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合集】中国电影史(1905至今)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编辑于2023-03-24 09:40:03 上海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思维导图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单的梳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两张思维导图主要参考了北电“小灰皮”《外国电影史》(郑雅玲、胡滨)和《外国电影史纲要》(虞吉),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起到框架作用。
本思维导图是此前发布的中国电影史思维导图合集。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本思维导图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做了简单的梳理。
尝试时期(1905-1923)
中国电影的开端
戏曲电影
任庆泰《定军山》
“商务”影戏部
《春香闹学》
特写镜头
特技手法
《天女散花》
叠印
叙事短片
序幕
《难夫难妻》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导演
露天摄影棚拍摄
镜头位置固定不变
《庄子试妻》
黎民伟编剧,黎民海导演
特技摄影
张石川的滑稽短片
张石川
开始关注镜头的变化
《横冲直撞》
特写镜头
《一夜不安》
外景拍摄
《活无常》《五福临门》
《劳工之爱情》
“商务”影戏部的短片
“新剧片”
打闹滑稽剧
“警世趣片”
神怪和武打
特技摄影
“风景”和“教育”片
“时事片”
为长故事片积累经验
《黑籍冤魂》
张石川、管海峰导演,幻仙影片公司出品
依据文明戏演出本改编
影片拍摄移到露天
有了初步的美术造型设计
摄影手法更为灵活
镜头剪接上有了初步的省略和跳接
长故事片
“实事影片”
《阎瑞生》
杨小仲编剧,任彭年导演,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
实地拍摄
启用非职业演员
镜头画面基本保持舞台式的风格
《张欣生》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实景拍摄
镜头画面处理上注意远、近、大、小、收、放、长、短的变化
大段的闪回镜头
《红粉骷髅》
管海峰编导,“新亚”公司出品
改编自《保险党十姊妹》
叙事上按传统戏剧框架展开
布景上效仿美国片
但杜宇的艺术化长片
但杜宇
电影就是动的美术
善于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暗喻
注意镜头角度与剧情之间的关系
《海誓》
为影片拍摄创作了剧作——“本事”
女性主角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出众
《古井重波记》
注重挖掘人物心理
较长的闪回镜头
“商务”影戏部的三部长片
《孝妇羹》
《荒山得金》
《莲花落》
中国民族电影地位的确立
《孤儿救祖记》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导演技巧
多用全景、中景和镜头段落
运用交叉镜头
影片的美工、布景、服装、道具、化装更为生活化
教育功能
进步
包含了基本的电影导演活动
已经有了比较简略的“幕表”式的剧本
出现了初步的摄影、美工构思,使用了特技
探索时期(1923-1927)
“明星”公司
郑正秋、张石川的影片
批判遗产制度和其他封建习俗
《苦儿弱女》
《好哥哥》
《玉梨魂》
《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描写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二八佳人》
《挂名的夫妻》
郑正秋的编剧
人生阅历、经验丰富,对人情世故洞察透彻
尊重观众的心理
对于演员的精确的鉴别
深谙中国传统小说及戏曲的叙事方式,注意戏剧性张力的铺陈
张石川的导演
开创了中国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
以戏剧观念处理电影场面,以再现戏剧化场面为导演创作的中心
构图
机位
景别
善于造就明星演员
“明星”电影学校
包天笑的编剧
鸳鸯蝴蝶派文人
《苦儿流浪记》→《小朋友》
《空谷兰》
《良心复活》
洪深的创作
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
爱情题材
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镜头调度
对电影剧作的发展贡献很大
《申屠氏》
第一次以“景”为单位
“长城”“神州”与“民新”
长城派
“长城”公司
问题剧
较多受到外国戏剧的影响
舞台剧风格
要求观众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
