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的思维导图,整理了古代、近代、现代的知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4-09 10:29:32 四川省中国教育史
古代
原始社会
1.学校的萌芽
成均:乐教
庠:养老敬老+教育
2.产生条件
1.生产力的提高 2.产生了专门管理社会事务的成员 3.文字的产生
夏商周
夏:中央和地方的划分
序
校
商:教育阶段的划分
王都:学
大学:右学,瞽宗
小学:左学
地方
庠
序
西周
教育管理:学在官府
1.简介 2.原因(客观+根本) 3.特征
教育内容:六艺
1.简介 2.内容 3.评价 4.意义
育人制度
学校
国学
大学
小学
乡学
家庭
春秋战国 (私学学宫三本书,孔孟荀墨道法家)
私学兴起
1.原因 2.发展/表现 3.意义
稷下学宫
1.简介 2.性质 3.特点 4.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
孔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对社会
1.含义 2.总结
对个人
1.含义 2.延伸 3.评价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1.简介 2.含义 3.意义
教育内容
六经
1.简介 2.内容 3.特点 4.评价
教育方法
好学启因
学思行并重:含义+意义 启发诱导:含义+训练方法+意义 因材施教:含义+方法+意义
道德教育
1.内容 2.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诲以爱教知)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1.简介 2.实践 3.意义
历史影响
孟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性善论
1.内涵 2.作用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教育内容)
1.简介 2.内涵 3.途径(4)
教学思想/教育方法 (深盈因专)
荀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性恶论
培养目标
大儒
1.内涵 2.评价
教育内容
儒经
1.内涵 2.评价
学习过程与方法
闻见知行
1.内涵 2.评价
积微见著+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论教师
1.简介 2.教师观 3.评价
孟子vs荀子
墨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对个人 对社会 评价
培养目标
内涵+条件+评价
教育内容(两思文科+评价)
教育方法(主创实量)
儒家vs墨家
道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人格理想
学习方法
法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禁诗书,以法为教
禁私学,以吏为师
三本书
《大学》
简介 内容 评价
《中庸》
简介 性与教 中庸 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学习过程 评价
《学记》
1.简介 2.教育作用与目的 3.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4.教学原则 5.教学方法 6.尊师重教与教学相长 7.评价
论教师
秦汉
秦朝的教育
汉
一、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贤良策》
简介 政策 措施 影响
二、育士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简介 特点 意义 局限
鸿都门学
背景 特点 影响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简介 创建 办学目的
私学
书馆
经馆
三、选士制度:察举制
简介 内容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四、经学教育
简介+表现+意义
五、教育思想:董仲舒
教育实践+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论道德教育
魏晋南北朝
一、文教政策:无
二、育士制度
西晋:国子学
简介 性质 影响
南朝宋:四馆;总明观
简介 意义 性质
北魏
三、玄学教育思潮
四、教育思想:颜之推
教育实践
论士大夫教育
必须重视教育【3】 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评价
家庭教育
重视早教 原则与方法 评价
隋唐
一、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内容 影响
二、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
简介 职能 意义
教育管理体制
三、育士制度
中央官学
机构 教育管理制度 特点
机构
教育管理制度
特点
地方官学
机构与内容 学生出路 特点
私学
兴盛原因+类别
所有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8点)(学校教育总体特点)
四、选士制度:科举制
性质 发展 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影响(积极+消极)
五、教育思想:韩愈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人才选拔
教师观
评价韩愈
宋元明清 (明清: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一、文教政策
宋:兴文教,抑武事
元:遵用汉法
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清: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二、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官学体制:宋元明清
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简介+内容
熙宁兴学
简介+内容
崇宁兴学
简介+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
宋
苏湖教学法(分斋教学法)
简介+内容+意义
三舍法
简介+内容+意义
元
积分法(宋/元)
简介+含义+意义
社学
简介+发展+意义
明
监生历事
简介+含义+意义
清
六等黜陟法
简介+内容+意义
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
1.简介
2.发展
3.典型书院
宋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
简介 内容 意义
明
东林书院
简介 特点 意义
清
诂经精舍,学海堂
简介 特点 意义
漳南书院
简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习行
4.书院教育的特点(9)
