发中心,称为初级淋巴滤泡,主要含静止的初始B细胞。
(4)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GC),称为次级淋巴滤泡,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后者可向内转移至淋巴结中心部髓质,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5)浅皮质区与髓质之间的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含有高表达MHCII类分子。
(6)副皮质区有许多由内皮细胞组成的、非连续状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CV),也称高内皮小静脉(HEV),是沟通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重要通道(淋巴细胞再循环中起主要作用)。
2.髓质区
(1)髓索由致密聚集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也含部分T细胞及MΦ。
(2)髓窦内富含MΦ,有较强的捕捉、清除病原体作用。
(二)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1)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的主要定居部位。
2)T细胞约占75%,B细胞约占25%。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
二、脾(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一)结构
1.白髓
(1)为密集的淋巴组织,由围绕中央动脉而分布的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和边缘区组成。
(2)脾动脉入脾后,分支随小梁走行,称小梁动脉。
(3)小梁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称为中央动脉。
(4)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称为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主要由密集的T细胞构成,也含有少量DC及MΦ构成,为T细胞区。
(5)在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旁侧有淋巴滤泡,又称脾小结,为B细胞区,内含大量B细胞及少量MΦ和滤泡树突细胞(FDC)。
(6)未受抗原刺激时为初级滤泡,受抗原刺激后中央部出现生发中心,为次级滤泡。
(7)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为边缘区,内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MΦ。
2.红髓
(1)白髓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
(2)脾索为索条状组织,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MΦ和DC。
(3)脾索之间为脾血窦,其内充满血液。
(4)脾索和脾血窦壁上的MΦ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异物,并具有抗原提呈作用。
(二)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1)脾是各种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2)B细胞约占60%,T细胞约占40%。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脾是机体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2)脾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在机体的防御、免疫应答中有重要地位。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如补体成分等。
4.过滤作用
(1)体内约90%的循环血液要流经脾。
(2)脾内的MΦ和网状内皮细胞均有较强的吞噬作用。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一)组成
1.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1)派尔集合淋巴结
1)在肠集合淋巴小结处,局部肠黏膜向肠腔呈圆顶状隆起,此部位无绒毛和小肠腺,在派尔集合淋巴滤泡上皮内含有散在的微皱褶细胞(M细胞)。
2)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不分泌消化酶和黏液,向肠腔凹陷成口袋,内含多个淋巴细胞(T、B细胞)、MΦ和DC
3)M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和内吞等方式摄取肠腔内抗原性异物,并以囊泡形式转运给凹腔内的MΦ或DC,后两者识别抗原后进入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 patches,PP),激活T、B淋巴细胞,启动肠道黏膜免疫应答。
4)激活的T、B细胞也可进入肠系膜和血液,因而与全身免疫密切相关。
(2)上皮内淋巴细胞(IEL)
1)约40%IEL为胸腺依赖性。
A.其表型与外周血T细胞相同,由αβT细胞组成。
B.这类细胞可能是派尔集合淋巴结中的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然后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迁移至肠上皮的。
2)约60%IEL为胸腺非依赖性。
A.主要为γδT细胞。
B.这类T细胞可能以造血前体细胞的形式,不经胸腺,而直接由骨髓迁移至肠上皮,并在肠上皮提供的微环境中分化成熟。
C.yδT细胞属固有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3)IEL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
(1)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NALT由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组成。
(3)NALT表面覆盖有上皮细胞,但无结缔组织被膜,也无输入淋巴管。
(4)抗原和异物陷入淋巴上皮隐窝中,然后被送至淋巴滤泡。
(5)淋巴滤泡主要由B细胞组成,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
(1)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
(2)与派尔集合淋巴结相似,滤泡中的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其中主要是B细胞。
(二)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
1)MALT中的B细胞多为产生分泌型IgA(SIgA)的B细胞,这是因为表达IgA的B细胞可趋向定居于派尔集合淋巴结和固有层淋巴组织。
2)派尔集合淋巴结含有更多可产生大量IL-5的Th2细胞,而IL-5可促进B细胞分化并产生IgA。
3)SIgA是肠道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
4)肠黏膜淋巴组织中产生的部分幼浆细胞可以经过血液循环进入唾液腺、呼吸道、生殖道和乳腺等部位,产生SIgA,发生免疫作用,使之成为全身免疫的一部分。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1)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2)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的黏附分子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LHR),其相应配体称为地址素,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尤其是HEV)。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1.定义
(1)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2)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约占80%以上。
2.途径
(1)在淋巴结,淋巴细胞(T、B细胞)可随血液循环进入深皮质区,穿过HEV进入相应区域定居,随后再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汇入胸导管,最终由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2)在脾,随脾动脉进入脾的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白髓,然后移向脾索,再进入脾血窦,最后由脾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3.意义
(1)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为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2)增加淋巴细胞与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
(3)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
医学免疫学 002 免疫器官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