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下册历史(上)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的思维导图,内容有 隋朝 (581——618)、唐朝 (618——907)、五代十国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知识,可以用于期中复习。
编辑于2023-04-02 15:22:55 湖南七年级下册历史(上)
隋朝 (581——618)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人物: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建立:581年
统一:589年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
概况
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南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从北到南)
五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有利有弊
积极影响: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劳民伤财,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科举制
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 拨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
(2)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科举制成为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隋朝的灭亡
618年
唐朝 (618——907)
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
都城:长安
三个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
人物:唐太宗(李世民)
措施
(1)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魏征——“镜子”
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
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时期(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
影响
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
开元盛世
时间:唐玄宗在位前期
措施
(1)整顿吏治,裁剪冗员。重用姚崇、宋璟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结果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盛唐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经济
农业: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
纺织:蜀锦
陶瓷:唐三彩
商业
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文化
诗歌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其诗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书法
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绘画
阎立本: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人物画)
吴道子(画圣):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唐朝对外交往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
鉴真东渡
概况:共六次,前五次皆未成功,第六次于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与新罗
新罗产物居唐朝进口首位
玄奘西行
时间:贞观年间
经历
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 回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
贡献
(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背景
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势力壮大
时间: 755——763年
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
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使唐朝国事由盛转衰
(3) 使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背景
唐朝后期,政治腐朽
藩镇割据
人民生活困苦
结果: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最终失败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实质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
(1)使北方政局动荡不安
(2)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有所发展
(3)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北宋建立
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时间:960年
都城:开封(东京)
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但并未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强化行政权
在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
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2)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利
强化财权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2)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重用文臣,抑制武将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造成两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目的:通过变法,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宋神宗死后, 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权并立
辽,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北宋,汉族,960年,赵匡胤,开封
西夏,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府
金,女真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会宁
南宋,汉族,1127年,赵构,临安
政权之间的战与和
北宋与辽
战:宋真宗时,澶州之战
和:澶渊之盟,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
评价:一方面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一方面使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交流,民族交融,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北宋与西夏
战:西夏攻宋,宋败,西夏损耗很大
和:宋夏合约,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辽与金
战:1125年,金灭辽
北宋与金
战:1127年,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
战: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和:宋金和议,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南宋向金称臣, 并给金岁币
有战有和 和是主流
和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蒙古与西夏与金
11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元与南宋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农业发展与手工业的兴盛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
(1)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南方战乱少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代成为丰饶的粮仓
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茶树、棉花种植地区有所扩大
丝织业: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
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比较先进
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有世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造船业发达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繁荣
开封和杭州,宋代最大的商业城市
地点、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辐射到乡镇,形成草市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发展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海外贸易发展
宋朝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踪迹遍布,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外贸所得占财政收入重要地位
海外贸易兴盛
原因
(2)政府鼓励
(3)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出现纸币
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经济重心南移
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元朝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民族交融
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逐渐汉化,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通婚,形成回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强化中央集权
在中央
中书省——行政,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在地方(行省制度)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设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方式:因地制宜
表现
台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西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时间轴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朝统一全国
从605年起 开凿大运河
618年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626年 李世民即位
贞观年间 玄奘西行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754年 鉴真东渡,抵达日本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唐朝灭亡
十世纪初 辽国建立
960年 北宋建立
11世纪前期 西夏建立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大金建立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1206年 蒙古政权建立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1271年 元朝建立
1276年 元灭南宋
1279年 元统一全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上)
隋朝 (581——618)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人物: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建立:581年
统一:589年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
概况
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南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从北到南)
五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有利有弊
积极影响: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劳民伤财,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科举制
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 拨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
(2)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科举制成为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隋朝的灭亡
618年
唐朝 (618——907)
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
都城:长安
三个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
人物:唐太宗(李世民)
措施
(1)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魏征——“镜子”
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
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武则天时期(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
影响
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
开元盛世
时间:唐玄宗在位前期
措施
(1)整顿吏治,裁剪冗员。重用姚崇、宋璟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结果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盛唐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经济
农业: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
纺织:蜀锦
陶瓷:唐三彩
商业
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文化
诗歌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其诗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书法
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绘画
阎立本: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人物画)
吴道子(画圣):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唐朝对外交往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
鉴真东渡
概况:共六次,前五次皆未成功,第六次于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与新罗
新罗产物居唐朝进口首位
玄奘西行
时间:贞观年间
经历
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 回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
贡献
(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背景
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势力壮大
时间: 755——763年
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
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使唐朝国事由盛转衰
(3) 使唐朝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背景
唐朝后期,政治腐朽
藩镇割据
人民生活困苦
结果: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最终失败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实质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
(1)使北方政局动荡不安
(2)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有所发展
(3)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北宋建立
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时间:960年
都城:开封(东京)
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但并未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强化行政权
在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
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2)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利
强化财权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2)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重用文臣,抑制武将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影响
(1)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3)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造成两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
目的:通过变法,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宋神宗死后, 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权并立
辽,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北宋,汉族,960年,赵匡胤,开封
西夏,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府
金,女真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会宁
南宋,汉族,1127年,赵构,临安
政权之间的战与和
北宋与辽
战:宋真宗时,澶州之战
和:澶渊之盟,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
评价:一方面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一方面使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交流,民族交融,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北宋与西夏
战:西夏攻宋,宋败,西夏损耗很大
和:宋夏合约,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辽与金
战:1125年,金灭辽
北宋与金
战:1127年,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
战: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和:宋金和议,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南宋向金称臣, 并给金岁币
有战有和 和是主流
和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蒙古与西夏与金
11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元与南宋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农业发展与手工业的兴盛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
(1)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南方战乱少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代成为丰饶的粮仓
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
茶树、棉花种植地区有所扩大
丝织业: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
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比较先进
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有世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造船业发达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繁荣
开封和杭州,宋代最大的商业城市
地点、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辐射到乡镇,形成草市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发展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海外贸易发展
宋朝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踪迹遍布,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外贸所得占财政收入重要地位
海外贸易兴盛
原因
(2)政府鼓励
(3)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出现纸币
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经济重心南移
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元朝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民族交融
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逐渐汉化,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通婚,形成回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强化中央集权
在中央
中书省——行政,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在地方(行省制度)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设十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方式:因地制宜
表现
台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西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时间轴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朝统一全国
从605年起 开凿大运河
618年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626年 李世民即位
贞观年间 玄奘西行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754年 鉴真东渡,抵达日本
755——763年 安史之乱
907年 唐朝灭亡
十世纪初 辽国建立
960年 北宋建立
11世纪前期 西夏建立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大金建立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1206年 蒙古政权建立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1271年 元朝建立
1276年 元灭南宋
1279年 元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