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蒙学)
1.蒙学
含义 发展
2.私塾
含义 种类 特点
特点
3.蒙学教材
发展与种类 特点
特点
三、选士制度
科举制p64
四、教育思想
宋
王安石
著作 主持熙宁兴学 改革科举 教育思想 人才理论
朱熹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和目的:存天理,灭人欲 教育阶段 朱子读书法 道德教育
教育阶段:论大学和小学
朱子读书法
含义 优点 局限
明
王守仁
教育作用:致良知 教学原则:随人分限所及 论教学:内容+方法 论儿童教育
论儿童教育
清
1.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
简介 内容 实践 评价
2.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
简介 内涵 教育作用 评价
3.颜元
简介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实学教育观
明末清初:批判理学教育思想
近代
教育的转折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
发展过程 课程 性质与影响
为什么教会教育可迅速发展
二、太平天国运动
4+1 儒学 文字文风 科举制 教育内容 评价
三、洋务派教育改革
(一)兴办学堂(特点同样五星级) (洋务学堂)
目的 内容 类型 特点 意义
京师同文馆
简介 发展 特点 意义
福建船政学堂
简介 特点 意义
(二)留学教育起步
背景 幼童留美 派遣留欧 评价清末留学教育
幼童留美
人物 过程 内容 结果 意义
评价
教育思想: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简介 内容 评价
教育体系的建立
教育改革措施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二、维新派教育的教育实践
1.百日维新前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评价
2.百日维新时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 普遍设立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三、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颁布学制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制定教育宗旨 留学教育
颁布学制
壬寅学制
1.特点 2.进步之处 3.局限 4.意义
癸卯学制
1.特点 2.进步之处 3.局限 4.意义
相同点与不同点
清末学制的评价
积极+消极+总
废科举兴学堂
留学教育
退庚兴学
背景 简介 措施 意义
教育思想
康有为
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
梁启超
教育作用 教育目的 论学制 论师范 女子 儿童教育 其他教育思想
论学制
简介 内容 评价
论师范 女子 儿童教育
严复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教育作用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教育作用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教育体制的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颁布课程标准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简介 内容 评价(🏁)
颁布课程标准
2.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1)1922年新学制
简介 产生过程 七项标准 学制体系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特点 评价
(2)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会教育的扩张
原因 过程 结果 意义
教育思想:蔡元培
一、资产阶级革命实践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简介 内容 评价
三、1917年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背景 内容 评价
四、教育独立思想及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进(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论)
简介 背景 内容 评价
五、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简介 内容 结果 评价
六、“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
一、促进教育改革
二、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勤工俭学、实用主义、国家主义
现代
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战时须作平时看
简介 主旨 措施 意义
二、教育制度的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2.1928年戊辰学制
七项原则 学制体系 突出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一育一考两训练,颁布课表审教材
四、学校教育的发展
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的教育实践
黄埔军校
简介 特色 评价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
简介 观点 评价
恽代英
简介 观点 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教育方针
抗大
简介 方针 校训 宗旨 学风 政治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
基本经验
现代教育家
1.杨贤江
教育实践 论教育本质 论教育功能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评价
《新教育大纲》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 评价
职业教育方针
3.晏阳初
定县调查与分析中国问题(定县实验) 四大教育 三大方式 两化 评价
定县调查
四大教育
两化
4.梁漱溟
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乡村建设实验与分析中国问题 山东菏泽和邹平——乡农学校 评价
乡农学校
5.陈鹤琴
教育实践 活教育理论 评价
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陶行知
