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私的基因 【英】理查德·道金斯
在该书中,道金斯将社会学说中的主要论题逐一做了详细介绍,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等。同时,道金斯以生物学研究上的进展及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将生物进化的单元或层次确定于基因,并通过对伦理学语言的运用,说明基因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私”。
编辑于2023-03-28 16:27:03 广东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自私的基因
第1章 为什么会有人呢?
关于“生物”利他性的错误定义——生物之进化是“为其物种谋利益”或者是“为其群体谋利益”
利益——我们所谓的“利益”就是指“生存的机会”,
进化论“错误”理论
温-爱德华兹的“类群选择”理论——世界多半要为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占据
“个体选择”论者——一个自私的叛逆者可以通过利用其他成员的利他主义,从而,比其他成员更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我”的理论
“基因选择”——使用“基因的自私性”来解释“个体自私性”和“个体利他性”
目的——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论点——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定义——只涉及行为的效果,是降低还是提高这个假定的利他主义者生存的可能性,以及这个假定的受益者生存的可能性。
“我”不“论证”
1. 我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
2. 作为人类特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本性还是教养”之辩论的立场性问题
3. 不对人类或其他某一种动物的行为细节进行描述。
第2章 复制因子
论点的第一环节——“进化”
简单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即“稳定者生存”→无数的稳定的物质“原子的聚合体”周而复始的移动、结合形成各种分子。
简单叙述“生命的起源”——有机物质+能量→更大的有机分子(原始汤)→复制因子(现代第一个复制因子DNA)→进化的条件
原始复制因子在其复制过程产生的“错误”使“进化”成为可能
稳定性发展的“三”条件
“长寿”的复制因子会“进化”
复制速度快的复制因子会“进化”
复制准确性高的复制因子会“进化”
进化中的复制错误与高精确度的复制因子分别都成为进化的条件?如何调解其矛盾?
进化在某种含糊的意义上似乎是件“好事”,尤其是因为人类是进化的产物。进化是偶然发生的
论点的第二环节——“竞争”
资源(构件)的有限性造成了“复制因子”之间的争夺→“为自己构造了生存机器以安居其中的复制因子”生存了下来
第3章 不朽的双螺旋
地球上的“物种”都是“复制因子DNA”的生存机器,但其生存方式各有不同——有水中生活的生物,也会有空中生活的生物;有无性繁衍的生物,也会有有性繁衍的生物
DNA分子的简述
1)所有动物和植物中的“核苷酸构件”都是相同的,可简称为A、T、C和G,但是其构建的序列并不相同(不仅人类与动物之间,且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是不同)
A、T、C和G即是“碱基”,碱基合成DNA分子。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基因
2)DNA分子做的两件事
进行自我复制
间接地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
3)基因控制胚胎发育
基因控制人体的制造,其影响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无法遗传
自然选择有利于能娴熟地控制胚胎发育的基因
4)现代复制因子(现代的DNA)的特性
它具有高度群居性——基因与基因之间相互合作
基因本身能存活很久
但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得每个个体基因组合的生存时间都是短暂的,即是说,“基因组合”的生存时间是短暂,但单个“基因”却能存续下去——通过遗传
论述单个基因的永续性
作者给基因下的定义是——染色体物质中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的任何一部分。即是进行高度精确复制的复制因子
