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抗心率失常药
该图对心率失常的类型进行了按心率种类分以及按冲动来源分类。着重对心率失常药中的钠通道阻滞药 (Ⅰ类) β-R阻断药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可以帮助大家对心率失常这个难点有所掌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
1、按心率分
缓慢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快速型: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
自律细胞在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低血钾、胞膜受牵张时,动作电位4相斜率增加,自律性可增高。
当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外来刺激,非自律细胞的静息电位由原来的-90mv升高到-65mv,开始出现4相自动除极并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异常自律性。
2、后除极
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除极化。
(1)早后除极
复极的2相、3相;APD延长及Ca2+内流过多 。
(2)迟后除极
复极的4相;胞内Ca2+超载(泵出1个Ca2+,泵入3个Na+) 。
(二) 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激动形成)
条件
环形通路
单向传导阻滞区:与心肌缺血、损伤、有关
有效不应期不一致
结果
单次折返——早搏
多次折返——阵发性心动过速
多源性折返——扑动、颤动
2、按冲动来源分
窦性:窦房结
正位起搏
室上性:心房及房室交界
室性:心室(含浦肯野氏纤维)
基本作用机制
(一) 降低自律性(Na+、K+、Ca2+)
1、阻断β受体→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4相斜率
2、阻滞Na+或Ca2+通道→降低4相自动除极速度。
3、促进K+外流→增加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和背景电流。
4、阻滞K+通道→延长APD→降低心率(复极的时候)
(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Na+、K+、Ca2+)
1、阻滞Ca2+通道→抑制后除极
2、阻滞Na+通道→抑制触发活动
3、促K+外流→缩短APD→抑制2相Ca2+内流
(三)消除折返(Na+、K+、Ca2+)
1、抑制Na+内流和K+外流→减慢快反应细胞传导性→变单阻为双阻;并延长快反应细胞ERP→消除其折返
2、阻断β受体及抑制Ca2+内流→降低房室结(慢反应细胞)传导性→变单阻为双阻,并延长其ERP→消除房室结折返。
常用药物
一、钠通道阻滞药 (Ⅰ类)
(一) Ⅰa 类
药理作用
适抑Na+内流,抑制K+外流,抑制Ca2+内流。
1、降低异位起搏组织自律性
消除折返
2、减慢除极化组织传导性
3、延长大部分心肌组织的不应期
4、降低心肌收缩力
作用部位: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广谱)
奎尼丁
特点
抗胆碱作用(可加快房室传导)和α-R阻断作用(可致低血压);抗心律失常谱广,但目前主用于电转律后防复发。
不良反应
多而重:胃肠反应、金鸡纳反应、心脏毒性、低血压、奎尼丁晕厥与猝死、过敏等
普鲁卡因胺
无明显抗胆碱作用和α-R阻断作用,静脉给药,耐受性较好,可用于抢救急性病人。
胃肠反应、低血压、心脏抑制、久用可致红斑狼疮综合征,也可引起再障。
(二)Ⅰb 类
轻抑Na+内流,促进K+外流
2、缩短ADP,相对延长ERP
作用部位:心室肌、浦氏纤维(主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
常需静滴给药,维持时间短
阻滞激活态和失活态钠通道,而不阻滞静息态钠通道
故对除极化组织作用强,对正常心肌作用弱。
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毒性低,不良反应少(静注过快或剂量过大可致心血管抑制及神经精神症状)。
苯妥英钠
可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迟后除极,对强心苷中毒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常为首选药)。
较轻:常见CNS症状;静注过快可致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
(三)Ⅰc 类
重抑Na+内流,对复极影响小。
1、降低自律性
2、减慢传导
3、绝对延长ERP
普罗帕酮
兼有较弱的β-R阻断和钾通道阻滞作用。
较重:常见消化道反应、加重心衰、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律失常。
氟卡尼
对钾和钙通道也有阻滞作用,可缩短浦氏纤维的ERP而明显延长心房、心室肌的ERP,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宜慎用(现已少用)。
诱发或加重潜在性致死性心律失常、视力模糊、加重心衰。
二、β-R阻断药
阻断β受体→抑Ca2+内流,促K+外流
1、抑制窦房结、心房的自律性
2、抑制房室结的传导性
3、相对延长房室结ERP
4、抑制儿茶酚胺引起的迟后除极
作用部位:窦房结、房室结(主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
普萘洛尔
口服首关消除强,血浓个体差异大;无内在拟交感活性,膜稳定作用较强,兼能阻断β1和β2受体;为治疗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也可防治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阿替洛尔
选择性阻断1-R,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维持时间长(t1/2 7h),可慎用于伴糖尿病或哮喘者。
三、钙通道阻滞药
阻断Ca2+通道(窦房结和房室结> 其他组织),抑制K+通道。
1、降低窦房结、缺血心房、心室及蒲氏纤维的自律性
2、抑制后除极引发的触发活动
3、减慢房室结传导
4、延长窦房结、房室结及蒲氏纤维的ERP
作用部位:窦房结、房室结(主用于室上性)
维拉帕米
口服首过效应强,生物利用度差(10%~30%),主经肝代谢,其代谢产物去甲维拉帕米仍有活性。
主用于治疗室上性及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头痛、瘙痒;静注可致血压下降、暂时的窦性停搏。
四、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阻滞K+通道
1、显著延长APD和ERP(主要影响复极过程)
作用部位:心房肌、心室肌、蒲氏纤维(广谱)
胺碘酮
可抑制心肌的多种离子通道(Na+、K+、Ca2 +),故能降低自律性、传导性,明显延长APD,兼有非竞争性拮抗α和β受体作用及扩血管作用。含碘量高(37.2%)
心脏抑制、角膜褐色微粒沉着、甲状腺机能紊乱、肝坏死、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
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
一、共同不良反应
1、低血压:用量过大或静注过快,可因抑制心血管系统而致血压下降。
2、诱发心律失常:
多见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尤易发生,以ⅠC类最多见。
3、诱发或加重心衰:本类药多有负性肌力作用。
4、过敏:常见皮疹、荨麻疹、药热、紫瘢、呼吸困难、粒细胞减少、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淤积性肝损害等。
5、胃肠刺激:口服可致恶心、呕吐等,宜饭后服。
二、特殊不良反应
1、奎尼丁:金鸡纳反应,奎尼丁晕厥或猝死。
2、普鲁卡因胺: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3、胺碘酮:肝炎、角膜褐色颗粒沉着、甲状腺功能失调、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
4、利多卡因:中枢抑制、惊厥、呼吸抑制。
5、美西律:神经症状-震颤、眩晕、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