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觉醒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具体整理了: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第八章 人生五件套:早冥读写跑
编辑于2023-03-28 10:06:26 吉林社会心理学集大成之作。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就一直是畅销佳作。由于它的影响,说服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基本的必读书,是你理解他人心理的基石。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武器,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西奥迪尼发现了第7种心理武器——联盟,将6种心理武器扩展为7种。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具体整理了: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第八章 人生五件套:早冥读写跑
这是一篇关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前言: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如何使用本书、第一部分思维方式与原则、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社会心理学集大成之作。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就一直是畅销佳作。由于它的影响,说服得以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基本的必读书,是你理解他人心理的基石。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具有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武器,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西奥迪尼发现了第7种心理武器——联盟,将6种心理武器扩展为7种。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具体整理了: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第八章 人生五件套:早冥读写跑
这是一篇关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前言: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如何使用本书、第一部分思维方式与原则、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等。
认知觉醒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三重脑理论
本能脑、情感脑、理智脑
查了资料发现这个理论科学性不强
焦虑
主要原因就是欲望和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保持耐心是其中的一个解决办法,其他方法分布在书中的各个地方
耐心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
那些能够克服天性,懂得延迟满足的人,往往会获得成功
复利效应
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舒适区边缘
个人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能力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就必须让自己始终处在舒适区的边缘,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始终待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不前,而直接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
成长权重对比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困难程度也依次递减
学习平台期
学习成果与学习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波浪式的上升曲线
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不断刺激才能被巩固,然后快速到达下一阶段
如何拥有耐心
坦然接纳,缺乏耐心是天性
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不要和本能对抗,通过自我引导,“先工作,后娱乐”
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多思考并告诉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和好处,就更有可能坚持下去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目光长远带来的结果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模糊
认知模糊
学习知识,消除认知模糊
《刻意练习》:不要重复练习你已经学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情绪模糊
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面对困难和烦恼,多数人会选择逃避和被动承受,因为这要比直面简单的多。然而回避并不会使问题消失,反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在模糊的潜意识中也会变得难以解决。
解决办法就是直面问题,拆解它。向自己提问,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的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这样做虽然不会立刻让困难消失,但会让你主导形势
是什么事情让自己烦恼、焦虑、害怕?上台演讲、会见某人?
更具体的原因是什么?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What、Why、How
行动模糊
里清外明,消除行动模糊
行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选择模糊。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更容易选择享乐
如何消除模糊:把目标和过程具体化,建立单行通道,让自己“没得选”
第六章第一节展开
感性
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
感性即潜意识,灵敏快速,能敏锐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理性即意识,处理信息较慢,在判断与选择方面没有感性占优势
“熔断不读书”法
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触动启发的内容,就立刻停止读书,就这个启发点对自己提问:为什么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点用在其他事情上吗?这个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触动来自感性,提问来自理性,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
作者的读书法
读完书后过几天问自己,书中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注去实践,就会获得大量的收获,而其他内容可以先放到一边
如何捕捉感性
“最”字法
关注那些最触动你的点,深度挖掘
“总”字法
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重复念头或者挥之不去的事,是我们情绪波动的源头。有意识地审视并消除它,自己会更加平和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关注自己第一次做某事或进入某一个新场景时的瞬间反应,这往往是来自潜意识的真实信息
直觉
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力
元认知
元认知即反思,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元认知可分为两类,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被动元认知是指只有在遭遇指责批评时才会不得已反思纠正,而主动元认知指在顺境时仍然主动去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如何获得元认知能力
从过去的经典书籍中获取前人的智慧,拥有更广的全局视角(高度),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深度),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反思自身的经历,能够获得经验教训
启用“灵魂伴侣”,开启第三视角监控审视自己的行为
怎么开启?
