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对抗细菌药物中的四环素类和氯霉素进行梳理总结。分别从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常用药物 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说明,使得各类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
首先对组胺的定义及组胺的生理作用进行简要总结,然后重点叙述了H-R阻断药,分别从 具体分类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常用药物 用药注意等方面进行总结,囊括了常见的知识点。
对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介绍了常见的以下三类药物: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 血容量扩充药 抗贫血药。又分别从 具体分类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常用药物 用药注意等方面对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四环素类
理化性质
为两性化合物,可与酸、碱形成盐。因其在酸性液中较稳定而在碱性液中易破坏,故临床常用其盐酸盐。脂溶性:半合成品>天然品。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吸收半合成品(完全)>天然品(不完全)
①食物可影响天然品的吸收
②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药可降低药物溶解度而抑制其吸收
③2或3价金属离子可与之形成难溶性络合物而影响其吸收
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40%~80%;易入胸、腹腔,胎儿循环,乳汁,胆汁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10~20倍,易沉积于新形成的骨、牙中,但难入脑脊液(为血药浓度的10%~25%)。
抗菌作用
1、抗菌谱:广
(1)大多数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除外):对G+菌作用>G-菌
(2)放线菌:<青霉素
(3)“四体” :对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砂眼衣原体除外)作用较强;对螺旋体<青霉素。
(4)阿米巴小滋养体:间接抑制
2、作用机制
(1)与30S亚基结合→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及aa-tRNA进入A位→阻止肽链延伸→抑制蛋白合成。
(2)增加细菌胞膜通透性。
3、特点:快速抑菌剂(低抑高杀)。
4、耐药性
缓慢。天然品间完全交叉耐药,但对天然品耐药者对半合成品仍敏感。
耐药机制
(1)增强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表达
(2)细菌对本类药物的摄入减少或增加泵出。
(3)产生灭活酶
临床应用
1、细菌感染:敏感菌(包括耐药金葡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对霍乱、布氏杆菌病、鼠疫、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作首选药(一般选多西环素)。
2、放线菌病:可作次选药。
3、支原体——肺炎;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恙虫病;衣原体——鹦鹉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可作首选药。螺旋体感染可作次选药。
4、轻度阿米巴痢疾:选用土霉素(疗效优于其它四环素类药)。
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
口服——消化道反应,宜饭后服;不宜肌注(可致局部坏死);静注或静滴——静脉炎,不可外漏。
2、二重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肠道内敏感菌株受抑,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的现象,又称菌群交替症。
尤其多见于老年、体弱、儿童或久用糖皮质激素者,多西环素较少见(在肠道中多以无活性的结合物或络合物形式存在,不影响肠道菌群)。
3、影响骨牙生长
沉积于骨、牙,与Ca 2+结合。在骨骼沉积,会抑制长骨的生长,影响儿童骨骼的发育;在牙齿沉积,会造成牙齿的黄染(四环素牙),损伤牙釉质。多西环素较少见,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影响,8岁以内儿童忌用。
4、其它
大量久用可致严重肝损害或加重原有肾损害;维生素B、K缺乏;过敏及光敏反应;婴儿颅内压升高;先天性白内障;畸胎等。
氯霉素类
(1)多数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除外)敏感:对G-菌作用>G+菌;
2)“四体”:对砂眼衣原体作用较强。对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四环素类。
2、抗菌机制
与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转移酶→阻止肽链延伸→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作用位点与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接近,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存在交叉耐药。
哺乳动物骨髓造血细胞线粒体的70S核糖体与细菌70S核糖体很相似,高剂量的氯霉素能抑制机体自身的蛋白质合成,产生骨髓抑制。
3、特点:快速抑菌剂。
4、耐药性:缓慢且不稳定,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1)产生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2)降低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药物浓度降低。
1、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包括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泌尿道感染、沙门菌肠炎合并败血症等。
2、伤寒及副伤寒:首选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也可选用本品
3、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可代替四环素用于8岁以下儿童、孕妇或对四环素类过敏者。
4、其它:眼科感染;或与它药合用于厌氧菌引起的感染
1、抑制骨髓
(1)可逆性血细胞减少
(2)不可逆再生障碍性贫血
防止措施
①严格适应症,避免滥用;
②剂量<1g/d,疗程<2月(一般<7天);
③勤查血象:3~4天一次。
2、灰婴综合症
3、其它
胃肠反应;二重感染(较少);过敏;神经系反应(视神经炎、周围神经炎、中毒性精神病等);可致G-6-PD缺乏者出现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