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间文学内容比较
自考汉语言文学,民间文学科目重点内容汇总,比较学习,关键词标红,可以直接下载,有助于知识点记忆。
编辑于2023-04-10 11:53:52"专升本语文备考攻略:高频抓分,低频保底!根据近5年考情,高频考点(≥80%)包括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名句默写,必须重点掌握中频考点(40y%)如阅读理解、修辞手法需警惕易错点低频考点(20%-39%)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了解即可重点篇目涵盖四大名著及《世说新语》等经典,涉及作家流派、作品特色等核心内容分阶突破,效率翻倍!"
"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数词与代词了解即可 避坑指南:近义词辨析、中式英语、易混淆搭配是近5年错误率最高板块!
这是一篇关于专升本-现代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近现代文学常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专升本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专升本语文备考攻略:高频抓分,低频保底!根据近5年考情,高频考点(≥80%)包括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名句默写,必须重点掌握中频考点(40y%)如阅读理解、修辞手法需警惕易错点低频考点(20%-39%)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了解即可重点篇目涵盖四大名著及《世说新语》等经典,涉及作家流派、作品特色等核心内容分阶突破,效率翻倍!"
"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专升本英语备考必看!5年高频考点 易错点全梳理,助你高效提分!" 内容结构: 1. 高频考点(考查频率≥80%):语法类(时态、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词汇类(形近词、固定搭配)、阅读类(细节题、主旨题)必拿分项 2. 中频考点(40%-79%):从句、非谓语动词、写作模板需重点练习 3. 低频考点(<20%):倒装句、强调句、数词与代词了解即可 避坑指南:近义词辨析、中式英语、易混淆搭配是近5年错误率最高板块!
这是一篇关于专升本-现代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近现代文学常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专升本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
民间文学比较
概念
民间文学
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神话
神话是一种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和想像、幻想的形式,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化、人格化的反映产物,是体现着人类原始思维的神奇“故事”。
故事
1. 广义: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叙事散文体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 狭义:专指神话、传说之外的口头散文体作品,即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传说
民间传说,是广大民众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是人民大众“口传的历史”。
歌谣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又称民间诗歌。它是各族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韵文形式,是他们的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在富有节奏性、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中的真实反映。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功能广泛、传播迅速的文学样式。
谚语
1. 广义:那些简洁明快的能表现人民生活、思想的传世常言,这些传言带有很强的稳定性,世世代代的人民都用它们总结经验,传播经验或概括事物的特征。包括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一切俚谚俗语,有富于教训意义的、带有结论性的传言,也有久经锤炼的、简洁的、形象化的短语。
2. 狭义:那些民间流传的富于教训意义的完整形式的传言,它不包括含义不十分完整的形象化的短语。
说唱
指现在所称的“曲艺”中的一大部分。它们是来自广大劳动群众的各种说说唱唱的形式,绝大多数是由职业的或半职业的说唱艺人表演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种类
民间文学
如下
神话
释源
原始先民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来历或对其“原本”状态的推测与说明。
图腾
原始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物以及他们与图腾物的关系所作的幻想式的解释、说明。
洪水
亦称“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神话”,其内容不仅涉及洪水,而且还涉及兄妹成亲的血缘古俗。
英雄
叙述英雄人物的英勇行为与大无畏气概。他们表现了民族性格与气质,是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
故事
幻想
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这类故事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运用幻想的手段,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生活
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民间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完全没有幻想性,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寓言
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广大社会民众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笑话
