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了不起的自驱力
了不起的自驱力的思维导图, 自驱力,是发自内心不断驱动自己前进的力量,这一力量 来源于自己而非外界强加。拥有自驱力的人,会想方设法找到 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与工具,进行自我学习与探索。
编辑于2023-04-12 23:15:18 广东《 了不起的自驱力》 唤醒孩子的学习源动力
第一章 欢喜时刻
核心记忆:从谷底时刻到谷峰时刻,这些体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什么是核心记忆?
孩子每一天都会产生众多记忆球,而其中一些在关键时刻产生的核心记忆球,会成为孩 子这辈子都难以磨灭的回忆,并对他整个人生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产生强烈的影响。
什么是很多人成年后不喜欢学习的根本原因?
“波利亚罐”概率学模型 我们把这种代表峰值时刻的核心记忆球定义为白球;与之 相反,将少年时代代表谷底时刻的核心记忆球定义为黑球。
这让每一个遇到过峰值时刻、摸到过白球的人都可能摸到更多的白球,这的确也成就了一批人;与之相反,如果孩子不幸遇到了谷底时刻,摸到了黑球,那么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倘若没有外来力量的干预,那么他自然就更容易继续摸到黑球。这也是很多人年少时在学习上受挫,成年后就不再喜欢学习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孩子的谷底时刻和峰值时刻会影响他的一生?
1、典型的谷底时刻被认为是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时刻 2、错把目标当方案 3、粗暴的语言和行动仅仅会提高孩子的紧张感,并不能明确地为孩子指出一条提高水平的路。在孩子学习新知识和面对对他们来说相对复杂的问题时,紧张感反而会损害学习效果,让孩子的失误率激增。而且,这种做法还会让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和成人不一样,他们的大脑前额皮层还没发育成熟,这种负面反馈,极大概率会让孩子饱尝谷底时刻的滋味,让他摸到一颗黑球。
孩子每天都会产生不少记忆,而其中的核心记忆会对孩子整个人生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产生强烈的影响。
峰值时刻有利于孩子进入正向循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谷底时刻则相反,会让孩子陷入负向循环,对学习越来越讨厌。
通过匈牙利数学家的波利亚罐模型,你直观地了解了分别代表峰值时刻和谷底时刻的白球和黑球,以及它们如何像滚雪球一般,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长过去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走入了“错把目标当方案”的误区,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的孩子摸到黑球。
打破脚本:如何让孩子学习“上瘾”
什么是滞后效应?
为什么即时反馈让人欲罢不能?
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术” 还要关注“术”背后的“道”?
积分育儿:从被盯着写作业到主动学习
第二章 认知时刻
焦虑背后:孩子不自律,是因为你不理解行动原理
拖延磨蹭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行动原理模型?
B=MAT,B代表Behavior,指行为;M代表Motivation,指 动机;A代表Ability,指能力;T代表Trigger,指触发。
正负诱因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教育误区:陪读为什么不如陪伴
什么是从众原理模型?
从众效应。它是指一个个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自身的 判断、认知上倾向于表现得与公众舆论相符,只有极少数的人 能保持独立性。
陪读和陪伴的区别是什么?
陪读和应酬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被动为之,是心中抗拒但不得不做的事情,由压力驱动。所以对很多家长来说,越在陪读上投入精力,越觉得身心憔悴。在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催吼、唠叨这些典型的陪读症状,自然会出现。而陪伴则和与朋友聚会类似,你是主动参与的,你当然享受其中。在陪伴的过程中,你和孩子都享受这种心之向往的状态,所以陪伴中的学习,对于你和孩子来说,都是高效且快乐的。 所以,仅仅是身体守候在一旁的陪读自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好处一:在你的主动陪伴下,你和孩子会共同营造出一个 正向触发场域,孩子在这种场域里深度参与后,产出的交付物 很容易让他产生满足感。
好处二:陪伴能让孩子在遇到学习难题时,感觉有人共同 承担,从而让他能坚持更长时间;而且如果这些难题你也做不 出来,说明它们确实有难度,孩子也不至于怀疑自己,能避免 孩子摸到黑球,陷入谷底时刻。
好处三:孩子有机会站在你的肩膀上,走在其他孩子前 面,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老师的当众表扬,摸到白球,然后产 生对学习的热爱和认真学习的自驱力。
为什么陪伴是失败的缓冲,能有效帮助孩子释放黑球?
与身体在场、灵魂神游的陪读 相比,陪伴是失败的缓冲,能有效减轻孩子的挫败感。
成长型思维:为什么改变孩子一定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什么是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证预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当事人会不自觉地 按照自己的预言来行动,最终让预言成真。
负面的自证预言就是这样阻碍孩子的行动的:当他本来可以通过行动设法让自己的某种技能更熟练的时候,他脑海中的另一股力量却让他放弃行动甚至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最终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理解了自证预言,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性或干涉性的措施了,即树立成长型思维模型。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从理论上讲,成长型思维是正向的自证预言:因为相信自己的能力、智力等可以通过努力得以提升,所以就不断努力,最终真的使自己的能力、智力等得到了提升。这种正向的自证预言显然是我们希望能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的。
成长型思维要怎么在家庭育儿场景中落地执行?
首先,激励行为而不是结果。
其次,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氛围。
第三章 荣耀时刻
里程碑事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
如何帮助孩子构建里程碑事件?
什么是习惯模型?