侯曜
文学研究会
主张以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美化人生和调和人生
现代气息
《弃妇》
《摘星之女》
《爱神的玩偶》
《一串项链》
《伪君子》
之后加入民新
神州派
神州影片公司
汪煦昌
追求“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强调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
以描写情感见长
《不堪回首》
象征和对比的镜头
《花好月圆》
李萍倩
《难为了妹妹》
民新
上海民新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黎民伟
欧阳予倩
春柳社
较多受到戏剧观念的影响
《玉洁冰清》
《三年以后》
《天涯歌女》
侯曜
黎民伟
纪录片
南国电影剧社
田汉
《到民间去》
《断笛余生》
《湖边春梦》
成功拍成影片
“大中华百合”公司和“天一”公司
“大中华百合”公司
“欧化”
西式布景
“天一”公司
邵醉翁
尊奉传统道德
中式布景
上海影戏公司
但杜宇
追求银幕造型
讲究构图与光线
史东山
《杨花恨》
画面、布景、造型设计的“美”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古装片、武侠片
古装片
爱情
才子佳人式
“天一”公司
《梁祝痛史》
《义妖白蛇传》
“大中华百合”公司
《美人计》(前后集)
上海影戏公司
《杨贵妃》(前后集)
“明星”公司
《白云塔》(前后集)
民新公司
侯曜
《木兰从军》
《西厢记》
平行蒙太奇
视点变化
纵深镜头调度
影像、画面转换文学表达
武侠片
定义
特指1927—1931年间以武侠内容为主要剧情的影片,包括含有神怪内容的武侠,即神怪武侠片或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1集)是神怪武侠片的起点
“天一”公司
《唐皇游地府》
《乾隆游江南》
“大中华百合”公司
《骆驼王》
《荒唐剑客》
《女镖师》
《王氏四侠》
史东山
画面构图、色调配置和场面用光细致、讲究
布景和服饰风格协调
叙事减少字幕
移动摄影
“上海影戏”公司
《万丈魔》
《媚眼侠》
《美人岛》
形式特征
连集拍摄
影像特技
联华新派与国片复兴
联华新派
罗明佑
华北电影公司
联华影业
华北电影公司
“民新”
“大中华百合”
“上海影戏”
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孙瑜
清新浪漫
《故都春梦》
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内心变化
表现自然美
《野草闲花》
中国最早的一部歌曲配音片
卜万苍
《恋爱与义务》
《桃花泣血记》
远景
运动构图
“明星”和“天一”
“明星”
重回人间俗世题材
《啼笑因缘》
《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歌唱配音片
“天一”
俗世生活
《大学皇后》
《最后之爱》
有声片
《夫妻之间》
第一批有声片的拍摄
变革时期(1932-1937)
“明星”公司与“电通”公司
“明星”公司
吸收左翼电影人士,开拍摄反映现实题材影片的风气之先
夏衍
《狂流》
阶级冲突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春蚕》
新文学作品
电影散文化的纪实风格
程步高
《春蚕》
严格的纪实方法
开创中国故事片的纪录风格
张石川
重视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
《压岁钱》
结构
“串珠”式的散文化特点
写实性生活场景的展现
画面风格
模仿秀兰·邓波儿
洪深
关注都市生活的衰落和贫困
《劫后桃花》
《新旧上海》
郑正秋
《姊妹花》
初步的阶级意识
胡蝶
电影民族化叙事方式
李萍倩
追随时代潮流的进步倾向
沈西苓
《十字街头》
有声片的探索
“电通”公司
四部影片
《桃李劫》
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
《风云儿女》
田汉原作,夏衍分场剧本,许幸之导演
《自由神》
夏衍编剧,司徒惠敏导演
《都市风光》
袁牧之编导
袁牧之
《桃李劫》
充分利用声音元素
《毕业歌》
《马路天使》
圆熟地运用声画手段,展开了多层面的叙事
对声音技巧与镜头技巧的组合运用到恰到好处
司徒慧敏
《自由神》
应云卫
《桃李劫》
左翼电影人
社会片
弘扬了爱国主义和社会批判意识
把电影文化与社会时局的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联华”公司
进步
田汉
主题
反映阶级矛盾
《三个摩登女性》
表现民族抵抗
《风云儿女》
《义勇军进行曲》
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善于表达情绪和“战斗性”
人物塑造上,理想多于情感、观念多于写实
卜万苍
《三个摩登女性》
《母性之光》
《黄金时代》
《凯歌》
“艺华”公司
与田汉合作
孙瑜
“银幕诗人”
爱国进步激情
浪漫化艺术处理
《小玩意》
浪漫化的银幕方式
