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思维导图,本图汇总的内容是辛亥革命、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起来看吧。
编辑于2023-03-25 13:22:06 上海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
内容
改革官制
编练新军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推行教育改革
废除科举
创办学堂
更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孙中山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创办《民报》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主
1911年4月27日
黄花岗起义
清政府立宪
1906年9月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08年8月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
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首都
南京
法律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时间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意义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性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起共和体制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推动思想解放
促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局限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缺乏革命政党的领导
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代临时大总统
1913年11月
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年底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1915年5月
“中日民四条约”
1915年10月
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5年底
发动护国战争
1916年3月
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
直系
以冯国璋为首
英美支持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以段祺瑞为首
日本支持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以张作霖为首
日本支持
东北三省
1917年5月
“府院之争”
张勋拥清废帝傅仪复辟
1917年8月
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1917年8月14日
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
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中国劳工付出巨大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915年
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企业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
除旧布新、移风易俗
改用阳历
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15年9月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初
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德先生
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赛先生
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推动思想文化改革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清末新政
内容
改革官制
编练新军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推行教育改革
废除科举
创办学堂
更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孙中山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创办《民报》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主
1911年4月27日
黄花岗起义
清政府立宪
1906年9月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08年8月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
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首都
南京
法律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时间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意义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性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起共和体制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推动思想解放
促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局限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缺乏革命政党的领导
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代临时大总统
1913年11月
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年底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1915年5月
“中日民四条约”
1915年10月
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5年底
发动护国战争
1916年3月
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内部派系
直系
以冯国璋为首
英美支持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以段祺瑞为首
日本支持
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以张作霖为首
日本支持
东北三省
1917年5月
“府院之争”
张勋拥清废帝傅仪复辟
1917年8月
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1917年8月14日
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
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中国劳工付出巨大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915年
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企业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
除旧布新、移风易俗
改用阳历
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915年9月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初
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德先生
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赛先生
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推动思想文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