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思维导图,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 ,分别整理了班杜拉、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的经典方向,欢迎了解。
课程与教学论思维导图,一起来了解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课程目标
含义
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取向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社会学生和学科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课程的社会性价值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普遍性的目标
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行为性目标
是以设计课程学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行为目标之父”泰勒
认为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
优点
目标具体
可操作
容易评估
局限性
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独立的目标
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做一个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行为是主体的行为,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
生成性目标
“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
人们在从事的某种活动结束时,有意或无意得到的结果
特点
个性化
开放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
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分类
认知需求
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需要
情感需求
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某些需要
精神需求
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角色、态度、动机等方面的区别
社会生活的需求
空间维度
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
时间维度
既指当前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又涉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要
如何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
民主性原则
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原则
教育先行原则
教育应当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学科的发展
从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目标
学科知识的类型
自然科学
描述性的知识
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社会科学
规范性的知识或策略性的知识
如语言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
人文科学
反思性的知识
如哲学、文学、艺术
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
学科的两个功能
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
是专门化的研究领域所必备的一种属性,指向学科本身的创造与发现
学科所能起到的教育功能
学科的工具价值
他指向学科知识的应用,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即如何看待学生社会与学科三方面的关系,把哪一方面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即确定其价值取向
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要求在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做出抉择
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
系统阐述试验性的目标
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问题
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
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