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表现
《大路》
抗日主题
对筑路工人群像的塑造
一种特殊音响和镜头语言
孙师毅
《新女性》
表现出转型期的几种女性
女作家韦明
女工阿英
电影歌曲的词作者
蔡楚生
《渔光曲》
主题曲《渔光曲》
王人美
艺术特点
平民化方向
将平民意识和时代意识结合得最出色的代表
艺术手法精巧
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充分细腻
善于运用电影手段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刻画其内心世界
含泪的笑和形象反喻式的滑稽造型
但杜宇
注重艺术的形式美
保守
吴永刚
批判性与动摇性相交织
《神女》
新颖的、充满寓意又具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
费穆
对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探讨
《天伦》
个人民族文化立场的宣示
艺术成就
近乎宗教式的情调和舒缓的情绪
镜头的运用
音乐的设计
《狼山喋血记》
寓言式叙事方式
朱石麟
沈浮
喜剧
在探索以喜剧形式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天作之合》
钟石根、金擎宇
其他公司
“艺华”公司
左翼力量的支持
夏衍
田汉
阳翰笙
《逃亡》
紧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革命理性和战斗理想的结合
爱国抗日内容
“软性电影”创作
黄嘉谟、刘呐鸥、黄天始
抽象的娱乐性电影
政治性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意义
《化身姑娘》
《喜临门》
受到新兴电影评论家的批判
“新华”公司
“国防电影”
史东山
比较深刻地触及了社会问题
《青年进行曲》
田汉编剧
家庭与社会被一体化
马徐维邦
《夜半歌声》
反抗封建势力的主题
恐怖类型片
商业化宣传
“天一”公司
拍摄商业娱乐片为主
一些具有进步内容的影片
汤晓丹
《飞絮》
《飘零》
反封建色彩、情节剧
电影制片公司
变革时期(1932-1937)
意识形态倾向占据了显要位置
共产党革命的意识形态的电影理论
新兴电影理论与批评
哲学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和任务的讨论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
《明星月报》上的讨论
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任务
关于电影的领导
关于电影的取材
关于电影的创作手法
关于今后要座的工作
新兴电影理论建设的理论成就
夏衍
十分注意对电影自身特性的研究
尘无
哲学色彩
“宣传”
电影评论
左翼影评家
《我们的陈述:今后的批判是“建设的”》
国民党正统的意识形态电影理论
民族电影理论
卢梦殊
教育电影理论
陈立夫
罗明佑
“软性电影”理论
“艺术至上”、“纯艺术”、“纯娱乐”
《现代电影》等杂志
理论核心
“形式美学论”
刘呐鸥
“娱乐”本位电影观
黄嘉谟
穆时英
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
非常时期(1937-1945)
国统区的电影
分期
武汉时期(1937年7月—1938年10月)
重庆时期(1938年10月—1945年8月)
前期(1938年10月—1941年1月)
后期(1941年1月—1945年8月)
电影创作
故事片
“中制”公司
《八百壮士》
《塞上风云》
应云卫导演
《保卫我们的土地》
《胜利进行曲》
史东山导演
《热血忠魂》
《日本间谍》
袁丛美
《东亚之光》
何非光
“中电”公司
《火的洗礼》
《长空万里》
孙瑜
《中华儿女》
沈西苓
西北影业公司
《风雪太行山》
《老百姓万岁》
贺孟斧
抗战新闻纪录片
优势
及时、快捷、真实、朴素
特性
政治性、实效性和战斗性
代表作品
“中制”
《民族万岁》
郑君里创作、韩仲良摄影
少数民族人民支援抗战
独特的人文色彩
“中电”
《活跃在西线》
潘孑农编辑、汪洋摄影
深入战场一线
“西北”
《华北是我们的》
瞿白音编辑、陈晨摄影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抗战动画片和抗战音乐片
“中制”
万氏兄弟
《抗战标语卡通》
“中电”
抗战音乐片
以重庆为中心的国营电影机构
抗日根据地的电影
“延安电影团”
纪录片
袁牧之
《延安与八路军》
吴印咸、徐肖冰摄影
吴印咸
拍摄白求恩大夫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
吴印咸、徐肖冰摄影,钱筱璋编辑
新闻片
吴印咸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放映队
自己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
苏联故事片和新闻片
掀开了真正的人民电影事业的篇章
租界区的电影
上海
古装片
“新华”公司系统
“华新”
