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伤寒论选读》1太阳变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新世纪第五版)1太阳变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学习笔记。太阳变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描述由于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入人体,导致太阳经(中医中的一条经络)阳气受损而引发的病理状态。
编辑于2023-04-06 10:38:40 浙江省伤寒论(全)含条文,《伤寒论》主要阐述了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并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该书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结合脏腑及病因,探讨了人体感受病邪后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书中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每一种病证都有详细的脉证并治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知识点思维导图,《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以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流派、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各种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书中重点选择了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对中医学发展起到巨大推进或促进作用的著名医家,如钱乙、孙思邈、张元素等。
西医《诊断学》6-生物化学检测(生化指标),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伤寒论(全)含条文,《伤寒论》主要阐述了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并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该书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结合脏腑及病因,探讨了人体感受病邪后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和临床证候的特征。书中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六经辨证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每一种病证都有详细的脉证并治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知识点思维导图,《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以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流派、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各种学说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书中重点选择了学说特点突出、理论造诣较深、学术观点新颖、临证经验丰富、对中医学发展起到巨大推进或促进作用的著名医家,如钱乙、孙思邈、张元素等。
西医《诊断学》6-生物化学检测(生化指标),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太阳变证
阳明
里热
热证
栀子豉汤
热郁胸膈 【阳明里热兼表,兼水,兼胃中空虚】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 77.发汗若下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
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虚烦)←实邪已去,汗吐下后外邪乘机内陷,无形邪热郁扰胸隔
栀子甘草豉汤
胃虚为甚
栀子生姜豉汤
水饮为甚
栀子厚朴豉汤
热郁胸膈,中焦气滞
79.伤寒下后,……
心烦,卧起不安←热扰胸膈 腹满←浊气壅滞于腹部
栀子干姜豉汤
热郁胸膈,中焦虚寒 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阳明+太阳】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微烦←热扰胸膈 或有腹满时痛,下利,食少←大下之后,脾阳受损,中焦虚寒
里实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血热互结于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
便血尿血←邪气不能从外解而入里化热,阳明燥实内结下焦 少腹急结←阳明燥实内结中焦,气血凝滞不通,强调热在血分 其人如狂←血热热结攻冲,心神脑窍失养,强调热在血分 小便自利←邪热内结,与血热瘀热相搏,不见与水饮相搏(热在血分,不碍气化) 或发热,以午后/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抵当汤
瘀热互结于下焦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
身黄(黄色晦暗无泽,身面黄而目不黄)←瘀血停滞,荣气不能敷布 少腹硬满←瘀血阻于下焦膀胱 其人如狂←血热热结攻冲,心神脑窍失养,强调热在血分 小便自利←邪热内结,与血热瘀热相搏,不见与水饮相搏(热在血分,不碍气化) 脉沉涩/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瘀血内阻,血脉运行不利
水热
结胸证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太阴
水证
阳虚兼水气证
苓桂枣甘汤
苓桂术甘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水证兼火
蓄水证
五苓散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火,兼表 【太阴+阳明+太阳】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 72.发汗已,……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烦渴)←表邪入里化热伤津 渴欲饮水←过汗伤津,胃中干而思水滋润 脉浮,微热←过汗但表未解,表证减轻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饮不解渴(消渴)←汗后太阳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下焦蓄水,津不上承
茯苓甘草汤
卫阳不足,水停中焦
73.伤寒汗出而……
子主题
水证兼气
脾虚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气滞为主
小建中汤
津血虚弱为主
炙甘草汤
桂枝人参汤
水证兼血
肾阳虚证
真武汤
少阴
表不解 【少阴表证】
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
桂甘龙牡汤
桂枝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病传里病
肾阳虚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
真武汤
干姜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阴阳两虚证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汤
厥阴
痞证
火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无形邪热,壅滞心下 (里热初成,尚未成实,邪热攻冲,未伤津液) 【太阳误下,病传阳明,火逆成痞(胃气未伤,表邪入里化热)】
154. 心下痞,按之濡…… (以麻沸汤浸渍绞汁再服)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
心下痞,按之濡←误下胃气伤,表邪乘虚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窒塞不通,无形邪气壅滞 关脉浮←关脉候中焦,浮脉主阳热,无形邪热壅滞心下致气机痞塞 (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甚至吐衄 舌稍红,苔微黄←里热初成 二便调,可稍偏黄←里未成实 全身症状不明显←邪热攻冲 无口干苦←未伤津液)
大黄、黄连、(黄芩)
附子泻心汤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足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心下痞 恶寒汗出←表阳虚,卫阳不足,温煦固摄不足
大黄、黄连、黄芩→泄热消痞 附子→温卫阳(温经扶阳固表)
水痞
旋覆代赭汤
胃虚,痰阻,气逆(无表证) 【少阳误下,病传三阴,水逆成痞(病在太阴)(胃气受伤,虚寒水饮攻冲)】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
心下痞硬←[表邪已解,但胃气已伤→运化失职,痰饮内生→痰饮阻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胃虚痰阻,其气上逆
旋覆花、代赭石→咸苦降泄,下气除痞(降气行水),润下三节,兼清里热 半夏、生姜(小半夏汤)→和胃化饮降逆,辛开苦降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焦胃气
水火错杂
黄连汤
中风表邪不解+入里化热+胃虚饮逆(未经误下,表证仍在) →上热下寒 (胸中有邪热,胃中有寒饮) 【表里寒热夹杂】
173.伤寒胸中有热,……
腹中痛←腹中寒凝气滞 欲呕吐←胸胃有热
黄连→清上 ]→辛开苦降 生姜→温下 半夏→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解表,宣通上下阳气 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 【桂枝去芍药汤+干姜芩连人参汤】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不得法,又因(素体/误下)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寒饮食滞 【表不了了+胃虚兼水热+水饮冲逆】(表邪基本已解) 【表不了了寒热夹杂】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
心下痞硬←[中焦虚寒→水饮冲逆,冲至心下]+食滞 +无形之气痞塞 干噫食臭←胃虚兼水热,胃气上逆,水食停滞于胃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胁肋胀满疼痛←[中焦虚寒→水饮冲逆,冲至胁肋]
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在健运胃气的基础上,散水散寒 【半夏泻心汤-干姜2两+生姜4两】【生姜甘草汤+小半夏汤】
兼表兼水饮,肠鸣,胁下痞为主
半夏泻心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虚寒饮逆明显+胃气胃津亏虚】(无表证) 【表邪入里,寒热夹杂】
149.伤寒五六日,偶而发热者,……
心下痞满而不痛←无形之气痞塞+虚寒水饮冲逆 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舌红苔腻←邪气内陷,寒热夹杂
水饮冲逆明显,痞满为主
甘草泻心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虚寒饮逆,水谷不消,里虚寒明显:下利日数十行】
里虚明显
五苓散
水痞 因下邪陷,内犯膀胱,气化失司 水气内停,逆阻中焦,气机痞塞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心下痞满←水饮内停而上逆,阻碍气机升降 渴而口燥烦←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气化以下泄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误下致胃虚,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 但一误再误,中焦之气受损→下焦元气亦伤,病位:中焦虚寒→下焦封藏失司 →下元不固,滑脱不禁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
下利不止←[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 →一误再误再伤脾胃之气→下元不固,滑脱不禁 →复不止→下焦气化失司,清浊不分,水湿偏盛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