性活动使得基因混合(23条染色体的精子+卵巢内的23条染色体)
染色体的寿命是一代,而遗传单位“足够小”,它可能完整复制了“最初”的遗传单位
遗传单位越短,生存时间越长→一个顺反子很可能比一条染色体的1%要短得多,甚至一组相邻的顺反子在为交换所分解之前能够活上很多代。(一个顺反子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基因,但比顺反子大的单位也应算基因)
新遗传单位的方式
先前存在的亚单位通过交换偶然聚合在一起(一般方式)
点突变(少见;遗传单位越长,它在某点上为突变所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倒位(少见;一般是灾难性的,但可能与“好的遗传物质”紧密链接,形成新的遗传单位;最好的例子是“拟态现象”)
基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接近不可分的颗粒这一典型;但它并不是不可分的,但它们很少分开;且它不会衰老
单个基因永续的条件
“好的”基因才能够获得“永存”
在基因库中,“好的”基因是在与等位基因竞争后的胜利者。所以,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
(如何称之为“好的”基因呢?——“适合”的基因,比如生存好的食肉动物需要锋利的切齿,适合消化肉类的肠胃等等;而食草动物却需要扁平的磨齿,以及一副长得多的肠子。
基因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它的环境,而所谓的环境也包括其余基因
基因不朽,而个体以及其他更高级的单位的寿命都是短暂的——这一假设以下面两个事实为依据
有性生殖和染色体交换
有性生殖和染色体交换——性到底有什么益处?→基因是“自私”的→如果同无性生殖相对的有性生殖有利于负责有性生殖的基因,这也就是存在有性生殖现象的充分理由
我们之所以能将这种小的遗传单位或基因看作最接近于基本的和独立的进化因素,正是性和染色体交换的结果
个体的消亡
成功基因所具有的另一个普遍特性是,它们通常把它们的生存机器的死亡至少推迟至生殖之后(祖先是不会在年幼时就丧生的)
基因库中的晚期活动的致死基因要比早期活动的致死基因稳定得多
第4章 基因机器
主要内容:论述行为——动物分支广泛利用的那种快速动作
基因的贮藏器→生存机器
植物——利用阳光把简单分子组建成复杂分子
动物——吃掉植物或其他动物
动物分支广泛利用的那种快速动作
动物进化中用以进行快速动作的部件是肌肉
生物计算机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或所谓的神经元
我们如何控制肌肉收缩的时间和速度
运动神经负责控制和协调肌肉的收缩
记忆力的发展使得肌肉收缩的定时不仅受不久以前而且也受很久以前的种种事件的影响
生存机器的行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明显的目的性
(1)帮助动物的基因生存下去
(2)具有的某种“有目的行为”与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更为类似
(现代生存机器之中至少有一种已经通过进化的历程,使这个目的性逐渐取得我们称之为“意识”的特性)
基因为了获得“某种目的”需要去控制“生存机器”,但由于“时滞”的原因,基因无法直接控制“生存机器”,而是借助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进行操纵。
由于生存机器面对“数不尽”的“遭遇”需要“及时反应”而生存下来,而基因并没有这样快的反应时间,它只能竭尽所能事先部署一切,使之获得足够多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所有“可能性”的规律,并为此提出“忠告”。
基因如何对未来做预测
预先赋予生存机器以一种学习能力(比如:去做让你产生“积极情绪”的事,回避“负面情绪”的事)
模拟——好的模拟肯定远胜于盲目的试验和误差→模拟能力的演化似乎最终导致了主观意识的产生(因此,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它们的主人即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
利他行为、自私行为都在基因控制之下
若要使得“利他行为”存活下来,操纵该行为的基因必须比操纵其他行为的基因有着更大的存活可能性
每一个”行为”的操作都有其操纵的“基因”(蜜蜂实验中的“揭盖”与“扔”)。它们联合起来,才会使得这整个动作有意义,所以这个角度看可以将它们视为一个单一的合作单位,但作为复制因子,它们是两个自由的、独立的行为者。
以表面的利他行为促进基因生存的方式——联络