“华成”
大量拍摄古装片,大多质量上乘
卜万苍
《貂蝉》
《木兰从军》
与欧阳予倩合作
李萍倩
《红线盗盒》
阿英
《葛嫩娘》
镜鉴作用
周贻白
费穆
《孔夫子》
时装片
于伶
《花溅泪》
柯灵
《乱世风光》
费穆
《世界儿女》
喜剧片
《王先生吃饭难》
香港
抗战国语电影
“大地”公司
《孤岛天堂》
蔡楚生编导
《白云故乡》
司徒慧敏
“电影清洁运动”
抗战粤语电影
南下影人
《血溅宝山城》
《游击进行曲》
蔡楚生、司徒慧敏合作编剧,司徒慧敏导演
“大观声片”公司
《小老虎》
李枫编剧、罗志雄导演
《民族的吼声》
汤晓丹编导
《流亡之歌》
刘芳编导
苏怡
《大义灭亲》
曲折
沦陷区的电影
东北沦陷区
“满洲映画协会”
“满映”
占领电影市场
“国策电影”
《壮志烛天》
《黎明曙光》
新闻纪录片
华北沦陷区
“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专题片和纪录片
“治安强化电影”
《复旦光华》
《协心同力》
上海沦陷区
“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华影”
“大中国题材的中国电影”
《博爱》
“中联”
《万世流芳》
“满映”、“中华”、“中联”联合出品
《春江遗恨》
“华影”、“大日本映画株式会社”合拍
“娱乐影片”
丰收时期(1945-1949)
官方意识形态电影
国民党官方电影机构中官方思想立场的创作
《忠义之家》
吴永刚编导
《圣城记》
沈浮
《黑夜到天明》
《天字第一号》
屠光启
进步知识分子电影
国民党官方电影机构中进步的影片创作
表现人民的抗战生活
《遥远的生活》
陈鲤庭
《松花江上》
金山
表现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与质疑
《衣锦荣归》
赵丹
《还乡日记》
《乘龙快婿》
张骏祥
《幸福狂想曲》
陈白尘
《追》
沈浮
“昆仑”群体
一个时代、两个阶级的生活
《八千里路云和月》
联华影艺社
史东山
纪实风格
《一江春水向东流》
联华影艺社和“昆仑”
伦理故事
中国民族特色
战后国统区百姓的生活
《万家灯火》
阳翰笙
《乌鸦与麻雀》
陈白尘
群像
浪漫气息
《关不住的春光》
欧阳予倩
《丽人行》
田汉
《希望在人间》
沈浮
有特色的影片
《三毛流浪记》
阳翰笙
对比讽刺
《新闺怨》
史东山
个人思考
关注社会、批判现实
其他公司的社会批判影片
《无名氏》
于伶编剧,应云卫导演
《忆江南》
“国泰”
《梨园英烈》
“大同”
田汉
“文华”群体
表现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
佐临
《夜店》
《表》
桑弧—张爱玲式
《假凤虚凰》
桑弧编剧、佐临导演
《不了情》
《太太万岁》
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
《哀乐中年》
桑弧编导
都市轻喜剧
《母与子》
李萍倩
《好夫妻》
洪谟
艺术片
费穆
《小城之春》
探索电影的民族化
“长镜头”
《生死恨》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清高与独立”的经营之道
商业电影
主要创作群体
老导演
李萍倩
陈铿然
《三人行》
岳枫
爱情片
凶杀片
马徐维邦—孙敬
《天罗地网》
何非光
内地
香港
方沛霖
上海
香港
杨小仲
徐欣夫
新人
屠光启
裴冲
毛羽
好莱坞影片的影响
法币不断贬值、社会动荡不安
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概述
新中国电影体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
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
新中国电影观念
电影是政治宣传的工具
新的风格样式出现
塑造作为历史主体的“工农兵”形象是电影的首要任务
少数民族影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电影戏曲片成为标志时代特征的片种
儿童片及动画、木偶片受到重视
喜剧片样式从讽刺喜剧向歌颂喜剧和轻喜剧转型
名著改编片获得较高艺术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创作的阶段特征和重要节点
初创时期(1949-1952)
国营电影制片厂和私营电影厂的创作
1951年对《武训传》进行批判,电影创作进入低潮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国家建设蓬勃发展,电影创作进入相对繁荣的阶段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7年反右派斗争
1958年“拔白旗”运动
1958-1959
1958年,“大跃进”在电影界同时发生
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举办的新片展览月活动新中国电影发展推向顶峰
1960-1966
电影在持续发展的同时面临更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
