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主观题汇总
2023专升本,汉语言文学必修,主观题汇总,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
编辑于2023-04-08 10:41:32 北京市美学
概述
属性
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
综合性是指和哲学、艺术、心理学都有这交叉渗透关系
阶段
审美意识
在生存实践过程中萌发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美学思想
在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自觉地系统性的理性认识
美学学科
标志
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的问世
形成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在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整体上独立的系统的研究审美现象而得出的理论体系
研究方法
不追求客观性
无法用精确的科学方法
以哲学方法为核心,多种方法共同使用
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
美学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
涉及到人的生存等本源问题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所做得逻辑推演,抽象思辨,理论提升都要使用哲学方法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
实践论
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概念是生成性的,个体的世界早就了个人的现实世界,人类的总体实践早就了人类的现实世界
物质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包括艺术、审美在内的精神生产实践和一切的实践活动
存在论
从人的现实生活来把握人的存在
从具体的人的社会关系把我人的存在
让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达到统一来把握人的存在
历史观点
美和美的规律
审美心里和审美经验
艺术
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
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
定义
不同于动物本能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
特征
人所独有的,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
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系来看,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不同于感官欲求的享受
审美理想
定义
主体心目中完善的美的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的完整形态的美,一旦形成就处于审美心理结构中最高的位置
特征
形象性
始终表现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
稳定性
在审美活动中起着长期切稳定的作用
作用
作为一种人生修养,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及所作出的审美评价
和人生理想的关系
审美理想不仅是审美活动的产物,是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
具有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始终和人生理想相关联
审美趣味
定义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所变现的明显的倾向性和爱好,分为内在的能力和鉴赏力,外在的兴趣和品位
两重性
个体性和社会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
特征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后天因素和社会因素
要防止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点
标准
主体所做的审美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作为审美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
基本性质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最具个体性的精神活动
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产生理论
生物本能说
缺点
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和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动物的本能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忽略了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劳动说(普列汉诺夫)
内容
劳动先于艺术
人潜在的包含着某种审美需要,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把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审美能力来源于劳动生产,审美能力和劳动生产发展水平相一致
意义
具有非常重要的深刻意义,揭示了劳动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不足
只揭示了劳动是审美活动来一发生的前提,没有解释什么活动发生的内在逻辑,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还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巫术礼仪活动
意义
巫术礼仪的严肃性和神圣性推动了人的意识和意志的发展
巫术礼仪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
巫术礼仪的操演直接推动了原始艺术的发生
与模仿艺术的关系
巫术礼仪活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对达成目的的过程进行逼真的模拟,这形成了艺术关键范畴如情节,典型等
对达到目的的过程的模拟是在虚拟情景下完成的,形成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原始意识
特征
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
蒙昧性中包含着真实性
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审美主体
状态
惊异
定义
将对象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特征
不是理性的求知欲,是鲜活的生命感
即依赖主体自身的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的客观条件
产生条件
主体具有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客体具有某种独特之处
体验
定义
主体被对象所吸引,并沉醉其中的状态
澄明
定义
主体达到对世界的清晰认知,主客体之间和谐统一的状态
审美客体
客观条件
色彩
最重要的感性材料
线条
重要的感性材料之一
形状
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近本层次
音响
听觉对象审美条件的要素
形式规律多样统一原则
多样统一原则是最普遍最近本的形式规律,即寓多于一,在变化中见统一,在同一种显变化
多样性指审美对样所包含的各个要素形式上的差别和不同
统一性指组成审美对象各个结构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呼应
非实体性特征
所有的审美对象都离不开感性客体,但审美对象并不直接等于感性客体
审美对象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
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互相渗透产生的独特意象
有限性和无限性(开放性)
审美客体虽然不是实体而是意象,但审美客体总是离不开"物",所以说审美客体具有有限性
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审美对象看到更多更深刻的内涵,因而具有无限性
审美形态
基本划分标准
广泛性和普适性,适用于全部艺术体裁和现实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沉淀在历史审美文化之中,起着持久而稳定的影响
特征
生成性
历史生成,许多审美形态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
审美形态由个体审美经验生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兼容性
审美形态是各个审美因素的有机融合
审美形态可以各种艺术风格和审美体裁相容
历史性
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具有当代性
与文化的关系
审美形态与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以后,表现为具体的文化
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宗教和哲学对审美形态的影响最为显著
崇高
审美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弘豪迈的尊严之美
体现人生存实践上的特征
崇高体现的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对人理性存在的弘扬,对人生存在的反思和体悟
在人生无限探索的过程中,体会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引导人走向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崇高和壮美所形容的对象都是强大而有力的,因此主体的审美感受都会经历从痛感到快感的过程
崇高是人在冲突与矛盾当中,力量和精神的动态展示,壮美是对人的胜利的静态展示
康德的崇高理论
崇高在形式上是无限和无秩序的
分类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崇高首先会引起生命力阻碍的感觉,之后会体验到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
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崇高和优美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
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崇高是主体在人生实践中矛盾和冲突的状态,优美是主体在实践中和谐统一平衡的状态
崇高和优美是两种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人生境界
悲剧
特点
是否定性和肯定性的结合,通过对人的生存的否定性体验,展现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具有社会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具有超越性,是人生实践存在的一种深层体验
黑格尔悲剧理论
