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参考湖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材,主题是先秦文学,有大概的框架也有一些细节,具体以教材为主。
编辑于2023-04-04 12:10:27 湖南秦汉文学
绪论
承上启下
文学生态
宏大的时代精神
进取精神和长生观念
乐舞绘画的发达
作家群体
概况
帝王诸侯爱好文学,文人依附聚集,形成
文化机构:乐府、东观、鸿都门学,制度保障
朝廷呈现儒雅的文化气象
心态
赞叹盛世局面
个性受到压抑,焦虑不遇之感
儒道互补,安顿心灵
经学的影响
大一统、民本忧患意识
指导作家如何创作文学
《毛诗序》
发乎情,止乎礼义
主文而谲谏
师法和家法
压抑个性,尚古拟古
变化过程
风格
汉,文辞文章指文学性强的作品,较清醒的认知
与今天的纯文学不太完全相同
文体很多,不能用今天的标准
文史哲不分家
史官文化以政教人伦为本位,使秦汉文学注重政治教化
文体
散文
秦
李斯《谏逐客书》
汉初
政论文
从政治需要出发,围绕如何汲取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贾谊,晁错
汉武帝
经学影响,文章典重
西汉后期
批判现实
东汉前期
桓谭,王充,重视说理,辩论性强
东汉后期
清议
史传
《史记》班固《汉书》
赋
骚体赋
宋玉,贾谊《吊屈原赋》
体物大赋(散文大赋)
枚乘《七发》开始转向散体赋
汉武帝,繁荣,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抒情小赋
张衡
诗歌
乐府诗
推动叙事诗的发展
句式灵活,五言为主
反映社会生活和民众思想情感
文人五言诗
促进抒情诗的进步
班固《咏史》最早最完整
文人七言诗
汉代开始
《柏梁诗》《四愁诗》张衡
《古诗十九首》
秦与西汉散文
秦代
《吕氏春秋》
概况
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十二纪借鉴阴阳家的理论,体现了四时的运行及阴阳五行观念
八览以讲治国之道为主
六论主要集合各家杂说
杂取百家,用主导思想串联,反应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趋势
《谏逐客书》
李斯
刻石文
西汉
前期
政论文章兴盛,纵横家遗风
代表作家
贾谊
《过秦论》
否定秦朝霸道治国之法,民本意识鲜明
文风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
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风
晁错
《论削藩疏》
枚乘《上书谏吴王》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中期
儒学逐渐代替黄老之学
董仲舒
《为人者天》朴实平易,语调舒缓,引经据典
《天人三策》体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及文章风貌
《淮南子》刘安
以道家为中心,旨在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
文风狂放肆意,近于《庄子》
神话丰富,寓言说理
《盐铁论》的文学色彩
盐铁会议
古代极为少见、政府主持的有关重大政策的辩论会,参加者主要为贤良、文学
本质:不同政治立场、社会地位、现实利益者之间的思想冲突
对话文体,汉赋的铺排手法
后期
政治危机加剧
刘向
《新序》《说苑》
旨在彰显儒家政治理想,使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
很多地方以对话形式展开
杨恽《报孙会宗书》
扬雄《法言》《剧秦美新》
西汉辞赋
发展
骚体赋
以哀婉为基调,抒发人生失意或代屈原立言寄托自己情怀
散体赋
先行者枚乘
《七发》
散体赋成熟标志
“七体”鼻祖
确立了两汉散体赋主客问答与卒章显志的基本形态
其他辞赋创作
咏物赋
最早,陆贾《孟春赋》
王褒《洞箫赋》
两种趋向
咏物说理,表现自我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咏物生情,表现自我的审美趣味以及触景所生的情
无名氏《神乌赋》
扬雄及其辞赋
晚年反思,放弃作赋,标志西汉词赋进入尾声
代表
骚体赋创作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九体”
抒情笔法
第一人称“余”演绎屈原人生和情感
《九叹》刘向
其他
枚乘《七发》
虚拟人物、设问答、卒章显志
“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用连贯的语言将同类事物进行排列与归纳