教育实践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评价
晓庄学校
山海工学团
小先生制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
陶行知六大解放
艺友制
中国教育史
古代
原始社会
1.学校的萌芽
成均:乐教
庠:养老敬老+教育
2.产生条件
1.生产力的提高 2.产生了专门管理社会事务的成员 3.文字的产生
夏商周
夏:中央和地方的划分
序
校
商:教育阶段的划分
王都:学
大学:右学,瞽宗
小学:左学
地方
庠
序
西周
教育管理:学在官府
1.简介 2.原因(客观+根本) 3.特征
教育内容:六艺
1.简介 2.内容 3.评价 4.意义
育人制度
学校
国学
大学
小学
乡学
家庭
春秋战国 (私学学宫三本书,孔孟荀墨道法家)
私学兴起
1.原因 2.发展/表现 3.意义
稷下学宫
1.简介 2.性质 3.特点 4.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
孔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对社会
1.含义 2.总结
对个人
1.含义 2.延伸 3.评价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1.简介 2.含义 3.意义
教育内容
六经
1.简介 2.内容 3.特点 4.评价
教育方法
好学启因
学思行并重:含义+意义 启发诱导:含义+训练方法+意义 因材施教:含义+方法+意义
道德教育
1.内容 2.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诲以爱教知)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1.简介 2.实践 3.意义
历史影响
孟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性善论
1.内涵 2.作用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教育内容)
1.简介 2.内涵 3.途径(4)
教学思想/教育方法 (深盈因专)
荀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性恶论
培养目标
大儒
1.内涵 2.评价
教育内容
儒经
1.内涵 2.评价
学习过程与方法
闻见知行
1.内涵 2.评价
积微见著+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论教师
1.简介 2.教师观 3.评价
孟子vs荀子
墨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对个人 对社会 评价
培养目标
内涵+条件+评价
教育内容(两思文科+评价)
教育方法(主创实量)
儒家vs墨家
道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人格理想
学习方法
法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
禁诗书,以法为教
禁私学,以吏为师
三本书
《大学》
简介 内容 评价
《中庸》
简介 性与教 中庸 人自我完善的两条途径 学习过程 评价
《学记》
1.简介 2.教育作用与目的 3.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4.教学原则 5.教学方法 6.尊师重教与教学相长 7.评价
论教师
秦汉
秦朝的教育
汉
一、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贤良策》
简介 政策 措施 影响
二、育士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简介 特点 意义 局限
鸿都门学
背景 特点 影响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简介 创建 办学目的
私学
书馆
经馆
三、选士制度:察举制
简介 内容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四、经学教育
简介+表现+意义
五、教育思想:董仲舒
教育实践+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论道德教育
魏晋南北朝
一、文教政策:无
二、育士制度
西晋:国子学
简介 性质 影响
南朝宋:四馆;总明观
简介 意义 性质
北魏
三、玄学教育思潮
四、教育思想:颜之推
教育实践
论士大夫教育
必须重视教育【3】 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评价
家庭教育
重视早教 原则与方法 评价
隋唐
一、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内容 影响
二、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
简介 职能 意义
教育管理体制
三、育士制度
中央官学
机构 教育管理制度 特点
机构
教育管理制度
特点
地方官学
机构与内容 学生出路 特点
私学
兴盛原因+类别
所有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8点)(学校教育总体特点)
四、选士制度:科举制
性质 发展 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影响(积极+消极)
五、教育思想:韩愈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人才培养
人才选拔
教师观
评价韩愈
宋元明清 (明清: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一、文教政策
宋:兴文教,抑武事
元:遵用汉法
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清: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二、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官学体制:宋元明清
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简介+内容
熙宁兴学
简介+内容
崇宁兴学
简介+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
宋
苏湖教学法(分斋教学法)
简介+内容+意义
三舍法
简介+内容+意义
元
积分法(宋/元)
简介+含义+意义
社学
简介+发展+意义
明
监生历事
简介+含义+意义
清
六等黜陟法
简介+内容+意义
高级私学的发展——书院
1.简介
2.发展
3.典型书院
宋
白鹿洞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揭示》
简介 内容 意义
明
东林书院
简介 特点 意义
清
诂经精舍,学海堂
简介 特点 意义
漳南书院
简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习行
4.书院教育的特点(9)
低级私学的发展——私塾与蒙养教材(蒙学)
1.蒙学
含义 发展
2.私塾
含义 种类 特点
特点
3.蒙学教材
发展与种类 特点
特点
三、选士制度
科举制p64
四、教育思想
宋
王安石