联络——一个生存机器对另一个生存机器的行为或其神经系统的状态施加影响的时候,前者就是在和后者进行联络
联络信号的逐步完善对发出信号者和接收信号者都有益
每当一个联络系统逐渐形成时,这样的风险总会出现:某些生物利用这个系统来为自己谋私利(一切的动物联络行为就掺有某种欺诈的成分)
第5章 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主要内容:关于“进犯行为”这个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了
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并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
让生存机器能够持续存在的一种策略——进化稳定策略或称ESS
(ESS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将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当双方处于“对称性”时(竞赛参加者除搏斗策略之外,其余一切方面的条件都是相等的)
每个个体使用的ESS多数是一种“负责策略”(还击策略、试探性还击策略以及鸽子策略相混合)
不动声色的面部表情方是进化稳定策略
当双方进入“不对称”的竞赛
不对称现象似乎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个体在大小或搏斗装备方面可能不同(不同物种&相同物种)
第二类——个体可能因胜利果实的多寡而有所区别
第三类——纯属随意假定而且明显互不相干的不对称现象
这三类分别形成的ESS策略
第一类——合理策略者(挑选小的战斗)、似非而是策略者(挑选大的战斗)
第二类——优势序位(赢者总赢)
第三类——领土行为(留住者与闯入者,它们一般有条件策略:“凡是留驻者,进攻;凡是闯入者,退却。”)
稳定的基因组最能够在基因库中存活下来
第6章 基因种族
主要内容: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个体之内的复制品
基因的目的——试图在基因库扩大自己的队伍
使用的方法——帮助那些它所寄居的“个体”编制它们能够赖以生存下去并进行繁殖的程序
提出问题——“个体”的对“近亲”的利他为何存在
解决问题——“个体”表面上的利他行为,是实质上的“自私基因”
论证问题
1.近亲多半共有同样的基因,而操纵个体对亲属表现利他行为的基因可能因此失去一个拷贝,但同一基因的大量拷贝却得以保存。
2.如何弥补个体的“自我牺牲”以获得相等或更大的利益——按平均计算:一个准备自我牺牲的利他基因=拯救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子女或父母)=4个以上的异父异母兄弟姐妹(或叔父、叔母、伯父、伯母、侄子、侄女、祖父母、孙子孙女)=8个以上的第一代堂兄弟姐妹
3.父母之爱为何大于亲缘关系——
1)肯定性指数:从遗传学意义上说,父母父母/子女的关系并不比兄弟/姐妹的关系来得密切,但它的肯定性却大得多。(一般情况下,要肯定谁是你的兄弟就不如肯定谁是你的子女那么容易)
2)预期寿命:就方程式中平均寿命这一项而言,操纵父母利他行为的基因则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第7章 计划生育
主要内容:个体生存机器对于要不要生育新个体应如何做出决定
知识点
个体生存机器必须做两类完全不同的决定——抚养的决定和生育的决定
在进化上最稳定的策略——抚养和生育的各种混合策略
关于动物如何调节“出生率”——两个分歧论点
1.动物控制生育是利他性的,为了群体的整体利益而控制生育
1)获得有“领地”和在“雄竞”中获得胜利的动物更有机会繁殖,失败者退出“繁殖”舞台。
2)为了群体的福利,流浪动物的任务就是充当替补,随时准备接替在群体繁殖舞台上死亡的领地占有者的位置。
3)动物会进行“炫耀性行为“,以了解动物的整体数量,而计划生育
总结:个体为了群体的整体利益而限制自己生育小孩的数量(温-爱德华兹提出)
2.动物控制生育是自私性的,为了进行繁殖的个体的利益而控制生育
1)根据对”野生鸟类窝卵数“的观察得出结论
A.每一自私个体对每窝孵卵数的抉择以其能最大限度地抚养的数量为准
B.它们节制生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现有子女的存活数
2)对温-爱德华兹的”利他性“论点的反驳
A.不拥有领地的动物生理上是有繁殖能力的
B.流浪的动物减少精力的耗费,从而等待领地动物死亡
C.”计划生育“是为了防止数量过多导致”饥荒“现象
总结:亲代个体实行计划生育,为的是使它们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适度的数值上。
第8章 代际之战