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传说
人物
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或经历,表达民众对他们的评价。
史事
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为主,它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风物
叙说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或特点的解释性传说。
歌谣
劳动
民众在劳动中为统一行动、协调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振奋情绪或传授劳动经验而唱的歌谣。
生活
广义上说,凡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生活歌。本书取其狭义概念,指那些反映民众日常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歌谣。
仪式
或称仪礼歌,是广大民众在岁时节令庆丰年,婚嫁贺喜,禳灾驱难时举行的重大仪礼活动中所吟诵或歌唱的歌谣。
a) 诀术歌。被视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或咒语。
b) 节令歌。在岁时节令时的庆祝和祭祀的仪式中唱的歌。如《蜡辞》《穰田歌》《春牛歌》、“数九歌”。
c) 礼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喜庆或纪念的民俗礼仪中吟唱的歌谣。
d) 祀典歌。是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念唱的祈祷性歌谣,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歌词趋向程式化,直接承袭远古的祈祷咒语,用于歌颂祖先功德,驱除病魔,祭祀各路神灵。
时政
广大民众有感于切身所处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反映了人民对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评价和态度,表现出人民的政治理想。
儿歌
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或是儿童在游戏中随口编唱,或是成人按儿童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理解能力而为他们创作的歌,是培养儿童的重要语言工具。
情歌
表现人民大众爱情生活的歌谣。
历史传说
短小零星的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的歌谣。
谚语
谚语
1. 传达知识、经验的谚语:
人们通过简练的形象化的语言形式,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经验和事物规律性概括起来,不断传诵并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a) 气象谚语:又包括风、雨、冷、热、季节等各种内容。
b) 农谚: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最为丰富,通常把这部分谚语统称为“农谚”。如耕作、选种、锄地、农田水利、积肥施肥、消除病虫害、饲养牲畜等。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c) 有关社会各方面的知识、经验的谚语:或反映旧社会阶级对立和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或反映人民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反抗斗争,或概括劳动人民的团结力量、集体观念,或教导人们勤俭、学习、正确地待人处事等等。
2. 表现人民嘲讽或赞颂情绪的谚语:
这类谚语主要是以针对生活中某些人物的行为所表示的态度和所表现的情绪为内容,或讽刺嘲笑、或赞颂。
3. 形容或表述某种现象、状态的谚语:
俗语、歇后语都是这一类。它是某些现象、某些生活侧面特点的形象表现和具体概括。
歇后语
歇后语是流行在广大群众中的一种稳定的形容语。它的巧妙构思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它在讽刺生活中某种反对事物时,在揭示事物的特征时,往往具有显著的作用。
谜语
1. 物谜:
所隐事物范围特别广阔,一般都是人民生活中所常见的,人名、地名的谜语也归于此类。如:不点不点,浑身是眼——顶针
2. 事谜:
以一定动作、行为或事件作谜语所隐事物。如:高高山,低低山,鲤鱼跳过白沙滩——织布
3. 字谜:
汉族特有谜语,大多根据字形或拆字解意而构成。创作者是文人,主要的流传范围也在文人界,其语言、措词造意都较其他谜语更艰涩些。如:左看像不,右看像不,上看像不,下看像不——米
说唱
评书
评书是北方称谓,南方称做评词、评话,是从民间故事发展起来的。
鼓书
1. 鼓书或鼓词、曲子词,甚至包括江南的弹词,都是配乐演唱的韵文唱故事形式。
快板
1. 快板或快板书、山东快书等是一种说故事的押韵道白形式,不用弦乐伴奏。快板最早来源于民间歌谣中的民谣形式。
相声
1. 发源于说笑话,是民间口头讽刺艺术的一种形式。在调整手法中,综合了各种口头表演艺术,融汇在故事表演里,成为一种独特的说笑话形式。它既可以只说笑话,也可以在笑话中摹拟各种戏曲小调的演唱,学自然物声响、人物方言等,是具有综合表演性质的口头语言艺术形式。
价值
民间文学
一、认识价值
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认识价值
a) 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是民众1口传的历史。 民间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是2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 它是用艺术方式口撰而成的3民众生活史,给后世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活的4生活文化史资料。 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民众心理,5补充“正史”。
b) 民俗学价值:民间文学与民俗现象结合,或运用于某些民俗场合,或成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或反映某些习俗观念和习俗现象。
c) 伦理学价值:民间作品对人伦关系的反映广泛而深刻,家族、亲族关系是民间作品中经常涉及的内容,这对于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及民众的伦理观念,有独特的价值。
d) 文化心理学价值:透过民间文学作品,可以清晰地寻觅到民众传统文化心理的某些轨迹。我国传统的民间信仰在民间创作中有着非常丰富具体的展现。
