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CPA总结:长投合并
长投合并是企业合并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是否适当所进行的审计程序。企业合并包括企业依法交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税费,在上缴国家前,由企业代收代缴个人所得税等。
编辑于2023-03-22 17:13:55 江苏省长投合并
所有者权益
会计处理
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
溢价发行股票
投资者超额缴入资本
接受控股or非控股公司代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属于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的 (注意不要做营业外收入)
权益性交易的判断:交易是否公允&商业上是否存在合理性
其他资本公积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借:管理费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
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
按照权益法计算上者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
指定为OCI(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
以后会计期间满足条件时重分类进损益
OCI公允:分类为OCI的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
重分类:金融资产重分类,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可转入当期损益的部分
长投公允:权益法核算的长投,被投资单位其他综收变动,投资方按比例应享有的份额
投房: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的部分
外币: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
所得税处理
情形
收股东划入资产
处理
合同、协议约定作为资本金/资本公积,且会计已做实际处理的
不记入企业收入总额,按公允价值确定计税基础,不纳入应纳税所得额(因为不影响资产和利润)
作为收入处理的
按公允价值计入收入总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长投合并的基础概念
1. 联营、合营
合营企业(共同控制)
联营企业(重大影响)
派有代表、政策制定、重要交易、管理人员、关键技术资料
判断关键
投资方是否有实质性的参与决策的权力而非决定权
委派董事一般具有重大影响,除非有明确证据
股权结构&持股比例无实质性变化,不同会计期间不应作出不同判断
2. 购买日(合并日)判断
概念
购买方实际取得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
控制权转移的判断
股东大会通过
主管部门审批
财产权转移手续
合并款的大部分
控制财务和经营政策
3.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
认缴制下尚未出资的股权投资, 合同明确了认缴时间、金额、股东权益,投资方确认金融负债&相应资产;否则属于未来的出资承诺,不确认
4. 企业合并的界定☆☆
1. 被购买方是否构成业务
业务
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产生的收入
构成要素
投入
原材料、人工、无形资产、机器设备等长期资产的投入
加工处理过程
能够组织投入产出能力的系统、规则、协议
产出
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收益,企业日常活动产生的其他收益
判断条件
应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而不是根据合并方的管理意图或经营历史
若非业务:
一个企业取得了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被购买方并不构成业务,就不形成企业合并
将购买成本基于购买日所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不按照合并准则处理
投资方与联营、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投出或出售资产的交易不构成业务
2. 交易发生前后是否涉及对标的业务控制权的转移
如:对孙公司增资,使孙公司成为控股子公司→合并报表主体未变化
组合应当至少同时具有一项投入和一项实质性加工处理过程,且二者结合对产出能力有显著贡献,才构成业务(有能力即可,不必在产)
实质性
3. 简化判断非同控合并是否构成业务→集中度测试
???未通过就不构成业务,不构成业务 就不属于合并,那为什么会做这个判断?