提出问题:母亲待子女应该不应该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1.概念
亲代投资的定义是:“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
其弊端:亲代投资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计算方式,因为它过度强调亲代的重要性而相对地贬低其他的遗传关系。
利他行为投资:我们说个体A对个体B进行投资,意思是个体A增加了个体B的生存机会,但以牺牲个体A对包括其自身在内的其他个体的投资能力为代价,而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均需按适当的亲缘关系指数进行加权计算。
其弊端:这个方法过于烦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论证父母是否应该不一视同仁
(1)母亲的观点
1)就亲缘关系而言做母亲的对其自身的“亲缘指数”是她对其子女中任何一个的密切程度的两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她理应自私地独享其资源的大部分。
2)但是,愿意将一部分的资源花费在子女身上,能够促使对更需要帮助的个体而不是对自身进行投资的基因,能够在基因库中取得优势
3)在遗传学上,母亲同每个子女的亲缘关系指数都一样,都是½。但实际上,有些个体与其他个体相比,是更理想的寿险被保险人
A.如果是面临”资源分配“不均意味着有其中一方要死亡时,那么被拯救的往往是年龄较大的,因为对TA付出的亲代投资较大。
B.如果这种抉择并不截然涉及生或死的问题,那么往往会将资源分配更多给较年幼的一个孩子身上。因为较大的孩子”能力更强“
在不同的场景下,父母的选择的“亲代投资”有所侧重
(2)幼儿的观点
1)就亲缘关系而言,他与自己的关系比与兄弟姐妹中任何一个的关系密切两倍。而他同他的兄弟或姐妹之间任何一个的密切程度和他母亲同其子女之间的密切程度完全一样,亲缘关系指数都是½
2)从遗传学的角度上看,他和他母亲都希望为他兄弟姐妹的利益出力,而且他们持这种愿望的程度相等。
3)年长的会有”谦让“的行为,以使得年下的一方获取他们”更为需要“的资源
4)在”同代“或”同巢“的伙伴之间,他们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以获得存活下去的可能性
总结: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他会希望母亲在他身上的投资多一些
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子代企求的理想条件与亲代企求的理想条件之间的某种妥协
自私的基因
第9章 两性战争
深入探讨:雄性和雌性的根本性质
1.雄性、雌性的根本定义——性别有一个基本特性,可以据此标明一切动物和植物的雄性和雌性。这就是雄性的性细胞或“配子”(gametes)比雌性“配子”要小得多,数量也多得多。
(体积:卵子>精子;数量:精子>卵子)
2.精子&卵子的不同:
1)卵子提供食物储存,而精子不提供,只负责将基因输送给卵子(因此,父亲对子代的投资,比他应支付的资源份额(50%)少)
2)精子能够大量制造胚子,因此具有繁殖更多幼儿的潜力
*自然选择有利于制造小的但能主动找到大的并与之融合的性细胞。
3.性“策略”的不同进化:
1)大量投资或“诚实”策略——卵子
2)小量投资、具有剥削性质的或“狡猾”的策略——精子
4.决定性别的机制的知识
1.生育同等数目的儿女的策略是一种进化稳定策略(偏离这一策略的基因都要遭受净损失)
*进化稳定策略(ESS)它的含义是:凡一种性别的成员偏离其适中的稳定比率时,这种倾向必然受到另一种性别在策略比率方面相应变化的惩罚,这种变化对原来的偏离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进化稳定策略因此得以保持。
1)根据亲代投资的理论进行解释
(1)通常的情况是,在每个儿子身上的投资同在每个女儿身上的投资数量大致相等,而性比率从数量上说一般也是1∶1。
(2)假定,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台自私的机器,都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全部基因。对这样一台自私的机器来说,其最佳策略往往因为其性别的不同而完全不同。
(3)减少自身对“抚养”子女的投资,以获得更多的生育机会,是两性都向往的策略
(4)往往,雌性的生理机构造就了她需要付出比雄性更多的“抚养”付出。(雌性个体受剥削,而这种剥削行为在进化上的主要基础是卵子比精子大)
(5)那么,对于雌性来说让雄性付出比自己更多的“抚养”投资可以采取以来行动:
