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这是一篇关于4.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1 16:17:06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Jkarakorum @2021.4.2
一、 第一讲 定义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正常
健康
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异常
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
心境障碍
神经症
沉默的羔羊
1.变态心理学定义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侧重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异同
同
研究对象都是异常心理与行为
异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性质、特点、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3.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4.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精神分析
两大基本命题
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分区)
性冲动(病理)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弗洛伊德的五种判断
心理发展动力—生物本能,冠名为“力比多”。
性心理发展三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人格结构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 ”--- “ 快乐原则”
自我 ”--- “ 现实原则”
超我 ”--- “ 道德原则”
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防御机制”来自自我
焦虑分类
客体性
神经性
道德性
三种说明
固着
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焦虑
“自我” 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 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体验着焦虑。
压抑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固着焦虑压抑
行为主义
巴浦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动物实验+临床观察,来解释异常心理
异常原因
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
条件
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
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人本主义流派
基本观点
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潜能”与“自我实现”。
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人的根本意义
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
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生存
有义务有责任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
“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将这种对立称为“存在焦虑”或“基本焦虑”。
认知主义流派
原因
是不理智的观念造成了心理问题
医学流派
脑部问题
二、 第二讲 区分心理是否正常
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保障正常地人际交往。
3.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
2.正常与异常标准化区分
医学标准
病理解剖与病理根据,脑功能失调
统计学标准
偏离平均数
内省经验标准
病人感觉与观察者的以往经验
社会适应标准
是否符合社会准则与道德规范
3.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区分原则
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与客观现实的统一性
协调性原则
知、情、意过程之间协调一致
稳定性原则
独特的人格,相对的稳定性
三、 第三讲 常见心理症状
学习心理异常症状知识的目的
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将精神障碍患者转诊给精神科医生
精神障碍患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一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
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主要目标是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
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
对外界反应过强
感觉减退
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迟钝
感受阈限上升
多见于抑郁状态
内感性不适
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异常知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神经症、抑郁、脑外伤
知觉障碍
错觉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幻觉
无对象的知觉、虚幻的知觉
幻听(最常见)、幻视、幻味、幻嗅、幻触
内脏性幻觉
内部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
真假幻觉
真性幻觉: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能感知
假性幻觉:主观空间,不通过感觉器官
功能性幻觉
与正常感知觉同时出现,互不融合
鸣想(思维回想)
特殊形式的幻觉,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心因性幻觉
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
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
显大显小
非真实感
抑郁发作、神经症、精神分裂时
窥镜症
认为自己摸样变化
思维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也叫偏执性妄想障碍
思维上出现障碍:关系、内心、嫉妒(配偶不忠)、夸大等
原发性妄想
妄想知觉
妄想心境
会进一步成为被害妄想
强迫观念(思维)
强迫与反强迫的共存,纠结与痛苦
强迫观念
计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动作事情
强迫怀疑
怀疑自己
强迫回忆
回忆
强迫穷思
殚精竭虑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躁狂、兴奋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前言不搭后语)、思维不连贯(词语杂拌)、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脑器质性病人、太多细节)、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 逻辑性倒错性思维(推理荒谬)
超价观念
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片面观念
注意与记忆障碍
注意障碍
注意减弱
不容易集中注意
注意狭窄
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遗忘
顺行性
逆行性
错构
错误的回忆,发生的事局部错
虚构
记忆错误,未发生的事情
智能障碍
发育迟滞
智能停留在低下水平
痴呆
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受损
自知力(病识感)障碍
患者对自己精神病态的认知程度
2.情绪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
情感高涨
躁狂
情感低落
抑郁
焦虑
神经性焦虑特点:意识不到、威胁来自本能
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
情感迟钝
不仅正常情绪反应量减少,并且精细的情绪逐渐受损
情感淡漠
对一些引起正常人波动的事和自身的事缺乏相应情绪
情感倒错
反应和刺激性质不相称
脑器质性损害的
情感脆弱
一点小事落泪开心
易激惹
强制性哭笑
欣快
说不清高兴的原因
3.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
意志减退
意志缺乏
缺乏主动性
极端懒散
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
违拗
腊样屈曲
缄默
被动性服从
刻板动作
反复重复动作
语言刻板
模仿动作
意向倒错
作态
强迫动作
四、 第四讲 常见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意识清晰,智能完好
脱离现实,基本丧失自知力
多起病于青壮年
病因未明
精神活动不协调
常缓慢起病
妄想性障碍
又叫偏执性精神障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
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异常
妄想通常是持久的,甚至终身存在,病程演进较慢,不易察觉
人格可保持完整,有一定社会适应和工作能力
特点
现实性
个别幻觉症状
固执主观
发展缓慢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一组起病急骤,以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为主的短暂精神障碍, 多数病人能缓解或基本缓解
特点
两周内急性起病
精神病性症状为主
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
在2~3月内痊愈
2.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 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
抑郁发作
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愉快感丧失,动作减少
躁狂发作
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
双相障碍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
包括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
特点
持续性并有起伏的心境 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 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 甚至不足以达到轻抑郁
形式
恶劣心境
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 不符合抑郁的症状标准, 同时无躁狂症状。
环性心境障碍
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
3.神经症
定义
主要表现持久心理变形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冲突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特点