二、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创作的1·审美意识、2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3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4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5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此外,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文艺的6规律特征、7艺术心理和8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艺术价值
a) 在创作方法上,民间口头文学的抒情性和叙事性,现实描绘和理想追求的结合,以及寓教于乐、寓教于讲唱、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等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实践,丰富了文艺学理论,使文艺学的研究从中获得多层面的启示。
b) 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特别是歌体、歌种、歌型,在文艺学的研究中,对文艺体裁、形式研究的拓展,及艺术品类的形成,有独特价值。 民间口头文学的结构方法及各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韵律特征,对文艺学的结构分析和符号学、修辞学、诗律学的探讨,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c) 民间文学作品形式多样,体裁丰富,在文学史上常常成为文人作家文学文体发展的基础。民间文学创作,以它天然的生活真实性和刚健清新的风格影响着文人文学的发展。
d) 原始口头文学是后来一切文学的总源头,影响文人文学发展,有文艺史价值。
一、审美娱乐功能
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群体)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唱山歌、演小戏等都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常与审美、教育功能结合在一起。
二、道德教化功能
民间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劳动大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是民众进行自我道德品质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的形象教材。 民间作品中表现的民众道德规范有: ①劳动是民间文学永恒歌颂的主题。劳动者以勤劳为美德,以对劳动的态度作为道德评价的首要原则。 ②团结、友爱、互助,是劳动者所遵从的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友爱精神的道德教育。 ③对士绅阶级道德价值观的否定与反叛。
三、礼俗实用功能
民间文学与礼俗活动密切联系,有很强实用性,这是民间文学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如小儿出世有“洗三”礼,贺子成人有“加冠”礼,婚嫁礼俗全过程有歌唱伴随,庆寿、丧葬礼俗也有民俗之谣等。
四、知识传递功能
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劳动民众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劳动经验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力。这些知识通过口头文学的形式传输给其子弟,作为科学认识和哲学思想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这些知识十分广泛,它们经常以一些浓缩的语言形式,如俗语、谚语、歌谣乃至谜语形式被保留和运用。
神话
1. 神话的历史价值。
神话的历史价值主要是指其历史认识价值,包括三个方面:
①为人们认识与研究原始社会提供了对象和历史资料。如汉族的《盘古兄妹》、《伏羲兄妹制人烟》。
②透过神话还可以认识原始先民的心智活动及其发展过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③神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历史、自然科学、语言、农耕、草药、陶器、桑蚕、造酒、乐器等。
2. 神话的艺术价值。
①神话丰富了后世的文艺创作的主题,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再创作的形象资源。如《西游记》、《离骚》。
②神话中以想象、幻想、夸张等形式所张扬的乐观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征服邪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汇集成感染后世文学家的艺术精神和动力因素,成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3. 神话的现实价值。
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与弘扬,与其传承过程中,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民族魂”的感召力量,它已成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实现民族认同的旗帜和实现民族团结的凝聚力量之一。
故事
一、文化价值
1. 它是人类历史最生动、最真实、最公正的记录,弥补“正史”的不足。
2. 民间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具有多重文化复合形态。
3. 民间故事是艺术中的文化,而不是科学中的文化,对某些文化现象有理解常带有想像和臆测成分,表现上服从于艺术要求,具有独特文化价值。
二、教育价值
1. 直接价值:体现于各种知识的传授。包括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生产知识、社会知识等。不能享受正规教育的人们,从民间故事中获得各种知识。
2. 间接价值:体现于对社会成员的习俗养成及道德规范培养。既对群体协调和规范作用,又对个体人格模塑、社会规范、社会有序化发展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3. 对孩子的教育影响。
①民间故事的情节、语言诗意化,适于对孩子讲述。
②插有儿歌风格的韵语,便于讲述、记忆,加强故事艺术表现力。调动孩子听故事的兴趣,从中接受品德教育、美学教育,培养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人生规范。
三、心理补偿价值
民间故事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感,对民众具有一种心理补偿价值。
1. 民间故事的深层结构,与喜好民间故事的广大社会民众的心理,恰好形成一种契合与共鸣,异质同构。
