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德育理论
第九章 德育理论的学习思维导图,我们要识记的知识有:道德的内涵、道德的结构、德育的目标 任务和内容,需要理解的知识有:道德的本质、德育的内涵与外延、道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以下载做复习。
编辑于2023-04-01 14:56:42 湖南第九章 德育理论
识记
道德的内涵
从词源上考察
在汉语中,“道”,是探究元首,寻求本质的意思,即探寻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规范。
《论语·学而》谈及“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从心,得声”。“内得于己”是讲“以善念存之于心中,使身心互得其意。”这是一种自觉、自律的境界。“外得于人”是讲“以善德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涉及的是德行的问题。“德”在古代通“得”,意即“得”“道”。
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也提及道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的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词,意为风俗和习惯。
几组概念辨析
道德与品德
从归属范畴来看:道德属于社会规范,品德属于个人行为。
从生产条件来看:道德是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而品德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
从学科研究范畴来看:道德属于哲学、伦理学研究范畴,品德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
道德与政治
政治的服务对象是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问题,并且通过显性的和成文的形式存在。
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涉及个人的生存及其价值,包括爱情、婚姻、家庭、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问题。其表现形式以隐性和不成文的社会舆论方式存在。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
法律以显性成文的形式存在,与国家伴随。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公平的保障。当一个人的行为超过了道德底线,就会转化为法律问题。
道德与礼仪
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道德等同于礼仪。如阶级社会中道德教育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就是一种礼仪教育。
在现代社会,道德并不等同于礼仪,礼貌也不是一种美德,也不能代替美德。如我们看到很多宾馆里、商场里的礼仪小姐,她们的微笑、热情的礼仪行为仅仅是工作形式,而非道德行为。
礼仪的类型
君子礼仪
功利礼仪
道德礼仪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道德的结构
道德的社会结构
道德的个体结构
释义:道德作为完整的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遵循某种关系联结并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
道德结构
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德育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7-1993)德育工作的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育的基本内容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1993年三月颁布的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对我国德育目标的正确理解
优
当前我国德育目标演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
开始强调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
对德育的要求开始有了基础要求和较高要求的分层,并注意到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以往的用目标过多反映了社会本位的要求,现在则注意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开始强调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的培养问题。
在继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以及保持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开始关注新的要求。
缺
尽管德育目标取向开始关注个人,但目前仍较多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导致德育政治化倾向,其强调基础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德育难有实效。
总体上看,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忽视个人的存在,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强调仍然不够。
德育任务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
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具有思想道德思维、判断和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德育内容
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养成良好行为的基本准则
身体力行的原则。
不能破例的原则。
从小培养的原则。
从小事入手的原则。
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主要涉及三种关系
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
长幼关系。
新的家庭问题
亲子疏远。
夫妻反目。
遗弃老人。
家庭暴力。
集体主义教育
释义:集体主义是处理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集体、国际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它制约着社会主义道德其他规范范畴。
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具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集体主义的观点和情感,防止和抵制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影响。
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
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爱惜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和名誉,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困难疾苦和进步。
培养学生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和工作的习惯。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习惯,培养在集体中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独立工作能力。
我们尊重个人利益,但是如果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矛盾时,还应当采取集体利益为先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
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育学生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教育学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民主与法制教育
理想和信念教育
政治理想。
道德理想。
生活理想。
存在问题
政治选择功利化。把入党、评优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重权力轻义务。
心理健康教育
理解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社会历史本质
道德的产生
道德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为了维护生活秩序和生存的需要,人们需要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规范言行。
道德是人性的需要。
孟子的性善说
荀子的性恶说
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
庄子的性超善超恶说
道德的流变
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表现为阶级性,时代性,地域性,超前性,滞后性及相对独立性。
道德的历史本质。
经济的发展是轴线式前进,道德的流变是曲线式变化,但是二者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尽管经济和道德发展行进路线不尽相同,但是道德运行的起点和终点,应该同经济运行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虽然道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道德在总的过程中是进步的。
道德的规范本质
道德规范的形态。
图腾
两层含义:亲属,标志。
禁忌
主要特征:危险性,惩罚性。
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如丧葬和祭祖
次生阶段。如制度化、礼仪化
转化消亡阶段。如破除迷信
分为两类
一类是崇高的,神圣的东西。如民间教孩子不要用手指太阳和月亮,忌祖先名字
另一类忌神秘的,恐怖的,不利的事物。
礼仪
本质: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箴言