有意识的心理冲突
常形冲突
一是与现实处境相联系
二是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变形冲突
一是与现实处境没有联系
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性质
功能性:可因压力增大而重
有自知力,多主动求医
精神痛苦
持久性,三个月以上
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简易评定方法
社会功能
轻度,能照常工作、学习,人际交往轻微妨碍,评分1
中度,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 著下降,不得不尽量避免社交,评分2
重度,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 休病假或退学,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评分3。
依据
总分不小于6,神经症诊断成立, 4~5分为可疑病例,考虑近三个月
4.应激相关障碍
定义
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相关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SD
由于突如其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
特点
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发病,病程数小时数天
初发症状为“茫然”状态或“麻木”状态;
意识障碍、强烈恐惧、意识范围缩小,注意狭窄,定向障碍,人格解体
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适应障碍
应激性生活事件,短期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
特点
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临床症状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灾难性精神创伤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特点
潜伏期数周至数月,多数可恢复
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创伤性经历选择性遗忘。
麻木感、情感迟钝、快感缺失、回避等。
植物神经过度兴奋,过度警觉、失眠。
焦虑和抑郁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
5.人格障碍
定义
人格障碍是在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偏离
咨询效果有限
各种人格障碍
偏执性
猜疑和固执已见
分裂性
行为观念奇特、情绪冷漠
反社会性
违法乱纪、冷酷无情
冲动性
情绪爆发、冲动行为、攻击行为
表演性
感情用事、夸张言行
强迫性
完美无缺、要求严格
焦虑性
夸大危险、提心吊胆、敏感自卑
依赖性
无助无能、不能独立
6.心理生理障碍
定义
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 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形式
睡眠障碍
失眠症
嗜睡症
发作性睡眠障碍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呕吐
性障碍
7.癔症
含义
又称歇斯底里,没有器质性病变,表演性人格障碍
表现
分离性障碍
精神,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等
转换性障碍
躯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和癔症集体发作等
五、 第五讲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定义
定义
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健康心理学侧重研究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
认定四标志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工作发挥能力,过着有效率生活
智力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相关
心理健康咨询对象为各类心理不健康状态
2.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许又新三标准
体验标准
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
操作标准
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
发展标准
心理发展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郭念锋十标准
心理活动强度
突发强大刺激的抵抗力
心理耐受力
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周期性节律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意识水平
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暗示性
创伤中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能力
康复能力
指情绪和思维易随环境的变化
心理自控力
指对情绪、思维和行为自控能力
自信心
能恰如其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社会交往
与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交流的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个体随环境做出顺应性改变能力
3.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特点:近期发生、反应不强、原因明确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异常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
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
六、 第六讲 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条件
时
不间断一个月,间断持续2个月
因
现实生活刺激产生心理冲突
度
不失常态,理智控制下,社会功能轻微受损。
泛
无泛化(不充分)局限于最初事件
一般和严重的区分
时间、泛化
2.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条件
时
不间断持续续2个月以上,半年以内
因
强烈现实生活刺激产生心理冲突
度
暂时失去理智控制,社会功能较重受损
泛
泛化充分,不局限于最初事件
严重和可疑神经质的区分
内心冲突的性质
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诊断条件
变形冲突
无现实刺激和无明显道德色彩
许又新神经症简易方法不能确定为神经症
泛
泛化充分,不局限于最初事件
可疑和确定的区分
许又新加法则
依据
病程长短
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精神病苦程度
七、 第七讲 什么是健康心理学
1.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定义
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
工作领域
1. 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的心理学问题。
2. 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3. 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4. 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2.常见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患者采取必要的心理治疗措施是绝对有益的。
有助于患者树立信心,改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
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八、 第八讲 压力
1.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压力的定义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是现实生活要求人们去适应的事件。
压力反应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
压力作为一个过程会对主体形成不同的结果,不同程度地增强或降低主体的健康水平。
压力源的种类
生物性压力源
躯体创伤或疾病、睡眠剥夺、噪音、性剥夺等,剥夺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
精神性压力源
不良经验、认知结构、道德冲突
社会性压力源
纯社会性:社会变革、人际破裂、家庭冲突等。
人际适应
压力的临床相
滞后型症状
及时型症状
压力源的测评
社会再适应量表
由霍尔姆斯设计,测量重大生活事件,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较 容易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日常小压力比主要的社会改变更能预测健康
频率和强度
知觉压力测评
压力的内省体验
勒温和米勒将心理冲突分为下列四类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2.压力的种类和适应
压力的种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可有一定益处
叠加性压力
分同时性叠加压力和继时性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
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等,包括战争疲劳症、创伤性应激障碍、灾难症候群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
1.惊吓期
“失魂落魄”
2.恢复期
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3.康复期
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压力的适应
加拿大学者塞利 一般适应症候群
1.警觉阶段
发现事件并引起警觉和身理反应,同时准备战斗;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存储的能量;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
2.搏斗阶段
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或退却;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变得敏感脆弱。
3.衰竭阶段
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压力源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形成——康复;压力源继续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 疾病。
3.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减后压力的相对强度
有效缓冲
亲密和信任关系
认知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
免疫系统
社会调节系统
家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