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统解剖学
中国大学MOOC平台,山东大学课程《系统解剖学》笔记。包括解剖学基本概念和九大系统详细解释。
编辑于2023-03-22 13:43:31 重庆系统解剖学
基本概念
定义
按人体功能系统研究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是医学科学的基石和支柱学科
分类
系统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
解剖学姿势

以此为基础确定方位术语
上/下=颅侧/尾侧=近端/远端
前/后=腹侧/背侧
内侧/外侧,尺侧/桡侧,胫侧/腓侧
内/外:空腔器官
浅/深
与皮肤的距离
左/右
轴
面

解剖学发展史
西方从动物到人体的解剖进展
我国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
宋《五脏六腑》
清《医林改错》
现代
1949~
学习方法
善用资源,实践第一
观点总结
进化与发展
形态与功能
局部与整体
理论与实际
九大系统
运动系统
骨学/骨
骨
杠杆作用
骨连接/关节
运用枢纽
骨骼肌
提供运动动力
成人206块
形态分类
长骨
四肢
骨干
骺
关节面
骨髓腔
干骺端
骺软骨
骺线
短骨
立方形
腕骨、跗骨
扁骨
板状
颅,胸,盆
不规则骨
躯干深部
含气骨
位置分类
颅骨
多为扁骨、不规则骨
脑颅
8块骨
不成对各1块
额骨
枕骨
颅的后下方
筛骨
鼻腔上部
蝶骨
颅底中央
成对各2块
顶骨
颞骨
外耳道附近
容纳并保护脑
面颅
15块骨
不成对各1块
犁骨
下颌骨
舌骨
成对各2块
上颌骨
颧骨
鼻骨
泪骨
下鼻甲
颚骨
围成口腔、鼻腔、眼眶
整体观察
上面观
后面观
侧面观
内面观
外面观
前面观
新生儿
颅囟Fontanell
躯干骨:脊柱,胸廓,骨盆
椎骨24
幼年时32或33块

锥体
联合成椎管
锥孔
椎弓
7个突起
各个椎骨因功能不同而形态不同
颈椎
非典型
寰椎C1
无锥体,棘突,关节突
枢椎C2
典型
胸椎
腰椎
腰穿,麻醉
骶骨1
倒三角形
前面
岬
横线
骶前孔
后面
骶正中
骶后孔
侧面
耳状面
骶粗隆
骶管麻醉
尾骨1
胸骨1
炳
胸骨角
体
剑突
肋骨12对
肋骨
肋头
肋颈
肋体
肋沟
肋角
肋软骨
四肢骨
上肢骨:纤细轻巧,适合精细活动
64块
锁骨
唯一与躯干骨相连,呈“S”形
内侧2/3
凸向前
外侧1/3
凸向后
肩胛骨
三角形扁骨
两面、三缘、三角
前面
肩胛下窝
后面
肩胛冈
肩峰
冈上窝
冈下窝
肱骨
尺骨
桡骨
手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下肢骨--粗大强壮:支持、承重、行走
62块
下肢带骨
髋骨
髂骨
耻骨
坐骨
连合
幼年时借软骨连合
16岁以后骨性融合
自由下肢骨
股骨
全身最长骨,约占身高1/4
股骨颈骨折
髌骨
全身最大的籽骨
髌底
髌尖
关节面
胫骨
腓骨
足骨
跗骨
跖骨
趾骨
基本构造

骨质
骨密质
外层
骨松质
内部
骨小梁
骨膜
外层
内层
骨内膜
骨髓
红骨髓
造血功能
黄骨髓
5岁以后形成
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可逆
血管、神经等
化学成分
有机质
胶原和粘多糖
韧性和弹性
无机质
碱性磷酸钙
坚硬,挺直
含量随年龄变化

关节学/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人体支持和保护作用
分类
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分
单轴关节
屈戌关节
指间关节
肘关节
车轴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
双轴关节
椭圆关节
腕关节
鞍状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
多轴关节
球窝关节
肩关节
髋关节
平面关节
腕骨间关节
按关节骨数目分
单关节
复关节
按运动方式分
单动关节
肘关节
肩关节
联动关节
颞下颌关节
两大类
直接连结
较牢固,无间隙,不活动或少活动
纤维连结
纤维结缔组织
软骨连结
软骨
骨性连结
骨直接相连
间接连结/滑膜关节
借助结缔组织囊
基本结构
关节面
关节头
~窝
~软骨
关节囊
纤维膜
滑膜
关节腔
滑液
负压:维持关节的稳定
辅助结构
稳定性,灵活性
韧带
关节盘
关节唇
运动术语--绕三个相互垂直的轴
移动
屈/伸

收/展

旋内/旋外

环转

各部分骨连结
躯干骨连结
脊柱
椎体间连结
椎间盘
两个锥体间的纤维软骨版
纤维环
髓核
受压扩张、去压复原
弹性、韧性
减轻震荡,保护脊柱;增加脊柱运动幅度
损伤时,髓核向后外方突出压迫相邻脊髓/脊神经
椎间盘突出
颈椎
腰椎
前纵韧带
防止脊柱过度后伸,椎间盘向前脱出
后纵韧带
防脊柱前屈,椎间盘后脱

椎弓间连结
棘上韧带
项韧带
棘间韧带
黄韧带
致密坚韧
关节突关节
生理表现
原始性弯曲
病理性弯曲
胸廓
肋锥关节
肋头关节
肋横突关节
胸肋关节
主要功能
参与呼吸
颅骨连结
纤维连结
缝:骨与骨之间
薄层结缔组织膜构成
+蝶顶缝
软骨连结或骨性结合
滑膜关节
颞下颌关节
联动关节
关节头:颌骨下颌头
关节窝:颞骨下颌窝+关节结节
特点
关节囊前壁后壁薄而松弛
外侧韧带
有关节盘
上肢骨连结
上肢骨带骨连结
胸锁关节
关节囊
关节盘
肩锁关节
结构
肩峰端
肩峰
喙肩韧带
特点及功能
平面关节,活动度小
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自由上肢骨连结:保证上肢骨的灵活性
肩关节
结构
股骨头
关节盂
特点及功能
典型的球窝关节
全身最灵活的关节
易肩关节脱位
肘关节
结构
关节囊
韧带
特点及功能
儿童易肘关节脱位
桡尺连结
复合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
前臂骨间膜
桡尺远侧关节
手关节
结构
桡腕关节/腕关节
腕骨间关节
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
鞍状关节
对掌运动
掌骨间关节
掌指关节
指间关节
下肢骨连结:支持、运动、维持身体直立--稳定为主
下肢带骨连结
髋骨脊柱连结
骶骼关节
韧带
骶结节韧带
骶棘韧带
髂腰韧带
髋骨间连结
耻骨连结
耻骨上韧带
耻骨弓状韧带
骨盆
大骨盆
小骨盆/固有骨盆
上口
界线
下口
耻骨下角、耻骨弓
骨盆腔
有性别差异