冥想,冥想跟“灵魂伴侣”的活动性质是一样的: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它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反复练习
自控力
元时间
所有面临选择的时间节点都可以称为“元时间”,比如一件事或一天的开始或结束
在元时间审视自己、想清楚,就能够不被潜意识左右,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消除模糊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情绪专注
身心合一与身心分离
分心走神
原因:本质还是逃避,觉得当下太无聊,想追求更有意思的事;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身体受困,让思想天马行空
走神时,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或憧憬未来,却唯独没有活在当下
收回感受,回归当下
让感受回归行动,例如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体会抬腿、摆臂、呼吸;睡觉时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
学习专注
深度沉浸
刻意练习四要素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越高
练习时极度专注
能获得有效反馈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结语
每日反思
流程
描述经过(what),以便日后回顾能想起
分析原因(why),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改进措施(how),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注意事项
不被形式所束缚
“每日”只是意味着要持续行动,偶尔中断没关系
不必用正式文章的形式去写
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不要沉溺于碎碎念和情绪释放。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所以要提炼可操作的认知点或行动点,以指导未来生活
列行动清单
当反思足够多时,要建立行动清单,否则容易遗忘
对自己极度坦诚
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
多阅读
当觉得生活比较平淡或刚开始感知能力还不够强时,可以尝试阅读。好的书籍充满高密度的思考,总会获得触动你的观点和信息
建议用电子文档
第八章 人生五件套:早冥读写跑
早起
早上精力最充沛,适合完成比较困难的工作
冥想
冥想能让我们更加专注
阅读
阅读是为了改变
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写作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
写作技巧: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传达给”理性小人“
运动
在运动之后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背记、写作、编程等以及接触新环境或人物,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得到刺激,不断生长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心智带宽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情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例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对未来的担忧等。当我们的心智带宽被这些占据之后,我们会无法专注、焦虑、缺乏行动、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如何应对:保持自我觉知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从忙碌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脑子里存在大量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不要在大喜大悲的时候做重要决定,这时候心智带宽往往被占满了,判断力会下降
多视角
勤移动
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别人并不是那么在乎你
如果陷入悲伤无法自拔,就假设自己处在10年之后,用未来的视角来观察自己,会发现当下的悲伤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收起情绪好好干活
保持客观、不臆断
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作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不要主观臆断,先想办法了解事实,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游戏心态
面对工作和任务时,转换心态,会让自己更愉快。“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清晰
增强回路
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在增强回路的起点(比如刚睡醒时),诱惑最少,一旦我们让自己选择做正向的事(比如学习、工作),就会形成增强回路,会越来越专注、自制。而如果我们最开始就选择负向的事(比如刷短视频、玩游戏),则会形成负向增强回路,越来越沉迷
清晰力
即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重构
如何获得:“写下来”。写下所要做的事情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按计划行动,而是能让自己心里有数。
多思考,花时间想清楚。在普通人眼里是“知易行难”,而在聪明人眼里是“知难行易”。
“傻瓜”
作者当时始终有两个想法:“一是凡事必须在看到明确的结果后才行动,如果前景不明确,即使别人说的再有道理,自己也不愿意投入;二是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不能让自己快速发生变化,就不是最优的,所以要不断去寻找最好的办法
“想清楚”很重要,但如果绞尽脑汁仍想不出来,就要先假定前人说的是对的,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
行动
破解“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把认知学习当成技能学习,当知道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还要做大量练习来巩固神经细胞建立的连接。
“知道”闭环带来的正向反馈是真实的,但是仅凭这一次的神经元刺激无法形成强关联,所以这种认知是极不稳定的。而此时大脑已经收到正向反馈,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从而忽略了后续的练习
改变
不发生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匹配
最好的成长是始终在舒适区边缘,无论是学习、健身、阅读等都适用,难度要是稍有难度但不至于完成不了
面对突然出现大把的空余时间、中彩票得到的一大笔钱,人们很难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虚度时间、财富挥霍一空。就是因为他们的自我管控能力匹配不上那些时间和金钱。理想不会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和自由
匹配的最好方法是拆解任务
深度学习
学习和阅读金字塔
深度学习意味着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你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获取知识”这一步,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是是不完整的。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对于深入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关联
将所学的新知识关联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会让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写作是一条很好的深度学习的路径,单纯阅读时人容易满足于获取新知识,而一旦开始写作,就必须逼迫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关联起来
事不关己不关联。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对别人有用的东西而对自己没用的话,那就果断将其放弃。
建立体系
认知与知识
在个人认知体系里,不存在像学术知识体系那样的最权威、通用、可供所有人参考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放弃“寻找最优认知体系并全盘学习”这一想法,只学习适合我们当前状态、让自己触动的。
触动
阅读一本书时,不要试图把所有的知识都吸收进去,只吸收最触动自己的就足够了。因为他人的认知体系里有很多知识,即便很有道理,但由于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相当于处在了我们学习的困难区,而在认知区边缘扩展是最有效的。
光是有触动还不够,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作出反应,这样才能把新知识掌握
不迷恋打卡
单纯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总是会记挂,期盼早点结束;而一旦完成了,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所以就会出现为了完成打卡而假装学习,而一旦完成了打卡就立即停止学习
应对策略:1.用记录代替打卡,没有了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2.“设下限,不设上限”,让完成目标没有压力,更有可能继续沉浸下去
反馈
要有主动产出的意识,去说、去写、去分享
《学习之道》作者: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休息
番茄工作法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