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箴言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准则
准则是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是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
两大类型
应该型行为准则。(主体行为所必须达到的价值高度)
不能型行为准则。(主体行为所避免超越的价值界限)
行为准则核心内容: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
义务
责任
两层含义
一是指分内应该做好的事。如履行职责,尽到责任,完成任务。
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
从早期的图腾禁忌到当代的义务责任,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到自律性的转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图腾、禁忌和礼仪是蒙昧的产物,是主体为避免对后果的惩罚而遵循的外在约束力。
箴言、准则、义务、责任是文明的产物,是主体意识到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道德规范的特征。
他律性
道德他律意味着人在道德领域内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要道德主体尚未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没有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历程,道德规范对道德主体是无意义的,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规范。
自律性
前自律阶段: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清洗、改正自己思想意识中不正确的道德意识,进行内心的反省和斗争,这一时期个体的道德行为还没有完全达到自动化状态,是在有意无意状态下的自觉行为。
后自律阶段(自由阶段):在道德实践中,个体履行自己接受的道德原则,并通过在实践中检验对它们理解得是否正确,不断进行总结、修正、提高,直至达到某种自动化行为。
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表现为道德主体自身的行为动因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
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德育含义:德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意义: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德育一词的由来
18世纪后半叶,最早由康德提出德育概念。同时代的裴斯泰洛奇也曾使用过。
德育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则归功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清代大学学者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提出“完全人格式教育”
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德育内涵与外延
何谓德育
《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所讲的大学之道的道是指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讲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德育即育德、养德的过程,是道的内化外显过程,是善念内存于心外施于人的过程。
广义的德育: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大德育:指的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德育。(主要指政治品质)
小德育:指道德教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相对的概念。(主要指道德品质)
德育外延的演变
演变
民国期间至建国初期,德育即政治教育。
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由政治思想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1988年,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1993年,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1995年,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形成了“大德育”格局: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生命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
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守的原则
“守一而望多”
即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强调学校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但是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价值教育的内涵,但不能偏离道德教育这一根本。
我国德育的明显变化
由单纯的政治教育逐渐向思想、品德、道德、个性等方面发展,是一个由关注政治的国家道德转向关注道德品质的个人道德。
道德与存在的理由及遭遇的质疑
大德育存在的理由
三大板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合理性
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是舶来品,受苏联教育学影响较大,凯洛夫在其主编的《教育学》中谈到了大德育和小德育问题,我们在借鉴时仅仅是选择了我国习惯的大德育,沿袭至今。
与传统文化有关。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政治始终密切相关。
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当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密不可分。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与世界改革潮流相一致。世界各国强烈的意识的意识到,随着时代变化,单纯的依靠道德教育不足以完成青少年的社会化。他们也开始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大德育工作,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正相吻合。
大德育遭遇的困境
带来的问题是如何给德育界定内涵。对于一个好的概念而言,内涵越精确细致,外延越少。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不同,但是如果都作为大德育的内容的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可以适用于这几种德育内容的德育方法。
人们容易将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如有的学生因有交往恐惧症而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问题,却被老师和他人看作是不关心集体、不与人交往的道德问题,有的学生因缺乏安全感和尊重与爱,表现出的恶作剧行为也被看作是道德问题。
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西方德育更侧重道德教育。我们采用大德育的说法,很难与西方的小德育说法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很难与人对话,西方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在我国德育实践中应用。
道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是人性的需要
如,性善假设人生而是有善端的。但是这种善端是人成长为有德之人的基础,是人之为善的潜在的可能。要想使善端成长为善的品行并做出善行,还需要教育的介入,将善端引发出来。这时的教育就具有引导、牵引的价值。 性恶假设人生来是有罪的,正是因为人是有罪的,恶的。所以才更需要教育时期改邪归正,除恶扬善,使教育的价值更凸显出来。这时的教育就具有改造的价值。 无论哪种人性假设,都离不开教育。
德育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的需要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都需要用道德来调整。
德育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代社会仍然是处在转型和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期。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未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对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必要和迫切。
德育的可能性
政治、法律、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准则是可以学习的。
规范的学习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
规范学习的阶段
他律阶段(依恋从阶段)
指个体对群体价值观缺乏认知甚至有抵触情绪时。迫于外界压力,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而内心可能是不接纳甚至抵触的。如为了获取荣誉,有些人功利性的做好事。
自律阶段(认同阶段)
指行为主体在认知、行为、态度和情感上与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能够自愿、主动地接受规范影响的阶段。
自由阶段(内化阶段)
指个体的规范行为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的。