汉武帝时期
辞赋家主要活跃于宫廷,美刺
代表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分别以诸侯、天子游猎为主题,子虚先生、乌有先生、亡是公问答
抑诸侯而扬天子
表现方法
不同动词描绘,大量铺排形成宏大场面和气势
欲讽先颂,劝百而讽一
枚皋
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史记》
概况
首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各尽其用,相辅相成
实录精神
客观评价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历史事件
颂所当颂,无夸张之词
善恶必书
讥讽批判儒学末流
艺术成就
借鉴春秋笔法
浓郁感情色彩
非凡的叙事才能
多种叙述手法
巧用伏笔
互见法
叙事中寓论断
刻画人物的艺术
妙于选材,以小见大
通过矛盾冲突写人
生动的细节描写
人物语言鲜活
善于引用诗歌词赋,让人物直接抒情言志
地位和影响
继承先秦文学
对后世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报任少卿书》
文人诗
楚声
文人诗
三言、四言、杂言
五言
形成
《诗经》零散的五言句 先驱
西汉 班婕妤《怨诗》 汉成帝《长安为尹赏歌》基础
东汉
班固《咏史》 张衡《同声歌》 秦嘉《赠妇诗》 郦炎《见志诗》 蔡邕《翠鸟诗》
《古诗十九首》
内容
游子思妇的思念
朋友诀别离弃
宦途坎坷失意
艺术成就
直抒胸臆
平和而不粗野
兼用比兴手法
乐府诗
分类
汉郊庙歌
题材
征战之苦
贫民的悲苦和反抗
爱情和婚姻
忧生嗟叹和长生企慕
叙事方法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片段
擅长营造环境气氛
凸显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以叙事直接表现
语言质朴
东汉散文
史传散文
《汉书》
概况
首部纪传体断代史
共一百篇
思想内涵
称颂忠君爱国、高尚正直的人
揭露统治者罪恶
同情受迫害的贤能
文学价值
特征
写人艺术
选取人物早年小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特征
善于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通过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
精彩的人物心理描写
注重人物外貌描写
影响
其他
《越绝书》
文学色彩浓厚
保有上古神话的片段
《吴越春秋》
赵晔
小说化倾向
民间说唱文学色彩,歌谣
《汉纪》
荀悦
首部编年体断代史
论说散文
《新论》
桓谭
语言平易畅达,善用比喻,近于先秦诸子
《论衡》
王充
长于论辩
强调论据的真实可靠
注重逻辑知识的运用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说服力
《潜夫论》
王符
大量运用排偶,体现骈化趋势
《政论》
崔寔
《昌言》
仲长统
愤世嫉俗
蔡邕碑文
《郭有道碑》
东汉辞赋
西汉散体赋的影响
结构形态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模式
大量物类铺陈与夸张,比拟兼用,气势磅礴
追求语言华美
京都赋
起因
迁都争议
杜笃《论都赋》 傅毅《洛都赋》《反都赋》 崔骃《反都赋》
特点
铺叙京都地势便利、帝王功业、帝王生活 最终卒章显志
本质是赋帝王
代表
班固
辞赋观
抒上情而通讽喻
融百姓情感与自我情感为一体,反应社会生活,批评时政
宣上德而尽忠孝
迎合帝王歌颂功业心理,尽忠孝
创作
《两都赋》
拥护建都洛阳
由《西都赋》《东都赋》构成
西都宾,东都主人,主客问答,卒章显志
其他
《答宾戏》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幽通赋》
骚体,浓郁悲愁
张衡
京都赋《二京赋》
《西京赋》《东京赋》
安处先生,凭虚公子
新抒情赋
《思玄赋》
《归田赋》
体制短小,语言骈化清新,开启汉代抒情赋新风
其他辞赋
咏物赋
马融《长笛赋》
述行赋
蔡邕《述行赋》
抒情说理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史》《汉》写人比较: 同:客观记录事实,寄寓作者爱恨褒贬 异:①《汉》在借用《史》的一些文字时,有删减, 有时削弱了生动性,有时进行了补充 ②《史》在结构上经常出奇,《汉》较简单,按时间顺序 ③《史》多用单句和口语,简易,《汉》用词典雅,用排偶
