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尧舜时期、夏 商、西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知识,感兴趣快来看看。
编辑于2023-04-09 02:05:09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
尧舜时期
禅让制
含义
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
意义
1.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夏、商
夏建立:公元前2070年 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家天下”
“传贤”→“传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 相、卿士 掌管政务 地方 侯、伯 定期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西周
分封制
目的
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内容
对象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1.镇守疆土
2.随从作战
3.缴纳贡赋
4.朝觐述职
权利
1.再次分封
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设置官员
3.建立武装
4.征派赋役
独立性强 → 为日后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特点
1.分封对象的多样性
2.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4.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影响
积极
1.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2.缓和了阶级、内部矛盾
3.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消极
西周后期诸侯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对后世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起源中,有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
宗法制
外部
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
内部
1.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
2.周王是天下大宗,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影响
积极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消极
无法保证继任者的政治素质
对后世
封建政治
1.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2.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3.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社会习俗
1.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
2.民间的尊重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
思想观念
1.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礼乐制
目的
维护分封制、宗法制
根本: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
影响
1.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2.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分封制:权力分配 政治生活等级化 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继承 家族生活政治化 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认同 等级观念生活化 天下归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家国一体”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3.地方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
尧舜时期
禅让制
含义
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
意义
1.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王位世袭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夏、商
夏建立:公元前2070年 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家天下”
“传贤”→“传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 相、卿士 掌管政务 地方 侯、伯 定期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西周
分封制
目的
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内容
对象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1.镇守疆土
2.随从作战
3.缴纳贡赋
4.朝觐述职
权利
1.再次分封
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设置官员
3.建立武装
4.征派赋役
独立性强 → 为日后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特点
1.分封对象的多样性
2.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4.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影响
积极
1.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2.缓和了阶级、内部矛盾
3.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消极
西周后期诸侯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对后世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起源中,有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
宗法制
外部
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
内部
1.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
2.周王是天下大宗,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影响
积极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消极
无法保证继任者的政治素质
对后世
封建政治
1.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2.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3.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社会习俗
1.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
2.民间的尊重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
思想观念
1.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礼乐制
目的
维护分封制、宗法制
根本: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
影响
1.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2.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分封制:权力分配 政治生活等级化 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继承 家族生活政治化 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认同 等级观念生活化 天下归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家国一体”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3.地方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