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影片续写辉煌,镜头语言更加丰富成熟
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各有特色,人物情感刻画更加细腻深刻
喜剧片转向轻喜剧类型,成就斐然
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延续以往特点
电影语言的探索与突破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
十七年时期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
群众性影评成为这一时期电影批评的一大特色
关于电影本体特性的理论研究有一定发展
提出了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问题
带有强烈的实验与探索性质
不同创作群体的电影创作
“长影”集体
“满映”→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
农村题材
《白毛女》(1950)
王滨、水华导演
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
《神秘的伴侣》(1955)
林农、朱文顺导演
反特影片
《平原游击队》(1955)
苏里导演
军事惊险片
《董存瑞》(1955)
郭维导演
革命历史人物题材
《上甘岭》(1956)
沙蒙导演
(第一部最成功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
《战火中的青春》(1959)
王炎导演
对战争与爱情的描写,具有突破和创新的意义
吕班的讽刺喜剧
《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
将讽刺寓于幽默的镜头语言之中
《不拘小节的人》(1956)
《未完成的喜剧》(未发行)
少数民族题材
《五朵金花》(1959)
《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王家乙导演
“北影”集体
“北影四大帅”的创作
水华
《林家铺子》
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
“严谨细腻,淡雅深邃”的艺术风格
成荫
《钢铁战士》
《南征北战》
战争题材
《上海姑娘》
工业题材
崔嵬
《青春之歌》
崔嵬、张怀皑联合执导
《小兵张嘎》
崔嵬、欧阳红缨合作执导
长镜头的运用
20世纪60年代初期艺术水平成熟的标志
戏曲艺术片
《杨门女将》
《野猪林》
《穆桂英大战洪洲》
“粗犷奔放、浓郁炽烈”
凌子风
《红旗谱》
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
“明快奔放”
“二谢”及金山的创作
谢铁骊
《早春二月》
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
谢添
《锦上添花》
喜剧片
金山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根据田汉同名话剧改编
《风暴》
根据话剧《红色风暴》改编
侧重名著和优秀话剧的改编、戏曲纪录片的拍摄形成“北派”风格
“上影”集体
老一代导演的创作
汤晓丹
《渡江侦察记》
军事惊险片
《红日》
革命战争影片
《不夜城》
资本家被改造的题材
善于场面描绘,精于人物刻画
郑君里
《宋景诗》
新中国第一部以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史诗性影片
《林则徐》
在电影民族化的尝试上取得重要成就
在电影民族化方面做出了积极和富于成果的努力
史东山
《新儿女英雄传》
沈浮
《李时珍》
传记片
《老兵新传》
我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
张骏祥
《翠岗红旗》
在摄影方面成绩突出
《白求恩大夫》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祝福》
采用戏剧式的结构
刘琼
《阿诗玛》
“十七年”最受欢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一
新生代导演的创作
谢晋
《红色娘子军》
《大李、小李和老李》
轻喜剧片
与《女理发师》、《魔术师的奇遇》、《李双双》共同构成“上影”集体20世纪60年代喜剧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舞台姐妹》
鲁韧
《李双双》
李双双成为新时代妇女投入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形象
“上影”集体形成叙事严整、节奏平稳、表现细腻、人物刻画准确的整体艺术风格;“上影”集体的戏曲片形成了“南派”特征
“八一”集体
王萍
《柳堡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善于把握革命题材,又能够生动刻画人物,电影语言自然清新,刚柔相济,细腻优美
李俊
《农奴》
