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各家学说
中医历代名家及其著作的贡献,具体有中医理论体系、学术流派的形成、流派,总论的内容,可以按医家所处年代画时间轴,也可以总结不同医家学术贡献。
编辑于2023-04-02 12:43:20 天津市总论
中医理论体系
著作
《内经》
地位
理论体系的形成
继承人
华元化
理论
阴阳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事物运动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病变的矛盾主次
生理、病理
诊断
治疗
《神农本草经》
派别继承人
张仲景
《难经》
派别继承人
秦越人
三世医学,代表了三个专业的分化、经验积累上升为理论的典籍
理论
脏腑学说
应用了五行学说
脏腑之间通过相生相克形成正常循环
脏腑之间的属性相乘或相侮是为疾病
五行胜负可恢复脏腑属性之间的正常制化,即自行调节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诊法学说
辨证学说
治则学说
本草学说
方剂学说
针灸学说
摄生学说
运气学说
气是万物的基础
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不休止的
变化是复杂但有规律的
学术流派的形成
意义
继承、保存前人学说
创新理论、积累经验
根据疾病谱的改变发展或扩充理法方药
出现时间
春秋战国
长桑君—秦越人
公孙式—淳于意
出现原因
对同一名词的不同理解
对诊治过程和治疗方法的偏重不同
对经文的不同句读和理解
两大流派
医经
黄帝内经、素女脉诀
基础理论及诸法
经方
神农本草经
药物及调制处方施治
流派
《内经》
校订疏证
林亿(宋)、高保衡
《素问》
纠正谬误六千多处,增注义两千条
胡澍(清)
《素问校义》
于公余
校勘《素问部分内容》
还原《素问》部分内容
注释疏证
王冰
整理《素问》
注解《素问》
补入七篇大论
吴崑
《素问吴注》
结合临床,阐释医理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疏证《黄帝内经》
普及内容,保存原文
分类研究
全面分类研究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精于训诂
张介宾
《类经》
长于注释
部分分类研究
滑寿
《读素问钞》
内容限于《素问》
最早的选择性类分
李中梓
《内经知要》
从两经之中进行选择
内容最为精要
沈又彭
《医经读》
分类最为简练
平
病
诊
治
明确、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专题发挥
秦越人
《难经》
发挥脉学
张仲景
《伤寒论》
伤寒病辨证论治形成体系
华佗
《中藏经》
脏腑辨证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针灸学单为一门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病源证候学的研究
刘完素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
刘浴德与朱练
增订
陈无咎
《明教方》
《内经》杂病证治
经方派
葛洪
《肘后备急方》
陈延之
《小品方》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王焘
《外台秘要》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陈师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徽宗朝
《圣济总录》
许叔微
《普济本事方》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严用和
《严氏济生方》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
朱肃
《普济方》
河间
刘完素
六气皆能化火
外感火热病的研究
荆山浮屠
罗知悌
朱震亨
阳有余而阴不足
抑制相火,保护阴精
内伤火热病
从北方传到了南方, 内容亦为之一变
戴思恭
承“阳有余而阴不足”
气血盛衰论
王履
重视医经的研习
虞抟、王纶、汪机、徐彦纯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张从正
风从火化,湿与燥兼
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火热病机的探讨和发挥
易水 (又名温补派)
张元素
脏腑的寒热虚实
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
李杲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用药法度
升阳泻火
甘温除热
王好古
三阴阳虚之证
罗天益
三焦的辨治
薛己
脾肾并重
赵献可
肾命水火之
以肾命概括脾胃
张介宾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阴阳两补
左归丸
右归丸
李中梓
重视先后二天
兼顾脾肾
脏腑证候的病机及治疗 重视精气(脾肾)虚损的温补
寒温学派 (伤寒)(温病)
《素问·热论》
首次提出外感疾病(广义伤寒)的概念
《伤寒论》
发展
经方家嬗变
为经论方
提高了仲景方疗效
扩大了仲景方治疗范围
东汉张仲景
古医经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
伤寒病
以寒为因、以热为果
《伤寒杂病论》
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王叔和
搜集、整理《伤寒论》
较为完整地保留
从脉证方治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伤寒论》之先河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分析、鉴别、辨证明理《伤寒论》中常见的50个症状
我国较早的一部鉴别诊断学专著
第一个进行全面注释
以经释论
提升了《伤寒论》的理论价值
具体化、现实化古籍医理
朱肱
《南阳活人书》
从经络的角度解释六经的病证
确定病位攻除邪气
选名方补方药之不足
阴阳表里辨证
脉证合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许叔微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九十论》
临床用方经验集
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
以八纲辨证分析六经分证
不可偏废以辨证准确
郭雍
《伤寒补亡论》
分析医理
方有执
首言错简
认为《伤寒论》简序出现颠倒错乱
必重新订正整理
张遂辰
王叔和基本保留《伤寒论》原貌
温病
吴有性
《温疫论》
温疫之为病……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邪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可以表里分传
当治以疏利募原、表里分消
方药
达原饮
三消饮
建立温疫学理论体系
戴天章
《广温疫论》
丰富温病的辨证与治疗
五辨
气
色
舌
神
脉
五法
汗
下
清
和
补
余霖
《疫疹一得》
疫疹系淫热内入于胃、敷布十二经所致
清温败毒饮
温病治疗
不可辛温发散
不宜苦寒攻下
重用石膏
清无形之热邪
总结了诊断及辨证的经验
完善温疫学说
叶桂
《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区分温病和伤寒
诊断方法
辨舌
验齿
辨斑疹
理论成熟
薛雪
《湿热条辨》
论述湿温的病因
病机
病证
治法
吴瑭
《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为纲
卫气营血辨证
清热养阴法及方药
将叶桂的临床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
统论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暑温
秋燥
冬温
温疟
湿温
理论完善
王士雄
《温热经纬》
《内经》及仲景之文为经
叶桂、薛雪诸家之辨为纬
个人按语
暑
湿
火
《随息居霍乱论》
鉴别时疫霍乱(真霍乱)与寒霍乱(泄泻)
寒温共论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广义伤寒为外感热病的总称
丰富了外感病的治法与方药
治法
表里双解
清热解毒
养阴生津
辟温
《千金翼方》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伤寒正对之法
桂枝汤
青龙汤
麻黄汤
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
辛凉解表
伤寒系郁阳为病
因时制宜
脉证相参
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重用石膏
广义伤寒
冬令寒毒
人体正气的强弱
缪希雍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伤寒温疫之邪必从口鼻入
外感六经
多为热证
兼阳明证者独多
治法
治宜清法,固护津液
慎用汗、下之法
杨璿
《伤寒温疫条辨》
病因
杂气为因
内毒为实
邪伏中焦分布上下
治法
逐秽解毒、升清降浊
处方用药
总方
升降散
宣清郁热、通闭解结
俞肇源
《通俗伤寒论》
以六经钤百病
以三焦赅疫证
诊断方法
验齿、察舌、切脉、按腹
用药
灵稳轻清
六经用药法
三焦用药法
六淫病用药法
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雷丰
《时病论》
四时外感病的病因病机
知时论证
因时制宜,随时用药
提倡用法而不用方,以法统方
以时病统论伤寒和温病
研究外感疾病
总结总论的内容,可以按医家所处年代画时间轴,也可以总结不同医家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