自由下肢骨连结
髋关节
典型球窝关节
易发股骨颈骨折
膝关节
全身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韧带
半月板
内侧
较大,呈C型
易损伤
外侧
较小,呈O型
较小,呈O型
其位置随运动而改变
滑膜
关节囊
薄而松弛
小腿骨连结/胫腓连结
足关节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
距骨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
易发踝环节扭伤
跗骨间关节
距跟关节
距跟舟关节
跟骰关节
韧带
跗跖关节
跖骨间关节
跖趾关节
趾间关节

足弓

肌学/动力供应系统
肌概况
形态和构造
肌腹
肌腱
辅助装置: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摩擦、保护
筋膜
浅筋膜/皮下筋膜
深筋膜/固有筋膜
肌间隔
血管神经鞘
腱鞘
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
腕、踝、手指、足趾
保持肌腱的位置,减少摩擦
腱鞘炎
手指长期不恰当过度且快速的运动,导致腱鞘损伤,影响肌腱的滑动
滑膜囊
封闭的结缔组织囊
分类
长肌
短肌
扁肌
阔肌
轮匝肌
肌的起止
起点:定点
一般在近端骨/固定骨
止点:动点
一般在远端骨/移动骨
一定情况可相互转换
配布和作用
原动肌
拮抗肌
作用于同一关节上的屈肌和伸肌
协同肌
固定肌
肌命名依据
形状
位置
起止点
纤维方向
大小
作用等
肌的分部
头肌
面肌/表情肌
辐射肌
枕额肌
环形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颊肌
咀嚼肌群
咬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
颈肌
颈浅肌群和颈外侧肌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收缩时,头同侧屈,脸转向反方向
颈前肌
舌骨上肌群
降下颌骨、提舌骨
舌骨下肌群
降舌骨和喉
颈深肌群
外侧群
前中后斜角肌
内侧群
头长肌
颈长肌
躯干肌
背肌
浅层
斜方肌
肩胛骨的伸缩上提下降
颈的运动
损伤时“塌肩”
背阔肌
肱骨运动
引体向上
肩胛提肌
上提肩胛骨
深层
竖脊肌
夹肌
胸肌
胸上肢肌
胸大肌
肩关节运动
上肢提干
胸小肌
肩胛骨向前
上提肋骨吸气
前锯肌
肩胛骨
易发“翼状肩”
胸固有肌
肋间肌
肋间外肌
提肋骨吸气
肋间内肌
降肋骨呼气
肋间最内肌
呼吸相关
膈肌
胸腔和腹腔之间;主要的呼吸肌
完成腹式呼吸
易发“膈疝”
腹肌
前外侧群
腹外斜肌
为宽阔的扁肌
腹内斜肌
深面:腹横肌
腹直肌
形成的特殊结构
腹直肌鞘
腹白线
手术陆路部位
脐环
较为薄弱
腹股沟管
易发“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
腹肌后群
会阴肌
四肢肌
上肢肌
上肢带肌
肩胛骨背面
三角肌
肩关节运动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
肩关节外展、旋外
大圆肌
肩关节内收、旋内
肩胛骨前面
肩胛下肌
肩关节内收、旋内
臂肌
前群
肱二头肌
屈肘关节
协助屈肩关节
肱肌
后群
肱三头肌
前臂肌
数目众多:决定手的灵巧
前群,9块
4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4层
后群,10块
浅层
深层
手肌
短小的肌,以适应手部复杂的动作
子主题
下肢肌
数目较少,强大有力
下肢带肌/髋肌:髋关节运动“屈伸、旋内、旋外”
前群
髂腰肌
髂肌
腰大肌
阔筋膜张肌
髋肌后群
浅层
臀大肌
臀中肌
臀小肌
深层
梨状肌
闭孔内肌
股方肌
闭孔外肌
大腿肌
前群
缝匠肌
屈髋,屈膝关节,使以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
最主要的伸膝肌
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内收肌群
使髋关节内收
后群
股二头肌
使膝微旋外
半腱肌
半膜肌
使膝微旋内
伸髋关节,屈膝关节
小腿肌
数目少但粗大
前群
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募长伸肌
外侧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后群肌
浅层
小腿三头肌
腓肠肌+比目鱼肌
维持人体站立、屈踝关节、屈膝关节
深层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足肌 
屈趾、维持足弓
足背肌
足底肌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脉管系统
内脏学
特点
位于胸腹盆腔内相对固定位置
胸部标志线
腹部分区
解剖学九分法
临床四分法
开口于外界
门
肛门
新陈代谢、繁衍后代
一般结构
中空型器官
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管道、生殖管道
结构
黏膜
黏膜下层
肌层
外膜
实质性器官
肝、肾
结构
大多属于腺体
功能性管道等进出部分肠形成凹陷:门
肛门
各个系统
消化系统
摄食、消化、吸收、排泄、内分泌
消化管
上消化道(口腔→十二指肠)
口腔
口唇
颊
腭
牙
形态分类
切牙
尖牙
前磨牙
磨牙
形态
牙冠
牙根
牙颈
之间空隙:牙腔
牙冠腔
牙根管:牙根尖空
构造
牙组织
“龋齿”
牙周组织
保护、固定、支持牙齿
“牙龈炎”易引发“牙周炎”
种类
乳牙20颗
6个月开始萌出,3岁左右
6-14岁逐渐被恒压替换
恒牙32颗
第一磨牙
大约6岁萌出
第三磨牙(智牙)
青春期以后萌出
也有不萌出者
易“阻生牙”
舌
协助咀嚼、吞咽食物、感受味觉、辅助发音
舌粘膜
舌乳头
含味蕾
酸甜苦咸
舌扁桃体
淋巴组织
免疫防御