思想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规范的学习特点同样适用于思想道德。由于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方式学习的复合体,所以首先需要通过认知学习,形成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恰当地为每一名学生制定合理的规范学习方式。
第九章 德育理论
识记
道德的内涵
从词源上考察
在汉语中,“道”,是探究元首,寻求本质的意思,即探寻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规范。
《论语·学而》谈及“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从心,得声”。“内得于己”是讲“以善念存之于心中,使身心互得其意。”这是一种自觉、自律的境界。“外得于人”是讲“以善德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涉及的是德行的问题。“德”在古代通“得”,意即“得”“道”。
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也提及道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的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词,意为风俗和习惯。
几组概念辨析
道德与品德
从归属范畴来看:道德属于社会规范,品德属于个人行为。
从生产条件来看:道德是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而品德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
从学科研究范畴来看:道德属于哲学、伦理学研究范畴,品德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
道德与政治
政治的服务对象是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问题,并且通过显性的和成文的形式存在。
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涉及个人的生存及其价值,包括爱情、婚姻、家庭、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问题。其表现形式以隐性和不成文的社会舆论方式存在。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
法律以显性成文的形式存在,与国家伴随。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公平的保障。当一个人的行为超过了道德底线,就会转化为法律问题。
道德与礼仪
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道德等同于礼仪。如阶级社会中道德教育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就是一种礼仪教育。
在现代社会,道德并不等同于礼仪,礼貌也不是一种美德,也不能代替美德。如我们看到很多宾馆里、商场里的礼仪小姐,她们的微笑、热情的礼仪行为仅仅是工作形式,而非道德行为。
礼仪的类型
君子礼仪
功利礼仪
道德礼仪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道德的结构
道德的社会结构
道德的个体结构
释义:道德作为完整的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遵循某种关系联结并相对稳定的整合形式。
道德结构
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德育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7-1993)德育工作的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育的基本内容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1993年三月颁布的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对我国德育目标的正确理解
优
当前我国德育目标演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
开始强调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
对德育的要求开始有了基础要求和较高要求的分层,并注意到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以往的用目标过多反映了社会本位的要求,现在则注意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开始强调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的培养问题。
在继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以及保持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开始关注新的要求。
缺
尽管德育目标取向开始关注个人,但目前仍较多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很容易导致德育政治化倾向,其强调基础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德育难有实效。
总体上看,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忽视个人的存在,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强调仍然不够。
德育任务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
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具有思想道德思维、判断和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德育内容
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养成良好行为的基本准则
身体力行的原则。
不能破例的原则。
从小培养的原则。
从小事入手的原则。
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主要涉及三种关系
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
长幼关系。
新的家庭问题
亲子疏远。
夫妻反目。
遗弃老人。
家庭暴力。
集体主义教育
释义:集体主义是处理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集体、国际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它制约着社会主义道德其他规范范畴。
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具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集体主义的观点和情感,防止和抵制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影响。
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
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爱惜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和名誉,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困难疾苦和进步。
培养学生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和工作的习惯。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习惯,培养在集体中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独立工作能力。
我们尊重个人利益,但是如果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矛盾时,还应当采取集体利益为先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
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育学生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教育学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民主与法制教育
理想和信念教育
政治理想。
道德理想。
生活理想。
存在问题
政治选择功利化。把入党、评优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重权力轻义务。
心理健康教育
理解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社会历史本质
道德的产生
道德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为了维护生活秩序和生存的需要,人们需要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规范言行。
道德是人性的需要。
孟子的性善说
荀子的性恶说
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
庄子的性超善超恶说
道德的流变
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表现为阶级性,时代性,地域性,超前性,滞后性及相对独立性。
道德的历史本质。
经济的发展是轴线式前进,道德的流变是曲线式变化,但是二者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尽管经济和道德发展行进路线不尽相同,但是道德运行的起点和终点,应该同经济运行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虽然道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道德在总的过程中是进步的。
道德的规范本质
道德规范的形态。
图腾
两层含义:亲属,标志。
禁忌
主要特征:危险性,惩罚性。
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如丧葬和祭祖
次生阶段。如制度化、礼仪化
转化消亡阶段。如破除迷信
分为两类
一类是崇高的,神圣的东西。如民间教孩子不要用手指太阳和月亮,忌祖先名字
另一类忌神秘的,恐怖的,不利的事物。
礼仪
本质: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箴言
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箴言兼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准则