著作 主持熙宁兴学 改革科举 教育思想 人才理论
朱熹
教育实践 教育作用和目的:存天理,灭人欲 教育阶段 朱子读书法 道德教育
教育阶段:论大学和小学
朱子读书法
含义 优点 局限
明
王守仁
教育作用:致良知 教学原则:随人分限所及 论教学:内容+方法 论儿童教育
论儿童教育
清
1.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
简介 内容 实践 评价
2.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
简介 内涵 教育作用 评价
3.颜元
简介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实学教育观
明末清初:批判理学教育思想
近代
教育的转折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
发展过程 课程 性质与影响
为什么教会教育可迅速发展
二、太平天国运动
4+1 儒学 文字文风 科举制 教育内容 评价
三、洋务派教育改革
(一)兴办学堂(特点同样五星级) (洋务学堂)
目的 内容 类型 特点 意义
京师同文馆
简介 发展 特点 意义
福建船政学堂
简介 特点 意义
(二)留学教育起步
背景 幼童留美 派遣留欧 评价清末留学教育
幼童留美
人物 过程 内容 结果 意义
评价
教育思想: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简介 内容 评价
教育体系的建立
教育改革措施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二、维新派教育的教育实践
1.百日维新前
兴办学堂 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评价
2.百日维新时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 普遍设立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
三、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颁布学制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制定教育宗旨 留学教育
颁布学制
壬寅学制
1.特点 2.进步之处 3.局限 4.意义
癸卯学制
1.特点 2.进步之处 3.局限 4.意义
相同点与不同点
清末学制的评价
积极+消极+总
废科举兴学堂
留学教育
退庚兴学
背景 简介 措施 意义
教育思想
康有为
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
梁启超
教育作用 教育目的 论学制 论师范 女子 儿童教育 其他教育思想
论学制
简介 内容 评价
论师范 女子 儿童教育
严复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教育作用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教育作用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教育体制的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颁布课程标准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简介 内容 评价(🏁)
颁布课程标准
2.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1)1922年新学制
简介 产生过程 七项标准 学制体系 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特点 评价
(2)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会教育的扩张
原因 过程 结果 意义
教育思想:蔡元培
一、资产阶级革命实践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简介 内容 评价
三、1917年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背景 内容 评价
四、教育独立思想及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进(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论)
简介 背景 内容 评价
五、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简介 内容 结果 评价
六、“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
一、促进教育改革
二、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勤工俭学、实用主义、国家主义
现代
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战时须作平时看
简介 主旨 措施 意义
二、教育制度的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2.1928年戊辰学制
七项原则 学制体系 突出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一育一考两训练,颁布课表审教材
四、学校教育的发展
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的教育实践
黄埔军校
简介 特色 评价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发端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
简介 观点 评价
恽代英
简介 观点 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教育方针
抗大
简介 方针 校训 宗旨 学风 政治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
基本经验
现代教育家
1.杨贤江
教育实践 论教育本质 论教育功能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评价
《新教育大纲》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 评价
职业教育方针
3.晏阳初
定县调查与分析中国问题(定县实验) 四大教育 三大方式 两化 评价
定县调查
四大教育
两化
4.梁漱溟
立足于文化传统的乡村建设实验与分析中国问题 山东菏泽和邹平——乡农学校 评价
乡农学校
5.陈鹤琴
教育实践 活教育理论 评价
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陶行知
教育实践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评价
晓庄学校
山海工学团
小先生制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
陶行知六大解放
艺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