舌肌“骨骼肌”
舌内肌
改变舌的形态
舌外肌
改变舌的位置
昏迷/麻醉时,舌肌松弛,舌根后坠,易阻塞呼吸道
唾液腺
小唾液腺
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等分布众多
大唾液腺
腮腺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下颌下腺
舌下腺
咽
鼻咽
咽鼓管
咽鼓管扁桃体
咽扁桃体
口咽
舌会厌正中襞
会厌谷
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发炎”
喉咽
喉口
梨状隐窝
常为异物滞留处
咽淋巴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防御 
咽扁桃体
咽鼓管扁桃体
腭扁桃体
舌扁桃体
食管
肌性管道
有3个生理性狭窄
异物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
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初步消化
四个部分
贲门部
胃底/胃穹窿
常含有吞咽的空气
胃体
幽门部
幽门窦/胃窦
近小弯处,胃癌好发处
幽门管
胃壁构造
粘膜层
黏膜下层
肌层
幽门括约肌
延缓胃内食物排空
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
外膜层
形态
因体位、体型、年龄、性别、充盈状态而有较大变化
小肠(5-7米)
十二指肠
“C”型,约25cm
上部
降部
水平部/下部
升部
空肠
近侧2/5
回肠
远侧3/5

5-6米
腹腔内盘曲形成肠袢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肛管)
大肠(1.5米左右)
盲肠(6-8cm)
右髂窝内
阑尾(5-7cm)
蚯蚓装凸起
根部较固定:阑尾根
McBurney点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Lanz点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
阑尾炎/阑尾切除术
结肠
整体呈“M”型包络于空回肠周围
特征性结构
乙状结肠
与腹腔借肠系膜相连
游动性大
易“肠扭转”
肿瘤、息室好发部位
直肠
矢状面2个弯曲
直肠骶曲
直肠会阴曲
肠镜检查时避免损伤肠壁
3个肠横襞:职场镜检定位标志
肛管(3-4cm)
肛门
控制排便
易发“肛窦炎”
痔疮
以“齿状线”为界
内痔
外痔
混合痔
消化腺
大消化腺
大唾液腺
肝 Liver
分泌胆汁,参与消化,营养物质吸收(合成、分解、转化、解毒),胚胎时期造血
不规则楔形
成人体表无法触及,3岁以下儿童可触及
形态
膈面
脏面
左侧纵沟
右侧纵沟
胆囊窝
腔静脉沟
第二肝门
横沟
肝门
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
肝蒂
结缔组织包绕
分叶
肝段
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的各级分支
两个半肝、5叶、6段
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
肝外胆道
胆囊40-60ml
储存、浓缩胆汁
输胆管道
胆囊管阻塞易引发“胆囊炎”
胆囊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
胆囊动脉
“阻塞性黄疸”
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胰(腹后部)
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
形态
头
体
尾
胰管
小消化腺
消化道黏膜内的小腺体
胃腺
肠腺
呼吸系统
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道
上呼吸道
鼻:吸排气;嗅觉;发音
外鼻
鼻腔
鼻阈
鼻前庭
固有鼻腔
鼻中隔
易出血区:little区
外侧壁
顶
鼻腔黏膜
鼻旁窦
4对,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
均有窦口与鼻腔相同
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上颌窦炎症“最常见
咽
喉
喉软骨及连结
喉软骨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喉腔内唯一完整的软骨环
会厌软骨
喉口的活瓣,树叶状
杓状软骨
成对
声带突,肌突

连结
甲状舌骨膜
环甲关节
前倾:声带紧张
复位:声带松弛
环杓关节
旋内:缩小声门
旋外:开大声门

方形膜
弹性圆锥/环甲膜
环甲正中韧带
环状软骨气管韧带
喉肌
运动环甲的肌
紧张声韧带
松弛声韧带
运动环杓关节的肌
开大声门裂
缩小声门裂
缩小喉口
喉黏膜
喉腔
前庭襞、声襞
前庭裂、声门裂
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喉水肿”)