它是一个通过“触发”“行动”“大脑奖励”帮助一个人把某件原本并不太想做的事情,变成自身习惯的一种行为设计模型。
孩子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一直看到吃饭,怎么办?
转折事件:如何从底层动机改变孩子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如何靠一次路演解决贫困地区居民随地大小便的问题?
什么是“德西效应”?
老人奖励小孩子踢垃圾桶的故事
德西效应是一种内外部动机互相转化,动机强度高低变化的心理学现象。贫困地区的硬件建设、大力宣传如同周围邻居的劝阻,都是外部动机,而外部动机的作用通常都很小,所以居民不愿意改变随地大小便的习惯,孩子们也不愿不“踢垃圾桶”;相反,内部动机的作用就很大,使得居民不再随地大小便、孩子们不再踢垃圾桶。 所以,“转折事件”就是通过德西效应,使“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进行相互转化的核心事件。
什么是“霍桑效应”?
人们仅仅因为“被关注”,就能激发内部动机从而提升工作或学习的效率。
低谷事件:孩子一遇挫折就哭,怎么办
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容易情绪化?
心理学家把这种因为刺激过多或者作用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心理逆反的现象称为“超限效应”。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一定的阈值,当外界的刺激大于该阈值时,人就会不适、反感、愤怒,甚至绝望、崩溃。
什么是情绪的阈值?
阈值这个专业术语你可能不容易理解。因为“阈”这个字本身就不好写,外面一个门字框,里面一个或者的“或”。“或”有不确定的意思,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被束缚,对于“出门”这件事情感到不确定,无法挑战自我,心理压力大。
为什么要增加孩子的自我复杂性?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情绪崩溃,陷入“低谷时刻”,做出极端行为的核心原因往往是自身价值感的丧失和被否定,而自身价值感就仿佛是一张桌子的桌腿,支撑着作为桌面的情绪。 那么如何防止情绪崩溃呢?比较直接的做法就是增加桌腿的数量。
组成自我概念的自我数量越多,自我复杂性越强;而强自我复杂性的个体在经历低谷事件时,由于自我数量比较多,所以这些低谷事件只会影响其自身价值的一部分。所以,自我复杂性越强,就越能对我们的压力情绪产生良好的缓冲作用。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承受压力的阈值变高了。
第四章 连接时刻
与你连接: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天赋
什么是天赋?
简单来讲,每个人由于性格不同,会对做某件特定的事情特别来劲,在这件事情上,其学习起来不仅不费力,而且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这就让其不停地积累,并且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
怎样用哈夫曼编码理论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天赋?
种借鉴哈夫曼编码理论的方法,就是试错! 让孩子不断地尝试,让孩子更早地自我发现和调整,正是家长对孩子人生的馈赠。而现在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在于怕孩子错,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权利甚至抑制孩子试错的本 能,因为这些家长认为自己的试错经验已经很丰富了,期望用自己的经验去左右孩子。
什么是承诺与一致原理?
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试错过程中,家长不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左右孩子,而应当“还权”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这一点特别重要。同时,这也涉及承诺与一致原理, 即一个人一旦做出了决定,他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决定做出进一步的行动。
与老师连接:如何使老师鼓励孩子
孩子在学校当班干部到底好不好?
当班干部的确对孩子有好处,但其中的益处不仅仅在于成为班干部就能培养出责任感、领导力,真正起作用的是老师的期望效应。
什么是期望效应?
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后则会进行非常积极的反馈,他们可能听课更认真了,做作业更仔细了,订正错题更上心了。而这种积极反馈又会反过来激励老师,让老师以更高的期望和更赞许的态度与这些学生相处。 进入了这样“因”增强“果”、“果”又反过来增强“因”的增强回路,这些学生自然更容易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上向老师的殷切期望靠拢,使期望最终变为现实。
怎样用“7次法则”让老师对你的孩子产生期望效应?
7次法则是指一个用户只要连续7次看到你的品牌或者你的产品信息,就会开始对其产生一定信任,这种信任将有利于你的品牌或产品在用户心中形成认知,最终增大用户选择你的品牌或产品的概率。
与书连接:为什么阅读能力影响孩子的命运
为什么要让孩子和书连接?
为什么阅读能力对孩子来说不可或缺?
如何通过行为设计让孩子爱上阅读? 方法很简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每天和他一起读书,从小熏陶就可以了。
第五章 自驱力的三种底层机制
自主选择:怎样用选择权激发自驱力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别人教我们做事?
自我效能感: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信息>知识,知识包含于信息,知识的内容是有“前因后果” 和“适用边界”,在判断一项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这8个字 去判断这个知识的价值,懂得取舍,并可以过滤掉没有价值 的知识。便签可以帮助辨别。
归属感:怎样让孩子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前言
孩子虽小,但孩子的大脑也符合一般人类特征;而且也正因孩子小,不太会表达,往往只能用“哭”这种本能的反应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而大多数家长往往不懂孩子的表达方式,以为孩子任性,用催吼、唠叨使孩子进入“他驱模式”,如此反复,一旦孩子习惯了“他驱模式”,要想再调整回“自驱模式”,就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你可能会问:那到底要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实现“自驱型成长”,从而唤醒孩子学习的源动力呢? 这就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本书主要针对孩子的行为动机进行行为设计。
内容提要 自驱力,是发自内心不断驱动自己前进的力量,这一力量 来源于自己而非外界强加。拥有自驱力的人,会想方设法找到 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与工具,进行自我学习与探索。 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关键是如何引导。而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态度,都是营造学习环境和行为设计的结果。