准则是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是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
两大类型
应该型行为准则。(主体行为所必须达到的价值高度)
不能型行为准则。(主体行为所避免超越的价值界限)
行为准则核心内容: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
义务
责任
两层含义
一是指分内应该做好的事。如履行职责,尽到责任,完成任务。
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
从早期的图腾禁忌到当代的义务责任,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到自律性的转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图腾、禁忌和礼仪是蒙昧的产物,是主体为避免对后果的惩罚而遵循的外在约束力。
箴言、准则、义务、责任是文明的产物,是主体意识到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道德规范的特征。
他律性
道德他律意味着人在道德领域内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要道德主体尚未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没有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历程,道德规范对道德主体是无意义的,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规范。
自律性
前自律阶段: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清洗、改正自己思想意识中不正确的道德意识,进行内心的反省和斗争,这一时期个体的道德行为还没有完全达到自动化状态,是在有意无意状态下的自觉行为。
后自律阶段(自由阶段):在道德实践中,个体履行自己接受的道德原则,并通过在实践中检验对它们理解得是否正确,不断进行总结、修正、提高,直至达到某种自动化行为。
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表现为道德主体自身的行为动因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
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德育含义:德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意义: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德育一词的由来
18世纪后半叶,最早由康德提出德育概念。同时代的裴斯泰洛奇也曾使用过。
德育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则归功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清代大学学者王国维先生在《教育之宗旨》一书中,提出“完全人格式教育”
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德育内涵与外延
何谓德育
《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所讲的大学之道的道是指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讲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德育即育德、养德的过程,是道的内化外显过程,是善念内存于心外施于人的过程。
广义的德育: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大德育:指的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德育。(主要指政治品质)
小德育:指道德教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相对的概念。(主要指道德品质)
德育外延的演变
演变
民国期间至建国初期,德育即政治教育。
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由政治思想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1988年,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1993年,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1995年,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形成了“大德育”格局: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生命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
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守的原则
“守一而望多”
即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强调学校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但是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价值教育的内涵,但不能偏离道德教育这一根本。
我国德育的明显变化
由单纯的政治教育逐渐向思想、品德、道德、个性等方面发展,是一个由关注政治的国家道德转向关注道德品质的个人道德。
道德与存在的理由及遭遇的质疑
大德育存在的理由
三大板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合理性
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是舶来品,受苏联教育学影响较大,凯洛夫在其主编的《教育学》中谈到了大德育和小德育问题,我们在借鉴时仅仅是选择了我国习惯的大德育,沿袭至今。
与传统文化有关。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政治始终密切相关。
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当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密不可分。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与世界改革潮流相一致。世界各国强烈的意识的意识到,随着时代变化,单纯的依靠道德教育不足以完成青少年的社会化。他们也开始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大德育工作,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正相吻合。
大德育遭遇的困境
带来的问题是如何给德育界定内涵。对于一个好的概念而言,内涵越精确细致,外延越少。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不同,但是如果都作为大德育的内容的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可以适用于这几种德育内容的德育方法。
人们容易将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
如有的学生因有交往恐惧症而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问题,却被老师和他人看作是不关心集体、不与人交往的道德问题,有的学生因缺乏安全感和尊重与爱,表现出的恶作剧行为也被看作是道德问题。
我们的德育与西方的德育外延不一致。西方德育更侧重道德教育。我们采用大德育的说法,很难与西方的小德育说法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很难与人对话,西方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在我国德育实践中应用。
道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是人性的需要
如,性善假设人生而是有善端的。但是这种善端是人成长为有德之人的基础,是人之为善的潜在的可能。要想使善端成长为善的品行并做出善行,还需要教育的介入,将善端引发出来。这时的教育就具有引导、牵引的价值。 性恶假设人生来是有罪的,正是因为人是有罪的,恶的。所以才更需要教育时期改邪归正,除恶扬善,使教育的价值更凸显出来。这时的教育就具有改造的价值。 无论哪种人性假设,都离不开教育。
德育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的需要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都需要用道德来调整。
德育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代社会仍然是处在转型和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期。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未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对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必要和迫切。
德育的可能性
政治、法律、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准则是可以学习的。
规范的学习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
规范学习的阶段
他律阶段(依恋从阶段)
指个体对群体价值观缺乏认知甚至有抵触情绪时。迫于外界压力,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而内心可能是不接纳甚至抵触的。如为了获取荣誉,有些人功利性的做好事。
自律阶段(认同阶段)
指行为主体在认知、行为、态度和情感上与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能够自愿、主动地接受规范影响的阶段。
自由阶段(内化阶段)
指个体的规范行为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的。
思想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规范的学习特点同样适用于思想道德。由于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方式学习的复合体,所以首先需要通过认知学习,形成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恰当地为每一名学生制定合理的规范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