a.欺骗另一个雄性个体,使之收养她的幼儿,“以为”这就是他自己的幼儿——弊端:雄性有可能会杀死潜在的继子或继女(布鲁斯效应)或者在发现雌性孕育非自己的子女时,抛弃她(*布鲁斯效应(Bruce effect):雄鼠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怀孕的雌鼠一闻到这种化学物质,就能够自行流产。
b.雌性将胎儿流产并尽快找一个新的配偶
c.抚养幼儿,试图获得回报或由于幼儿体内也有雄性个体的一半基因,她可以在幼儿身上发泄怨恨并把幼儿抛弃。
d.有被遗弃危险的雌性个体来说,恰当的策略是,不等雄性个体抛弃她,她就先离开他
F.雌性可以减轻由于其配偶首先对她进行剥削而造成损失的最佳策略——拒绝交配
2)在自然选择中,雌性与雄性选取的有益策略
(1)雄性个体的策略——与“尽量”多的雌性交配,获得更多的子代。
(2)雌性个体的策略
A.家庭幸福策略(the domestic-bliss strategy)
*最简单形式是:雌性个体对雄性个体先打量一番,试图事先发现其忠诚和眷恋家庭生活的迹象
要发现忠诚的雄性,可以做的策略
(“策略”这个词是指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行为程序):
a.长时间地摆架子,忸怩作态(耐心的雄性获胜)
b.等到雄性个体为其筑巢之后再答应与之交配,或雄性必须喂养雌性以相当大量的食物
c.根据不同雌性与不同雄性个体,分别各有两种策略:
雌性的两种策略分别称为羞怯(coy)和放荡(fast)
雄性的两种策略分别称为忠诚(faithful)和薄情(philanderer)
当这个群体中进入了一个放荡的雌性→放荡的雌性⬆→薄情的雄性基因⬆→放荡的雌性⬇羞怯忸怩的雌性⬆→忠诚的雄性⬆(完成一个循环)
*但要使得“策略”真正的奏效,需要一个重要的假定——雌性的大多数个体都愿意采取同样的做法。(若出现“放荡”雌性个体,雄性便会选择抛弃“忸怩”雌性)
B.大丈夫策略(the he-man strategy)。
*采取这种策略的物种,对孩子的父亲不再计较。而是“择优”基因。即是选择自己认为足够“优质”的雄性个体。
对此,她们的择“雄”标准:
a.具有生存能力的迹象
b.也许是体现着能够捕获食物的强韧的肌肉,也许是体现着能够逃避捕食者的长腿
雌雄两性的个体都“想要”在其一生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的全部繁殖成;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会形成一个对于双方关系都较好的“进化稳定策略”
第10章 你为我搔痒,我就骑在你的头上
主要内容:群居动物
1.动物为何为了“拯救”群体,而加大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用各种例子说明)
1)小鸟发出警告声,通知同伴危险来临,但其声音也加大自己的危险
(1)凯维理论——同伴的声音过于吵闹更大容易暴露位置,通过发出警告声让同伴不要暴露自己
(2)“绝对不要脱离队伍”理论——脱离队伍比发出警告声更加危险
2)瞪羚的跳跃行为——为了证明自己“强大”好让“捕食者”不以自己为猎杀目标
3)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自杀行为——职虫都不能生育(职虫以保护或牺牲自己为代价,利用它们的母亲来生产它们自身的基因的拷贝)
2.互利关系/互利共生
1)蚂蚁&蚜虫、地衣从&菌类和绿海藻——这种基本不对称性能够导致相互合作的进化稳定策略。
2)我们的每一个基因都是一个共生单位。我们自己就是庞大的共生基因的群体
第11章 觅母:新的复制因子
主要内容:对人类的特殊性进行论述
1.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文化(通过语言来传播)
2.作者认为对一切形式生命普遍适用的原则可能是——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的定律。(基因是其一)
3.作者认为,我们星球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因子——文化,称其为“觅母”(曲调、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觅母)
4.觅母和基因的类比
1)广义地说,觅母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与基因类比,并非所有基因都善于自我复制,觅母也一样。
2)有助于提高觅母生存价值的特性,与复制因子的特性是一样的:长寿、生殖力和精确的复制能力。
3)但关于“精确的复制能力”:与基因传播所具有的那种颗粒性的、全有或全无的遗传特性大不相同,觅母传播受到连续发生的突变以及相互混合的影响(比如:所有笃信达尔文学说的人,并非都是完全拷贝达尔文本人的话,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他的学说)