下呼吸道
气管
颈部
胸部
支气管
气管的各级分支
右主支气管
短、粗、较纵直(嵴下角小)
易“气管异物”
左主支气管
长、细、斜行(嵴下角大)
支气管树
主支气管(1级)
肺叶支气管(2级)
肺段支气管(3级)
………..(23~25级)
支气管肺段(肺段)
每肺个10段,分隔,有独立血供
临床以此为单位手术切除
肺泡
肺 lungs
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Apex of lung:高出锁骨内侧1/3 上方2.5cm
肺底Base:膈面
两面
肋面Costal surface
内侧面/纵膈面
肺门
肺根
三缘
前缘:锐利
Cardiac notch 心切迹
Lingual in left lung 左肺小舌
后缘:圆钝
下缘:锐利
分叶和裂
左肺
右肺
人群差异
胸膜
壁胸膜
脏胸膜
胸膜腔
封闭的浆膜囊腔隙
少量浆液,呈负压
胸膜隐窝
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ee:最低点
易“胸膜炎/胸腔积液”
肋纵隔隐窝
膈纵隔隐窝
腓韧带
肺尖与胸膜顶的体表投影: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胸膜穿刺术
纵隔
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
四分法
上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易“胸腺瘤”“淋巴瘤”
中纵隔
后纵隔
泌尿系统
排出废物(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水分和盐,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肾:产尿
肾门
出入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及神经、淋巴管等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结缔组织包裹
肾蒂
右较短于左
肾窦
结构
肾皮质Renal cortex
肾柱renal columns
肾髓质Renal medulla
肾锥体Renal pyramids (15~20)
肾乳头
乳头孔
肾小盏Minor renal calices (7 ~ 8)
肾大盏Major renal calices (2~3)
肾盂Renal pelvis
肾被膜
纤维膜
脂肪囊
肾筋膜
前
后
肾下垂/肾游走
位置
子主题
肾段
肾动脉的5分支
少吻合
肾部分切除术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肾移植
放置于髂窝部
供体肾动脉与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吻合, 肾静脉与髂内静脉吻合
输尿管:输尿
细长的肌性管道
3处生理性狭窄
上狭窄: 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 小骨盆上口,输尿血管处
下狭窄: 输尿管的壁内段
易”结石“
膀胱:储尿
位置
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
膀胱三角
结核、炎症好发部位
输尿管间襞
临床寻找输尿管的标志
尿道:排尿
男性
女性
3-5cm
短、宽、直
易”逆行性尿路感染“
生殖系统
繁殖后代、分泌性激素
男性
内生殖器
生殖腺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男性性激素
白膜
睾丸纵隔
睾丸小隔
睾丸小叶
100-200个
精曲小管
精直小管
睾丸网
睾丸输出小管
12-15条
生殖管道
附睾
头
体
尾
作用
暂时储存精子
促使精子成熟
输精管(肌性管道约50cm)
精索/皮下部
输精管结扎术
射精管
尿道
阴茎内
附属腺
精囊
前内腺
5叶
尿道球腺
其分泌物+精子=精液
外生殖器
阴囊
阴囊壁
皮肤、肉膜
阴茎
分部
头
体
根
结构
阴茎海绵体(2)
尿道海绵体(1)
阴茎头、尿道球
筋膜和皮肤
尿道
分部
前尿道
海绵体部Cavernous part
后尿道
膜部Membranous part
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
特点
3处狭窄
尿道内口internal urethral orifice
尿道膜部
尿道外口external orifice of urethra
3个膨大
尿道的前列腺部
尿道球部bulb of urethra
尿道舟状窝navicular fossa of urethra
2个弯曲
耻骨前弯prepubic curvature
耻骨下弯subpubic curvature
女性
产生卵细胞、分泌女性激素
内生殖器
生殖腺
卵巢(小骨盆腔,卵巢窝内)
随年龄变化
结构
皮质
卵泡
髓质
疏松结缔组织
血管
淋巴管
神经
固定装置
韧带
卵巢系膜
输送管道
输卵管(10-14cm)输送卵子的肌性管道
子宫部
直径最细
输卵管子宫口
输卵管峡
短而狭窄、血管少
输卵管结扎术
输卵管壶腹
长、粗、弯
受精
受精卵继而进入子宫腔发育
若停在输卵管或进入腹腔发育
“宫外孕/异位妊娠”
输卵管漏斗
输卵管腹腔口
输卵管伞
卵巢伞
子宫
分部
底
体
颈
好发肿瘤
正常位置
前倾前屈位
固定装置
子宫阔韧带
限制子宫两侧移动
子宫圆韧带
有淋巴管
肿瘤可经此转移至腹腔
维持子宫的前倾位
子宫骶韧带
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的前屈
直肠子宫襞
~主韧带
防止子宫向下
子宫附件炎:输卵管/卵巢炎
阴道:排出月经、胎儿娩出
处女膜
阴道穹
腹膜腔穿刺,引流直肠子宫陷凹内的积液/积血,进行诊断/治疗
附属腺
前庭大腺/Bartholin's gland
处于阴道口两侧
其分泌液可润滑阴道
外生殖器
女阴
阴阜
大阴唇
色素
阴毛
小阴唇
表面光滑
阴蒂包皮
阴蒂系带
阴唇系带
阴道前庭
阴蒂
脚
体
头
前庭球
相当于男性的尿道海绵体
其他生殖相关
乳房
哺乳动物特有
男性不发达
女性青春期开始发育
形态
乳头
乳晕
乳晕腺
分泌脂性物质润滑乳头
结构
皮肤
皮下脂肪
纤维组织
乳腺
乳腺叶
乳腺小叶
输乳管
乳房手术切口: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避免/减少损伤输乳管。
输乳管窦
乳房悬韧带/copper韧带
乳腺癌早期“橘皮样变”
会阴
广义
盆膈以下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
尿生殖区
"会阴切开术"/“妊娠时会阴撕裂”
肛区
狭义
产科会阴
指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区域
生殖器
会阴诸肌和筋膜
腹膜
覆盖于腹、盆腔的壁内表面和脏器外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的浆膜
功能
分泌:浆液
润滑作用
病理时大量分泌,少量被吸收
病人“侧卧位”
吸收:腹腔内的液体和空气
支持和固定
防御和修复
有自我修复功能
纤维素促进伤口愈合
分类
壁腹膜
脏腹膜
腹膜腔
不同于腹腔
男性封闭,女性与外界相通
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Intraperitoneal viscera
如:胃,空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和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
临床手术需打开腹膜腔
腹膜间位器官Interperitoneal viscera
如:肝,胆囊,升降结肠,子宫, 膀胱,直肠上段
腹膜外位器官Retroperitoneal viscera
如: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十二指肠降部,下部和升部,直肠中下段,胰
壁/脏腹膜相互移行时形成的结构
网膜
小网膜
大网膜
四层腹膜
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方
连于胃大弯、十二指肠上部与横结肠之间
胃结肠韧带
脂肪、巨噬细胞
“腹腔卫士”
网膜囊/小腹膜腔
盲囊
系膜
固定脏器于腹、盆壁
有血管、淋巴通行
乙状结肠系膜
肠扭转
韧带
连接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连接相邻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 多数为双层,少数为单层腹膜
皱襞
隐窝
相互移行时产生的间隙
较大隐窝:陷凹
较大陷凹位于盆腔内
坐/立位最低,积液易积于此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直肠子宫陷凹
仰卧位最低
管脉系统
心血管系统
物质运输、内分泌
组成
心
动力泵
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
体表投影
四个点
右上点:右侧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侧缘约1cm处
右下点:右第7胸肋关节
左上点:左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2cm处
心尖:左第5肋间,距前正中线7-9cm
右界
右上点与右下点间微向右凸的弧形连线
左界
左上点到心尖微向左凸的弧形连线
下界
右界下端与心尖的连线
形态
一尖
心尖
一底
心底
两面
胸肋面
膈面
三缘
下缘
右缘
左缘
表面4条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心尖切迹
冠状沟
后房间沟
房室交点
心腔 
右
右心房
以“界沟界嵴”为界
固有心房(前方)
右心耳
腔静脉窦(后方)
右心室
以"室上嵴"为界
流入道
窦部
流出道
漏斗部
肺动脉
肺动脉瓣
三尖瓣室上嵴
左
左心房
左心耳
心外科最常用手术入路之一
左心房窦/固有新房
左心室
以“二尖瓣前尖”为界
流入道
二尖瓣
二尖瓣复合体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
共同防止血液由左心室逆流入左心房
流出道
主动脉前庭
主动脉瓣Aortic valve
防止血液逆流入左心室
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构造
心纤维支架
右纤维三角/中心纤维体
心壁
心内膜
心肌
心房肌
心室肌
心室肌厚于心房肌,左心室肌厚于右心室肌
心房/心室可不同时收缩
心外膜
浆膜/心包脏层
心间隔
分隔
左半心
输出的动脉血
右半心
回流的静脉血
互不相通
房间隔
室间隔
肌部
膜部
多发“缺损”
房室隔
心传导系统
来自于特化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传导性; 产生和传达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
窦房结
心的正常起搏点,有P细胞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
结间束
前、中、后结间束
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区
由房室结、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及房室束的近侧部组成位于房室隔内
房室结
将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发生短暂延搁再传向心室,使心房和心室肌依次交替收缩
房室束
左、右束支
右束支较长,易“传导阻滞”
普肯野氏纤维网
房室束、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的功能是将心房传来的兴奋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
常见变异
Kent束/房室副束
Mahaim束
James束
心血管
动脉
左冠状动脉
短
前室间支
旋支
右冠状动脉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右缘支
静脉
位于心膈面冠状沟内
浅静脉
汇合呈冠状窦注入右心房
深静脉
直接回流入右心房
冠状窦
心大静脉
心小静脉
心中静脉
心包
外层
纤维心包
内层
浆膜心包
壁层
脏层
心包腔
心包窦
心包前下窦
直立时心脏最低点,积液易累积
“心包穿术”位置
动脉
血液离心

