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利尿药
利尿药的思维导图,整理了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常用利尿药的内容,快来看。
编辑于2023-03-29 11:19:14 山西利尿药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常用利尿药
袢利尿药
呋塞米
体内过程:口服30min内起效,吸收率约60%,维持6-8h。静注5min后起效,维持2h。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为90%以上。88%的药物以原形经肾近曲小管有机酸转运机制分泌或肾小球滤过 排出。12%药物经肝脏代谢及胆汁排泄。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1.利尿作用 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髓质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K+-2Cl-共同转运体,抑制钠离子、氯离子和钾离子的重吸收,降低肾脏的稀释功能;因肾脏髓质间液钠离子浓度及渗透压降低,也抑制了肾脏的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与等渗的尿液,而产生强大利尿作用。2.扩张血管
临床应用: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2.其他严重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脏疾病等引起的水肿 3.急、慢性肾衰竭 4.高钙血症 5.急性药物中毒
不良反应:1.水和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最常见,长期使用会引起低血钾,由于Na+-K+-ATP酶的激活需要镁离子,当低血钾和低血镁同时存在时,如不纠正低血镁,仅补充钾离子也不易纠正低钾血症。 2.耳毒症 3.高尿酸血症 4.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也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噻嗪类利尿药
氢氯噻嗪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F为80%以上。主要以原形从近曲小管分泌排泄,少量由胆汁排泄。肾功能受损者半衰期延长。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1.利尿作用 作用温和而持久。机制是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同转运体,抑制NaCl的重吸收,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而产生利尿作用。 2.抗利尿作用 3.降压作用 氢氯噻嗪是常用的降压药。
临床应用:1.水肿 2.高血压 3.尿崩症 4.抑制高尿钙引起的肾结石。
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 2.代谢异常:①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慎用 ②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患者不宜使用 ③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慎用。 3.过敏反应
保钾利尿药
醛固酮拮抗药
螺内酯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好,F大于90%,血浆蛋白结合率在90%以上,进入体内后约80%由肝脏迅速代谢为有活性的坎利酮。无活性代谢产物从肾脏和胆道排泄,约1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螺内酯及其代谢物坎利酮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阻碍醛固酮诱导蛋白的合成,产生抗醛固酮的作用,抑制钠钾交换,减少钠的再吸收和钾的分泌,表现出排钠保钾作用。
临床应用:对切除肾上腺的动物无效,与噻嗪类利尿药或袢利尿药合用增强利尿效果并减少钾的丢失。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
不良反应:久用可致高钾血症,有性激素样副作用,肾功能不全及血钾过高者禁用。
碳酸酐酶抑制药
乙酰唑胺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辅助治疗青光眼,还用于预防急性高山病引起的肺水肿和脑水肿,以及减化尿液和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不良反应:少见
渗透性利尿药
药物特点:①已经肾小球滤过②不宜被肾小管重吸收③在体内不被代谢④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中。
甘露醇
药理作用:1.脱水作用 口服只发挥泄下作用,静脉注射,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生组织脱水作用。2.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1.脑水肿及青光眼 2.预防急性肾衰竭
不良反应:少见注射太快时引起一过性头疼、眩晕和视力模糊。禁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者,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
利尿药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常用利尿药
袢利尿药
呋塞米
体内过程:口服30min内起效,吸收率约60%,维持6-8h。静注5min后起效,维持2h。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为90%以上。88%的药物以原形经肾近曲小管有机酸转运机制分泌或肾小球滤过 排出。12%药物经肝脏代谢及胆汁排泄。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1.利尿作用 通过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髓质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K+-2Cl-共同转运体,抑制钠离子、氯离子和钾离子的重吸收,降低肾脏的稀释功能;因肾脏髓质间液钠离子浓度及渗透压降低,也抑制了肾脏的浓缩功能,排出大量接近与等渗的尿液,而产生强大利尿作用。2.扩张血管
临床应用: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2.其他严重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脏疾病等引起的水肿 3.急、慢性肾衰竭 4.高钙血症 5.急性药物中毒
不良反应:1.水和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最常见,长期使用会引起低血钾,由于Na+-K+-ATP酶的激活需要镁离子,当低血钾和低血镁同时存在时,如不纠正低血镁,仅补充钾离子也不易纠正低钾血症。 2.耳毒症 3.高尿酸血症 4.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也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噻嗪类利尿药
氢氯噻嗪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F为80%以上。主要以原形从近曲小管分泌排泄,少量由胆汁排泄。肾功能受损者半衰期延长。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1.利尿作用 作用温和而持久。机制是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共同转运体,抑制NaCl的重吸收,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而产生利尿作用。 2.抗利尿作用 3.降压作用 氢氯噻嗪是常用的降压药。
临床应用:1.水肿 2.高血压 3.尿崩症 4.抑制高尿钙引起的肾结石。
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 2.代谢异常:①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慎用 ②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患者不宜使用 ③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慎用。 3.过敏反应
保钾利尿药
醛固酮拮抗药
螺内酯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好,F大于90%,血浆蛋白结合率在90%以上,进入体内后约80%由肝脏迅速代谢为有活性的坎利酮。无活性代谢产物从肾脏和胆道排泄,约10%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螺内酯及其代谢物坎利酮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阻碍醛固酮诱导蛋白的合成,产生抗醛固酮的作用,抑制钠钾交换,减少钠的再吸收和钾的分泌,表现出排钠保钾作用。
临床应用:对切除肾上腺的动物无效,与噻嗪类利尿药或袢利尿药合用增强利尿效果并减少钾的丢失。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
不良反应:久用可致高钾血症,有性激素样副作用,肾功能不全及血钾过高者禁用。
碳酸酐酶抑制药
乙酰唑胺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辅助治疗青光眼,还用于预防急性高山病引起的肺水肿和脑水肿,以及减化尿液和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不良反应:少见
渗透性利尿药
药物特点:①已经肾小球滤过②不宜被肾小管重吸收③在体内不被代谢④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中。
甘露醇
药理作用:1.脱水作用 口服只发挥泄下作用,静脉注射,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生组织脱水作用。2.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1.脑水肿及青光眼 2.预防急性肾衰竭
不良反应:少见注射太快时引起一过性头疼、眩晕和视力模糊。禁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者,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