晁错、贾谊的不同: ①晁错文章更沉稳,议论更加深入与实际 ②文章风格上,贾谊感情充沛,气势恢宏,近于孟子 晁错更重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近荀韩
秦汉文学
绪论
承上启下
文学生态
宏大的时代精神
进取精神和长生观念
乐舞绘画的发达
作家群体
概况
帝王诸侯爱好文学,文人依附聚集,形成
文化机构:乐府、东观、鸿都门学,制度保障
朝廷呈现儒雅的文化气象
心态
赞叹盛世局面
个性受到压抑,焦虑不遇之感
儒道互补,安顿心灵
经学的影响
大一统、民本忧患意识
指导作家如何创作文学
《毛诗序》
发乎情,止乎礼义
主文而谲谏
师法和家法
压抑个性,尚古拟古
变化过程
风格
汉,文辞文章指文学性强的作品,较清醒的认知
与今天的纯文学不太完全相同
文体很多,不能用今天的标准
文史哲不分家
史官文化以政教人伦为本位,使秦汉文学注重政治教化
文体
散文
秦
李斯《谏逐客书》
汉初
政论文
从政治需要出发,围绕如何汲取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贾谊,晁错
汉武帝
经学影响,文章典重
西汉后期
批判现实
东汉前期
桓谭,王充,重视说理,辩论性强
东汉后期
清议
史传
《史记》班固《汉书》
赋
骚体赋
宋玉,贾谊《吊屈原赋》
体物大赋(散文大赋)
枚乘《七发》开始转向散体赋
汉武帝,繁荣,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抒情小赋
张衡
诗歌
乐府诗
推动叙事诗的发展
句式灵活,五言为主
反映社会生活和民众思想情感
文人五言诗
促进抒情诗的进步
班固《咏史》最早最完整
文人七言诗
汉代开始
《柏梁诗》《四愁诗》张衡
《古诗十九首》
秦与西汉散文
秦代
《吕氏春秋》
概况
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十二纪借鉴阴阳家的理论,体现了四时的运行及阴阳五行观念
八览以讲治国之道为主
六论主要集合各家杂说
杂取百家,用主导思想串联,反应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趋势
《谏逐客书》
李斯
刻石文
西汉
前期
政论文章兴盛,纵横家遗风
代表作家
贾谊
《过秦论》
否定秦朝霸道治国之法,民本意识鲜明
文风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
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风
晁错
《论削藩疏》
枚乘《上书谏吴王》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中期
儒学逐渐代替黄老之学
董仲舒
《为人者天》朴实平易,语调舒缓,引经据典
《天人三策》体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及文章风貌
《淮南子》刘安
以道家为中心,旨在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
文风狂放肆意,近于《庄子》
神话丰富,寓言说理
《盐铁论》的文学色彩
盐铁会议
古代极为少见、政府主持的有关重大政策的辩论会,参加者主要为贤良、文学
本质:不同政治立场、社会地位、现实利益者之间的思想冲突
对话文体,汉赋的铺排手法
后期
政治危机加剧
刘向
《新序》《说苑》
旨在彰显儒家政治理想,使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
很多地方以对话形式展开
杨恽《报孙会宗书》
扬雄《法言》《剧秦美新》
西汉辞赋
发展
骚体赋
以哀婉为基调,抒发人生失意或代屈原立言寄托自己情怀
散体赋
先行者枚乘
《七发》
散体赋成熟标志
“七体”鼻祖
确立了两汉散体赋主客问答与卒章显志的基本形态
其他辞赋创作
咏物赋
最早,陆贾《孟春赋》
王褒《洞箫赋》
两种趋向
咏物说理,表现自我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咏物生情,表现自我的审美趣味以及触景所生的情
无名氏《神乌赋》
扬雄及其辞赋
晚年反思,放弃作赋,标志西汉词赋进入尾声
代表
骚体赋创作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九体”
抒情笔法
第一人称“余”演绎屈原人生和情感
《九叹》刘向
其他
枚乘《七发》
虚拟人物、设问答、卒章显志
“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用连贯的语言将同类事物进行排列与归纳
汉武帝时期
辞赋家主要活跃于宫廷,美刺
代表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分别以诸侯、天子游猎为主题,子虚先生、乌有先生、亡是公问答
抑诸侯而扬天子