纪录性
凝重、深沉、简练、含蓄的特点
严寄洲
《五更寒》
《英雄虎胆》
《野火春风斗古城》
流畅自然,对人物性格把握比较具有深度感
其他电影厂
“珠影”
王为一
《珠江泪》
禁锢时期 (1966-1976)
发展过程
前夕
毛泽东于1956年“八大”以后逐渐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根本原因
1964年到1966年上半年的极左批判浪潮
前奏
期间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作品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队伍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教育、电影科研以及电影文化建设
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理论及观念
电影技术得到发展
彩色电影胶片工艺进步
电影照明技术发展
后期
1973年,故事片创作开始恢复
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
形成
康生在1964年第一次用“样板戏”指称京剧现代戏
源头
1967年江青举办“八大革命样板戏”汇演
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
受众基础
被改编和移植的作品(小说、话剧、电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京剧本来就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革命历史题材有力地呼应了人们的革命热情
创作原则
根本任务论
“三突出”原则
拍摄情况
《智取威虎山》(1970)《红灯记》(1970)《红色娘子军》(1971)
首批问世,奠定基础
《沙家浜》(1971)《奇袭白虎团》(1972)《龙江颂》(1972)《海港》(1973)《杜鹃山》(1974)《平原作战》(1974)
第二阶段
《沂蒙颂》(1975)
第三阶段,辉煌不再
特点
题材、主题方面
绝大部分是革命历史题材
形象塑造方面
英雄人物必定高大完美,反面人物必定丑陋渺小,完全不顾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电影语言方面
长镜头、全景镜头、特写镜头居多,语言的意识形态内涵明显
电影美术方面
讲究虚实结合,并直接为主题服务
故事片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重拍片、表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影片
《青松岭》(长影)《火红的年代》(上影)
艺术水准较高的故事片
《创业》(1974,长影)
《海霞》(1975,北影)
《闪闪的红星》(1974,八一)
中国电影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不可能被长期扼杀的
反“走资派”电影
《春苗》(1975,上影)《决裂》(1975,北影)《欢腾的小凉河》(1976,上影)
再探索时期 (1977-1992)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影体制改革的初步酝酿
1979年8月—1984年底
第二阶段:拯救市场危机的类型片创作以及有关“娱乐片”的争论
1984年底—1988年6月
第三阶段:中国电影体制的根本症结和出路探寻
1988年6月—1993年年初
第三代导演的 人道主义追求
谢晋
《啊!摇篮》(1979)
突破“人性论”禁区
《天云山传奇》(1980)
以反思性的伦理情感弥合悲剧性的历史话语
《牧马人》(1981)
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
《芙蓉镇》(1986)
力图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观照人性与人情,从对历史的人的描写转向对人的历史的探询
在现实主义电影观的指导下,谢晋电影呈现出50多年来中国独特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景观
李俊
《归心似箭》(1979)
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都体现出深度探索的努力
开创了战争电影中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新颖格局
对“战争”与“爱情”的关系进行了崭新的表述
谢铁骊
《今夜星光灿烂》(1980)
抒情风格的散文诗电影
将战争与人的关系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代导演 的诗化意识
概述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作为背景
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历史诗化策略