器官外动脉
左、右对称
躯干部动脉分为壁支(分节)、脏支
伴有静脉、神经,构成血管神经束
多行于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处
以最短距离达所分布的器官
睾丸例外
分布形式与器官形态有关
形态常变化器官:胃,肠
动脉弓
位置形态相对固定器官:肝,肾
门
管径大小与器官的大小及功能有关
器官内动脉
肺循环
肺动脉干(心包内)

动脉韧带

动脉导管
主动脉干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壁外膜下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
主动脉小球
主动脉弓下方靠近动脉韧带处的2~3个粟粒样小体
化学感受器
颈总动脉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
窦壁外膜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受刺 激后可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
颈动脉杈后方的扁椭圆形小体,能感受血 液中的二氧化碳、氧分压等,可反射 性的调节呼吸,为化学感受器
颈外动脉
锁骨下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
拇主要动脉
尺动脉
掌浅弓、掌深弓
腋动脉
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
璧支
肋间后动脉posterior intercostal a(3-11)
肋下动脉subcostal a.
膈上动脉
脏支
支气管支
食管支
心包支
腹主动脉
璧支
腰动脉lumbar a.、
膈下动脉subphrenic a.、
骶正中动脉median sacral a.
脏支
成对
肾上腺中动脉middle suprarenal a.
肾动脉renal a.--肾上腺下动脉
睾丸动脉(精索内动脉) testicular a.
卵巢动脉ovarian a.
不成对
腹腔干(T12)celiac trunk
胃左动脉L. gastric a.
脾动脉splenic artery
胃网膜左动脉L. gastroepiploic a.
胃后动脉
胃短动脉
胰支
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
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
胃右动脉R. gastric a.
肝左支.
肝右支-胆囊动脉cystic a.
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oal a
胃网膜右动脉R. gastroepiploic a.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L1) Sup. mesenteric a.
肠系膜下动脉(L3) inf. mesenteric a.
盆部和下肢
左、右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璧支
闭孔动脉obturator a.
臀上动脉sup. gluteal a.
臀下动脉inf. gluteal a.
髂腰动脉iliolumbar a.
骶外侧动脉lateral sacral
脏支
脐动脉umblic a.
子宫动脉uterine a.
“桥下流水”
阴部内动脉internal pudendal
膀胱下动脉Inf. vesical a.
直肠下动脉Inf. rectal a.
髂外动脉
腹壁下动脉
旋髂动脉
股动脉
下肢出血时按压止血
腘动脉
胫后动脉
胫前动脉
足背动脉
足底深支
第1趾背动脉
弓状动脉
毛细血管
连接动静脉末梢、血液与组织液物质交换场所
静脉
血液回心(毛细血管→心房)
数量比动脉多,管径粗,管腔大,管壁薄而柔软且弹性小
结构
静脉瓣Venous valve
体循环静脉
浅静脉/皮下静脉
深静脉/伴行静脉
静脉吻合
静脉网
浅静脉在手\足部位
静脉丛
深静脉在容积常变得脏器(膀胱、子宫、直肠)周围形成
在器官扩张或受压的情况下仍能保证血流通畅
结构特殊的静脉:硬脑膜窦和板障静脉等
肺循环静脉
肺门→左心房后部
将含氧量高得血液输送至左心房
静脉血回流因素
静脉瓣

心脏搏动
心室排空
胸膜腔负压
脏器运动和动脉搏动
体位改变也对静脉血回流产生影响
体循环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
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的静脉血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头颈部静脉
面静脉
缺乏静脉瓣,化脓性感染可能引起血液逆流,致颅内感染
“危险三角”
下颌后静脉
颞浅静脉superficial temporal veins和上颌静脉maxillary veins在腮腺内汇合而
颈外静脉
颈前静脉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上肢深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多为两条
尺静脉
桡静脉
肱静脉
腋静脉
上肢浅静脉
头静脉
贵要静脉
肘正中静脉
前臂正中静脉
胸部静脉
头臂静脉
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
上腔静脉
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
奇静脉及其属支
重要通道之一
沟通上腔静脉系与下腔静脉系
半奇静脉
脊柱静脉
重要通道
下腔静脉系
收集下半身(腹部、盆部、下肢)的静脉血
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
下肢深静脉
比上肢静脉瓣膜多,与同名动脉伴行
胫前静脉和胫后静脉
腘静脉
股静脉
下肢浅静脉
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全身最长静脉
盆部静脉
髂外静脉
髂内静脉
汇合
髂总静脉
盆内脏器的静脉在器官壁内或表面形成丰富的静脉丛