2. 人生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破灭,使人们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求助和满足,实现心理平衡。民间故事具有这样的心理补偿功能。
3. 在民间故事中,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桎梏与束缚,自由发挥想像,宣泄心中不平,倾吐理想,获得审美愉悦和积极生存、进取的快乐。
传说
一、重要的历史价值
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是民众的历史观、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民间传说被称为民众“口传的历史”。
a) 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在原始社会和此后一些无文字的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b) 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把被统治阶级歪曲的部分历史记录进行匡正。如黄巢起义。
二、知识教育价值
民间传说中,包含着许多生活经验、生产知识、文化知识。从总体看,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化知识的大汇集,它所涉及的知识面要比其他体裁广泛。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
a) 人物传说、地方传说:蕴含大量该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b) 动植物传说:丰富医学、医药方面知识,有重要的传播、教育作用。
c) 地方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的传说:既有事物的主体特点,又有地方风味。
d) 文化发明创造的传说:可称为民间科学小百科。如燧人氏教人取火、嫘祖发明养蚕、黄道婆制造纺织机、蔡伦造纸、杜康造酒等。
三、较强的实用价值
民间传说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着民众的历史,在今天,对旅游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
a) 围绕本地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的“传说核”构建故事,增强客观实在物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
b) 有助于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说,是民众进行乡土教育的教材。
歌谣
谚语
说唱
特征
民间文学
集体性
1. 群体性的审美方式(集体性)
a) 民间文学作品创作的集体性的表现
① 创作的集体性:
1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2采取集体分工方式。如安徽民间鼓词《牛丙起反》等。 3群众中的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 4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传给群众。
② 流传过程的集体性:
1所有作品一经产生,必将流传开去。 2有的流传较快,有的流传较慢。 3一些作品不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流传较慢的,最终或早或晚的被摒弃,淘汰。 4另一些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也往往由此达到比较完美的程度。 4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口头性
2. 口头性的表达方式(口头性)
概念
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语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大众口头上。民间文学曾被称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承(传)文学”
变异性
3. 变异性的存在形态(变异性)
a) 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1. 内在因素:
第一,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是形成变动的内在原因。 第二,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2. 外在因素:
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因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 再加上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因而同一母题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
3. 重要客观原因: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有些传统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
传承性
4. 传承性的文本结构(传承性)
神话
内容特征
1. 原始性与集体性的统一
a) 神话内容的原始性:
①神话内容中直接或曲折地反映以原始氏族社会为主的自然与社会形式本身。如“羿射九日”。
②当时的人们是运用最初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原始思维”创造神话。原始思维,指远古先民以不自觉的形式,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感性的表象认识。
b) 神话内容的集体性。
神话是原始先民群体智慧的产物,反映氏族集体意识与情感愿望。
c) 原始性和集体性密不可分。原始性是时代特征,集体性是创作特征,二者有机统一。
2. 神奇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a) 神话内容因讲述“神”或“半神半人”而带有神奇性,主人公超常,情节离奇。如女娲补天、刑天断首、嫦娥奔月等。
b) 透过离奇的幻想色彩,可看出神话植根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充分的现实性。如十日暴虐、洪水滔天神话是远古自然灾害的广泛发生的现实。
c) 神奇性与现实性巧妙统一,使神话具有永久魅力。
3. 神圣化与人格化的统一
a) 神圣化:
①其内容大多是把时空背景、主人公及其行为等,加以神圣化。
②内容与仪式神圣化。远古神话往往只能在特定严肃场合,由祭司、巫师或德高望重的长者,虔诚庄重的讲诵,不得即兴发挥。
b) 神话内容的神圣性是以神话主体的“人格化”为前提和基础的。神奇化与人格化是矛盾对立的,却在神话中完美统一。
4. 崇高理想与消极幻想的统一