4)与基因“无目的”、“无意识”的“无私”与觅母作类比:
(1)凡存在有性生殖的地方,每一个基因都同它的等位基因进行竞争,这些等位基因就是与它们争夺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对手。
(2)觅母似乎不具备相当于染色体的东西,也不具备相当于等位基因的东西。但他可能存在着某种类型的竞争。(比如: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同人选择不同文化的传播)
5)觅母和基因常常相互支持、相互加强,但它们有时也会发生矛盾
*例如独身主义。在基因上,独身主义不能遗传(除非在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如在社会性昆虫的种群中)然而,促使个体实行独身主义的觅母在觅母库里却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我们死后可以遗留给后代的东西有两种:基因和觅母。但基因会在代代递进中逐渐消亡,而觅母却具有永恒性(你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出”)
第12章 好人终有好报
主要内容:论述“好人有好报”
1.由博弈来了解“好人有好报”的结论:
1)“囚徒博弈”
(1)博弈里“囚徒困境”获得利益的排列顺序:背叛的诱惑>相互合作的奖赏>相互背叛的惩罚>失败的代价。
(2)在简单博弈里,我们可以预见“背叛”是唯一的理性策略;但是,重复博弈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其他策略,而非只有“背叛”。
(3)在各种策略当中,研究者发现分布在“善良”、“宽容”类别下的策略能够获得更多的胜利
(4)但是,这些“成功的策略”也取决你“对手的策略”
(5)具有“善良”、“宽容”、“不嫉妒”类别的“针锋相对”策略(你做的策略取决于对手)若想要完成战胜“永远背叛”策略,就需要使自己成为“主导的一方”——最明显的方式是因基因关系——亲属而集合
*“善良”:类别指的是那些从不率先“背叛”的策略 *“宽容”:一个宽容的策略只有短期记忆。虽然它也采取报复行为,但它会很快遗忘对手的劣迹 *不嫉妒:“不嫉妒”表示当对手获得与你一样的金钱时,只要大家都能从“银行家”处获得更大收获,你也同样高兴
(6)“永远背叛”策略虽然属于“进化稳定策略”,但他不能彼此互助而获得群体繁荣,也会使各自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所以,在“重复博弈”中,“针锋相对”将最终聚集到足够的数目,跨越决胜点,其数量终将反弹。
2)如何使得“零和博弈”转化为“非零和博弈”
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情况都是非零和博弈,社会扮演了“银行家”的角色,个人则可以从对方的成功中获益。而合作与互助同样促使社会兴旺发展
(1)在博弈重复进行下才能发生。博弈者必须清楚这并不是他们之间最后一场博弈。
(2)理论上说,博弈的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博弈双方必须都不清楚博弈结束的时间
(3)总的来说是:自然优势需要设定未来的阴影很长的囚徒困境,而且是非零和博弈。
第13章 基因的延伸
深入探讨:如何解决“生命载体”与“基因”这两种对生命不同的思考方式的矛盾
1.当“基因的表型”有利于“整体基因”时,理论的矛盾迎刃而解,于基因有利者亦有利于整个生命体。(如个体的“速度”能够使得个体获得成功、避免危害,使得所有基因获益)
2.当基因的表型只对其有利,对其他基因、整个身体都有害?(分离变相因子不作为“表型”显现出来,而是广泛取代其等位基因以进入精子/卵子)

1)如果良性作用与不良作用同时发生于生物体中,其结果依然有助于整个身体。
2)如果对身体只有不良作用,而基因独享好处,其结果对于生物体则是灾
3.基因的延伸
1)基因不仅只作用于自身个体,还可以对另一个生物体有延伸表型影响(吸虫与蜗牛)
2)基因可能会离开某一个体身体,影响了其他个体的表型。(“寄生去势”)
3)“延伸表型”的中心法则:动物行为倾向于最大化指导此行为的基因的生存,无论这些基因是否在做出此行为的动物体内。(布谷鸟)
4.个体生物与基因在自然选择中竞争中心位置的矛盾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使用“复制因子”和“载体”
1)复制因子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单位,生死存亡的根本个体,联系了代代本质相同或随机变异的复制血脉。