表现方法
不同动词描绘,大量铺排形成宏大场面和气势
欲讽先颂,劝百而讽一
枚皋
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史记》
概况
首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各尽其用,相辅相成
实录精神
客观评价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历史事件
颂所当颂,无夸张之词
善恶必书
讥讽批判儒学末流
艺术成就
借鉴春秋笔法
浓郁感情色彩
非凡的叙事才能
多种叙述手法
巧用伏笔
互见法
叙事中寓论断
刻画人物的艺术
妙于选材,以小见大
通过矛盾冲突写人
生动的细节描写
人物语言鲜活
善于引用诗歌词赋,让人物直接抒情言志
地位和影响
继承先秦文学
对后世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报任少卿书》
文人诗
楚声
文人诗
三言、四言、杂言
五言
形成
《诗经》零散的五言句 先驱
西汉 班婕妤《怨诗》 汉成帝《长安为尹赏歌》基础
东汉
班固《咏史》 张衡《同声歌》 秦嘉《赠妇诗》 郦炎《见志诗》 蔡邕《翠鸟诗》
《古诗十九首》
内容
游子思妇的思念
朋友诀别离弃
宦途坎坷失意
艺术成就
直抒胸臆
平和而不粗野
兼用比兴手法
乐府诗
分类
汉郊庙歌
题材
征战之苦
贫民的悲苦和反抗
爱情和婚姻
忧生嗟叹和长生企慕
叙事方法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片段
擅长营造环境气氛
凸显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以叙事直接表现
语言质朴
东汉散文
史传散文
《汉书》
概况
首部纪传体断代史
共一百篇
思想内涵
称颂忠君爱国、高尚正直的人
揭露统治者罪恶
同情受迫害的贤能
文学价值
特征
写人艺术
选取人物早年小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特征
善于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通过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
精彩的人物心理描写
注重人物外貌描写
影响
其他
《越绝书》
文学色彩浓厚
保有上古神话的片段
《吴越春秋》
赵晔
小说化倾向
民间说唱文学色彩,歌谣
《汉纪》
荀悦
首部编年体断代史
论说散文
《新论》
桓谭
语言平易畅达,善用比喻,近于先秦诸子
《论衡》
王充
长于论辩
强调论据的真实可靠
注重逻辑知识的运用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说服力
《潜夫论》
王符
大量运用排偶,体现骈化趋势
《政论》
崔寔
《昌言》
仲长统
愤世嫉俗
蔡邕碑文
《郭有道碑》
东汉辞赋
西汉散体赋的影响
结构形态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模式
大量物类铺陈与夸张,比拟兼用,气势磅礴
追求语言华美
京都赋
起因
迁都争议
杜笃《论都赋》 傅毅《洛都赋》《反都赋》 崔骃《反都赋》
特点
铺叙京都地势便利、帝王功业、帝王生活 最终卒章显志
本质是赋帝王
代表
班固
辞赋观
抒上情而通讽喻
融百姓情感与自我情感为一体,反应社会生活,批评时政
宣上德而尽忠孝
迎合帝王歌颂功业心理,尽忠孝
创作
《两都赋》
拥护建都洛阳
由《西都赋》《东都赋》构成
西都宾,东都主人,主客问答,卒章显志
其他
《答宾戏》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幽通赋》
骚体,浓郁悲愁
张衡
京都赋《二京赋》
《西京赋》《东京赋》
安处先生,凭虚公子
新抒情赋
《思玄赋》
《归田赋》
体制短小,语言骈化清新,开启汉代抒情赋新风
其他辞赋
咏物赋
马融《长笛赋》
述行赋
蔡邕《述行赋》
抒情说理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史》《汉》写人比较: 同:客观记录事实,寄寓作者爱恨褒贬 异:①《汉》在借用《史》的一些文字时,有删减, 有时削弱了生动性,有时进行了补充 ②《史》在结构上经常出奇,《汉》较简单,按时间顺序 ③《史》多用单句和口语,简易,《汉》用词典雅,用排偶
晁错、贾谊的不同: ①晁错文章更沉稳,议论更加深入与实际 ②文章风格上,贾谊感情充沛,气势恢宏,近于孟子 晁错更重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近荀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