在盆腔器官扩张或受压迫时有助于血液回流
腹部静脉 
上行注入右心房
璧支
膈下静脉inferior phrenic v.(2对)
腰静脉lumbar v.(4对)
腹壁上、下静脉epigastric v.
胸腹壁静脉
腹壁浅静脉
脏支
肾静脉left and right renal veins(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静脉、左卵巢静脉)
肝静脉Hepatic veins
右肾上腺静脉right suprarenal vein
右睾丸静脉right testicular
右卵巢静脉right ovarian v.
肝门静脉系
管腹段,齿状线以下肛管除外、脾、胰和胆囊的静脉血; 始末均与毛细血管相连,无静脉瓣
肝门静脉
注入肝血窦
属支
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
食管静脉丛esophageal venous plexus
肝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 上腔静脉
直肠静脉丛rectal venous plexus
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 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或肛静脉 →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脐周静脉网periumbilical venous rete
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 腹壁上静脉和胸腹壁静脉→→上腔静脉 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下静脉→→下腔静脉
腹膜后的静脉及椎内、外静脉丛
交通支细小,血流量少
肝硬化、肝肿瘤、肝门处淋巴结肿大或胰头肿瘤等可压迫肝门静脉, 导致肝门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曲张→曲张破裂→呕血/便血/脾肿大/腹水
心静脉系
血液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全身 毛细血管→各级静脉→ 上、下腔 静脉→右心房
路径长、范围广、提供氧气并运走代谢产物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
路径短、范围小、使乏氧血→氧饱和血
血管吻合
动脉间吻合
毛细血管
动脉环
动脉弓
动脉网
侧枝吻合
动静脉吻合
静脉间吻合
血管变异和异常
淋巴系统
静脉的辅助管道
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
通透性大,物质易进入
互相吻合成毛细淋巴管网,然后汇入淋巴管
淋巴管
浅
浅筋膜内,与浅静脉伴行
深
深筋膜深面,多与血管神经伴行
丰富交通
淋巴干(9条)
颈干vervical trunk(2条)
锁骨下干subclavian trunk (2条)
支气管纵隔干brachiomediastinal trunk (2条)
腰干lumbar trunk (2条)
肠干investinal trunk(1条)
淋巴导管
淋巴干汇合而成;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胸导管
全身最大的淋巴管
右淋巴导管
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
淋巴组织
防御屏障
弥散淋巴组织
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固有层
淋巴小结
小肠粘膜固有层内的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
阑尾壁内的淋巴小结
淋巴器官
淋巴结
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进行免疫应
淋巴结门有神经和血管出入
多沿血管排列,位于关节屈侧和体腔的隐藏部位
肘窝、腋窝、腘窝、腹股沟、脏器门和体腔大血管附近
局部淋巴结
肿大常反映其引流范围有病变
淋巴回流因素
分布位置
头部
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颈部
颈前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
甲状腺淋巴结
气管前淋巴结
气管旁淋巴结
颈外侧淋巴结
上肢
肘淋巴结cubital ln.
锁骨下淋巴结Infraclavicular ln.
腋淋巴结Axillary ln.
胸部
胸壁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parasternal ln.
肋间淋巴结intercostals ln.
膈上淋巴结suprophrenic ln.
胸腔器官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anterior mediastinal ln.
纵隔后淋巴结posterior mediastinal ln.
气管、支气管和肺的淋巴结
大量灰尘颗粒沉积,淋巴结呈黑色
腹部
腹壁淋巴结
腹腔器官的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celiac ln
肠系膜上淋巴结Superior mesenteric ln.
回结肠淋巴结ileocolic ln.
右结肠淋巴结R. colic ln.
中结肠淋巴结Mid. colic ln.
肠系膜下淋巴结Inferior mesenteric ln.
左结肠淋巴结L.colic ln.
乙状结肠淋巴结sigmoid ln.
直肠上淋巴结sup. rectal ln.
盆部
下肢
腘淋巴结Popliteal ln.
腹股沟淋巴结
引流范围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胃
4个方向
胃底右侧部、贲门部和胃体小弯侧:胃上淋巴结
幽门部小弯侧:幽门上淋巴结
胃底左侧部、胃体大弯侧左侧部:胃网膜左淋巴结、胰淋巴结和脾淋巴结
胃体大弯侧右侧部和幽门部大弯侧:胃网膜右淋巴结和幽门下淋巴结
乳腺
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3个方向
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内侧深部:胸骨旁淋巴结。 内侧浅部: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内下部: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胸腺
脾
暗红色,质软而脆
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细胞、进行免疫应答
形态
两面
膈面
脏面
脾门
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
两端
前、后
两缘
上、下
上缘较锐,2-3个脾切迹,脾肿大时异常
扁桃体
感觉器
视器
眼球
眼球壁
眼球纤维膜
角膜
无色透明,无血管,富有感觉神经末梢
巩膜
眼球血管膜
虹膜
瞳孔pupil
虹膜角膜角iridocorneal angle
瞳孔括约肌sphincter pupillae
瞳孔开大肌dilator pupillae
睫状体
脉络膜
富含血管和色素
营养视网膜
吸收眼内分散光线
视网膜
分部
睫状体部
虹膜部
脉络膜部-视部
视神经盘optic disc
黄斑macula lutea
中央凹fovea centralis
感光最敏锐
分层
色素上皮层
神经层
内层:
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cone cells:
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感受强光和颜色
视杆细胞rod cells
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感受弱光
中层:双极细胞bipolar cell
内层:节细胞ganglion cell
眼球内容物
屈光作用
房水
无色透明液体,提供营养,维持正常眼内压
房水循环
睫状体→眼后房→ 瞳孔→ 眼前 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 眼静脉
“继发性青光眼”
晶状体
屈光系统主要装置
双凸透镜状,有弹性,无色透明 不含血管和神经
玻璃体
无色透明胶状物质
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
眼副器
运动,支持,保护眼球
眼睑
5层
睑板
睑板腺
睑板腺开口
上睑
下睑
睑裂
结膜
薄而透明,富含血管的黏膜
睑结膜
球结膜
结膜穹窿
结膜囊
泪器
泪腺
泪点
泪小管
泪乳头
鼻泪管
眼球外肌
2块斜肌
上斜肌sup.obliqus:瞳孔转向下外
下斜肌inf.obliqus:瞳孔转向上外
4块直肌运动眼球
上直肌sup. rectus:瞳孔转向上内
下直肌inf. rectus:瞳孔转向下内
内直肌med. rectus:瞳孔转向内
外直肌lat. rectus:瞳孔转向外
上睑提肌l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is:提上眼睑
眶脂体
固定眶内各种软组织,弹性垫样保护作用
眶筋膜
眶骨膜
眼球筋膜鞘
眼肌筋膜鞘
“眼球摘除术”
眶隔
眼动脉
中央动脉分支
眼静脉
眼球内静脉
眼球外静脉
引发“颅内感染”
眼神经
视神经
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面神经
眼球内肌的神经支配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泪腺的神经支配
面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
感觉神经
三叉神经
前庭蜗器/耳
外耳
外耳
外耳道
呈"S"状弯曲
鼓膜
“中耳炎”可引发光锥消失
中耳
鼓室
外侧壁
内侧壁
鼓室内容物
听小骨
锤骨
砧骨
镫骨
运动听小骨的肌
咽鼓管
连通中耳鼓室和鼻咽
"中耳炎感染"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中耳炎症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引发乳突炎
内耳/迷路
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
骨迷路
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膜迷路
椭圆囊、球囊
膜半规管
壶腹嵴
位觉感受器
蜗管
corti器/螺旋器
听觉感受器
内耳道
底有一横位的骨嵴称横嵴, 将内耳道底分隔为上、下两部
声音的传导
骨传导
空气传导为主