1. 计算确定取得的总资产的公允价值
★★不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负债影响形成的商誉
2. 确定单独可辨认资产或一组类似资产
单独资产:如果分拆成本重大,应当合并为一项,如土地和建筑物
一组类似资产:性质&管理产出相关的风险
不能作为一组:有形无形、金融非金融、不同类别的无形.有形.金融、风险特征存在重大差别的可辨认资产
3. ★★★★★比较总资产的公允价值与VS某一单独可辨认资产或一组类似资产的公允价值
购买方取得的总资产公允几乎相当于某一单独资产公允
→通过集中度测试→不构成业务→判断结束
未通过集中度测试→仍需判断
4. PS:简单来说就是,你买的一堆东西和这些东西的公允价值差不多,说明组合起来也没有特殊能力,就不构成业务
5.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认定
1. 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后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2. 该最终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一年以上)
6. 合并范围的确定
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
控制的基本要素★★★★★
1. 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权力★★★★★
权力的一般来源——表决权
半数→有权
通过直接或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而拥有权力
考虑潜在表决权,如可转换工具、认股权证、远期股权合约、期权
半数→无权
持有被投资方半数以上表决权但并无权力
如破产清算(不含主动清算))
处于清算阶段的子公司★★★★★
主动清算,母公司能对其继续实施控制→仍纳入合并范围
破产清算,决策权交给破产管理人,原母公司丧失控制权→不纳入合并范围
半数以上表决权非实质性权利
不足半数→有权
只持有半数或以下表决权,仍拥有权力
考虑表决权份额的相对大小,以及其他投资方表决权的分散程度
考虑与其他表决权持有人的协议
一致行动人,完全按投资方意愿表决,而非协商一致
考虑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表决权&其他决策权相结合)
权力来自合同安排
结构化主体
没有将表决权或类似权力作为决定因素而设计的主体
上市公司承担了差额补足义务或回购义务,以保证其他投资者可以收回预期回报,上市公司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2. 通过涉入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
可变回报
不固定且可能随着被投资方业绩而变化
股利、投资的价值变动、提供服务的报酬
3. 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
合并范围的豁免——投资性主体
同时满足
以向投资方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目的,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获取资金
唯一经营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or投资收益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
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计量和评价
豁免规定
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
只将为投资性主体的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紫金信托的IT子公司合并,石油公司不合并
其他子公司的投资应按照公允价值家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母公司不是投资性主体
全部主体纳入合并范围
长投合并的3种情形
对联营、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个报
初始计量:购买法
1. 初始投资成本
1. 以支付现金取得
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费用+税金+必要支出)
2.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
证券公允价值
3. 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
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2. 直接相关费用
审计、法律、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及相关管理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等
3. 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交易费用
自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不足的冲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贷:银行存款
不影响成本
4. 已宣告未发放的股利or利润
确认为应收股利,不构成初始成本
借: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贷:银行存款
后续计量:权益法
1. 调初始投资
1. 初始投资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不作调整
个别报表不确认商誉, 商誉在大股东的合并报表里, 我们的那份被他们计入少数股东权益了
商誉具有完整性
2. 初始投资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调增长投账面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由于营业外收入的存在, 长投账面价值>实际支付金额
2. 调整利润
1. 如果被投资方在投资时 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 投资期未发生内部交易
直接计算:投资收益=净利润×持股比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2. 如果被投资方 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存在差额
存货卖掉、固定资产折旧掉、无形资产摊销掉的部分影响投资收益
在投资方看来是公允价值,折旧多,从而费用多,利润少, 被投资方按账面价值,折旧少,从而费用少,利润多, 所以我要把你多算的这部分利润刨掉再算我的收益
存货
投资收益=净利润-(公允-成本)*卖掉比例*持股比例
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投资收益=净利润-(公允-成本)*本年折旧摊销*持股比例
3. 存在未实现 内部交易损益
存货未销售、固定资产未折旧、 无形资产未摊销的部分影响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净利润-(公允-成本)*未卖掉比例*持股比例
逆流交易 (子→母)
子公司认为自己卖存货实现的利润,其实趴母公司账上还没实现,调利润时要扣掉母公司还没卖的部分
补充
虽然非控股长投不编合并报表,如果投资企业还有其他子公司,需要编合并报表, 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长投及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抵消 有关资产账面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并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报表应抵消的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存货
个别报表中的抵消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合并报表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存货
顺流交易 (母→子)
母公司认为自己卖存货实现的利润,其实趴子公司账上还没实现,调利润时要按自己的持股比例自觉扣掉, 就是直接从子公司利润中减就行了,虽然听起来怪怪的,其实不是从子公司利润里掏, 只是说如果不是子公司,我也不会有这部分收益,就在调入子公司投资收益时把自知心虚的这些扣掉就是了
补充
合并报表应抵消的分录: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