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入了对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提出了悲剧冲突的概念
认为悲剧愿意理念的分裂,是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之间的冲突
悲剧冲突的双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同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痛感中的快感
悲剧不是简单的悲悯和痛苦,而是生存实践中人对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
美好事物的毁灭总是让人悲伤的,因此悲剧首先让人体会到强烈的痛感
悲剧主体从精神上表现出的对客体的征服和超越,表现在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使审美主体通过理性的感悟达到超越,获得审美愉悦,使痛感转化为快感
西方悲剧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悲剧是严肃、完整且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通过引起观者怜悯和恐惧,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近代
黑格尔
悲剧通过展示矛盾冲突,体现永恒正义的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
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现代
尼采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克尔凯戈尔
产生于个体生存中的罪孽和焦虑
与戏剧艺术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审美形态的悲剧比作为戏剧艺术的悲剧范围更大,戏剧艺术的悲剧是审美形态悲剧的典型形态
喜剧
特点
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能容
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情感形式是以笑为主
是肯定性和否定性的统一
丑
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丑所引起的审美情绪也是一种审美
以丑为美,引人深思
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混乱、反常给人以恶性刺激,但这种不和谐的形式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荒诞
基本特点
荒诞产生于对人生无意义状态的思考
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
荒诞的表现形式具有怪诞性
对荒诞的理解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现代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产物
本意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形式是荒诞的,内容是荒谬的
是在丑的面前无奈的审美形态
广义上的荒诞概念是人的异化与局限性
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剧
审美经验
特点
直观性
特点是生动性,直接性,具体性,局限性是只能把我个体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我本质
非功利性
审美活动想要正常进行,主体要持非功利性的态度
超越性
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实践,作用在于让主体感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地在审美修养和人生境界方面超越自己
直观主义
审美以及艺术经验的对象是理念,不是具体事物或表象
直观活动的主体不是具体的人,是存粹的主体
直观活动中,人与对象是水乳交融紧密一体的关系
和美感之间的差异
概念不同,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审美关系
范围不同,美感是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审美经验是审美对象被构成后得到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
时间不同,美感是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作出的反应,因此实际上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之前就已经存在,审美经验主张审美对象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才被建构起来的
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及其人生实践的关系
是艺术家人生实践的重要形式
与艺术家的人生实践相统一
艺术家的人生实践又丰富发展了审美经验,使其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非功利性特征
从审美对象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对象的外在和表象,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无关,因此不会与事物发生厉害关系
从审美主体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排除功利性因素的干扰
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理智渗透与情感之中,情感受到理智的引导
单纯关于主体情感的抒发无法产生美,只有经过情感的提升与净化,经过理智的筛选和改造,才能转化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情感和理智和谐统一的交织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阶段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呈现阶段
主客体之间水乳交融,密可不分
构成阶段
主客体之间必须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完成对审美对象的建构
评价阶段
主体必须把客体当做准主体,与之形成主体间的交流关系
交感现象
交感现象是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审美经验中的交感现象是主体对对象的深度体验
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因此主体和对象之间形成了交感关系
就艺术欣赏而言,主体可以通过作品回溯到作者的自我,从而形成一种交流关系
审美感知
特点
总是和情感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
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总是以完型的方式来把我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完型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感知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做整体来把握
感知不是把主体对对象的各种感觉简单的叠加起来,而是整合成一个整体
审美主体只有通过不断地修正和改造,才能把握对象的完整形态
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是主体根据对事物的认知,在脑海中形成事物的心理表象
创造性想象不是为了再现事物,而是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的表象
想象力在审美对象构成过程中的作用
审美情感
主要观点
主观论
审美情感是由主体投射和关注到审美对象之中去的
客观论
审美情感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和主体的主观态度无关
同构论
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同构对应关系
在审美想象中的作用
审美想象总是伴随着强力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
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审美情感对审美想象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最终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
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在审美呈现中的作用
审美态度是指主体摆脱了日常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建立的观照、欣赏的态度
审美态度可以改变主体在日常生活中与对象的分离对立关系,建立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
布洛审美距离说
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对象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的作用是使主体摆脱利害关系的束缚,转以非功利性的态度来对待事物
主体只有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在意识中构建对象,并做出普遍性的审美评价
艺术
功能
审美
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艺术能够通过意象的感染力,使主体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提高艺术素养
意象本质上是虚拟的,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品的核心功能只能是审美
艺术的非审美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认识
思想启迪
道德教育
宗教感化
政治宣传
社会干预
文化交流
心理平衡
消遣娱乐
商业广告
与游戏的区别
游戏是单纯的虚幻性,艺术提供深刻的真实性
游戏是单纯的休闲的快感,艺术是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予我们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艺术存在动态过程三个环节
艺术创造
是最主要的一环,生成艺术意象
艺术品
中介环节,使艺术意象实体化
特征
他律性,为创作者、接受者存在,受其制约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这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面想艺术家开放,一面向欣赏着开放
形式符号层
指艺术品种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
是艺术品直接性的物质存在
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艺术接受
是艺术获得现实存在意义的环节
艺术敏感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
艺术家对生活的敏感是形成意象雏形的最初动力
