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百法第一课
这是一篇关于百法第一课,唯识的教法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如何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的修行,成就像佛陀一样的悲和智的品质的方法。
百法第二课,一个修学体系, 菩萨道的修行,其实也是要具备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五大要素。
本课学习了忍辱学处从三个方便来认识,一、忍辱自性;二、忍辱差别;三、身心生起之法。 一、忍辱自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百法第一课
百法前言
《大乘百法明门论》在唯识学的地位
不能与 《唯识三十论》等相比
用非常简练的方式表达了唯识学的重要思想,对初学唯识来说比别的论典更重要
对 学习《百法》 的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
《百法》 与 《唯识三十论》的作者都是世亲菩萨.
唯识学重要的思想,在《百法》里都有
以无我作为开头,是 《百法》,和《三十论》的共同之处.
《百法》有三个重要的内容
第一就是讲无我,
这部论的论题,“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整部论基本上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
最后归结,无我有两种,“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无我的教义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
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
是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
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也就没有立足之处。
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不论是在解脱道里还是在菩萨道中,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百法明门论》主要就是通过百法(一切法)的分析,来揭示无我的道理,这是第一个重点。
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认识和存在的关
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
第二就是讲唯识
唯识学之所以称为唯识学唯识宗,其实就是它立足于唯识的中道
诸法唯识实,我们所缘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的识显现的,没有离开我们的识,没有离开我们的心。
唯识不仅仅是一个论点,不仅仅是一个命题, 它是一个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并且帮助我们能够进一步运用唯识的中道见来破除我法二执。
《百法》告诉我们, 色法是心的显现, 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对象, 认识到的一切境界, 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对象, 认识到的一切境界, 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
第三就是唯识的特色.对于心理的分析,对心和识的分析。
我们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内心活动的结果,其实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
《六祖坛经》说:“不识自心, 学法无益”
学习很多教理,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帮助认识我们的内心
帮助调整我们的内心
帮助净化我们的内心
《百法明门论,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心的.
佛教的经论里, 关于讲到心的有两个系统
真心的系统,
《楞严经》讲妙明真心
《涅槃经》讲佛性
像《如来藏经》讲如来藏
在大乘佛教里,这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
这个体系揭示了我们每一个众生, 在我们生命的某一个层面, 跟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
这就是成佛的基础, 成佛的根本。
只要去认识它 去开发它, 我们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妄心的系统
就是讲妄心,讲凡夫心,了解我们的心,是学习佛法的重点,也是学习佛法的核心。
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主要就是唯识宗,所以唯识宗通常称为虚妄唯识系。
了解我们的妄心,对我们的修行其实是蛮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就是凡夫心。否则我们的修行将非常困难。
《道次第论》也说,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无非就是舍弃凡夫心,然后就是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怎么样舍弃凡夫心?
这是一个学佛修行最难的问题
学佛最难的问题不是在于见性,是在于如何摆脱凡夫心, 如何瓦解凡夫心。
没有办法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所以就没有办法见到空性,
没有办法发挥我们生命具有的像佛菩萨品质一般的潜在功用。
了解凡夫心的规律,了解凡夫心的特征。
认识我们整个妄心的系统,八识五十一心所.正是我们学习《百法》的重点.
关于对心识的分析,这是整个佛法的重点。
总结
《百法明门论》虽然很简单,但很重要.
要把它背下来,以后才好对照,
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的内容,对我们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
唯识的重要方面。了解心理学,
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心的问题.
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很不究竟
佛教的心理学对心理的透视, 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 这是最究竟的
对佛法的完整认识
学习佛法,普遍存在两种现象
一种就是不得要领
没有老师指导
老师不是学得很好
一种就是偏执一端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的问题
学禅的人参一句话头就行了
持戒的人只要持好戒就行了
念佛的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
学习教理的人没有止观的实修
学习唯识也存在偏执一端的现象
多数人学习唯识偏向于唯识见的部分哲学部分
学习唯识,出了很多学者.真正通过唯识能够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
大体上都是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
很多人就陷入到唯识的哲学的思辨里,没有止观的实修
这种现象跟在唯识的修学上的片面是有关系的。
作为佛法的修学, 应该有完整的内容。
唯识的正见, 这其实只是在唯识的修学体系里的一部分内容。不落实到止观上,就成为玄谈的资料。
很重视止观,很重视禅修,没有正见的基础,修禅修不好,
禅修是一种高技术,它要了解的是内心,要解决的是内心的问题
光是持戒也不行。
一个完整的佛法修学体系,其实要有五大核心要素
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首先要对我们的教主佛陀,生起皈依之心
其次,我们需要对唯识宗的历代祖师生起皈依之心。
唯识宗的传承
弥勒菩萨是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是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弟弟,唯识理论的实际完成者.
陈那论师,在唯识学史上,他对因明的贡献很大。因明是一 种思辨逻辑,也是一种认识论。
护法菩萨,他也是唯识学传承史上一个重要的祖师。
戒贤论师,传给玄奘
中国创立唯识宗的主要就是玄奘,还有窥基.玄奘三藏对唯识学的贡献非常大。
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
这一份皈依的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皈依就是一种相信, 皈依就是一种信赖, 皈依就是建立一种永久的信赖。
发心
戒律
正见
止观
唯识的教法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如何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的修行,成就像佛陀一样的悲和智的品质的方法。
我们相信唯识的教法,它才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作用,
学习唯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对唯识宗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的教法, 生起皈依之心, 保持皈依之心,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