个别报表中的抵消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合并报表调整分录: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投资收益
无论顺流还是逆流,属于转让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的,有关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不应予以抵消。 因为该损失原则上不因是否发生资产的内部转移而发生变化, 即使有关资产未发生实际交易,有证据表明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无论资产持有方是哪个企业,均应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损失,与转让交易无关。
3. 分配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取得现金股利或分配现金利润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不确认投资收益,不影响投资企业利润
(权益法的特点就是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就要引起“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变动)
4. 实现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超额亏损的冲减
减长投账面价值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冲减长期应收款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应收款
确认预计负债
借:投资收益 贷:预计负债
登记备查账簿
超额亏损的恢复
冲备查账簿
借记预计负债
借:预计负债 贷:投资收益
借记长期应收款
借;长期应收款 贷:投资收益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5. 其他综合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综合收益
如被投资单位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变动
6. 其他资本公积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如1.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 2.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中的权益成分、 3.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等
注意
被投资单位分派的股票股利,投资企业不做账务处理
接受非股东的捐赠计入营业外收入,只有股东捐赠才计入资本公积
权益法是对别人的投资,不会影响自己的所有者权益, 因此只有“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不可能出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长投减值
不允许转回
处置
1. 收到价款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权益变动 ——其他综合收益 投资收益
2. 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转为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补充】
投资资产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投资资产
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
投资期间计算所得税时不扣成本,转让或处置时可扣
被投资企业经营亏损,被投资企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低投资成本或确认投资损失?
合报
不涉及
同控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投(一次交换交易)
个报
初始计量 (权益结合法)
1. 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 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 (包括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时形成的商誉)★★★★★
1.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产&负债等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借】
2. 投出资产
以账面价值计入,不作销售处理,不确认损益
3. 初始投资成本和付出的对价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 发生的相关费用
1. 为合并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2. 为合并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佣金、手续费不计入成本,冲减溢价收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 手续费冲减投资收益
3. 为合并发行债券支付的佣金、手续费计入成本(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购买债券, 手续费计入成本
3. 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作为“借:应收股利”,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4. 初始投资成本是合并日按照持股比例 与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 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上的 账面价值享有的份额
e.g.乙从母公司甲 购买其所持80%的丁, 计算初始投资成本
1. 甲购买丁的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账面=4000
2. 甲购买丁的购买日,确定商誉=3500-4000×80%=300
3. 甲持有丁期间,丁实现净利润800
4. 乙购买丁的合并日,对母公司甲而言,丁公司按购买日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价值=4800
5. 乙购买丁的合并日,初始投资成本=4800×80%+300=4140
5. 或有对价
长投的初始投资成本是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的份额, 所以或有对价不会影响长投的账面价值
应就或有对价确认预计负债或资产的, 该预计负债或资产金额与后续或有对价结算金额的差额不影响当期损益, 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报
1. 处理原则
1. 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
2.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
3. 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账面上原已确认的商誉应作为合并中取得的资产确认,但合并过程中不产生新的商誉
2. 合并报表编制原则
1. 合并日资产负债表
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以其在最终控制方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并入资产负债表
2. 合并日利润表
包含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净利润, 并抵消双方在当期所发生的相关交易
3. 合并日现金流量表
包括参与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的现金流量
3. 合并日
1. 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等
2. 将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 子公司的股东权益抵消(没有商誉)
借:股本 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没资格抵消别人的权益却抵消了,再加回来) (也可以理解为贷方两个科目是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3. 将子公司之前的留存收益按持股比例转回