吴贻弓
《城南旧事》(1982)
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
政治和社会的宏观历史,终于为主体和个人的情绪史或心灵史所取代
谢飞
《黑骏马》(1995)
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
吴天明
《人生》(1984)
缓解了现代文明施加于传统道德的猛烈撞击和强烈吸引
丁荫楠
《孙中山》(1986)
通过“旁白”将影片诗化历史的举动合法化
滕文骥
《黄河谣》(1989)
较为彻底地服膺于第四代导演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
黄蜀芹
《人·鬼·情》(1987)
女性视角、女性意识
双重凝视与双重跟进
女性导演的主体意识
黄健中
《良家妇女》(1985)
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和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
建立了一个复杂的象征系统
体现出导演反对旧道德的立场及深沉的道德关怀
呼应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思想启蒙、人性诉求和文化反思的命题
郑洞天
《刘天华》(2000)
几乎采取了与刘天华的二胡音乐完全同构的形式
胡炳榴
《乡音》(1983)
深入人物的潜意识和中国文化的内里
在新旧文明的日常冲突中展现自己的道德关怀
杨光远 翟俊杰
《血战台儿庄》(1986)
将所谓“真实”的“历史”内心化、情绪化和诗化
第五代导演 的历史贡献
特点
革新的影像造型
突变的时空对比
冷峻的文化反思
深刻的人性剖析
解构历史
陈凯歌
《黄土地》(1984)
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崛起的里程碑式作品
解构历史的内在冲动
对英雄和男权话语的一次颠覆
《霸王别姬》(1992)
将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与海内外市场的经营状况结合在一起
完成了一个重构中国历史与反思民族文化的宏大命题
人性、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异化处境
张艺谋
《红高粱》(1987)
强烈的影音造型、仪式化的民俗处理与传奇性的故事情节
展现出一种久违了的民族特质,一副狂放中国的银幕形象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1984)
第五代导演的创业作
讲究造型思维和观念更新的战争片
田壮壮
《猎场扎撒》(1985)
《盗马贼》(1986)
特点
非职业演员
现场实景
运动摄影
黄建新
《黑炮事件》(1985)
大色块构图
非现实的变形手法
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隐喻段落
“赵书信”性格
吴子牛
《晚钟》(1988)
摧毁中国战争片的叙事惯例与影像常识
市场化时期 (1992年至今)
特点
电影体制改革更加深化,电影作为产业的性质得到中央的确认
主流、商业、艺术三种性质影片的差别愈来愈小并趋向于融合
拍片的市场目标性更加明确
主旋律电影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1987)
代表作品
《大决战》(1991)
革命战争历史巨片
《孔繁森》(1995)
深入开掘人物内心世界
《离开雷锋的日子》(1997)
“倒计时”商业运作形式
《生死抉择》(2000)
揭露党内腐败
《惊心动魄》(2003)
惊险救援样式的灾难类型片
市场化追求
张艺谋
《英雄》(2002)
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传奇
《十面埋伏》(2004)
陈凯歌
《无极》(2005)
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国际操作的一个范例
冯小刚
《甲方乙方》(1997)
《大腕》(2001)
《天下无贼》(2004)
贺岁片
“深度”的执迷
“作者”的误区
新生代导演
张元
《北京杂种》(1992)
王小帅
《十七岁的单车》(2000)
贾樟柯
《小武》(1997)
《站台》(2000)
《任逍遥》(2002)
体制外
管虎
《头发乱了》(1994)
娄烨
《苏州河》(1999)
路学长
《长大成人》(1995)
《卡拉是条狗》(2002)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
《鬼子来了》(2000)
在各制片厂或以制片厂的名义
张杨
《爱情麻辣烫》(1997)
《洗澡》(1999)
施润玖
《美丽新世界》(1998)
《走到底》(2001)
陆川
《寻枪》(2001)
《可可西里》(2004)
主动地以认同主流文化的电影策略皈依于现有的电影体制
三足鼎立
主旋律电影
商业电影
艺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