a) 我国各民族神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达了原始先民崇高的理想。这类代表着人类共同愿望的美好理想,是来自于实践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植根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土壤,这是神话内容的主导方面。神话内容中这种崇高理想是寄寓于原始想像与幻想之中的精华部分。
b) 幻想具有二重性,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幻想是非实践、非科学和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向的。如神话中那些神秘的、怪诞的、落后的、野蛮而愚蠢的幻想内容,是受自发的主观唯心主义与原始宗教、原始巫术的影响而形成的,是神话内容的非主导方面。消极幻想削减了神话的文化价值,甚至成为后世某些迷信、愚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的温床。
形式
1. 我国神话共性的形式特征:
①我国古代各民族古代神话都具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天真的幻想、大胆的夸张。
②语言古朴,自然流畅,叙述方式多样化。
③结构上,大多较为单一,即单线结构为主,神话“故事”主线清晰,情节连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2. 汉族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形式分体特征:
少数民族神话情节结构完整,线索明晰,韵文散文兼备,题材多样,语言质朴,民族风格与气派鲜明。
故事
内容特征
1. 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a) 叙述主人公同水怪、旱魔、毒龙、猛兽等危害人类的自然界异己力量进行英勇斗争。如《王憨擒蛟龙》。
b) 表现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寻取宝物,从而改变了自然环境。
c) 表现主人公不惜自我牺牲,揭开自然奥秘。侗族《长发妹》和蒙古族《猎人海力布》。
借助一些古老的、初级形态的幻想,表现“人为万物之灵”,在自然界压力面前的克敌制胜、无坚不摧的豪迈气概。同时,也传达着人类对大自然所持有的神秘、崇拜等复杂情感以及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友睦的亲和关系。
2. 在反映阶级社会的关系时,
a) 以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来象征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表现阶级间的矛盾冲突与斗争的主题。《狼外婆》是流传极广、最具有典型性的故事类型。
b) 以奇妙、夸张手法赞颂反抗者形象。如《十兄弟》类型故事。
c) 贫穷的主人公巧得神妻,在神妻的帮助下,惩治破坏他们幸福生活的压迫者。比较典型的故事有《龙女》《百鸟衣》《炸海干》等故事。
d) 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以某种“超阶段”的幻想,表现民众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如《种梨》故事。 借助“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级”的幻想,表现人民大众对社会统治制度及压迫剥削者的反抗与斗争,抒发人民群众不满现状、要求变革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 在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时,
a) 表现爱情与婚姻生活中的道德伦理。故事大多斥责那些始乱终弃、背信弃义之徒。
b) 表现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这类故事涵盖了许多著名的故事类型,如《蛇郞》《狗耕田》《灰姑娘》《断手姑娘》《张郎休妻》《牛犊娶妻》《巧媳妇》等。
c) 表现社会交往中的道德伦理。表达了人民大众鲜明的爱憎与好恶,反映了民众的道德观念。着重于人性及伦理道德的评判,表达不同的社会阶级及阶层的伦理道德观念。
艺术特征
1. 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如:主人公一般没有明确姓名,常用老大、张三、打柴的等统称;时间地点含混,常用“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山脚下”、“有一个村子”等来交代。
2. 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故事中人物角色设置常常是两兄弟、三姐妹等。其结构主要有“单纯式”与“复合式”两种。单纯式:一般的寓言、笑话及生活小故事。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和“连缀式”,主要见于情节曲折的故事。
3. 故事情节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故事中大同小异的情节以及类型化的重复随处可见。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多是正反对比,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忠一奸。
传承特征
1. 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
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时间与场所。如农家的炕炉、劳动场所及红白喜事等活动。
2. 故事传承的线路:
民间故事的传承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a) 家族传承:通过具体的、个别化的、有时甚至是单线传承来体现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多数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是由长辈传述给子女或晚辈,带有祖承、家传的性质。
b) 社会传承:包括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如地域范围、职业范围)进行的故事传承活动。
3. 民间故事传承人:
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大都记忆超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具有惊人的集散故事的才能。
a) 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一般能讲50则以上故事的讲述人可称为讲述家。
b) 讲述活动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如辽宁省的谭振山,能讲800余则故事,另有山东女故事家胡怀梅。