借:资本公积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以资本公积为限,将留存收益转回 原因:抵消后合并报表只含母公司的留存收益, 而同控合并是假设母子公司合并前就是一体化存续的, 应当体现出母子公司的留存收益,故恢复子公司留存收益 (母公司拿出一块资本公积给子公司:别伤心啦~ 你的权益全被我抵了是我不好,我这一块儿资本公积还给你做留存收益哦~)
4. 合并日后
1. 将后续计量从 成本法调整到权益法
1. 投资当年
1. 调整被投资单位盈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调至公允原因
成本法下长投账面不变, 但子公司经营过程中净利润变了, 留存收益也随之变化, 那长投与所有者权益抵消就做不平了, 所以长投也应当随公允变化
2. 调整被投资单位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3. 调整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4. 调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其他综合收益
5. 调整子公司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 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1. 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盈亏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亏损做反分录】
2. 调整被投资单位本年盈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3. 调整被投资单位本年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4. 调整被投资单位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长期股权投资
5. 调整被投资单位当年分派现金股利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6. 调整子公司以前年度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其他综合收益——年初【或反分录】
7. 调整子公司本年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其他综合收益——本年【或反分录】
8. 调整子公司以前年度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 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年初【或反分录】
9. 调整子公司本年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 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贷:资本公积——本年【或反分录】
2. 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 子公司的股东权益抵消
借:股本 资本公积 其他综合收益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年末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 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即发生超额亏损), 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即少数股东权益可以出现负数
3. 将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和 母公司的投资收益抵消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子公司发行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无论当期是否宣告发放股利,在计算“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当扣除当期归属于除母公司之外的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可累积分配股利,扣除金额在“少数股东损益”中列示
子公司发行不可累积优先股等其他权益工具,在计算“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时,应当扣除当期宣告发放的归属于除母公司之外的其他权益工具持有者的不可累积分配股利,扣除金额在“少数股东损益”中列示
5. 多次交换 分步实现合并
个报
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日应享有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
新增投资部分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取得新增部分投资所支付对价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e.g.乙2014年取得25%丁, 乙2015年从集团内取得40%丁, 计算2015年应确认的资本公积
1. 合并日长投初始入账价值=合并日丁账面价值×65%=23000×65%=14950
乘全部比例而非40%
2. 原投资在合并日的账面价值=原投资成本+持有期间获净利润份额=6000+1000×25%=6250
3. 新增投资部分的初始投资成本=①-②=全部长投在合并日账面-原投资在合并日账面 =14950-6250=8700
4. 合并日新增投资的账面价值=乙付出对价账面价值=2500
5. 计入资本公积=③-④=新增的初始投资成本-新投入对价的账面价值=8700-2500=6200
合报
1. 编制合并报表时,视同参与合并的各方在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即以目前的状态存在进行调整
2. 编制比较报表时,以不早于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同处于最终控制方的控制之下的时点开始,将被合并方的有关资产、负债并入合并方的财务报表的比较报表中,并将合并而增加的净资产在比较报表中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下的相关项目
3. 为避免对被合并方净资产的价值进行重复计算, 合并方在取得被合并方控制权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冲减比较报表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 在取得原股权之日与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同处于同一方最终控制之日孰晚日起至合并日 之间已确认有关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其他净资产变动冲减比较报表期间的当期损益
4. e.g.
【P254】 母公司P→100%甲 2011.1.1,甲投资600,非关联方A投资1400成立乙,甲→30%乙 2012.1.1,P向A购买,P→70%乙 2013.3.1,甲向P购买,甲→70%乙 乙设立时2000万,2011-2012净利润800万, 2012-2013净利润600万,2013.1.1-2013.3.1净利润100万
甲自2012.1.1和乙同受P公司控制,因此编制合报时应当视同2012.1.1起, 甲公司即持有乙公司100%股权,并重述2012.1.1报表项目, 2011.1.1-2012.1.1的合并报表不重述
2012.1.1乙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2800万,此前甲公司持有对乙公司长投600+800*0.3=840
甲编制合并报表时,甲因合并增加净资产2800万, 冲减净资产840万,差额调整资本公积2800-840=1960
借:资产&负债 2800 贷:长期股权投资840 资本公积 1960
甲除合并分录外,还应冲减2012-2013对乙公司30%长投的权益法核算结果, 冲减乙公司2013.1.1-2013.3.1净利润中按照权益法核算归属于甲公司的份额, 即冲减期初留存收益600*30%=180,冲减投资收益100*30%=30
借:期初留存收益 180 投资收益 30 贷:资本公积 210
非同控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投(一次交换交易)
个报
初始计量:购买方(购买方的会计处理)
后续计量、减值、处置,与同控处理相同
合报
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企业合并成本
或有对价
购买日确认
购买日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