艺术敏感为艺术家意象创造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敏感与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本质关系,可以赋予意象以艺术意义
艺术想象力
特征
引发丰富的感受,是创造意象过程中的一种思维能力
不同于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和正常的时空逻辑
将形象,感受整合
艺术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形式
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符号中
艺术形式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
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形式静态的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
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
艺术鉴赏的三个阶段
观
主体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
主体根据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经验,发挥想象力,充实和发展意象
悟
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到达一定程度后,产生对意象的感悟
意象
意象的结构
由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象意图意念等
象指由想象创造,能够为感官直接感受的表象
意象的产生
意由象来承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在意象的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世界
艺术意象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经物态化和物化融入艺术品中,成为艺术意象,同时进入了非现实性的层次
艺术意象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不必符合实际存在
艺术意象即使表现的是现实已有的东西,也采取非现实的形态
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欣赏者是如何实现艺术的重建的
艺术接受本质上是意象生成的过程,欣赏者欣赏的是艺术意象,需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
欣赏者在解读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形式符号的暗示完成自身的意象重建,启动了艺术再生成的过程,丰富了艺术
欣赏者不可能获得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欣赏者建立的意象是欣赏者根据形式符号提供的意象引导重建的
艺术意象的重建是一个能动的再造过程,是欣赏者的主体活动
审美意象的动态化和物化过程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意象得到了物化的表达,艺术意象获得了形式符号转化为物质实体
物态化和物化是将意象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
意象的物态化与物化也是一种生产,通过技巧和操作完成
艺术产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凝定其中的意象,同时艺术品作为物态化的存在,为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交流和传播提供可能
独特的艺术意象和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
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表象上渗透者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吱声的发展规律发生转变
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艺术形态
划分艺术形态的标准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简述亚里士多德划分方法
认为一切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艺术与欣赏者的关系
莱辛
听觉艺术
视觉艺术
艺术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
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绘画艺术
审美特征
绘画是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通过视觉捕捉对象的影响,并在平面中展现出来
绘画运用的语言是具有情感感染力的光,色,形等表象符号,决定了我们的欣赏方式
绘画在空间艺术中,最有主观性和精神性
美育
主要内涵
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
实践基础是什么活动,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
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主要特点
诉诸感性,美育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打动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潜移默化,美育对性情的陶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逐渐沁入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能动性,美育不是强制性,而是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独特性
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
潜移默化的实现对人的改造,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美育的独特性质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美育内涵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手段与效果相一致
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兼顾
独特性原则,美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等其他教育方式的本质属性
美育思想
蔡元培
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
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感情,陶冶的工具是美的对象,陶冶的作用叫做美育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宗教是有限的,是强制的,是守旧的,美育是普世的,是自由的,是进步的,认为美育可以提升人生价值,激发创造力
梁启超
是提倡美育教育的先行者,因为个人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他的观点颇受时人重视
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以趣味为手段,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以趣味为目的,才是真正的美育
认为美育是用感情去感化别人,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总结为熏、寖、刺、提四种能力,强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对他趣味教育观的补充
王国维
把西方美育较为系统全面的引入中国,讲德智体美并称四育
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灵,丰富人的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美育可以做为德育和智育的手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柏拉图
是西方最早明确提出美育的哲学家
认为幼年起就应该进行严格的教育,而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美育,认为用故事形成儿童的心灵,比用手塑造儿童的身体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必须用高尚的文艺作品陶冶青少年的心灵
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的多
席勒
从哲学的高度解释了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独特目的,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的统一在一起
明确了美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在于自身
功能
怡情养性
美育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人格完善
美育的方式,是动于内,从内心、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
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
化性起伪
荀子提出的美育思想
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伪是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美育可以改造人性的伪,是一种完善本性,升华人格的方式
目的
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人类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使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和训练,另一方面使人的精神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使个性获得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最高目的在于成就审美的人生
与艺术教育的区别
夸大了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限制以及遮蔽了审美教育的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目的和方法都是不同的,因此艺术教育不能替代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和审美活动的关系和区别
联系
审美活动本身具有陶冶,塑造的教育功能,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审美教育
美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热情,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区别
从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具有即兴性和偶发性,而审美教育是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
从存在结构来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