c) 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和创造才能。
d) 有自己的传承线路。
传说
1. 可信性的内容
a) 民间传说的内容日本学者曾概括为“四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和事件固定。
b) 传说内容的可信性主要来自“传说核”的真实可信。“传说核”,指传说中的依凭物,是传说中借以依托的人工物和自然物,包括人物、事件、风物、风俗等。如辽宁流传的《长城砖石不搭灶》。依凭物多是人们熟悉或实际存在的,有的还与当地特有的风物、习俗相关联;以真实口吻讲述,有时还伴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强调内容的可信性。
c) 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共同的民俗心理作用,使听众深信不疑,乐于传播,不自觉中加入传承的行列中。
2. 传奇性的情节
传说是将生活素材加以剪裁、集中、虚构、渲染、夸张、幻想,以偶然、巧合及至奇异的情节来表现题旨,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起来。多运用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段,还有一些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仙道思想的影响。如《白蛇传》,情节设定有悖于现实而又合乎人物性格。
3. 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箭垛式”是传说学的术语,是对传说作品中人物特征所做的一种概括和提炼,是指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如包拯、鲁班、华佗、济公等。
a)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
b) 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
c) “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
4. 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传说的流传有中心点,其情节往往发生在固定的地点,并和一定的地方风物、史事、习俗相联系,这决定了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其传承的范围相对固定。如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传说圈、广西的刘三姐传说圈、湖北的王昭君传说圈、长白山的人参传说圈等。
歌谣
一、真挚纯朴的感情流露
歌谣生命力之旺盛在于唱的是真情,说的是真话,所以,感情的真挚热烈是歌谣内容的首要特征。
创作动机:我口唱我心。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二、民族性格的生动描述
歌谣是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示,其中张扬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如:蒙古民歌,感情抒发直率,气势豪迈高亢,节奏明快活泼,传达出蒙古人民勇敢刚毅,豪放豁达,热情乐观的特点;藏族民歌活泼诙谐,反映出藏民爽朗乐天的性格,等等。
三、对狭隘意识和社会弊端的讽刺批判
时政歌和生活歌中有很多具有批判性。这些歌谣暴露了政治生活和民众群体中的落后面,反映了自身存在的缺点。
四、历史真实的融入凝聚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和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歌谣是人民保存和传播历史的工具。即使产生文字以后,人民的历史也只有人民自己才能给予真实记载和客观评价。所以,歌谣可以看做是保留在民众口头上的历史画卷。如傣族的《洪水泛滥歌》记叙了人类早期经历的洪水滔天、人类无处躲藏的大劫难;景颇族的《结婚歌》为人类曾经历的从妻居向从夫居过渡的重大历史转折提供了证据。
五、民俗生活的形象再现
1. 不同民族地区的歌谣中描述的风景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北方民族民歌中多见雄伟的高山,苍茫的草原,驰骋的骏马,白云般的羊群,雄伟的苍鹰等;傣族民歌中常见亭亭的菩提树,鲜艳的凤凰花,活泼的金鹿,美丽的孔雀等。
2. 各地的生活歌和礼俗歌展现出来的生活习俗中,可以找到风俗形成发展的线索,发现不同地区的民俗差异。如傣族《婚配歌》,基诺族《巴什》,《诗经》中的《邶风·柏舟》、《齐风·南山》、《齐风·载驱》等。
3. 鲜明的民族、地域、时代特色,各族人民及不同人的审美观、对事物的褒贬之情,在歌谣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谚语
谚语
口头传播,流传性大,简练深刻,
歇后语
① 比喻:比喻中描绘的形象,多以人所熟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为基础,给以夸张或显示特征,安排矛盾,构成可笑情景。如: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② 假托语往往为目的语提供谐音材料,通过谐音提供给人们以广阔联想。谐音有两种:借音转意和状声转意。如:上鞋不用锥子——针好(真好)。
谜语
2. 谜面,又被称为喻体。是由事物本体的形状、性质等特征所引起或产生的艺术表现部分。
1. 描写性:是在对谜底事物的形状、性质、功能等加以形象的描绘而构成的谜面中显示出来的。
2. 诡词性:使喻体更加绕弯、曲折地“纤巧以弄思”,常常使人们面对一种矛盾现象或奇异的不可解的事象而束手无策。常采取比较概括、抽象的形式,很少有具体描写。
说唱
说唱表演,第三人称,说唱兼用
评书:
1. 以动人的情节为主体。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环环紧扣,创造紧张的艺术效果,引出悬念让听众深思。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由若干“扣子”牵引,线索清晰。
2. 评书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描述人物行动,
既描述人物的重大行动,又描绘细小的典型动作,使人物活灵活现。如《武松打虎》。
3. 评书在讲述中还注重“评”讲。以第三人称讲故事,充分发挥评议
。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种种矛盾予以评点议论;对忠奸、美丑、好坏的明确态度,糅合在情节发展中,加深听众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听众判断是非曲直。
4. 说书艺术具有摹拟声音笑貌及各种姿态的表演手法,
大体上经过世代艺人的创造,逐渐稳定,某些程式化的要求与规范,甚至做什么样的手势和眼神,都不是随意乱来的。在口头讲述中,起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