2)DNA分子便是复制因子,它们通常连接一起,形成较大的公共基因存留机器——“载体”(比如:我们的身体)
3)基因与个体生物分别以复制因子与载体的角色饰演着不同角色,互相补充,同等重要
4)基因为何要选择组成大型载体?(细分为三个问题)
(1)为什么基因要组成细胞?——与“基因的延伸”一样,基因与基因之间必须通过合作而获得共生,而这种合作并不止于细胞生化。细胞们走到一起,形成了多细胞生物
(比如:每一种蛋白酶都作为一个单独的、自私的基因被选择,但它只能在其他同组基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生长繁荣。)
(2)为什么细胞们要组成多细胞生物?——这些细胞结合可以发挥其专有特长,每一个部件在处理其特定任务时就可以更有效率。
(3)为什么生物采纳“瓶颈”般的生命循环?——瓶颈”生命历史倾向使生物演化为独立而统一的载体,这个理论的三个支持理由可以分别称为“回到绘图板”“准时的时间循环”和“细胞统一”。
第14章 基因决定论与基因选择论
主要内容:揭穿基因决定论的迷思
1.当我们说一样事物决定另一样事物时,意味着什么?哲学家更多考虑的是因果关系,而专业的生物学家,因果关系只不过是简单的统计学概念而已。
2.所有的基因因素起作用的时候,都要处在某一种环境中。
3.基因可能会改变其他基因的效果,可能会改变环境起的作用。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事件可能会改变基因的效果,也可能会改变其他环境事件的效果。
4.理论上来讲,基因的原因和环境的原因是彼此没有差别的,两者造成的某些影响都是很难逆转的,而另一些影响很容易逆转。有些影响可能通常是难以逆转的,但只要用对了方法就会变得很容易。
5.基因不会以干预行为实施过程的方式来直接地控制行为。唯一的控制来自在实施行为之前对机器的编程。
6.你恰好认同基因是因果性的因素也好,环境性的决定因素也罢,根本就不会对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讨论产生任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7.是否存在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有着“聪明”的基因?对此,以下的论点是不能被否认的:
(1)曾经的某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祖先不如我们有脑子;
(2)在所有我们祖先的谱系中,一定有过“有脑子程度”方面的增长;
(3)这种增长是通过进化来实现的,可能还是由自然选择推动的;
(4)无论是否是自然选择推动的,至少表型方面的部分进化改变反映了深层次的基因改变——发生了等位基因的替换,结果代际的精神能力平均水平提高了;
(5)人类群体一定曾经在“有脑子程度”方面有过显著的基因变化,至少在远古时期是这样的。当时,有的人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基因上来讲更聪明一些,另一些人从基因上来讲则相对要傻一些。
第15章 对于完美化的制约
主要内容:完美化的制约——所有的生物都为“适应化”的结果
适应论的定义是“它探讨有关于进化的研究,在没有进一步证据的前提下就假定生物所有方面的形态、生理,以及行为都是通过适应产生的对于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1.对完美化的各种制约开列一张清单并予以分类,还要2.列出学生们在学习适应性的过程中应该谨慎前行的主要原因
1.完美化的制约
(1)时间滞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动物很有可能是“过时的”,影响其建立过程的那些基因是在某个更早的时期为了应对与今天不同的条件而被选择出来的。(环境的改变有可能改变我们想要解释的那个表型特征的本性)
(2)历史性制约——理论上可能会增强一个种系实现最优设计的可能性。由于缺乏远见性,真正的自然选择是一种反完美化的机制,
(3)可用的基因变化——动物得到的“基因”并非是最完美的设计。它是一系列历史改变的产物,每一次改变最多也就是代表着当时恰好是更好的那一个可选项
(4)成本与材料的制约——最好的设计是以最低的成本满足指标要求(“满足最低需求”)的方案。
(5)在一个层次上由于另一个层次的选择作用所造成的不完美——一名个体选择论者视为适应性的东西,可能在另一名类群选择论者看来不完美
(6)由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或“恶意性”造成的错误——无论一种动物对环境适应得多么好,这些环境条件也必须要看作一种统计意义上的平均水平。我们通常不可能在细节上应对每一个可以想象得到的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