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思维导图,介绍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特点、影响的知识,感兴趣快来看看。
编辑于2023-04-09 02:05:2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会于朝廷对抗
汉景帝时期:“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被平定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隋唐
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分道、州、县三级
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政治: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控制着财权
军事:拥有强悍的武力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过度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导致后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元
行省制度
行省:行使中书省权力 →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性质:地方最高官府+朝廷派出机构
中央的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影响
1.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汉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有决策、司法、行政大权
汉武帝时时期: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中朝制度
皇帝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中朝:决策机构
丞相
九卿
太尉
御史大夫
外朝:执行机构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省六部制
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
确立并完善:隋唐
中央:三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影响
1.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沿袭
宋
“二府三司”制
二府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行政
枢密院:掌管军政,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军事
三司
全国最高的财政机关,最高长官为三司使
度支:掌户口及赋税,长官为户部司
盐铁: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长官为盐铁司
户部: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长官为度支司
财政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
参知政事:行政权
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元
一省制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元代宰相,替代前代的三省,六部归入其中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夏商周
世官世禄制
汉
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促成西汉时期人才辈出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内容:人才分为九个等级,朝廷按等级任命人才
标准:家世门第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 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影响
积极:与两汉察举制相比,明显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消极:后被门阀左右,成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
元明清
科举制
时间:隋朝—清末1905年
标准:考试成绩
发展概况
形成
隋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人才,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
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考内容
北宋
考试分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
鼎盛
明清
八股取士
废除
清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影响
积极
1.社会整合功能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推动儒学发展
3.巩固国家统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推动世界文明
消极
1.重才轻品
2.官本位思想
3.禁锢思想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演变趋势
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
1.选拔标准:家室门第 → 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地方评议 → 考试选拔
3.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公平化、公开化、客观化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久治安起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要求独立的自主权
3.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郡县制 → 郡国并行制 → 行省制
影响
积极
1.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保障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消极
1.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2.地方没有自主权,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会于朝廷对抗
汉景帝时期:“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被平定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隋唐
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分道、州、县三级
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政治: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控制着财权
军事:拥有强悍的武力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过度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导致后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元
行省制度
行省:行使中书省权力 →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性质:地方最高官府+朝廷派出机构
中央的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影响
1.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汉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有决策、司法、行政大权
汉武帝时时期: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中朝制度
皇帝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中朝:决策机构
丞相
九卿
太尉
御史大夫
外朝:执行机构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省六部制
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
确立并完善:隋唐
中央:三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六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影响
1.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沿袭
宋
“二府三司”制
二府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行政
枢密院:掌管军政,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军事
三司
全国最高的财政机关,最高长官为三司使
度支:掌户口及赋税,长官为户部司
盐铁: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长官为盐铁司
户部: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长官为度支司
财政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
参知政事:行政权
枢密使:军权
三司使:财权
元
一省制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元代宰相,替代前代的三省,六部归入其中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夏商周
世官世禄制
汉
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促成西汉时期人才辈出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内容:人才分为九个等级,朝廷按等级任命人才
标准:家世门第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 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影响
积极:与两汉察举制相比,明显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消极:后被门阀左右,成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
元明清
科举制
时间:隋朝—清末1905年
标准:考试成绩
发展概况
形成
隋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人才,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
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考内容
北宋
考试分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
鼎盛
明清
八股取士
废除
清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影响
积极
1.社会整合功能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推动儒学发展
3.巩固国家统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推动世界文明
消极
1.重才轻品
2.官本位思想
3.禁锢思想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演变趋势
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
1.选拔标准:家室门第 → 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地方评议 → 考试选拔
3.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公平化、公开化、客观化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久治安起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特点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要求独立的自主权
3.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郡县制 → 郡国并行制 → 行省制
影响
积极
1.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保障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消极
1.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2.地方没有自主权,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