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根据郭dx老师的课程整理的药理学知识,内容有感染、抗菌药物简介、抗菌药物常用术语、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细菌耐药性,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3-04-09 16:27:01抗菌药物概论
感染
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引起一定的病理过程
感染与炎症
炎症——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感染性疾病必然伴随着炎症反应
炎症其他原因
抗菌药不等于抗炎药,抗菌——对因治疗,抗炎——对症治疗
物理性
化学性
免疫性
常见病原体种属
抗菌药的菌包括四体,但四体不属于细菌
抗菌药物简介
化学治疗(化疗)
对(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化疗药物
杀灭或抑制微生物、寄生虫、肿瘤细胞
分类
抗微生物药
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分类
抗菌药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抗生素
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物质
天然抗生素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抗寄生虫药
抗恶性肿瘤药
抗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
诊断
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抗感染药物
药动学
药效学
机体状态
生理状态
病理状态
个体安全(不良反应)、群体安全(减少耐药)、卫生经济学等
机体、病原体、抗微生物药之间的关系
抗菌药物常用术语
抗菌谱
广谱(eg四环素、氯霉素)
窄谱(eg异烟肼——结核)
抑菌药
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杀菌药
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
大幅提升说明细菌耐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
体外指标
衡量抗菌活性、制定给药方案、判断细菌耐药
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CI=LD50/ED50或LD5/ED95
意义
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指标
CI值越大,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价值越高
注意:并非绝对(如:青霉素)
抗生素后效应PAE
也称抗菌后效应
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单位:时间)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及喹诺酮类的PAE较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明显的PAE
∴ 给药间隔时间参考T>MIC
意义: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T>MIC+PAE)
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PAE的时间
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药物剂量,减轻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

抗菌作用
特异性干扰病原体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能力,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理想靶点:病原体特有,为其生长代谢所必须(打蛇打七寸)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
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为各种细胞所共有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磷壁酸
G+生存中对肽聚糖的依赖性更高 ∴ 肽聚糖合成障碍时比G-受到更大的影响 ∴ 本类药物主要攻击G+菌

抑制肽聚糖合成药物

胞内合成阶段
磷霉素
环四氨酸
杆菌肽
胞浆膜阶段
万古霉素类
抑制转肽酶(最后一步)
β-内酰胺类
杀菌作用
改变细菌胞质膜通透性
机制
药物通过不同方式与细菌胞质膜的特有成分结合胞质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物质(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电解质等)外漏→细菌死亡
相关药物及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离子吸附作用(次要机制,相当于打孔)
多粘菌素:阳离子极性基团结合胞质膜磷脂
特异性高,副作用大,濒临淘汰
作用于真菌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结合真菌胞质膜麦角固醇
咪唑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胞质膜麦角固醇合成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合成场所:细菌核糖体
与人类蛋白质合成机制不同
细菌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核糖体
人类与细菌核糖体不同 特例:线粒体的核糖体与细菌一致
核糖体的组成及蛋白质合成过程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
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
影响肽酰转移过程
作用于50S大亚基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链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药物 
作用于30S小亚基
消耗能量的基础上又产生许多错误无用的蛋白质,是对细菌的严重打击
影响细菌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抑制转录)
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诊断: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依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药敏)
住院患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留标本做培养
危重患者: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药敏结果后调整给药方案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药效动力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特点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特点
治疗方案的制订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5R原则
Rational indications
该不该用:有无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症
Right medications
药物选择:所选类别及品种是否合理
Right dose
Right route
Right duration
使用过程:给药方案(剂量、途径、疗程)是否正确
选择药物“四要素”
有效、安全、适当、经济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内科领域
 糖皮质激素抗炎的二重性,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
风湿热复发的预防:长效青霉素
流脑的预防:SD、利福平
结核病的预防:异烟肼
泌尿道感染的预防:SMZ+TMP,氟喹诺酮类
新生儿眼炎:红霉素滴眼
疟疾的预防:乙胺嘧啶十磺胺多辛
外科手术
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一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清洁手术需预防用药者: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对
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形成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的原则进行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适应症
病原菌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以上病原菌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目的
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
依据
宜用具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Ⅰ+Ⅱ协同 Ⅰ+Ⅲ拮抗 Ⅰ+Ⅳ无关或相加 Ⅱ+Ⅲ协同或相加 Ⅱ+Ⅳ无关 Ⅲ+Ⅳ相加
注意事项
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药效学、药动学之间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抗菌谱一致的同一类药物,一般不作联用
作用机制(靶点)相似的药物不能合用
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且一般二药联合即可,无需三药或四药联合
应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盲目的组合
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不合理应用的表现
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
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
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抗菌药物的应用误区
抗菌药=消炎退热药;抗菌药预防所有感染
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
一种抗菌药物即可达到药效的却用2-3种
口服抗菌药物可达到效果的却用静脉注射
细菌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
区别——耐受性:机体对所用药物不敏感
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的一种特殊保护形式
分类
固有耐药性
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细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
获得性耐药
正常情况下敏感菌中出现的耐药性
多由质粒介导,改变细菌自身代谢途径,不被抗菌药杀灭
产生机制(获得性)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做重要的机制之一)
β-内酰胺酶
水解抗生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
青霉素型
水解青霉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型
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合成酶(钝化酶)
乙酰化酶、磷酸化酶、腺苷化酶
将环境中的乙酰基团、磷酸基团、腺苷基团等小基团合成/加在了抗生素的活性中心上——钝化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其他酶类
CAT(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灭活氯霉素)
酯酶(针对大环内酯类)
核苷转移酶(针对林可霉素类)
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靶蛋白结构,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增加靶蛋白的数量,仍可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
产生新的、耐药新靶蛋白→高度耐药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比敏感菌多一个PBP2a
PBP(青霉素结合蛋白),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的靶点
MRSA高水平耐药
eg肠球菌
产生β-内酰胺酶
增加PBP的数量
降低PBP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多重耐药机制
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产生耐药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外排系统
细菌流出系统由膜蛋白组成
外膜蛋白
附加蛋白
转运子
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降低菌体内抗生素的有效浓度→产生耐药
多重耐药MDR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重耐药
多重耐药菌
主要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结构不同、机制不同)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泛耐药菌
感染后更严重
指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的细菌
耐药菌增加原因
耐药菌产生增加
抗生素选择性压力
耐药菌传播增加
耐药基因在同种或不同种细菌间移动
控制细菌耐药的措施
可用一种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绝不采用多药联合
窄谱抗菌药可控制的感染不用广谱抗菌药
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应用、局部使用的适应证
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细菌的院内交叉感染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