4种耳聋
1、传导性耳聋:存在于外耳或中耳,声音在抵达内耳之前的振动受到阻碍,内耳功能正常,但因为刺激弱而不能产生神经冲动。 其产生的原因是:外耳道堵塞性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异物、闭锁或肿瘤,骨膜穿孔:由炎症、异物、或爆破声、或扇耳光引起,听骨链固定:大声、扇耳光、交通事故等,中耳炎症: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
2、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生在内耳、听神经、大脑皮层,占听力损失的95%,主要表现由于衰老、噪音损伤或疾病引起。(内耳的毛细胞、神经等受损)。 其产生的原因:感音性聋—(耳蜗损伤)耳蜗毛细胞出现损伤或坏死。;神经性聋—(听神经损伤)由于听神经及其以后的部位病变;中枢性聋—(脑干和大脑皮层病变)可以由于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
3、混合性耳聋: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同时存在。
4、中枢性耳聋:病变位于脑干与大脑,累及蜗神经核及其中枢传导通路、听觉皮质中枢时导致中枢性耳聋。
神经系统
人体最复杂的系统,统一协调
分部
中枢神经系统
脑
颅腔内
分部
端脑
裂
纵裂分隔
左大脑
语言
意识
数学分析
右大脑
非语言信息
音乐
图形
时空概念
横裂分隔大脑/小脑
半球
3个面
上侧面
额叶、顶叶、颞叶
内侧面
边缘叶
根据结构和功能划分,非完全独立
下面
3条恒定沟
中央沟central sulcus
外侧沟lateral sulcus
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
沟和回
5叶
额叶frontal lobe
顶叶parietal lobe
颞叶temporal lobe
枕叶occipital lobe
岛叶insular lobe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第Ⅰ躯体运动区Ist somatic motor area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支配骨骼肌
其大小只与功能复杂度相关
上下颠倒,但头部正
第Ⅰ躯体感觉区Ist somatic sensory area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区visual area
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听区auditory area
颞横回
平衡觉区
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感觉区的附近
嗅觉区
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附近
味觉区
中央后回下部,舌和咽的一般感觉区附近
内脏运动中枢
边缘叶
语言中枢language area
运动性语言中枢motor speech area
位于额下回后部
损伤:运动性失语
书写中枢writing area
位于额中回后部
损伤: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auditory speech area
位于颞上回后部
损伤: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中枢visual speech area
位于角回
损伤:失读症
内部结构
皮质
原皮质
海马结构
旧皮质
嗅脑
新皮质
bordeman 分区
52区
髓质
联络纤维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窿联合
投射纤维
基底核
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侧脑室
左右对称
边缘系统
边缘叶
皮质下结构
功能
情绪活动
调节内脏活动
与觉醒、睡眠有关
与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间脑
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
古丘脑
旧丘脑
新丘脑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上丘脑
松果体
缰连合
缰三角
丘脑髓纹
后联合
底丘脑
“半身舞蹈病”
下丘脑
分区
视前区
视上区
结节区
乳头体区
纤维联系
功能
神经内分泌调节
自主神经调节
体温调节
摄食行为调节
昼夜节律调节
情绪活动调节
小脑
调节平衡和姿势、维持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皮质
髓质/小脑白质
三对小脑脚
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核
脑干
外形
腹侧面(9对脑神经)、背侧面
中脑
脑桥
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小脑夹角处
此部位肿瘤可侵犯面神经,前庭蜗器神经
延髓
菱形窝

第四脑室

产生脑脊液
内部结构
为适应其功能,相比于脊髓变化更为复杂
灰质
脑神经核团(七种)
直接参与脑神经构成

六个功能柱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支配眼球外肌
滑车神经核
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
支配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支配舌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鼓膜张肌等
面神经核
支配面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
疑核
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
管理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口、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
管理腮腺分泌
迷走神经背核
支配颈部、胸腔、腹腔(肝、胰、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消化道)脏器 
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中下部) 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上部) 
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头面部咀嚼肌的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头面部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头面部痛、温觉
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
上核/下核/内侧核/外侧核
接受前庭神经(VIII)传入的平衡觉纤维, 及来自小脑的传入纤维
蜗神经核
接受内耳经蜗神经(VIII)初级听觉纤维
非脑神经核/中继核
不参与脑神经构成
中脑
下丘核
重要的听觉反射中枢
上丘
重要的视觉反射中枢
顶盖前区
接受上丘臂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双侧动眼神经副核, 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红核
调节屈肌张力,协调运动
黑质
致密部细胞主要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调节纹状体的功能活动
帕金森病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静止性震颤是特征性表现
脑桥
脑桥核
大脑皮质与小脑联系的中继站
上橄榄核
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
外侧丘系核
外侧丘系核接受蜗腹侧核和外侧丘系的纤 维,发出纤维越边,加入对侧的外侧丘
蓝斑核
呼吸、睡眠、觉醒
延髓
薄束核、楔束核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
下橄榄核
参与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楔束副核
将同侧躯干上部和上肢的本体感觉和皮 肤的触、压觉神经冲动传入小脑
白质
网状结构
脊髓
椎管内
外形
两个膨大
颈膨大
4 ‐ T1,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腰骶膨大
L2 ‐ S3,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沟和裂
31个节段
8颈节(C)、12胸节(T)、5腰节(L)、5骶节(S)、1尾节(Co)。
马尾cauda equina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 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内部结构
灰质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在婴幼儿
"H"形
内部结构
前角(柱) anterior horn (column)
后角(柱) posterior horn (column)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 侧角(柱) lateral horn (column)(T1~L3)
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s
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s
其内神经元集结成群/层:神经核/板层
Rexed 板层
根据细胞构筑划分

Ⅰ层:后角边缘核posteriomarginal nucleus
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Ⅱ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
位于脊髓后角头,对分析脊髓的感觉信
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Ⅲ、Ⅳ层: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
位于脊髓胶状质的前方,传导痛温觉的
核团,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丘脑
脊髓丘脑束。
Ⅴ、Ⅵ层:
与运动调节相关。
Ⅶ层:
胸核nucleus thoracicus
• 见于C8‐L3节脊髓后角基底部内侧,发出纤维组成同侧脊髓小脑后束
中间外侧核intermediaolateral nucleus
• 在T1~L3段的侧角,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
• 位于S2~4段,包含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 占脊髓全长,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发出纤维到内脏运动神经元。
Ⅷ层:脊髓固有的中间神经元
Ⅸ层: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前角运动神经元
• α运动神经元:大多极神经元,支配梭,引起肌肉收缩
• γ运动神经元: 小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节肌张力
• Renshaw细胞:负反馈调节机制
颈、腰骶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两大群
• 内侧群: 脊髓全长,支配躯干肌
• 外侧群: 颈腰膨大,支配四肢肌
Ⅹ层:中央管周围灰质
白质
上行纤维束(长)
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
薄束、楔束
薄束:T5以下同侧半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楔束:T4以上同侧半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束:深感觉(至小脑)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本体感觉和触、 压觉信息至小脑
脊髓丘脑束
传导浅感觉
对侧半躯干和四肢疼温觉(侧束)和粗触压觉(前束)
下行纤维束(长)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同侧半四肢骨骼肌随意运动(侧束)、双侧躯干骨骼肌随意运动(前束)

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
固有纤维(短)
在灰质周围,联系脊髓各节 内及节间的反射活动。

中央管
主要功能
传导
上、下行传导径路的中继站
反射
反射中枢
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γ‐反射gamma reflex
屈曲反射flexor reflex
常见损伤的表现
脊髓横断损伤
脊髓休克
脊髓半横断损伤
Brown-sequard综合征
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和 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损伤节段 下1‐2个节段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 丧失。
脊髓前角损伤
主要伤及前角运动神经元,表现为这些细胞所 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无感觉异常
脊髓中央部损伤
痛温觉丧失
周围神经系统
与脑和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
脑神经cranial nerve (12对)
七种纤维成分

面神经
支配面肌
损伤时面瘫
舌下神经
前庭蜗神经
平衡觉、听觉
损伤时耳聋头晕
舌咽神经
5种纤维
脊神经spinal nerve (31对)
8颈,12胸,5骶,1尾
椎间孔处合成一根脊神经
前根
运动神经纤维
后根
感觉神经纤维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
按分布
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
按功能
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
躯体传入神经
内脏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motor nerve (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
躯体传出神经
内脏传出神经
组成
神经组织
神经元
组成
胞体cell body
突起
轴突axon
树突dendrites
神经元之间联系
突触synapse
化学突触
电突触
分类
按突起数目

按功能和传导方向
感觉(传入)神经元sensory (afferent)neuron
运动(传出)神经元motor (efferent)neuron
联络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
数量庞大
神经胶质neuroglia
胶质细胞glial cell
常用术语
灰质gray matter
白质white matter
皮质cortex
大脑/小脑皮质
髓质medulla
大脑/小脑髓质
神经核nucleus
纤维束fasciculus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节ganglion
神经nerve
周围神经系统
活动方式
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receptor
传入神经afferent neurons
中枢CNS
传出神经efferent neurons
效应器effector
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感知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相应反应
上行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深感觉(运动觉;振动觉;位置觉),精细触觉
躯干四肢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薄束核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腹后外侧核
投射区: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 旁下叶后部及中央前回
损伤
内测丘系交叉下方--同侧
~上方--对侧
~本处--双侧
痛温觉,粗触压觉/浅感觉
躯干四肢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Ⅰ,Ⅳ~Ⅶ 层
第三级神经元:腹后外侧核
投射区: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下叶后部
头面部

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腹后内侧核
投射区:中央后回中下部
损伤
三叉丘系以下--同侧
~以上--对侧
智齿疼痛传递途径
下颌牙龈→三叉神经节周围突(下牙槽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核→轴突交叉越边→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
视觉;瞳孔对光反射
视觉

第一级神经元:双极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节细胞
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
投射区:距状沟两侧皮质
损伤
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部损伤: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
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区皮质损伤:双眼病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对侧也反应
神经元
双极细胞、节细胞、顶盖前区神经元、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
效应器
瞳孔括约肌
听觉
第一级神经元:蜗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蜗神经核
其他神经元:上橄榄核、下丘核等
最后一级神经元:内侧膝状体
投射区:颞横回皮质
损伤

平衡觉
内脏感觉
下行
运动传导通路
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质
下运动神经元
脑干
脊髓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途径
锥体系
支配各种随意运动, 特别是四肢远端的精巧运动
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皮质脊髓束
~侧束
~前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
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皮质核束
头面部骨骼随意运动
上运动神经元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皮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
脑神经
头面部骨骼肌
损伤

锥体外系
调节肌张力,协调各肌群运动, 维持和调整姿势平衡,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
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 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
特点
多神经元传导
多环路

与锥体系相互依赖
被膜
脑
硬脑膜
坚韧而有光泽,内外两层
“板状”隔
大脑镰
小脑幕
小脑幕裂孔
小脑镰
鞍膈
硬脑膜窦
无平滑肌,不能收缩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岩上窦
岩下窦
海绵窦
重要枢纽,“危险三角”

脑蛛网膜
薄而透明
脑蛛网膜粒
绒毛状突起
软脑膜
薄而富有血管
再脑室内参与形成脉络丛
产生脑髓液
脊髓
硬膜外隙
硬脊膜
厚而坚韧
硬膜下隙
脊髓蛛网膜
半透明薄膜
蛛网膜下隙
脑脊液
下根部:终池

软脊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
终丝
齿状韧带
血管
脑
动脉
颈内动脉系
供应大脑半球前2/3,部分间脑
分段
颈部
岩部
海绵窦部
前床突上部
虹吸部
常U/V形弯曲,动脉硬化好发部位
主要分支
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
豆纹动脉,易破裂致脑溢血
脉络丛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
大脑动脉环
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椎-基底动脉系
供应大脑半球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
椎动脉分支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基底动脉分支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静脉
①不与动脉伴行;②壁薄无瓣膜;③分浅、深两组,吻合丰富
浅静脉
收集脑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直接注入邻近的静脉窦
深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髓质、 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的 静脉血,汇成大脑大静脉great cerebral vein 注入直窦
脊髓
动脉
静脉
脊髓内的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注入 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传导化学信号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循环
内分泌系统
无排泄管,分泌激素
内分泌腺
垂体
腺垂体
神经垂体
神经部
漏斗
功能
垂体前叶
结节部;远侧部
生长激素(骨和软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
后叶
中间部;神经部
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概要
甲状腺
左右侧叶
甲状腺峡
甲状腺素
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发育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素
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
左右肾上腺
皮质
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髓质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使心跳加快,心收缩率加强
松果体
褪黑素
调节生殖系统发育;月经周期节律
内分泌组织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浓度,维持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